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解决问题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解决问题 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9-11 16:3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表学科
数学
授课年级
一年级
学校
古小
教师姓名
章节名称
第七单元
找规律解决问题
计划学时
1学时
学习内容分析
作为《新课程标准》的重点教学内容,课程编排受到了充分的重视。不仅从一年级上册教材就开始渗透(如各种加法表、减法表中注意让学生去找,认数部分教学中也多处进行了渗透),同时继续沿袭实验教材的做法,在本册还单设单元进行教学。但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实验结果,修订教材较实验教材降低了难度,只教学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重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律。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例题数量大大减少,,使得教学线索更为明晰,教学过程也更加顺畅,教学时能更好把握教学的“度”。这一单元的排列规律,仅限于简单的:循环出现的、等差数列等,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数学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规律就可以了,重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的意识,而不是在于难度。
学习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找规律这部分知识中,对图形的规律,数字的规律已有了初步认识,在方法上,只要找到重复的部分,就可以发现其中缺少的部分,所以他们学习时都很认真,兴趣很浓,学的也轻松。
知识与技能:新课标要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认识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并能根据规律做出一定的猜想。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观察图形排列规律,运用“找准起点,圈出重复循环的组”等方法,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观察图形的排列,找准起点,找准重复循环的组。
教学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设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的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的“找规律”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初步掌握简单的图形排列的规律,并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以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熊大熊二引入课题,揭示规律的含义。
依据的理论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学习指导
2分钟
(一)演示导入:做游戏.(找男女共6个学生)渗透找规律的起点确定多角度性1.演示:设置情境,发现队列中的循环重复规律教师:请同学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学生按顺序拉手站成一圈:
教师:他们站的队有什么规律?
按学生找的规律站成一排:男、女、男、女、男、女。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女、男、女、男、女、男。为什么你们找到的规律不一样?2.小结:观察时的起点不一样,找到的规律就不同。
学生认真看学习指导。
直接出示课题,引入新课,为学生探究新知留有充足的时间。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学生自主探究
10—15分钟
体验解决问题一般过程1.读题理解出示课件:例5
找规律,串珠子教师: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分析思考教师:要帮助小红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要先做什么?
独立尝试:请你找到这串珠子的规律,在小篇子上圈一圈,然后用水彩笔画出缺少的2颗珠子。教师:找到的规律是什么?补充的两颗珠子是哪两颗?放在了哪里?(1)找到的规律是“黄黄蓝”,补充在最右侧。(2)找到的规律是“黄蓝黄”,补充在最左侧。(3)找到的规律是“蓝黄黄”,左侧补充蓝色,右侧补充黄色。对比:这三种答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结:我们串的是同一串珠子,补充的都是一颗蓝珠子一颗黄珠子。但是找到的起点不同,所以圈的规律不同。3.检验“解答正确吗?”教师:要知道掉的是不是这两颗,怎样检验呢?
连起来,圈一圈。4.方法回顾反思思考:今天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总结:先观察已知的部分,从已知的部分中找到重复排列的部分,圈出一组,然后按照规律找到缺少的珠子。最后检验。
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两个图形的面积并填写书上80页表格。学生讨论后汇报。学生汇报不同的想法。学生自主尝试后汇报。同桌合作交流。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学生先用自己的话来进行小结,师适时补充。学生独立完成并反馈答案。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热情投入到解决问题中来,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己感悟遇到什么样的情况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法更好,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列出不同的数量关系,进而列出不同的方程。再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在交流与讨论中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数量关系。例题完成后,学生通过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进行简单的总结,加深学生的整体印象。
三、巩固练习
当堂训练
8-10分钟
1.
基本练习请你找到规律圈一圈,再用彩笔画出缺少的珠子。2.
拓展练习
你是怎么想的?可以按规律重复排列排到第10面。也可以找规律:单数是红旗,双数是黄旗。10是双数,所以第10面是黄旗。3.
综合运用策略
学生思考后汇报、解答,集体订正。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后订正。
通过本环节的练习,提高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本课总结
3-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你运用了什么方法,学会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想想运用的方法,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
课堂教学流程图
教学反思
一、重点没有讲透。在教学中,我没有及时地强调规律是按一组一组这样的顺序重复出现的,只在口头上说出:“我发现了红黄、红黄、红黄这样的规律。”因此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出现了两次或者几次就是有规律。在教学时,教师应该着重强调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如果后面有出现不符合规律的图形,那么它就是没有规律的。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在有规律的每组图形之间画上虚线,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学会找规律的方法。????
二、课堂把握不够。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调整课堂设计,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预想好的教学过程来参与学习。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考虑课堂的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表现灵活调整。例如,在这节课中,教师出示了一个梨子一个苹果,让学生观察联想,这个图是否是有规律的。由于学生对规律的概念太抽象,不能理解什么才算是有规律的。于是在这一环节,学生参与度较低,而课堂设计时,教师对问题的预设不够全面,对问题的设置也不够简洁,学生不能从抽象的规律里联想出一个橘子与一个苹果是否有规律,没有把握住规律的本质。导致课堂中的难点没有突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设计三组图片进行对比,一组是有规律的图形,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图形,一组是只出现了一次的图形。三组图形进行对比,简单明了,学生也能轻松地把握规律的本质,即以两个或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排列就说是有规律的排列。三、学生主动探究不够。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时间应占整堂课的近三分之一。对于一些知识点,不能只是教师讲出来了,说出来了就可以了,而是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让学生多想,让学生多说,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四、没有合理利用生成性的资源。在涂规律时,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流畅性,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错误没有及时的板书并加以讲解。在学生给出错误答案时,也没有追问其理由。错过了这些生成性资源,也就错失了使课堂产生火花的机会。第二次试教时,我重点展示了有代表性的错误资源,在让学生纠错,讲解,更容易突破难点。五、课堂中教师缺乏鼓励性语言。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在整堂课中,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较少,使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下降。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体现出教师控制,驾驭课堂的能力及临场应变的能力不够。总而言之,教学经验重在积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时间里我还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学习其驾驭课堂,把握课堂节奏等能力,争取能早日找到自己适合的教学方式,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
专家点评






开始
课件
出示题目
学生观察思考
操作实践、动手验证
课件
直观演示
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课件
智勇大闯关
全课结束
课件
出示课题、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