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9-11 15:5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四、教学难点
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按一定的比把实际距离进行放大或缩小。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55的图。
2.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
出示课文插图。
问: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图1把物体缩小。
图2、3、4把物体放大。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温故知新
1.教学例4。
出示图形教学例4
让学生说说题中要求的按“2∶1”放大图形什么意思?(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1)
学生尝试着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2)
画直角三角形时,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再连成封闭图形就可以了)画完后通过量一量的方式,发现放大后的斜边的长度也是原来的2倍。
(3)
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说说有什么变化?(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
师: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比例尺的前项表示图上距离,2:1表示把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
②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
原来的边长是3倍,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倍。
(4)画一画。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
出示图形。
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5)过程要求:
1
学生说一说“按2:1放大”的意思。
交流后使学生懂得按2:1放大,就是把长和宽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2
学生各自尝试画图。
3
展示学生的作品。

出示图形。
(6)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过程要求:
①“接2:1放大”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交流,说出各自的理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2:1的意思。即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学生尝试画图。
③展示作品。
想一想: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
学生若有疑问,可以通过实验(如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进行验证。
(7)讨论: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过程要求:
1
分小组讨论、交流。
2
汇报讨论结果。
要点: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样。
1.练一练。
例4的延伸
(1)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的出:A.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B.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2)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①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按1:3缩小就是各边长度缩小到原来的。
②学生尝试画一画。
③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想一想: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课堂小结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把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保持不变)
(四)巩固练习
1.
完成“做一做”。
2.
完成课文练习九第1、2题。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
:
1
放大到原来的2倍
对应边×2
放大后边长
原图边长
1
:
3
缩小到原来的1/3
对应边÷3
缩小后边长
原图边长
形状:不变
大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