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1.下表是某同学搜集的学习资料。请据表格中的内容判断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
)
资源
名称
纪实
《记淮海前线见闻》
视频
《大决战》
图片
三大战役示意图
A.护国战争
B.国共合作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2.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
)
A.西安
B.重庆
C.上海
D.北平
3.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这次会议确定的方针为(
)
A.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B.修改宪法、整编军队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4.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编陶希圣说:“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由此可见,国民党发起谈判的真实意图是(
)
A.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B.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
C.讨论建立联合政府
D.确定和平建国方针
5.1947年3月,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是因为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
A.陕北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东北解放区
D.华东解放区
6.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被粉碎后,开始发动重点进攻,其重点进攻开始的时间为(
)
A.1946年3月
B.1946年6月
C.1947年3月
D.1947年6月
7.1947年,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指挥全国战场作战的中央领导人是(
)
A.毛泽东、邓小平
B.毛泽东、周恩来
C.彭德怀、周恩来
D.周恩来、林彪
8.1947年,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这次土地改革所依据的文件是(
)
A.《资政新篇》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天朝田亩制度》
D.《土地改革法》
9.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
)
A.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解决了全国农民的土地问题
D.发生在三大战役结束以后
10.1947年土地改革的核心内容是(
)
A.抗捐抗税
B.减租减息
C.耕者有其田
D.实现土地公有
11.“犹如一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同时又能吸引国民党大量军队来援,减轻对华北解放区的压力。”材料描述的军事行动是(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12.下图中的建筑物是东北解放纪念碑,它位于沈阳和平广场。碑文记载了东北三省军民浴血奋战解放全东北的业绩。下列与东北解放相关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3.“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两岸暂时别离,终有团圆的时候。”造成今天“两岸暂时别离”的直接原因是(
)
A.
日本割占台湾岛
B.荷兰殖民者抢占台湾
C.
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
D.“台独”分子分裂台湾
14.下图(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反映历史事件的意义在于
(
)
A.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5.有人认为“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在终点处,这座饱经沧桑的历史文化名城见证的事件是(
)
A.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B.国民政府抗战之后迁都
C.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
D.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16.邓小平曾说:“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胜利,这次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组织力量的覆灭。“这里”伟大的胜利是指(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B.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节节胜利
C.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了北平
D.毛泽东和朱德下达了渡江战役的命令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重庆谈判大事记。
时间
主要内容
1945年8月14日、20日和23日
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1945年8月25日
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阐明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方针
1945年8月28日
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的陪同下,由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1945年9月3日
中共代表首先提出以和平、团结、民主为统一之基础,结束党治,确立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党派平等合作之必要办法等11条谈判方案,争取了谈判的主动
1945年10月10日
国共双方代表共同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在纪要中,国民党表示同意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之基本方针,承认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坚决避免内战,合作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并确认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及党派平等合法为达到和平建国必由之途径
1945年10月11日
毛泽东在张治中陪同下返回延安,留在重庆的周恩来、王若飞就纪要未尽问题继续与国民党代表商谈
1945年10月12日
“双十协定”公开发表
1945年10月13日
蒋介石发布“剿匪”密令,以内战的公开化,将曾给全国民众带来一线和平民主曙光的“双十协定”撕得粉碎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1919—1949》
(1)据大事记,指出国共双方在“双十协定”中达成的共同目标。
(2)据大事记,归纳中国共产党为达成上述目标在谈判前后采取的策略。
18.辨析史料,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
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有“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战略决战】
材料二
下面是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对话。
刘伯承:越过黄泛区,目标大别山。
邓小平:这是大转折!革命要胜利了!
【走向胜利】
材料三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总结反思】
材料四
下表反映了解放战争开始时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力量对比。
类别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30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获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材料五
1949年8月,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何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政权”指的什么?
(4)依据材料四、材料五,说说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有利条件。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大决战,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之一,故选C。
2.答案:B
解析:由“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可知是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所以B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3.答案:A
4.答案:B
解析:“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反映的是重庆谈判,抗战结束后,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如果毛泽东来了,可以争取部署内战的时间,如果毛泽东不来,就将发动内战的罪责推到中国共产党身上,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B正确;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确定和平建国方针是国民党发起重庆谈判的表面理由,A、D两项排除;建立联合政府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共七大上提出的主张,C排除。故选B。
5.答案:A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故这次土地改革所依据的文件是《中国土地法大纲》,B符合题意;《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A、C不符合题意;《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颁布的,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意义。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故选B。
10.答案:C
11.答案:A
12.答案:A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台湾问题由来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今天“两岸暂时别离”的局面。故选C。
14.答案:A
1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由材料“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故D项正确。A,B,C项均与材料“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不符,排除。
16.答案:D
17.答案:(1)和平建国。
(2)发表宣言;选派重要人员参与;列出谈判方案;坚持达成协定。
18.答案:(1)作用: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的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
(3)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
(4)有利条件:全国人民的拥护和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