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过了规定的期限,按照法律规定是都该杀头的。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说明最晚在秦朝时就已经有用法律明确标注的赋役制度,图为大泽乡起义和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通过对赋税制度的背景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通过对赋税制度史料的解读,使学生归纳出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4.通过对每个朝代赋税制度背、内容、影响的学习,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阐释的能力。
5.通过近代关税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失去了关税自主权。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目
录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
壹
(一)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
秦汉时的赋役,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和徭役。
【原文】
人顷刍稾,以其受田之数,无垦不垦,顷人刍三石,稿二石。
【译文】
每顷田地应缴的刍(喂牲畜的草——录者注)稾(同“稿”)
(谷类植物的茎杆——录者注),按照所受田地的数量缴纳,不论垦种与否,每顷缴刍三石,稾二石。
“十亩之田,率岁之收,不过四十石。”
——《淮南子·主术训》
“通肥饶之率,计稼墙之入,亩收三石。”
——《后汉书·仲长统传》
秦朝的田赋怎么样?
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赋。
吸取秦亡的教训,秦亡后,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云梦睡虎地秦简有“口赋”或“户赋”的记载。
《汉书·食货志》称,秦朝“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这些记载都说明了什么?
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
汉朝的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规定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
材料?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边鄙……先帝(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苦……(国家)
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边费。县官(政府)鼓铸铁器……
民用纯弊,割草不痛,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除草)、土耰(碎土农具)、淡食,百姓疾苦之。
——《盐铁论》
因为匈奴的入侵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从汉武帝开始,汉朝的人头税发生了哪些变化?
(1)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15—56岁以上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2)汉朝还征收财产税,例如,对车船征税,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算缗钱,对财产总额征收“税民资”,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
更卒: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正卒:正卒是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使两年。
戊卒:戊卒是指到边塞屯戊,役期一般是一年。
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秦朝男子17岁起役,后来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
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唐朝前期实行怎样的赋役制度?
租庸调制
唐朝在隋朝租调役的基础之上,发展成租庸调制,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包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唐朝中期以后,实行怎样的赋税制度?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材料?王安石变法之前,北宋上三等户要按户等轮流到政府履行名目繁多而轻重不一的职役。但当时的官吏豪强可以通过免役特权逃避差役,城镇居民、僧尼、女户和单丁户等也都有免役权。因此,各种差役负担极重,很多人家往往因此倾家荡产。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开始推行免役法。熙宁九年(1076年),各地上缴司农寺的免役钱多达10414553贯硕匹两,而总支出为6487688贯硕匹两,剩余3926865贯硕匹两,这些成为国库的重要收入。免役法实行后,各色农户都要出钱,据记载,乡间下户一般每年纳役钱几百文到一两千文不等,还要征收二分“免役宽剩钱”,而实际征收却超过二分,这些无疑加重了贫苦农民的负担。免役法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一些特权阶层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摘编自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附加税繁多:
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在在超过正税数倍。
徭役繁重:
宋朝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募役法:
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王安石变法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元朝的赋役制度
元朝基本上沿袭唐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但是,元朝在粮食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
(四)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
明初两税: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金花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银花”。
材料一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朝廷颁布新的赋役法:把各州县的田赋、赋役以及其他杂税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田折算缴纳,史称“一条鞭法”。
材料二
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半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据《明史?食货志》
明朝后期颁布了什么税收制度?
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材料?1644年清军入关后,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社会:人口土地急剧衰减,大小起义暴动此起彼伏。清朝统治者继承了明朝后期实施的“一条鞭法”,简化赋税总类,并且“丈地计赋,丁随田定”,以期通过赋役合一的方法来消除前弊。康熙五十年(1712年)清政府宣布,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人丁不再加赋,称“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下令将康熙末年已在四川、广东等试行的“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税平均地摊入田亩之中。到雍正末年,国家库存银两由康熙末年的800万两增加到6000多万两。全国人口更是由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1913万人猛增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3.01多亿人。中国封建社会由此出现了最后一次盛世——“康乾盛世”。
——摘编自王晶《漫谈清朝摊丁入亩制度》等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盛世增丁,永不加赋”。
摊丁入亩:
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天赋中,称“摊丁入亩”。
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2
贰
1950年5月,由金钥匙和商神杖交叉的图案被选定为中国海关关徽。关徽由商神手杖与金色钥匙交叉组成。商神手杖代表国际贸易,钥匙象征海关为祖国把关。关徽寓意着中国海关依法实施进出境监督管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和科技文化交往,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关税
西周时期已设立对进出境的人员、货物进行检查管理的关,但不征收关税。唐玄宗时期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税率为10%,南宋时期有时税率高达40%,占政府财政总收入的5%左右。清朝乾隆时期大致可分为沿海关、沿江关、内陆关、沿边关四类征收货税。
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在关税出现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存在着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废止国内关税,单一征收国境关税的情形,是伴随近代国家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只有数百年的历史。
中国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行统一的国境关税。实际上,随着国内关税的逐渐衰亡,国境关税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日趋凸显,但在一段时间里,中国不能自主征收国境关税。
材料一?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地课和盐铁等专卖收入为主,并不计较海关所征收的“区区税银”,仅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所以关课正额定得比较低。1757年,乾隆帝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
材料二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方在香港公布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时,以粤海关原有的正额税率为参照基础,但实际上正额税率极低,粤海关在征税过程中,除了正额税收,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因此,新税则所议定的进出口税率比原来的正额税率有所提高,但比原实征税率则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蔡晓荣《对近代中国第一个海关税则的一点新认识》
两则材料中中国的海关关税的征收有什么变化?
材料一中乾隆帝时期仅开放广州一口岸进行,由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材料二中的关税由英国公布税则,实际税率比原来的征税率大幅下降。
中国关税自主权是如何慢慢丧失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项规定,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
此后的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根据这些条约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列强把持关税大权: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里。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那么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是如何收回的呢?
材料一?1925
年,在北京召开关税特别会议,与会各国允承中国自1929
年起享有关税自主之权。1928年7月至12月,美、德、意、葡、英、法、西等12
国相继与国民政府签订了关税新约或友好通商条约,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1927
年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中国形式上得到统一,南京国民政府每月收入不过五百余万两,而军费支出达一千八百万两。亟须解决财政入不敷出的严重问题。1929年2月1日开始自行实施的第一个“国定税则”,进口税率从原来的5%提高到7.5%--27.5%。虽然国民政府慑于列强特别是英国的压力,不敢改用国人任总税务司和彻底废除外籍税务司制度,但加强了对海关行政管理权的控制。
——摘编自孙宝根《论近代中国海关缉私制度的确立》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国民政府首先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随后,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到1930年,日本也终于同意了《中日关税协议》
国民政府通过这些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材料二?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各地陆续成立军管会,对旧海关实行接收和军管。接管是改革海关的开始,是打碎旧中国海关的一种特定形式。在接管的基础上,宣布终止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对各地海关的管辖,收回海关行政管理权和关税自主权,确立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对海关的领导,规定一切外轮进口均需先报经军管会批准,对在旧中国海关任职的洋员统一审查处理。外籍税务司制度自此覆灭,洋人控制中国旧海关的历史结束。
——摘编自姚永超、王晓刚《中国海关史十六讲》
新中国收回海关关税自主权后,是如何进行关税制度建设的呢?
(1)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这个税则及其实施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2)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3)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
1980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经数次修订完善,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深化探究
探究一:摊丁入亩的进步性
(1)首先,摊丁入亩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地赋和丁役合二为一,此后劳动人民与封建国家之间的人身隶属关系有很大松弛,特别是城镇工商业者免除了丁银客观上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2)其次,按土地的单一标准收税,即以土地占有和占有多少作为赋税征收的依据,基本上取消了缙绅地主优免丁银的特权,这对于均平赋税、减轻自耕农和一般无地贫民的负担起到了一定作用。
(3)第三,摊丁入亩取消了按丁和地分别征收赋税的双重标准,进步简化了税收的程序,这不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防止官吏的贪污舞轻农民的负担,而且对于保证“国赋无亏”也有实际作用。
深化探究
探究二: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和特点
1.趋势:
(1)赋役标准:随着封建统治者对民众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收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唐朝两税法的实施为标志。
(2)赋役形式:随着封建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走向发达,赋税形式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明朝一条鞭法的推行为标志。
(3)赋役种类:历代赋役改革往往把各种杂税合并起来,统一征收,赋役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如唐朝两税法、明朝一条鞭法等赋役改革。
深化探究
探究二: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和特点
2.特点:
(1)循序性赋役制度改革步步相接、前后相承,很少有移植外国制度而骤然转折的现象,完全根据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2)反复性:赋役制度演变不是直线式的,在某个时期、某一税种方面,尚有消失之后复出的现象,这是因为社会动乱、军阀割据、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等造成了旧的赋役制度沉渣泛起、僵而不死。
(3)差异性:中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反映在赋役征纳上就是任土作贡”原则和征纳期限不同;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引出赋役负担不平衡问题。
随堂训练
1.汉武帝时期,政府颁布了算缗令,即对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每2000钱纳税一算(120钱),同时实行告缗令,即鼓励告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告发者可得到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政府的这项举措(
)
A.引发了统治危机
B.导致吏治严重腐败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导致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C
解析:汉武帝通过算缗令和告缗令打击了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诸多举措提供了物质保证,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故选C项,排除D项。汉武帝此举旨在抑商,而小农经济在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故“引发了统治危机”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举措针对的是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与官吏无直接关联,故排除B项。
随堂训练
2.公元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国家财政收入明显增加。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有效抑制了土地的兼并
D.使征税依据不再包括人丁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以资产为宗,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B项;两税法简化了税收的种类和项目,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A项;两税法的推行减少了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加剧了土地兼并,排除C项;据材料“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可知D项错误。
B
随堂训练
3.湖南蚕桑业原本比荆(州)、襄(阳)落后,在五代时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治通鉴》记载:“湖南民不事蚕桑,(高)郁令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抒大盛。”这一变化表明(
)
A.赋税改革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B.手工业专业化趋势加强
C.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A
解析:材料“郁令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抒大盛”体现的是赋税制度变革对民间手工业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C项排除;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
随堂训练
4.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
)
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
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
解析:根据材料“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可知,明朝赋税制度采用“折银缴纳”的办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活跃了商品经济,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朝赋税政策,而未涉及抑制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赋税政策变革对商业的影响,而非强调农产品商品化对农民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将江南地区的经济与北方做比较,无法推知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排除D项。
B
随堂训练
5.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是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对于他们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都属于我国赋役史上的重大改革
②都使封建政府的税收减少
③都加强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④都有利于农业的商品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是明清时期赋税改革的措施,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②错误。赋役征银以及废除人头税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③错误。故选D项。①④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此排除A、B、C三项。
D
随堂训练
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一材料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
A.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
B.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
C.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D.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
解析:本题考查关税与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依据材料“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模糊,没有意识到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模糊,而非清政府灵活务实的外交原则,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天朝上国”思想,C项排除;材料“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说明D项错误。
A
随堂训练
7.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国民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国民政府陆续与英、法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
)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B.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
C.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
D.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解析:A项史实错误。此时南京国民政府并未实现关税自主,B项错误。此时中国并未发生对外战争,排除C项。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一定成效,部分实现关税自主,这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故D项符合题意。
D
随堂训练
8.1992年前,我国进出口平均关税税率高达47.2%。之后则逐年降低关税水平,到2002年关税总水平已降至12%,2011年将关税总水平降至9.8%。这一时期关税税率的调整(
)
A.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立
B.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完成
C.是履行加入WTO承诺义务的需要
D.是落实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关税总水平的降低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产业结构调整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关税的调整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是履行加入WTO承诺义务的需要,故C项错误。
D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