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沈彩云
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
学情分析
三年级小朋友已有了学习古诗的经验,也积累背诵了不少古诗,但对学习古诗的方法还不是很明确,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对他们来说也有一定难度。
教学策略
1.采取先教后学,有扶有放的教学方式,教给孩子学习古诗的方法;
2.采取“乐教”的方式,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朗读,更好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3.对同类诗歌进行适当延伸,让孩子们在学习诗歌时有迁移。
教学目标
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霜、橙”等13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背诵并默写《山行》。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写的秋景,体会诗人杜牧对秋天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霜、橙”等13个生字。
难点:抓住古诗中的景物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提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呢?是凉意阵阵的秋风?是绚烂多姿的秋景?还是硕果累累的丰收?每个人心里的秋天都是不一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领略诗人笔下的秋天吧。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朗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习生字词。识字方法:形声字识字法,以“径”为例;学习多音字“挑”。
生字书写,以上下结构的“霜”和左右结构的“橙”为例。
霜上面部分写得稍扁,“雨”字第三画横折购要变成横钩。“橙”字左窄右宽。
运用诗歌学习“四法”,学习《山行》。
1.读诗歌,感受节奏;
我们先来走进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节奏感。
2.
解诗题,预测诗意;
读出了诗歌的韵律感,学习古诗第二步是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行是行走,那诗题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结合书中插图,诗题的意思就是诗人在山中行走所看到的景色。
3.明诗意,感知全诗;
诗人看见了怎样的景色呢?让我们走进诗句当中。学习古诗第三步:明诗意。
远上寒山石径斜,结合注释我们知道“寒山”的意思是深秋时节的山,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第一句诗写的是深秋时节,诗人坐着马车走在一条蜿蜒曲折的石子小路上,远处是秋意浓浓的山峦。“生”注释是生出,白云袅袅升起的地方还有几户人家,我仿佛听见了鸡鸣犬吠,充满生机。
通过读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我们理解了诗意。
停车坐爱枫林晚,结合注释,我们知道坐是因为的意思,那霜叶呢,通过查字典,我们知道,霜叶的意思是经霜变红的枫叶。看,枫叶上白白的冰粒就是霜。
4.
悟诗情,想象画面。
了解了诗意,我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呢?请圈一圈诗中描写的景物。
对呀,诗中描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景色。
从这些景物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给想象的图画取个名字吧。哦,从景物出发,我们可以说这是一幅寒山枫林图,或者枫林晚景图。
寒山红叶,让原本萧瑟的秋天变得如此热烈,色彩明丽。这是一首秋天的赞歌啊!让我们在音乐的侵染下想象画面再次朗读诗歌吧!
学完《山行》,我们来总结一下学习诗歌的方法吧。
读诗歌,感受节奏;
解诗题,预测诗意;
明诗意,感知全诗;
我们可以通过读注释、看插图,或者查字典了解诗意;
悟诗情,想象画面。
我们可以抓住诗中的景物想象画面,体悟诗人的情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另外两首秋之诗歌。
作业设计:背诵并默写《山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三年级小朋友已有了学习古诗的经验,也积累背诵了不少古诗,但对学习古诗的方法还不是很明确,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对他们来说也有一定难度。
教学策略
1.采取先教后学,有扶有放的教学方式,教给孩子学习古诗的方法;
2.采取“乐教”的方式,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朗读,更好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3.对同类诗歌进行适当延伸,让孩子们在学习诗歌时有迁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读出节奏和韵律,背诵两首古诗。
2.运用学习古诗的“四法”学习《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并感受“知诗人”、“晓背景”对领悟诗人感情的作用;
3.理解诗意后,想象诗中描写的秋景,体会苏轼对秋天的赞美,以及叶绍翁借秋景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古诗中的景物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难点:通过诗歌学习及延伸,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还记得学习方法吗?对了,学习古诗四步法:读诗歌、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这节课我们来挑战一下,运用老师教过的方法,来学习苏轼的《赠刘景文》。
学习《赠刘景文》
很多同学已经自主学习完了,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1.解诗题:《赠刘景文》,就是送给刘景文。这首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做了一个小官。苏轼感慨刘景文人生际遇坎坷,作此诗勉励刘景文。这是本首诗的创作背景。
2.知诗人,了解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生性乐观豁达,人生中经历多次贬谪,但依然笑谈人生。所以苏轼写诗给同样经历坎坷的刘景文。
3.明诗意。
荷尽已无擎雨盖,读注释,“擎”的意思是举,向上托。擎雨盖是指荷叶挺出水面的样子,让我们想起一句诗“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但到了秋天,荷花凋谢,也荷叶也枯萎了。不过即使菊花凋零,花枝依然傲霜挺立。课文插图中就描写了这样一幅景象。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君是尊称,“您”的意思,一年最好的景色您要记住啊,是那橙黄橘绿的深秋时节。秋景虽然萧瑟,但也是硕果累累的丰收时节啊!
4.悟诗情。
了解了诗意,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谁来分享一下?
荷尽、菊残、橙黄橘绿,我们仿佛看到了秋日荷尽图、菊残傲霜图和橙黄橘绿图,金黄翠绿,多么绚丽的秋景啊,一片丰收的景象。橘绿充满着生机,同时橘也象征着许多美德。刘景文虽然年岁渐高,经历坎坷,但品格高尚,应该珍惜时光,乐观向上。这首诗是勉励刘景文,又何尝不是苏轼激励自己呢?
让我们想象诗中画面,再来朗读诗歌,感受诗人昂扬向上的情感吧!
5.诗歌延伸:不管是《山行》,还是《赠刘景文》,都写出了绚烂的秋景,老师再来介绍一首歌颂秋天美好的诗歌《秋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学习《夜书所见》。
通过学习《赠刘景文》,我们知道知诗人、晓背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介绍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曾任朝廷小官。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创作背景: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就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很多同学已经自学完了,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3.解诗题:诗人在夜晚写下所见到的景象。诗人看见了怎样的景象?谁来分享一下。
4.明诗意: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诗人客居他乡,凉凉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吹来阵阵寒意!诗人不禁思念起了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寂寞的诗人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应该是孩子们在快乐地捉蟋蟀吧。
5.悟诗情。
小朋友们,读《夜书所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呢?
我们仿佛看到了飘落的梧桐树叶,听到了秋风吹动梧桐树叶的声音。我们还仿佛看到了儿童提着小灯捉蟋蟀的欢快画面。
看着这样的寒夜秋风图、趣逗蟋蟀图,诗人是怎样的感受呢?
一个“寒”字写出了秋风凉凉,吹动梧桐树叶,寒意阵阵的景象,诗人漂泊他乡的寂寞也呈现出来。笔锋一转,一个“挑”字呈现了小孩捉蟋蟀时的专注和快乐,一个“明”字让寒冷的秋夜变得温暖。一寒一明,一悲一喜,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让我们感受着诗人的所见所听所想,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
6.诗歌延伸:《夜书所见》是诗人客居他乡所写的诗歌。我们再来读一读另外两首诗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唐代张籍《秋思》和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思归》。
是呀,两首诗都是描写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景象。古时候交通不便,很多人为了谋求生存,长期客居他乡,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漂泊无定,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
总结。
1.总结三首诗歌“借景抒情”的特点。
这三首诗歌都是描写秋天,并借秋天抒发自己的情感,前两首歌颂秋天的美,第三首借秋天抒发思乡的情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
2.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最后我们再来复习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读诗歌,感受节奏;
解诗题,预测诗意;
明诗意,感知全诗;
我们可以通过读注释、看插图,或者查字典了解诗意;
悟诗情,想象画面。抓住诗中的景物想象画面,体悟诗人的情感。
在学习某些诗歌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知诗人、了解创作背景的方式来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作业设计。
1.“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秋天之美描写得胜过春天,“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认为秋日绚烂的景色最为动人。在你的生活体验中,是否也感到秋天的某种景色胜过春天呢?动笔写一写吧。
2.王国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选择一首诗,把你由诗歌想到的画面画下来吧。
3.背诵《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