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原子的构成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分解的学习,初步从宏观和微观的认识了两种变化过程,初步具备了从微观角度看事物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原因,知道了物质世界是由微粒构成的,学生已经对分子及其构成、及变化中分子的重新组合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在化学变化中认识到分子分到原子,就不再进行重新分裂。那么,原子是否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带着这个疑问,本节课继续发挥微观想象力,借助微粒意识,借助科学家们的探究历程,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想象,逐步构建原子的模型。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微粒观,科学发展观,为以后学习过程中从微观角度看科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以汤姆森发现电子和卢瑟福α散射实验事实为基础,引领学生推论原子内部的结构奥秘。
2.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与联系,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通过学习和反思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实验验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价值,通过对原子结构奧秘探究,让学生们认识到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智慧,体会到科学真理的来之不易。
【重难点】
重点:原子的结构、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原子中各粒子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1.课前导入
[讲解]水分子很小,它的直径只有千万分之一毫米。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岂不更小?这么小的原子还能不能再分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原子探究的欲望。
【新课讲授】
[化学史]原子结构发现史。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同一类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原子是以简单的整数比相结合。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1904年汤姆森提出了—个被称为葡萄干布丁模型,他认为:原子呈圆球状,充斥着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像一粒粒葡萄干一样镶嵌其中。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通过精密实验证明在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小的核,电子绕核高速旋转。
[展示动画]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
[讲解]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a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a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提问]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导](1)如果原子是像道尔顿所说的实心球,大部分α粒子可能穿过吗?
(2)α粒子带正电,偏转说明了什么问题?
(3)如果原子核质量很小,α粒子能被弹回来吗?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1)原子内部存在很大的空间
(2)原子内又带正电的物质
(3)原子核质量很大,体积却很小
[小结]①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②原子核很小,带正电,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设计意图]化学史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讨论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画]介绍原子内部结构,引入核电荷数的概念。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原子结构。
[设计意图]培养总结概括能力,发挥想象能力,构建原子结构。
[提问]原子内部由这么多的粒子构成,你知道这些粒子间有什么关系吗?
[展示]表中不同原子中各微粒的数目。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
原子中: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氢原子没有中子)。
4.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不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讲解]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比如说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所以说,原子像分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种基本粒子。
[学生活动]阅读下面几种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特性,总结出原子具有的特征。
①报纸上的一个墨点就含有1018个碳原子。
原子的体积、质量小。
②长时间一起放置的铁块与铅块会融合在一起。
原子是不断运动的。
③水银温度计的水银在受热时体积会增大,遇冷时体积会减小。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间存在间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示]原子质量的测定值。
[过渡]原子非常微小,小到我们肉眼看不到,但它依然有质量,以国际单位Kg来计量,很方便,我们要采用怎样的计量方法更科学,以便厅于记忆、书写、和运算呢?为此国际上统一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计算原子的质量。
[设计意图]体会原子的质量很小书写和记忆都很不方便,为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做好铺垫。
[生活情境]
苹果
100g
哈密瓜
400g
西瓜
1600g
把一个苹果作为参照物,计其相对质量为1个哈密瓜相当于4个苹果,一个西瓜相当于16苹果。
[设计意图]通过熟悉的宏观世界中合理的选择单位,可以简化计量结果的事实,体会科学计量的重要性。
[获取概念]以一种碳12原子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讲解]碳12原子:碳的一种原子,其质子数为6,中子数也为6。标准可理解为把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分为12等份,即1份等于1.66×10-27kg。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标准进行比较,所得比值就是这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展示]相对分子质量的近似值。
[学生活动]观察表格,发现规律: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质疑]是否都满足这个规律呢?
[讲解]一个质子的质量为1.6726×10-27
kg,一个中子的质量为1.6749×10-27
kg,电子的质量非常小,相当于质子质量的1/1836。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质子、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1、1。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强调]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2.决定相对原子质量的是质子数和中子数。
【课堂小结】
[提问]请同学谈谈本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活动]梳理规整,建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课堂板书】
原子的结构
原子质量的计算
1.原子的构成
2.原子中各微粒间的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氢原子没有中子)
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不同
3.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金、银等)、稀有气体(氦、氖等)、金刚石和石墨
4.原子的性质:
原子的体积、质量非常小;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间存在间隔;
原子是不断运动的。
5.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9张PPT)
第三单元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鲁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
第一课时
01
学习目标
【重点】原子的结构、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原子中各粒子间的关系。
1.以汤姆森发现电子和卢瑟福α散射实验事实为基础,引领学生推论原子内部的结构奥秘。
2.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与联系,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通过学习和反思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实验验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价值,通过对原子结构奧秘探究,让学生们认识到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智慧,体会到科学真理的来之不易。
学习目标
02
第一部分
原子的结构
英国化学家
道尔顿
英国物理学家
汤姆森
1803年
实心球模型
1897年
葡萄干布丁模型
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原子呈圆球状,充斥着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像一粒粒葡萄干一样镶嵌其中。
英国科学家
卢瑟福
通过精密实验证明在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小的核,电子绕核高速旋转。
1911年
行星模型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
用带正电比电子质量大得多的α粒子轰击金箔。
α粒子束未发生偏转
α粒子束
原子核
证明:
①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②原子核很小,带正电,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原子内部结构
原子
原子核
(带正电)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带电)
归纳总结
核电荷数:原子核(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就叫核电荷数。
观察表中不同原子中各微粒的数目,你能找出哪些规律?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1
0
1
碳
6
6
6
氧
8
8
8
钠
11
12
11
氯
17
18
17
原子中: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氢原子没有中子)。
4、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不同。
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例如:金属(金、银等)、稀有气体(氦、氖等)、金刚石和石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原子构成的物质
①报纸上的一个墨点就含有1018个碳原子。
②长时间一起放置的铁块与铅块会融合在一起。
③水银温度计的水银在受热时体积会增大,遇冷时体积会减小。
原子的体积、质量小。
阅读下面几种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特性,你能总结出原子具有哪些特征吗?
原子是不断运动的。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间存在间隔。
03
第二部分
原子质量的计算
原子的质量测定值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是: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
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67千克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千克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288千克
即1.67×10-27千克
即2.657×10-26千克
即9.288×10-26千克
原子的质量很小,记忆、计算都很不方便,怎么办?
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12原子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一个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
Ar=
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
碳原子
碳原子的1/12
1.碳12原子:碳的一种原子,其质子数为6,中子数也为6。
2.标准:把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分为12等份,即1份等于1.66×10-27kg。
3.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标准进行比较,所得比值就是这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1
1
碳
6
6
6
12
氧
8
8
8
16
钠
11
12
11
23
铁
26
30
26
56
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
找规律:阅读上表,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粒子种类
质量
质子
1.6726×10-27
kg
中子
1.6749×10-27
kg
电子
质子质量的1/1836
相对原子的质量
主要由什么决定呢?
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质子、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
、
。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
2.决定相对原子质量的是质子数和中子数。
结论:
1
1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