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2 07:4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吕思勉说:“在战国时,诸家之说皆不行,只有法家之说,秦用之以并天下,已可说是切于时务的兴,而不切于时务的亡了。但时异势殊,则学问的切于实用与否,亦随之而变。天下统一,则需要与民休息,民生安定,则需要兴起教化。”据此可知
A.诸子学说始终是国家政治的附庸
B.诸子以推动文化教育的繁荣为己任
C.时代变迁推动了诸子学说的演变
D.百家争鸣适应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2.董仲舒认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之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故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宁能致汤武而然耶?”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意在
A.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
B.批判颠覆先秦儒学
C.确立儒家学说的主流地位
D.规范平民道德行为
3.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剑南东川节度使冯宿在《禁版印时宪书奏》中说:“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到宋代,巴蜀地区,有“蜀刻甲天下”的美誉。材料说明这一地区
A.市场需求引发印刷术革新
B.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
C.活字印刷术得到广泛应用
D.民问雕版印刷业兴盛
4.两宋时期,私修礼书大量出现,最为重要的家礼著作是朱熹的《家礼》,因其进一步简化了繁杂的古礼,将传统的“贵族之礼”,修改成适应性更广的“庶民之礼”。《家礼》在社会上的传播
A.扼杀了百姓的个人欲望
B.强化了乡村的道德教化
C.打破了贵族的教育垄断
D.完成了儒学的重建任务
5.元朝时,江南读书人吴镇漂泊无定,在62岁时创作《洞庭渔隐图》,此画画出了江南水滨的静美幽澹,表达了宁静淡泊的心境,具有一种典雅的韵致。图上所题:“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揽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花新。只钓鲈鱼不钓名。”由此可见,当时
A.诗词受到了南方读书人的普遍推崇
B.文人画开始成为画坛主流
C.士人通过绘画抒发个人的主观性情
D.绘画艺术商品化趋势凸显
6.宋元话本塑造了另类艺术形象。如《快嘴李翠莲记》中的李翠莲敢于同封建“三从四德”进行抗争;《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酒店主女儿周胜仙的形象中,包含着与封建婚姻相悖离的婚姻观。这说明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瓦解了传统伦理观念
B.文学作品蕴含了市民的价值追求
C.统治者文化专制抑制了文学的发展
D.士大夫阶层热衷于创作世俗文化
7.顾炎武曰:“人之为学,不曰进则曰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觉。……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同时主张“君子博学于文,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据此可知,顾炎武
A.具有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观念
B.着力满足市民的文化诉求
C.力图推动知识分子改变价值取向
D.注重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8.以下四部著作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晚清的近代化改革之路
B.共和思想在实践中发展
C.中国民主化道路的探索
D.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
9.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
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这一论述出自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0.1956年后,文化事业机构和队伍的规模,比旧中国有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增长。据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字显示,文盲半文盲比1949年下降了42个百分点;科技战线,到1965年,全国科研人员达到240万人。这主要得益于
A.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B.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二为”方向的指导
11.据统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学生的比例由1978年的7.6%上升到1990年的45.7%。高等职业教育也获得跨越式发展,2003年,高等职业教育逐渐占据高等教育领域的“半壁江山”。这些变化
A.适应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B.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促进了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
D.奠定了尖端科技发展的基础
1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经济改革的因素,制约着中国的发展。邓小平考察南方,以谈话的方式为中国的发展答疑解惑,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观念突破,二是体制突破。邓小平南方谈话
A.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B.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
C.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13.16世纪初的德意志,《圣经》版本有14个之多,在这种局势下,马丁·路德将其译本统一为德语。路德版《圣经》一经问世便引发了社会民众的高度关注并带来了剧烈的反响。在1534-1570年间,仅维滕堡一地,印数就达到10万册。据此推知,马丁·路德此举
A.增强了德意志民族凝聚力
B.推动民众确立了对上帝的信仰
C.使德国完成国家统一大业
D.清除了教会对世俗政权的影响
14.18世纪的英国被称作“读书的民族”,人人都在阅读以多种廉价版本再版的英文名著。在法国,成人识字率从1680年的40%上升到1780年的70%,租借图书馆在18世纪诞生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学和私立学校的图书馆每周开放好几天,以满足人们日益旺盛的阅读需求。这些状况的出现
A.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B.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
C.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D.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15.某学者指出:“适用于科学幼年时代以归纳为主的方法,正让位于探索性的演绎法”;应该“由经验材料作为引导,……提出一种思想体系,它一般是在逻辑上从少数几个所谓的公理的基本假定建立起来的。”其评论的科学成果是
A.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
B.巴斯德的微生物学理论
C.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
D.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
16.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某一流派的作家描写到,人的智力严重地被践踏和限制,他们对生存的世界一无所知,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他们本身“一无所有”,生活只是“片刻的存在,不苦不乐,不醒不睡,不死不活,没有躯体,没有灵魂”。下列作品与其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主张“克己复礼”,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是孔子追求的道德理想,以“仁”为核心,构成一整套伦理。孔子的“仁”所包容的善德,注重道德修养,规范行为实践,具有道德实践的价值。孔子还认为,中庸是最高尚的品德修养和方法原则,要求人们的言行“允执其中”。孟子等儒家后继者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推动了中国哲学的人文走向,形成了道德型哲学。
——摘编自雷红霞《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苏格拉底教人照顾自己的心灵,“认识你自己”,通过心灵去倾听神之声,去按照善的目的行事。他认为“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智慧知识就是美德,“美德即知识”。他引导人们认识灵魂中固有的善德。苏格拉底的“善”所包容的美德,以知识为基础,注重对真知的追求,具有理论认识的价值。柏拉图以其理念论发展了苏格拉底的哲学,促成西方哲学的理性倾向,形成了知识型哲学,体现着科学主义精神。
——摘编自肖雪《试论“轴心时代”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哲学思想之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道德哲学的内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特点,并简析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形成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广泛搜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艺术作品重新加以研究,得出新的结论,从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创造资产阶级新文化,并作为反对封建教会文化的思想武器。它从社会学科开始逐渐扩展到自然学科领域,形式丰富多样,但有个共同的思想体系,即人文主义。他们提倡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高尚、尊严,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批判禁欲主义。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封建蒙昧主义,抨击教会的愚民政策及其对科学的摧残。他们主张自由平等的政治观,提倡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真理,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们还创造出了现实主义艺术和文学。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等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曾被胡适、蔡元培等五四先贤定性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新文化运动对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儒学予以猛烈的批判和清理,为现代文化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毛泽东评价“这场运动是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未曾有过这样伟大的彻底的文化革命”,它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振兴“立下了伟大的功劳”。
——摘编自李靖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人类文明和现代化研究领域,科技革命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观察。在世界科技层次:科技革命是科技范式的转变,关注科技自身的变化。在人类文明层次:科技革命不仅是科技范式的转变,而且是科技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称,指引发科技范式、人类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的科技变迁。
——摘编自何传启《第六次科技革命预测及中国的应对之策》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技革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9年11月24日清晨,雾霭中,伦敦几家书店的门口人声鼎沸,人们争先恐后地排队购买刚出版的新书——《物种起源》。初版1250本书在发行的当天就被销售一空。……书中的观点震撼了世界,动摇了禁锢人们思想许多个世纪的神创论。1860年,在英国科学协会上威尔伯福斯主教和赫胥黎之间爆发了著名的“牛津论战”。进化论新思想与捍卫宗教传统的反对方相继展开了关于人类的大辩论。通过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的论战,宗教最终向进化论作出妥协。
——摘编自约翰·格里宾《科学简史》等
材料二
1897年底至1898年初,严复翻译了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定名为《天演论》。他第一次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进化论思想,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为了生存,是不断进化的,不是万古不变的。不仅自然界遵循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则,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可以用进化论的观点来阐释。严复认为达尔文以竞争为中心的进化论适合于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同时,他指出人类虽然无法改变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但可以积极作为,与天争胜,免于被淘汰的命运。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十余年间,曾出版发行过30余种不同版本,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摘编自王盛宇《严复进化史观述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物种起源》诞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