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中外纪闻》清华大学
B.《每周评论》清华大学
C.《民报》北京大学
D.《新青年》北京大学
2.“为什么改革思想一定要牵涉文学?因为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为此,新文化运动(
)
A.主张救国救民
B.倡导尊孔复古
C.发动暴力革命
D.发起文学革命
3.《新青年》在1915—1918年总篇数共1274篇,其中“社会主义”一词一共有20篇文章使用,使用了34次,平均每篇使用1.8次;而从1919—1922年,总篇数1026篇,其中使用篇数达145篇,使用次数1292次,平均每篇使用7.75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民众普遍拥护国民革命运动
C.
中国政府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4.1918
年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1919
年全国有
400
多种白话文报刊;1921
年中小学白话文逐渐取代古文。这体现出新文化运动(
)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5.《青年杂志》在封面人物的选取上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取向。下图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呼唤的时代主题是(
)
A.自强求富
B.扶清灭洋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6.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发生前4年喊出的“德先生(democracy)”与“赛先生(science)w,更是一路走向了中国政治与文化的深处,其影响直至当代和今日。“其影响”是(
)
A.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封建制度
C.涤荡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批青年学生为了追求民族的独立,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下列有关五四运动的表述准确无误的是(
)
A.五四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它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在1919年5月4日的游行示威中,青年学生发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呐喊
C.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8.1919年5月24日,青州举行了由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万人大会,各界代表历数帝国主义罪行,一致声援北平学生爱国运动。这表明当地的五四运动(
)
A.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B.共产党员起了领导作用
C.群众基础较为广泛
D.运动中心开始转向农村
9.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
)
A.五四运动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
B.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
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五四运动体现了爱国奉献的精神
10.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学界、商界、新闻出版界等团体通电全国,要求释放学生,拒签和约,由上海掀起的“三罢”运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也迅速扩展到全国。这表明“五四爱国运动”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
)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工人阶级发挥主力作用
C.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D.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11.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所说的这场运动(
)
①只有学生和知识分子参加
②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③袁世凯政府没有收回主权
④激发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12.有学者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这里“组织的反应”是(
)
A.洋务派的形成
B.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C.维新派的出现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3.“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下列史实与“这个特别的日子”相关的是(
)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B.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局书记
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4.下面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会在北京秘密召开
B.大会选毛泽东为中央局书记
C.大会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农民运动
D.大会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15.据下面示意图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中心工作应是(
)
A.开展农民运动
B.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C.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D.打倒军阀
16.中共二大指出:“共产党员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命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建立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这段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
)
A.放弃了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权
B.开始与国民党进行合作
C.受右倾错误路线的影响
D.明确了民主革命原则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倒行逆施。这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材料二
陈独秀
1901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1907年赴法国考察研究
蔡元培
1902年赴日本考察;1907年赴德国访问;1912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
胡适
1910年赴美国留学
李大钊
1913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鲁迅
1902年留学日本
材料三
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让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表格中人物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3)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4)根据材料四,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巴黎和会的消息终于传来的时候,我们都大为震惊。我们立刻醒觉到外国列强仍然是自私、崇尚军国主义,而且全都是大骗子……我们对政府无计可施……眼看着国民及可怜的无知群众,我们认为我们必须起来斗争!
——五四运动期间北京大学学生的文章
材料二
材料三
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印刷、公共交通、码头等行业相继罢工。
(1)根据材料一,说说五四运动期间青年学生对当时的局势有哪些认识。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6月5日后这一历史事件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在陈独秀的率先倡导下,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中外纪闻》是维新报刊,《每周评论》是陈独秀、李大钊于1918年创办的,《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2.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为什么改革思想一定要牵涉文学?因为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可知,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主张救国救民、倡导尊孔复古、发动暴力革命,故A、B、C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3.答案:A
4.答案:C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青年杂志》在封面人物的选取上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取向”可知《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刊物;根据材料“富兰克林: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闪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知识分子积极呼吁的时代主题是民主和科学,故选D;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A错误;扶清灭洋是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时提出的口号,B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错误。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发生前4
年也就是1915年,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德先生
(democracy)”即民主,“赛先生(science)”即科学,是新
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该运动主要是在思想上批判封建
正统思想即儒家礼教思想,故C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五四运动是一次无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故A项错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青州举行了由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万人大会,体现了五四运动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参与,表明当地的五四运动群众基础较为广泛,C项符合题意。
9.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文化运动”指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政治运动,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故选C。
10.答案:A
11.答案:C
12.答案:D
解析:材料内容中的“技术的反应”,是指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阶段,“制度的反应”指的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阶段,“观念的反映”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相关内容,“组织的反应”指的是建立政党领导人民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即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人民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D正确;洋务派的形成属于“技术的反映”,排除A;中国同盟会的建立、维新派的出现属于“制度的反映”,排除B、C。故选D。
1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特别的日子”指的是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共一大会议的内容有:党的一大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答案:D
15.答案:C
16.答案:D
17.答案:(1)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
(2)他们都曾出国留学或考察,受西方文化影响。
(3)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倡导文学革命。对东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偏向。
(4)解放思想,启发青年探索救国真理。
18.答案:(1)认识到外国列强自私、崇尚军国主义,是大骗子(或认识到外国列强的本质);对北洋政府失望(或认识到北洋政府腐朽无能、卖国的本质);认识到对群众的宣传、发动不够;认识到必须起来斗争;等等。
(2)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的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