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2 推理形式 课件(35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2 推理形式 课件(35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1 06:2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逻辑的力量
Meet
the
summer
逻辑的推理形式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任务:探究以下各个案例,概括其中的推理形式。
前提
前提
结论
如果楚国是狗国,那么当从狗门入
楚国不是狗国
不当从狗门入
如果楚国是狗国,那么当从狗门入
楚国不是狗国
不当从狗门入
推理形式
前提:
如果p,那么q
并非p
并非q
结论:
概括推理形式
②《河中石兽》中的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判断出石兽在上游。但有人认为老河兵即使没有相应的河道经验,也能够通过已知的情况推理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课文第
1
段交代了: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如果这段话语序无误的话,说明一开始就在原地找过了,然后又到下游找,都没有找到,那石兽还能在哪儿呢?
前提
前提
结论
如果楚国是狗国,那么当从狗门入
楚国不是狗国
不当从狗门入
石兽失于水,要么在原地,要么在下游,要么在上游
石兽不在原地,不在下游
石兽一定在上游
推理形式
前提:
要么a,要么b,要么c
非a,非b
则c
结论:
概括推理形式
③《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前提1
前提2
结论
如果楚国是狗国,那么当从狗门入
楚国不是狗国
不当从狗门入
如果我此刻进去,怕他烦恼郁结于心
如果我此刻不进去,恐他过于伤感
我进去和不进去,皆足致疾
推理形式
前提:
如果p,则r;如果q,则r
p或q
所以r
结论:
概括推理形式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如果楚国是狗国,那么当从狗门入
楚国不是狗国
不当从狗门入
物以希(“稀”)为贵(因为稀缺所以贵)
浙江白菜稀缺,北京芦荟稀缺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被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美其名曰“龙舌兰”
推理形式
前提:
因为a所以d
b属于a
所以
结论:
c属于a
b
d
c
d
概括推理形式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前提
结论
如果楚国是狗国,那么当从狗门入
楚国不是狗国
不当从狗门入
妻私臣,妾畏臣,客求于臣——蒙蔽臣
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王之蔽甚矣。
推理形式
前提:
A与B都有属性a1
a2
a3
B有属性b
结论:
A有属性b
概括推理形式
探析推理结论
上述案例采用的几种推理形式,有些可以保证前提为真则结论一定为真,有些则不能保证。你觉得哪些推理不能保证?为什么?
前提为真则结论一定为真
推理形式
前提:
要么a,要么b,要么c
非a,非b
则c
结论:
前提中给出三个选项,否定了其中的两个选项。
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为第三个选项一定为真,因为已经没有了第四种选择。
探析推理结论
推理形式
前提:
如果p,则r;如果q,则r
p或q
所以r
结论:
前提为真则结论一定为真
相互矛盾的条件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结果。
如果这一前提为真,当具备了前提中的任一条件,产生的结果相同(或相似)。因为在推论中没有了第三种条件,所以结论只能是唯一的。
探析推理结论
前提为真则结论一定为真
大前提如果成立,同时小前提也同样为真,则结论满足了大小前提的条件,是正确的。
推理形式
前提:
因为a所以d
b属于a
所以
结论:
c属于a
b
d
c
d
探析推理结论
“楚国是狗国”

“当从狗门入”的充分条件而非唯一条件。
因而,否定“楚国是狗国”并不能一定得出否定
“当从狗门入”的结论。即便前提为真,结论也未必为真。
推理形式
前提:
如果p,那么q
并非p
并非q
结论:
不能保证前提为真则结论一定为真
探析推理结论
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取决于两个或两类事物的相同属性与推导出的那个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同属性与推导出的那个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那么前提为真则结论为真的可靠程度越大,反之则可靠程度越小。
推理形式
前提:
A与B都有属性a1
a2
a3
B有属性b
结论:
A有属性b
不能保证前提为真则结论一定为真
探析推理结论
结论:火星上有高等生物存在
有科学家做出过这样的推理:
前提: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行星,有大气层,温度适中,有水分
火星是太阳系中一颗行星,有大气层,温度适中,有水分
地球上有高等生物存在
相同属性“是太阳系中一颗行星,有大气层,温度适中,有水分”与推导出的那个属性“有高等生物存在”关联程度不太高(因为“有高等生物存在”还需要有更多的条件),因此这个推理中虽然前提为真,但结论并不一定为真(目前的科学研究证明火星上并没有高等生物存在)。
探析推理结论
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即“A就是A”。
同一律
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都要具有确定性,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逻辑规律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例如,某报刊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裴多芬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能行吗?”。
偷换概念,明显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价格
价值
逻辑规律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例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面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对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的学习完全可以和对这个国家历史的学习同时进行。我主张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就会造成地理和历史的分裂,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
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违反同一律。
逻辑规律
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是真的,必有一假,即“非A即B”。
不矛盾律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
逻辑规律
违反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
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
例如,下面这则故事: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年轻人顿时哑口无言,满脸通红。
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
逻辑规律
2.悖论:
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一只鳄鱼偷了一个父亲的儿子,它保证如果这个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如果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就会成为所谓“悖论”,即如果鳄鱼不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就猜对了,鳄鱼就必须把儿子还给这个父亲,否则鳄鱼便违背了诺言;如果鳄鱼将儿子还给这个父亲,那么这个父亲就猜错了,鳄鱼又违背了诺言。
逻辑规律
内容: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即“A或者非A"。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具有某种属性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而不存在其他可能。
排中律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违反了排中律,命题就会陷入“模棱两可”(实际上应该叫作“模棱两不可”)之中。
逻辑规律
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例如:有人在陈述自己的思想时说:
“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这我不同意。但说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恐怕也不正确”。
对两个矛盾命题的同时否定,这明显是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逻辑规律
内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条件下之所以具有某种同一性质,是因为具有充分的根据。即“所以有B,是因为有A”或“B真,因为A真,并且A能推出B”。
充足理由律
要求:
①理由必须真实;
②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
③理由必须充足。
逻辑规律
以主观臆造的理由进行论证
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逻辑规律
论证根据与论证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论证根据不充足,不能充分证明论点
“诡辩”
“理由虚假”
“推不出”
“强加关系”
“以偏概全”
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到别里科夫有一次看到他学校的同事柯瓦连科同他的姐姐华连卡在街上骑自行车,吓得脸色由青到白。
第二天他到柯瓦连科家里,说:
“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
当柯瓦连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
“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理由虚假
没有逻辑联系,推不出
理由虚假或不能推出结论,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逻辑规律
A
: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不讲理啊!
B
:你才不讲理呢!
偷换论题
违背同一律
1
“我很讲理”
“我并不是不讲理”
辨识逻辑错误
有人主张多运动,有人不主张多运动,这两种观点我都赞同。
相互否定,不能同真。
违背不矛盾律
2
对两个相互否定判断的肯定
辨识逻辑错误
有人说冬天启动汽车需要预热一下发动机再起步行驶;有人说现在汽车制造技术成熟了,冬天启动汽车后不需要预热发动机,只要视野良好可立即起步行驶。这两种观点我都不赞成。
相互矛盾,必有一真。
违背排中律
3
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的否定
辨识逻辑错误
只要努力学习,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违背充足理由律
4
辨识逻辑错误
各国对急救医学的解释,随着急救工作的发展已基本趋向一致:对各种急重症以及威胁生命的意外事故采取紧急医疗措施,称之为急救。
包含关系,不是并列关系。
违背同一律
5
辨识逻辑错误
他是这次车祸十多位遇难者中唯一幸免的人。
肯定自相矛盾的两个观点。
违背不矛盾律
6
你的意见既正确又全面,我毫无意见。不过,有几个地方还需要商榷一下。
肯定了自相矛盾的观点
违背不矛盾律
7
辨识逻辑错误
现在的中学生喜欢读玄幻、穿越一类的网络书籍,所以不喜欢阅读文学经典。
强加因果
违背充足理由律
8
我很相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信的。
自相矛盾
违背不矛盾律
9
辨识逻辑错误
夜晚,教学楼一片漆黑,只有一个房间还灯火辉煌。
自相矛盾
违背不矛盾律
10
蚊子战胜了狮子,狮子战胜了其他一切动物,所以,蚊子战胜了其他一切动物。
理由不充足
违背充足理由律
11
辨识逻辑错误
否定了相互矛盾的观点
甲:火星上有火星人。
乙:火星上没有火星人。
丙:甲乙两人说的都错。
观点矛盾
违背排中律
12
辨识逻辑错误
某市公安局抓住了一个惯窃犯,在他的住所搜出大量现金及照相机等赃物。讯问时,此惯犯很不老实,一口咬定现金是拣来的,照相机是几年前从旧货店买的。公安局决定以审讯照相机的来历为突破口,并由证人(照相机被窃者)出庭作证。下面是审讯时的一段记录:
审判长:(问证人)“照相机有什么特征吗?”
证人:“有,这个照相机与众不同,它有一个暗钮,不熟悉的人是找不到这个暗钮的,也就打不开照相机。”
审判长:“被告,你把这架照相机打开。”
被告:“审判长,假若我把它打开,那就证明照相机是我的!是吗?”
审判长:“不对,打开了,并不能证明它一定是你的;而不能打开,那就证明一定不是你的。”
后来被告未能打开照相机,迫使他不得不低头认罪。
被告的申辩逻辑是“谁能打开这个照相机,照相机就是谁的”,违背了充足理由律。
13
辨识逻辑错误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