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6张)PPT+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6张)PPT+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28 17:17:09

文档简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学案
一.导学目标
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二.重点难点
1.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2.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学习方法
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学习本课,既要透彻了解孔夫子思想的本质,又要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古为今用,让孔子的思想与新时代碰撞,产生指导我们前行的火光
四.导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①富而可求也 而,通“如”,如果
②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要”通“约”,贫困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处,安居,此处可理解为“接受”
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比:并列,紧靠
④子路问成人 成人:完美无缺的人
⑤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虽,即使
⑥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信,真实的
⑦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恶,疑问代词,哪里,何
(二)课文梳理
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并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1.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2.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3.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4.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5.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6.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7.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8.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9.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评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10.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三)探究拓展
1.学完本课后,你对于孔子的义利观,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与一般人(“小人”)的对比方面,简述孔子的“义”“利”观

参考答案见课本31页倒数第二段


(四)达标训练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
请以“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忠与义的交织
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
“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仗义疏财,忠肝义胆”,“梁山呼保义,郓城宋公明”,这一切的声音,都在共同呼喊着一个名字———宋江一个父兄眼中“孝字为先”的孝子,一个朝廷眼中“水泊草寇”的顽劣之徒,一个由“忠”和“义”交织而成的历史碑文
  施耐庵笔下的宋江是《水浒》中矛盾的中心,在报效朝廷和建设梁山中,在尽孝道和上梁山中,他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但最核心的是他在“忠君”与“仁义”间的选择
  宋江是“仁义”的,“及时雨”的称谓非他人能及,“救晁盖”、“济武松”、“杀阎婆”、“三打祝家庄”,这一幕幕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生死之交一碗酒”是他的人生信条,“急人之所急”是他的做事准则,这一切,都树立了他在一百零八将中的地位,位列天罡,执掌地煞,何等的荣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何等的畅快;劫富济贫,攻城略地,何等的威风
  但这恰恰是施耐庵为宋江吹响挽歌前的空响,宋江毕竟还是一个郓城小吏,在他的骨子里,透着的是对大宋王朝忠贞报国的志向“敢笑黄巢不丈夫”是宋江留在望江楼的诗,看似轻视朝廷,实为他因报国无门而空自叹息不论是晁盖打曾头市后的私见宿太尉,还是水淹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盖死后,替换“聚义厅”为“忠义堂”大匾,处处透着他对朝廷招安的渴望然而他却忘了,在腐朽的赵宋王朝里,哪有他一个郓城小吏的生存空间可悲呀,可叹!可怜梁山一百单八将盛极一时,最后却落得死散凋零
  纵然面对这些,宋江在忠与义之中放下了曾经紧握的刀枪,在忠与义中作出了最后的选择,对于宋朝的毒酒,他一饮而尽,想以死“表明忠义”,更令人惋叹的是,为防止李逵再反朝廷,也让他服毒酒随他而去留下的只有“茫茫乾坤方圆几何,成大任,重大义,男儿本色……”的悲歌
  宋江在施耐庵的笔下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在忠与义的交织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只能淹没在宋王朝的浪花之中,在“忠君”与“仁义”之中,他选择了忠君,选择了一条看似美丽却永无出头之日的道路他走了,或许他依然会笑对朝廷,依然毫无怨恨,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感慨
如果可以重来,我愿看到那个真正“笑黄巢”的宋江,那个水泊里“替天行道”的宋江听,他又唱起了那首歌,在芦苇水道中飘得很远,很远:“生死至交一碗酒……”


利与义
中国人的观念中常常有“利”与“义”之辨有时做一件事,是为“利”还是为“义”总有争个不停——好像搞不清楚,心里就闷闷的这也是人高层次需求的自我处理
比如说王莽,在他夺位之前,他做事总是以义为先;或有利,皆在义后但从其人后来谋逆来看,其行为不过是放长线钓大鱼罢工了其以义为先,是障人耳目,博取名声;以利为后,则是投资投入的成本当时给王莽好评的名士,后来看到王莽的真面目,心里那个悔,那个恨啊——就跟我们小时候说谎一样,好痛苦 21世纪教育网
民间的人们为了一个义字,尚且打起架来可以连命都不要,更何况那些品格更加正直,决意为义奉献一生的人呢子曰:“杀身取义”这句话更在人们心头增大了义的份量和号召力也无怪乎大奸大滑如五莽者,会拿义字打造招牌,聚揽人气,以备谋朝之用了
后来,王莽施政不德,若得天怒人怨于是,农民起义来了刘秀兄弟两个和着一些绿林好汉,一些汉室贵胄,开始替天行道,打王莽;打完了就各自争起天下来了这打天下,用是也是“义”这张金字招牌
对民有义,曰:“仁”;对兵将有义,曰:“信”曰“受”;对敌人有义,曰:“纳降善护”;对天下有义,曰:“德”人们于是称如此为国求利者为“圣明贤君”,简称“圣贤”
大的叫圣贤,小的叫君子
俗话说“商人重利不重义”是不是说重利的都是小人呢?或者说是不是商人都是奸商小人呢?我想应该不是
所谓义,应该是一种有正当付出,有正当回报的行为及行为精神不妄取,不妄做
商人付出劳动,进货送货,售后还有服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这是商人信用公平之义君子帮助他人,不求回报,这是善心人之义;圣贤之人,为国为民,乃至为整个世界的生灵创造利益,争取利益这是大圣人之义,一般人叹而仰止
此三者都有求利
商人求的是平等交换的利,利己不损人的利
君子求的是世道和善的利志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国之栋梁应有之胸怀求在利人,不在利己他人与国家获利,就等同于自己获利损己利人之心,虽人皆有之,但也惟君子常有此类人当得社会称誉与信任
圣人之求利,在于万民,在于长久;其利可施诸社会,可流诸百世如孔子爱人之思想,老庄无为相谐之道既秆于春秋战国,亦延至于今,使大众受用,可称之
故为国求利者,圣贤;为己求利者,亦君子而非小人 21世纪教育网
只要是凭着自己双手打拼赚来的,利己不损人的就应当说是有义之人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中国人的利义观[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论语&8226;里仁》里有句话,叫“舍义取利”,现在人们总是想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说实在的,人们仍然是过多的最求利益什么是义气?所谓义气就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什么是利益?所谓利益,即利益、功利、主要指物质利益义气与利益的问题,实际上就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每个时代都不同,义气与利益的关系在每个时代的看法也都不同
在中国古代,对于利义的追逐牵涉到人的分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能不为利所动,能够见利而先思义,便是君子;见利而忘义,抛弃人生原则,便是小人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价值取向不同的人,其得到比如社会对他的评价等等的也不同
曾经有过一个人皆君子言必称义的时代,当时或许有过大义灭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见的是以义逐利的伪君子和假义真信的迂君子那个时代过去了曾几何时,世风剧变,义的信誉一落千丈,真君子销声匿迹,伪君子真相毕露,迂君子豁然开窍,都一窝峰朝利而去据说观念更新,义利之辨有了新解,原来利并非小人的专利倒是做伯乐天经地义
“时间就是金钱!”棗这是当今一句时髦口号企业家以之鞭策生产,本无可非议但世人把它奉为指导人生的座右铭,用商业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结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种企业,使人际关系成了一个市场
我曾经嘲笑廉价的人情味如今,连人情味也变得昂贵而罕见了试问,不花钱你可以买到期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丁点儿恻隐之心?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不过,无须怀旧想靠形形色色的义和说教来匡正时弊,拯救世风人心,事实上无济于事在义利之外,还有别样的人生态度在君子小人之外,还有别样的价格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说:“至人喻于情”
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师讨伐叛臣,不容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
如果说 “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了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主张率性而生,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你权在于你的真实“自我”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创造不同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责任,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至于创造和占有,其判别更是一目了然,譬如写作,占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带来的名利地位,创造注重的只是创作本身的快乐有真性情的人,在与人相处唯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触独钟情趣的品味更为可贵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为利的时代,他接人待物有一种闲适之情我不是指中国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也不是指小农式的知足保守,而是指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生活情怀仍以写作为例,我想不通,一个人何必要菱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诗足矣倘无此奢求,则只要活得自在即可,写作也不过是这活得自在的一种方式罢了
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检验?当然,人生总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轻利的人所体味到的辛酸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梦想不到但是,摆脱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得有器度些我无意以审美之情为救世良策,而只是表达了一个信念:在义与利之外,还有种更值得一过的人生这个信念将支撑我度过未来吉凶难卜的岁月(共17张PPT)
<<论语>>选读之五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音
曲肱
公绰之不欲
忿思难
无适也,无莫也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恶乎成名
通假
若臧武仲之知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古今异义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路问成人
富而可求也
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
义然后取
其然?岂其然乎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见危授命
忿思难
君子尚勇乎
闻义不能徙
今之成人何必然
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解释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
文之以礼乐
义之与比
君子义以为上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课后题3
句式
中华儒商第一人
1.生财有道。吴越大军隆冬远征北方,吴王夫差强征丝棉,造成丝棉紧缺,价格走高。子贡抓住商机,从各国低价收购,然后到吴国高价贩卖,被抢购一空。
 2.智商生财。子贡预测市场凭的是智商,使其经商获得了空前成功。为追忆先师,他用木头雕刻孔子像,诸侯将相前来祭拜时,都想用重金请一尊雕像。子贡从中看准商机,就招募专业工匠批量生产,回报颇丰。
  3.跨国经营。《史记》记载,子贡很善于贱买贵卖(“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在曹国和鲁国之间做生意“鬻财于曹、鲁之间”。他发现各国王侯贵族以佩戴珠宝为时尚,他就专门生产贵重配饰跨国营销,赢得收益。子贡到各国做买卖需要进见诸侯时,各国的君主都以平等的礼节来会见他,这足以说明他的生意做得很大,已是春秋时代的商界巨子。
儒商楷模
  儒商亦儒亦商,即信守儒家思想的商人。孔子开创了儒学,其门下“七十子徒,赐最为饶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可见在中国历史上,既是学者同时又是富翁的,应当首推子贡。  
1.追求和谐。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他的格言是“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治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做到互相尊重,平等相处。
  2.诚信为本。在《论语》中多处记载着子贡与孔子探讨“信”的问题。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了“信”,一切都不可能存在,极力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使他在经商中赢得了很好的信誉,立于不败之地。
  3.崇仁立德。他坚持“以德立人,崇实务本”。子贡和范蠡都因货殖发财而名扬于世,他们交往富者,同时也抚恤贫者。
  4.义利兼顾。敢为人先,把握商道规律,义中取利的正确义利观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达到了“义利双赢”的经商最高境界。
读语段3,思考“乐亦在其中”,乐的是什么?
在贫寒、简单的生活中坚持践履的道义
读语段4,人们想要的有时不接受,厌恶的有时不摆脱,为什么?能不能举一个例子?这一观点对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谈一谈。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读语段5,孔子认为什么是完善的人格?
要求: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读语段6,思考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是对君子的“赞赏”还是“要求”?
这二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义以为上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
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读语段7、8,思考本章谈论的是什么问题?
读语段9,
知圣人之忧,圣人之乐是什么?
总之:6-9都是讨论君子的道德修养
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小结
追求财富:合乎道 合乎仁 合乎礼
总之:我们要不断的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