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7.古诗三首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3 14:26:22

文档简介

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诗句的含义。
2.能力训练点:诵读吟咏,感受节奏;剖析字理,想象画面;对比思辨,体悟比喻推敲琢磨,激发创作热情。
3.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和大自然的神奇,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诗中的生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内容及策略:
识记生字:断、楚、至、孤、帆、饮、初、镜、未、磨、遥、银、盘,通过字理的解析,学生从“碧”“断”“开”“削”等字深入体会古诗展现的画面。
2.
自读、个读、节奏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构建古诗展现的画面。
3.
《望天门山》《登庐山五老峰》两首古诗对比学习,体会动词运用之妙。
4.
通过有层次、有方法的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节奏,体会诗词的音乐美。通过字理的习得,想象画面,让学生领略汉字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汉字的热爱。课内外结合,拓展同主题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发现古诗中动词运用的巧妙,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5.引导学生从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中找到相似点,体悟运用比喻之妙。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涂老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望天门山》。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就像我们这个单元的导读所表达的那样——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是的,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景色。在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都有着深深的歌颂和热爱。有这样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今天我们就要随大师李白一起去——望天门山。
趣学古诗
1.“读”诗味
想“画面”
①师范读
先请同学们来看一看诵读古诗的要求和步骤。
请你拿起书本做好读书的准备。(师范读)
②生自读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把这首诗读三遍,请你注意这首诗的节奏最好读出自己的一种感觉和味道。
2.“赏”诗景
“悟”诗意
(1)自读,勾画作者看到的景物。
师:同学们,读了读这首诗,我们看一看,这首诗中的天门山形同天设的门户一样,所以天门由此得名。作者远望天门山时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你拿笔在古诗中勾一勾,找一找。
李白看到了哪些景物?描绘的景物有青山、有碧水、有孤帆,还有红日。这样的一些美好的景物就组成了这一幅非常漂亮的画卷,可以说这既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画。
逐句“赏”,品读“碧”“断”“开”“削的文字意味
师:我们一句句的来欣赏。请孩子们看第一句,在这里天门山流过的楚江之水是什么颜色?是“碧”色。大家都知道“碧”是绿的意思,可诗人为什么不用“绿”字呢?我们仔细看看“碧”字,上面的王其实在古代是玉的意思,上面的王和白组成的就是“琥珀”的“珀”,下边就是石子,所以本来“碧”指的就是青绿色的像玉一样的石头。大家看,在贺知章的咏柳中,垂柳的色彩是“碧”;杨万里笔下的莲叶的色彩也是“碧”;而在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更是“碧”;连李白笔下楚江之水的色彩也是“碧”。这“碧”像青色的水晶、绿色的翡翠,难怪诗人们对“碧”字情有独钟。
你能不能读出他这种美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孩子们长江之水本来一直是滚滚向东流的,可是到了天门山这里却绕着转圈,所以作者说至此回。我们先来看回这个字古代的写法,是不是特别像这里特殊的地形?所以回本身就体现出天门山水流弯转、曲折。为什么楚江之水流到天门山这儿就会弯转曲折呢?聪明的你一定看到了那个“断”字是吗?大家看,这是“断”字的繁体字。想一想,这个字它左边是用刀割断两束丝的意思,右边代表着一把斧头,“断”这个字本身就表示很有力的砍下去。
同学们,你们再来看一看这样的图,天门山是怎么中断开的?这把断开天门山的利斧应该就是楚江了。楚江这把利斧把天门山中断劈开。大家看“开”字,“开”字的繁体字,你看下面是两只手,这一双手把门使劲的推开,这个门就随着手的力量徐徐的打开,所以这天门山就像是这两扇门一样。孩子们发挥想象,你们觉得谁有这样一双能推开天门山的大手?这双大手就是楚江。我们把“断”和“开”送回到这个句子中,想象着你的双手就是楚江,我们把天门山推开,好吗?来,举起立斧,准备读出天门山的气势磅礴。
(3))拓展古诗,类比学习感受“比喻”的巧妙
孩子们,李白特别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很多地方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他还曾去过庐山,写下过这样的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诗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一想,在这两首诗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开始自己读一读(师范读《登庐山五老峰》)
李白将庐山的古老风比做成了金芙蓉,也就是金色的莲花。那么现在图中看到的五老峰就形似金芙蓉一般,而这样金芙蓉的山峰,这种奇形怪状是怎么样出现的呢?作者认为是青天的杰作,是青天“削”出来的。你看一个“削”字,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五老峰嶙峋挺拔的感觉。同时“削”字也包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功力的一种赞颂。我们来看一看,今天我们学的《望天门山》和《登庐山五老峰》中,一个“中断”的“断”,“楚江开”的“开”,以及“削”出金芙蓉的“削”,他们都是动词。是的,古诗里的动词,让一幅幅风景画一下子灵动起来,变成了动态的画,诗歌也充满动态。这点睛之笔让诗歌灵动形象,而这奇特的比喻,这点睛之笔的动词,使诗歌更加灵动形象。将楚江比作利斧,比作大手去断开天门山,将青山比成利刃,削出金芙蓉。这样奇特的比喻更是让诗歌变成了风景画。
3.“品”诗情
“懂”诗心
孩子们,我们刚才领略了长江的磅礴气势,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内心世界,体会它的丰富情感。
请同学们看看图,再读一读这首诗的后两句,边读边想。读诗的过程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请你按一下暂停键,看着图读读诗,回答这几个问题。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青山本来是默默的站立在那里的,为什么作者会觉得青山好像是自己相对着就走出来了?你从出感受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一种动态的美,好像青山在欢迎诗人一样主动的出来迎接客人,是吗?
真好。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个来里边你又体会到什么呢?大家想象的是很空旷寂寥的一个画面中,远远的一个孤帆从日边而来,非常有诗情画意,也是充满了一种动态之美。
三、晓情总结
试背古诗
孩子们,当时年轻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一心想报效朝廷。他第一次离开老家四川,乘船奔赴江东。行到天门山时,因为船顺流而下,两岸的青山迎面而来,在欢愉的李白心里,他觉得青山是主动出来欢迎他的。由此可李白的心情非常的激动和高兴。这座孤帆由西向东行驶,夕阳西下时远远望去,好像这座孤帆就是从日边那儿来,充满着诗情画意。山水相映,诗歌如画,畅游美景之中,可见诗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欢喜。
我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师生共读“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李白寄情于山水,如果此时你就是豪情万丈的李白,看到楚江中断的鬼斧神工,你会脱囗而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如果此时你就是寄情山水的李白,看到碧水青山的诗情画意,你也会脱囗而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如果你是那位广博胸襟的李白,看到日边孤帆的辽远旷达,你也会脱囗而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是的,李白就是一位天才的摄影师,他用文字作诗,用文字画画,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一首绝美的望天门山。青山、碧水共分红日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卷。
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配乐背诵)
四、结语
相信同学们通过配乐的背诵,一定将这首诗牢牢的记在了心里,也一定感受到了豪情万丈的李白寄情山水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歌颂。
作者李白写出了山之伟,静之美,其中还有他欢喜的心情,而这一切都通过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比喻,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今天这首诗不但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鬼斧神工,同时也感受到了豪情万丈的李白寄情山水时对祖国山河的歌颂和热爱。而这种美好的生命体验和这种生命的美好境界,都是通过诗歌中奇特的比喻而造就出来的。以后我们在朗诵和学习诗歌时,一定要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学习诗人比喻的美妙。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其他的诗人感受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17
望天门山
山之“伟”
景之“美”
“奇”喻
情之“喜”17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诗中的生字,背诵古诗
通过朗读,想象画面、理解诗句、体验诗情;
感受古诗的节奏感、音韵美,在背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诗中的生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过程:
《饮湖上初晴后雨》
初解诗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诗仙李白到了安徽天门山,欣赏了天门山的雄奇景色。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节课老师带大家随着北宋文豪苏轼走进绮丽的天堂——杭州,领略西湖之美。
西湖风景如画,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这里欣赏美景。你都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吗?(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的这首诗,描写了杭州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那苏轼笔下的西湖,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2.你对苏轼有什么了解吗?(介绍苏轼)
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诗题即给我们介绍了了时间,地点,事件。初晴后雨的一天,诗人与友人一起饮酒聊天。
二.想象画面
1.请先听一遍朗读,边听,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播放范读)
请你自己读一读,试着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你一定看到了湖面波光闪闪,看到了“潋滟”。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浮动呢?
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西湖的风光是如此的明媚鲜艳。如果此时这样的美景就在眼前,你会怎样吟诵这首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天的西湖水面,水光潋滟,波光粼粼,风光旖旎。雨天的西湖,也别有一番奇妙之处!
细雨蒙蒙之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细雨蒙蒙之中,时隐时现,朦胧之中,非常奇妙。正所谓
山色空蒙雨亦奇。
2.“潋滟”和“空蒙”,一个写水光,一个写山色,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然而,更为精彩的还在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抹”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作“抹,涂抹”,写的时候,注意右边的“末”,要和“未”区分开。
西子即西施,是越国的一位姑娘,长得美貌动人。有一天,她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后都忘记了游动,沉到水底。后来人们夸赞女子美貌,就说有“沉鱼”之美。
3.这首诗中,诗人又是怎样赞美西施的?(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施天生丽质,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
这两句诗看似在说西子美,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西湖晴时美,雨亦美,诗人不禁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品味“‘美’喻”
东坡先生将佳人之美与西湖之美结合起来,将西湖的美定格在我们每个人心中,这是一种独出心裁的“美喻”,也正因为此诗,西湖也多了一个很美的别称——西子湖。
这首诗是诗人初到杭州时所作。当他见到这好似人间天堂的奇丽景色时,满是喜爱与愉悦。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尝试背诵全诗。
《望洞庭》
四.导入
诗仙李白用“奇喻”之法为我们展现了天门山的气势磅礴,大文豪苏轼以“美喻”描述了西子湖的风情万种,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眼中的洞庭湖又是怎样一番奇妙的景象呢?
出示资料:“洞庭”指湖南省北部的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它最大的特点是水天一色,湖中有山(君山),绚丽迷人。(出示地图、图片了解洞庭湖)
五.解悟诗情
1.初读古诗。回顾学习前两首的方法,利用看插图、读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学古诗,一边读,一遍想:《望洞庭》描绘了洞庭湖几处美丽的风光?
2.整体感知。诗中写了湖光、秋月、谭面、君山四种景物的风光。
3.感悟画面,理解诗意。
(1)理解“和”,出示字典中“和”的义项,引导学生选择义项,理解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鼓励学生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2)解读“谭面”。出示谭面和铜镜图
师: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作的,需要精细打磨才有表面的光亮。如此比喻,说明无风时的洞庭湖朦胧中透着宁静、柔和的美。
(3)品味修辞。(课件出示:洞庭湖、君山图)
师: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都是翠绿的。请你和刘禹锡一起遥望洞庭,你能看到“白银盘”里有一个“青螺”吗?(出示图片)
在诗人陶醉的眼里,八百里月光闪烁的湖面,就像晶莹剔透的银盘;而盘中碧玉般的君山,恰如这盘中小巧玲珑的青螺!这样“妙喻”之下,一个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湖,跃然眼前。
4.寻找诗眼,配乐诵读。
师:在月光皎洁的夜晚,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交相辉映,君山玲珑青翠,一切显得那么和谐、宁静。(出示配乐范读)请你也试着用这样舒缓的语调读一读,去感受月夜下洞庭的宁静之美。
六.作业设计
无论是诗仙李白“奇喻”天门山的气势磅礴,大文豪苏轼
“美喻”西子湖的风情万种,还是大诗人刘禹锡“妙喻”洞庭湖的宁静祥和,都为我们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风光。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美丽的风景,也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课后同学们可搜集整理,编制家乡诗意地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