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能力提升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能力提升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2 11:1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1.下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阶段。其中,空白处应该填写(
)
1919—1927年
开天辟地,北伐凯歌
1927—1936年
星火燎原,万里长征
1937—1945年
团结抗战,驱逐日寇
1946—1949年
A.民族耻辱,抗争探索
B.十年内战,国共对峙
C.打倒美蒋,人民解放
D.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2.《大公报》社评:“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说明(
)
A.人民渴望和平反对内战
B.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C.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D.中国迎来了全面的解放
3.据统计,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大小进攻超过4
300次,侵占解放区城市40座,村镇2
500多处。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南京国民政府破坏“双十协定”
B.全面内战已经爆发
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D.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4.1945年,毛泽东亲赴重庆,对此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A.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停止了内战
B.国民党承认了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C.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D.中共争取到了国内和平
5.毛泽东说:“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少则一年,多则两年,延安仍要回到人民手中。……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在毛泽东此军事思想指导下,不久人民解放军(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进攻
B.开始战略决战
C.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开始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
6.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开始了对共产党的全面进攻。标志着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的是(
)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地区
B.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
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
D.国民党进攻山东解放区
7.1947年,画家石鲁随部队撤离延安,转战黄土高原。在行军途中,他目睹了主席率军与国民党追兵从容周旋的历史性场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重温当时的这个情景,构思并创作了一幅作品。该作品的名字应为(
)
A.转战陕北
B.跃进大别山
C.解放南京
D.淮海战役
8.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C.“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9.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政策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材料强调了(
)
A.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
B.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C.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0.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改革的路线,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一运动(
)
A.使全国广大农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
B.彻底废除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C.巩固了抗日战争以来的民族统一战线
D.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11.《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为了歼灭这些敌人”而进行的战役的影响是(
)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12.毛泽东指出,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下列说法最能通过事实进步证明毛泽东论断的是(
)
A.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B.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C.杜鲁门:“国民党不是被从外部打败的,而是内部系统的自行崩溃。”
D.陈毅:“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1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的结束
D.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14.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其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意义在于(
)
A.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5.南京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耻辱和抗争。以下事件发生在南京的是(
)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辛丑条约》的签订
③五四运动的爆发
④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6.1949年7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给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信中写道:“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不可避免的。”信中“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主要是指(
)
A.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被粉碎
B.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开始了战略进攻
C.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8月,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这一行动,有力地宣告:中国共产党是真诚地谋求和平的,是真正地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的。毛泽东到达重庆,受到各界民众的热烈欢迎。《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抗战胜利后,"我们再能做到和平、民主与团结,这岂不是国家喜上加喜的大喜事"。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这些是四件事的序号:①转战陕北,②三大战役,③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④占领总统府。
材料三
1946年11月,蒋介石攻占张家口并单方面宣布召开“国民大会”,和谈大门被关死。中共中央下定决心以战争手段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毛泽东在党内指示中第一次以“人民解放战争”代替之前的“自卫战争”。
材料四
下表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对比变化情况。
军队
1946年7月
1947年7月
1948年7月
1949年2月
1949年12月
人民解放军
130万
190万
280万
358万
470万
国民党军队
430万
380万
365万
204万

(1)依据材料一回答: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什么受到各界民众的热烈欢迎?
(2)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但1946年国民党却撕毁该协定并发动了内战。请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重新排列材料二中四件事的序号。(写出序号即可)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民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依靠的力量。
(4)根据材料四中的表格信息,指出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提示:需答对4个成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并且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其具体体现是这次运动大大加快、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
——摘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材料三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被俘将领杨伯涛回忆:经过几十里的行程,……呈现出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军作战的伟大场面。我当时就大为感慨,认为
18军的最后败灭,非战之罪,应归咎于脱离人民群众,进而敌视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大海里淹没了。
——王弊书等《中共华中工委史路》
(1)材料一中的“它”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依据该材料指出“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是什么?
(2)材料二叙述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说说淮海战役获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另外两个战略决战的战役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你有哪些启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1945——1949年,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内战,妄图实行独裁。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解放战争,打败了美蒋势力,解放了中国大陆。故1945-1949年应为“打倒美蒋,人民解放”,选C。
2.答案:A
3.答案:A
解析:“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民党并未遵守这一规定,故选A。1946年6月,蒋介石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第二年初进攻陕甘宁解放区,B、C错误;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D错误。
4.答案:C
解析:题干图片反映的是重庆谈判。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和欺骗人民,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但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始终没有被承认,C项符合题意。
5.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撤出延安,转战陕北,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西北解放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采用“蘑菇”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开始战略决战,是辽沈战役;不符合题意;选项C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是是三大战役的胜利;选项D开始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6.答案:B
7.答案:A
解析:根据“1947年,画家石鲁随部队撤离延安,转战黄土高原”“主席率军与国民党追兵从容周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共中央采取诱敌深入方针,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和周恩来撤离延安后,继续留在陕北进行艰苦的转战,在运动中和敌人进行了多次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A符合题意。故选A。
8.答案:D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的重要领导作用。故选D项。
10.答案:D
11.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的“长春”“沈阳”“锦州”等地点可以判断,这里进行的战役是辽沈战役,辽沈战役的影响是解放了东北全境。故选A。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B、C、D均不符合。
12.答案:D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战役的意义。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故选D。
14.答案:A
解析:据“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可知,这描述的是渡江战役。三大战役后,1949年4月,渡江战役开始,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所以A符合题意,B、C、D均不是渡江战役的意义,所以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答案:B
16.答案:D
17.答案:(1)原因:毛泽东为争取国内的和平、民主,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2)①③②④。
(3)人民的力量。
(4)趋势:人民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力量悬殊,但解放军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反超。成因:国民党军队起义;三大战役等战役的胜利;解放军战略、战术高超灵活;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区土地改革赢得农民的支持,踊跃参军;等等。
18.答案:(1)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红军长征。
(3)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