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面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进入初三,繁冗的作业有时会让我们喘不过气来。但如果你心无旁骛、孜孜不倦地学习,沉浸于知识的海洋之中,化苦为乐,以气冲斗牛之势“披荆斩棘”,那么你一定能够乘长风,破巨浪,迎来美好绚烂的明天。
A.rǒng
wù
dǒu
jí
B.chén
máo
dòu
jì
C.chén
máo
dǒu
cì
D.rǒng
wù
dòu
cí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
。
。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
,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①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②这座打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③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④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⑤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⑥是要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A.②④⑤①⑥③
B.①③⑤⑥②④
C.②⑤⑥③④①
D.③⑤②①④⑥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
)
A.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B.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C.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D.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B.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C.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D.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B.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手忙脚乱的洞府。
C.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D.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6.下列各项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慢游。
B.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C.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鹜。
D.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7.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B.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手忙脚乱的洞府。
C.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D.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8.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比喻)
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反语)
C.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排比)
D.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对偶)
9.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10.下面句子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B.女主人不好意思地说:“您的……心意我们领了,我们以后一定……”
C.我以为言就是花的香气,行就是花的形象和花期的久暂。
D.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
11.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05年5月28日,全国第十五届书市在天津国际展览中心落下帷幕。
B.据报道,在芬兰,有18%的中学生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单纯为了享受阅读的乐趣而阅读。
C.日前,法国和荷兰先后就是否批准《欧盟宪法条约》举行全民公决,由于反对票过半,而且未获通过。
D.联合国把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12.上物理课时,老师为了生动形象地讲解热学知识,写下一副有趣的对联,它的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这副对联反映的一个规律是()
A.液体凝固、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B.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C.气体液化、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D.固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13.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沿池环水四周,新筑一道长约600多米的环池路。_____________还有那修复完美的明代遗迹“临流亭”,四周环水,兀立池中,游客观望,感念不忘。
①形态各异的飞禽雕塑,浮游水面
②水上画舫往返,笑声朗朗
③路面铺设的鹅卵石,在碧波辉映下,色彩鲜艳,晶莹闪烁
④路边垂柳依依,清风送爽
A.③④②①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14.句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只要你一走进博物馆或展览馆,那各式各样的竹制品,真可说是琳琅满目,叫人_____________,街的两边全是摊点,摆着的挂着的东西万紫千红,令人_____________,细瞧花盆,那千奇百怪的模样令人_____________:废暖瓶壳,破旅行杯,掉提手的小塑料桶,用过的可口可乐罐……
A.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
啼笑皆非
B.应接不暇
眼花缭乱
忍俊不禁
C.应接不暇
眼花缭乱
啼笑皆非
D.美不胜收
应接不暇
忍俊不禁
15.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肃穆
荒谬
地窑
赤裸裸
B.脏物
健忘
晨曦
荡然无存
C.匍匐
制裁
拂晓
丰功伟迹
D.瓦砾
惊骇
恳切
眼花缭乱
16.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你会发现,烦恼正渐渐消散。再次启程,你会一身轻松。
②停下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叶的光芒、花的辉煌、草的力量。
③面对他人的质疑,你是否苦恼过?面对学业的受挫,你是否沮丧过?
④那么,何不选择偶尔停下来呢?
A.③④②①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17.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读过许多描写人间至情的文章,《背影》《再塑生命的人》《爸爸的花落了》《秋天的怀念》都主要表达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
B.成语“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C.《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结义”,兄弟情深;黄盖上演“苦肉计”忠义无双。
D.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都是法国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有《巴黎圣母院》《羊脂球》《名人传》。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经过初步筛选、公众投票、专家评审等环节,由湖南周浩创作的,旨在提升我市老字号品牌竞争力的“连云港老字号”标识设计方案脱颖而出。
B.随着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推进,花果山景区变得更加漂亮,那些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让游客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C.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于一体,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辉煌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这一宝藏,我们责无旁贷。
D.连云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围绕“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三年行动计划,我市正在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之路。
1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完好的遗桥了。
B.在这里我们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
C.笑,是人们心情愉快的表现,对于健康是有益的。
D.成熟的荔枝大多数都是深红色或紫色。
20.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A.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B.雨果,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
C.《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作品,词中运用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雄阔壮丽的北国雪景图。
D.《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情怀。
21.填写关联词都正确的是()
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之后,我们便也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_______来自于阅读,_______来自于直接经验。_______我们依然热爱阅读,_______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便会自觉去芜存精,选择那些真正的好书。
A.虽然
更
假如
或者
B.因为
也
只要
并且
C.不仅
更
假如
并且
D.不仅
也
只要
或者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12月12日,有删改)
22.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场景
偶遇老太太
画像被发现
老太太画花
得知其年龄
“我”的心理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23.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4.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25.第⑨段划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圆明园的毁灭
①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②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③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④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⑤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附文:
①……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寺迹就是圆明园。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圈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话。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为了建造圆明园,人们经历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后来又经过几世纪的营造,究竟是为谁而建的呢?为人民,因为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所有。艺术大师、诗人、哲学家,他们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亦曾谈到过它,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
②这一奇迹现已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未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
③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对他们我要授出裁议,并且谢谢您给了我抗议的机会。统治者犯下的罪行同被统治者是不相干的;政府有时会是强盗,可是人民永远不会。
(附文摘自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26.《圆明园的毁灭》写道,圆明园也是世界文化;雨果说的哪句话与这个看法相同?
27.请简要分析《圆明园的毁灭》③段与“附文”①段画线句子中修辞方法的作用。
28.“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的句子里有“奉命”一词,这个词有何作用?
29.《圆明园的毁灭》中写道:“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附文”中也有与之类似的句子。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0.《圆明园的毁灭》与“附文”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圆明园祭
冯峥
(1)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我说,你不懂我的心。
(2)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一览无余。
(3)然而,在凄厉妁风雨声中,我却分明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透过萧疏草木,我看见了圆明之娇,长春之美,万春之秀,300亩园林春意正浓;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残垣中,似见文源阁的浩翰藏书……
(4)我听见了来自法国130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5)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极的文字来称赞她!以至100多年后仍引起人们振颤的心共鸣。
(6)然而,对于玉焚香殒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此刻面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
(7)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
(8)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100多年: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
(9)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10)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
⑾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修建。
⑿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成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马嵬坡上的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
⒀这是历史的悲哀!
⒁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耻辱”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儿孙的声声嘱托以及希望着争气的未来。
⒂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拼搏未来!
⒃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郁的青松、冲天傲雪;我见到了熏烟的巨石峥嶙屹立,傲骨常在!
⒄100多年前,方才唱赞诗的雨果坚信:总有这样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⒅而我永远相信: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
31.从全文看,“我”刻意要去圆明园而朋友们劝“我”别去的理由各是什么?
32.第(4)段中那个“深情的声音”是谁发出的?
33.第(6)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____,其中的“这种心情”是指_______的心情。
34.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圆明园哭泣的原因。
35.就是否重建圆明园这个问题,作者持什么态度?
36.残破的圆明园作为历史的写照,对我们炎黄子孙有何作用?请用一句名言回答。
课内阅读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37.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38.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39.“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40.乙文多有对残存事物的描写,从主旨角度理解这样写的寓意。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41.解释下列词语。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箧:
42.请你找出选段中的两组对比,并分析其作用。
43.第2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表现中心意思起到了什么作用?
44.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综合性学习
45.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4月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的塔尖在一场突发大火中轰然倒塌。16日,法国消防部门宣布,巴黎圣母院大火已经全部扑灭,目前进入调查和损失评估阶段。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和世界遗产之一,这场大火在令法国陷入悲痛的同时,再次为全世界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
(摘自2019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文化不应该这样毁灭,更不应该人为践踏。……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摘自2019年4月16日圆明园遗址公园官方微博)
(材料三)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民的。
(摘自雨果《给巴特勒的信》)
(1)巴黎圣母院大火引发了怎样的反响?
(2)被雨果称为“世界奇迹”的圆明园遭到“人为践踏”,具体指什么事件?
(3)根据材料,说说为什么要保护文物古迹。
46.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和平来之不易,和平必须捍卫。基于对历史的惨痛感知,中国人民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壮大必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壮大。
这一段话表明了习近平主席鲜明的态度,每一句都意味深长。你从这几句话中听出了哪三个信息?
47.学习了本课后,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以“圆明园的昨天和今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你所在的小组准备围绕该主题出一期黑板报,假如你是负责人,你将策划哪些内容?
(2)请为以下新闻拟写一则标题。(15字以内)
据圆明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推动公众考古的发展,也为了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圆明园的遗址考古和保护工作,今天,圆明园首次尝试在新媒体上直播远瀛观遗址考古现场,并通过实时互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考古发现和考古知识,进一步传播历史文化,让公众走进文化遗产,也让文化遗产融入大众的生活。
(3)“中国政府拟斥资4.6亿元重修圆明园”这一消息见报后,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围绕“圆明园是否该重建”这一话题,九年级(2)班的同学们也纷纷发表了意见。请你也围绕该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甲:圆明园应该重建,这样可以让国人一睹昔日圆明园的风采,增强民族自豪感!
乙:圆明园不应该重建,要让后人牢记这段沉痛的历史,以史为鉴,催人奋进!
48.仔细探究下边这幅漫画,回答问题。
(1)漫画内容取意于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____》,这部名著中与画面内容相关的一个情节是___________。
(2)这幅漫画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家)幸福的家
感受亲情,孝亲敬老,让爱住我家。请根据示例,为活动再设计两个内容。
①听成长故事
②看新旧照片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50.(国)强盛的国
无悔青春,无憾人生,挺起国之脊梁。请根据下面的材料,补写对联。
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赤胆忠心,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推动了我国的“深探”(地球深层探测)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研发实现弯道超车,完成了跨代飞跃,书写了在地球深层探测领域的传奇,展示了归国科学家至诚报国的风采。2017年1月,他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梦)复兴的民族
细流汇江,江河成海,我们凝聚力量,描绘民族复兴的蓝图。厉害了,我的国!作为追梦少年的你,写一句座右铭,激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要求:不得借用名人名言)第07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面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进入初三,繁冗的作业有时会让我们喘不过气来。但如果你心无旁骛、孜孜不倦地学习,沉浸于知识的海洋之中,化苦为乐,以气冲斗牛之势“披荆斩棘”,那么你一定能够乘长风,破巨浪,迎来美好绚烂的明天。
A.rǒng
wù
dǒu
jí
B.chén
máo
dòu
jì
C.chén
máo
dǒu
cì
D.rǒng
wù
dòu
cí
【答案】A
【解析】
【详解】
繁冗:[fán
rǒng];心无旁骛:[xīn
wú
páng
wù];气冲斗牛:[qì
chōng
dǒu
niú];披荆斩棘:[pī
jīng
zhǎn
jí]。结合选项分析,选A。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
。
。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
,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①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②这座打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③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④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⑤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⑥是要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A.②④⑤①⑥③
B.①③⑤⑥②④
C.②⑤⑥③④①
D.③⑤②①④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排序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读熟文本,养成熟练地语感。做此题就很容易了。也可以结合文段的中心意思分析。中心意思是“圆明园的建造过程和价值所在。”排序过程:“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②“这座”照应上文“圆明园”,然后是修建的原因④,然后写出原因“⑤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用事实证明属于人类“①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连接⑥是要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③“依稀可见”连接“亚洲文明的剪影。”。排序为:②④⑤①⑥③。选A。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
)
A.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B.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C.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D.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反语修辞的理解和把握。反语是一种修辞格。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这种手法叫做反语。然后结合四个选项分别分析即可。A项,“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运用反语;B没有运用反语;C项,“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运用反语;D项,“全部赞誉”运用反语。
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B.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C.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D.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把握。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A项,采用比喻修辞。B项,没有采用修辞方法;C项,采用了排比修辞。D项运用了比喻、设问。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B.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手忙脚乱的洞府。
C.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D.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含义的理解。A项,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使用恰当。B项,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也形容惊慌失措。使用不恰当;C项,富丽堂皇:是形容建筑物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使用恰当;D项,不可名状:解释为无法用言辞形容。使用恰当。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6.下列各项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慢游。
B.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C.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鹜。
D.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答案】D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字形的识记。A.慢游-漫游;B.弯-湾;C.旁鹜-旁骛;D正确。据此,答案为D。
7.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B.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手忙脚乱的洞府。
C.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D.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答案】B
【详解】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B项的成语使用有误,“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与此处的语境不符。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8.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比喻)
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反语)
C.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排比)
D.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对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中,主要的修辞手法是设问,自问自答。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9.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把握。ABC三项都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D。
10.下面句子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B.女主人不好意思地说:“您的……心意我们领了,我们以后一定……”
C.我以为言就是花的香气,行就是花的形象和花期的久暂。
D.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掌握和运用情况。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平时要善于归纳整理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此题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C项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应该把“言”字和“行”字分别加上双引号,以此表示强调。
11.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05年5月28日,全国第十五届书市在天津国际展览中心落下帷幕。
B.据报道,在芬兰,有18%的中学生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单纯为了享受阅读的乐趣而阅读。
C.日前,法国和荷兰先后就是否批准《欧盟宪法条约》举行全民公决,由于反对票过半,而且未获通过。
D.联合国把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C项的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该把“而且”改为“所以”。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12.上物理课时,老师为了生动形象地讲解热学知识,写下一副有趣的对联,它的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这副对联反映的一个规律是()
A.液体凝固、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B.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C.气体液化、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D.固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以及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指水变成冰,冰温度保持不变,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指冰变成水,水的温度保持不变,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故选A。
13.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沿池环水四周,新筑一道长约600多米的环池路。_____________还有那修复完美的明代遗迹“临流亭”,四周环水,兀立池中,游客观望,感念不忘。
①形态各异的飞禽雕塑,浮游水面
②水上画舫往返,笑声朗朗
③路面铺设的鹅卵石,在碧波辉映下,色彩鲜艳,晶莹闪烁
④路边垂柳依依,清风送爽
A.③④②①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句子排序是中考语文命题的一项常考内容。句子顺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说话和写作的水平。
考点:句子排序。
点评:此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和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对于句子的顺序,平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典型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对于句意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
14.句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只要你一走进博物馆或展览馆,那各式各样的竹制品,真可说是琳琅满目,叫人_____________,街的两边全是摊点,摆着的挂着的东西万紫千红,令人_____________,细瞧花盆,那千奇百怪的模样令人_____________:废暖瓶壳,破旅行杯,掉提手的小塑料桶,用过的可口可乐罐……
A.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
啼笑皆非
B.应接不暇
眼花缭乱
忍俊不禁
C.应接不暇
眼花缭乱
啼笑皆非
D.美不胜收
应接不暇
忍俊不禁
【答案】B
【详解】
“应接不暇”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眼花缭乱”形容眼前的景象复杂纷繁,使人感到迷乱不清。“美不胜收”指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一空形容看了众多竹制品以后人们的感受,故选“应接不暇”;二空结合“万紫千红”分析,应选“眼花缭乱”;“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啼笑皆非”形容处境尴尬或既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的行为。三空形容花盆千奇百怪的模样令人发笑,故选“忍俊不禁”。
故选B。
【点睛】
15.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肃穆
荒谬
地窑
赤裸裸
B.脏物
健忘
晨曦
荡然无存
C.匍匐
制裁
拂晓
丰功伟迹
D.瓦砾
惊骇
恳切
眼花缭乱
【答案】D
【解析】
【详解】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A地窖。B赃物。C丰功伟绩。
16.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你会发现,烦恼正渐渐消散。再次启程,你会一身轻松。
②停下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叶的光芒、花的辉煌、草的力量。
③面对他人的质疑,你是否苦恼过?面对学业的受挫,你是否沮丧过?
④那么,何不选择偶尔停下来呢?
A.③④②①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A项正确,此语段讲了面对生活的烦恼,要选择停下来。③开启了话题,是第一句;④“那么”衔接第③句,应为第二句;②写“停下来”的感受,紧接第④句,为第三句;①句总结,为最后一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③④②①。
点睛: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做本题时注意上下的过渡和衔接,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注意语段中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具体方法是紧紧抓住“序”字做文章,先确定中心句;然后再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有关键词的一定要抓关键词;最后逐句推敲,看整段是否符合一定的顺序。
17.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读过许多描写人间至情的文章,《背影》《再塑生命的人》《爸爸的花落了》《秋天的怀念》都主要表达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
B.成语“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C.《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结义”,兄弟情深;黄盖上演“苦肉计”忠义无双。
D.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都是法国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有《巴黎圣母院》《羊脂球》《名人传》。
【答案】A
【解析】
【详解】
A.表述有误,《再塑生命的人》是表现师生之间的真情。故选A。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经过初步筛选、公众投票、专家评审等环节,由湖南周浩创作的,旨在提升我市老字号品牌竞争力的“连云港老字号”标识设计方案脱颖而出。
B.随着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推进,花果山景区变得更加漂亮,那些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让游客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C.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于一体,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辉煌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这一宝藏,我们责无旁贷。
D.连云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围绕“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三年行动计划,我市正在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之路。
【答案】B
【详解】
B.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多指工艺品。不能指天然形成的事物。故答案为B。
1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完好的遗桥了。
B.在这里我们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
C.笑,是人们心情愉快的表现,对于健康是有益的。
D.成熟的荔枝大多数都是深红色或紫色。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前后矛盾,去掉“高耸”。
B.缺少成份,在“生活的”后加“情况”。
D.语序不当,应该为“大多数成熟的荔枝”。
故选C。
20.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A.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B.雨果,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
C.《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作品,词中运用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雄阔壮丽的北国雪景图。
D.《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情怀。
【答案】B
【详解】
雨果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故选B。
21.填写关联词都正确的是()
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之后,我们便也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_______来自于阅读,_______来自于直接经验。_______我们依然热爱阅读,_______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便会自觉去芜存精,选择那些真正的好书。
A.虽然
更
假如
或者
B.因为
也
只要
并且
C.不仅
更
假如
并且
D.不仅
也
只要
或者
【答案】C
【详解】
填什么关联词语是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决定的,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什么,就填什么关系的关联词语。如“来自于阅读”与“来自于直接经验”两个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是递进关系,所以前后空分别填“不仅、更”。“我们依然热爱阅读”与“便”构成假设关系,所以填“假如”。“我们依然热爱阅读”与“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两个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是递进关系,所以填“并且”。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12月12日,有删改)
22.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场景
偶遇老太太
画像被发现
老太太画花
得知其年龄
“我”的心理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23.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4.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25.第⑨段划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答案】
22.
①好奇
②尴尬
③惊叹
④羡慕
23.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对比,写出了时间对人的影响;反衬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
24.(1)“瞄”是注视,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表现了她的俏皮。
(2)“扫”是快速地看,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表现了她的自信。
25.明指老太太种的牡丹花;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
【解析】
2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表格的场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内容,筛选或概括表现“我”的心理活动词语即可作答。文章偶遇老太太,从老太太的穿着、行为上的表现让“我”感到很“好奇”;于是,“我”就给老太太画像,结果被老太太发现,令“我”很尴尬;在这种情况下,老太太说她也会画,在“我”的极力劝说下,老太太“手一点儿不抖”地画了花,让“我”为之“惊叹、惊讶”;最后,当“我”知道老太太已经八十八岁时,“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3.试题分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开头的作用:①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②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③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④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⑤如果开篇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本题解答,结合文段的特点进行分析,分条列出即可。
24.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本题作答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本题也可以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点睛: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找出细节描写的内容,结合文章的中心,紧扣语段赏析即可。答题格式:词语(动词、形容词)+表达效果。
25.试题分析: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理解语句的含意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圆明园的毁灭
①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②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③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④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⑤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附文:
①……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寺迹就是圆明园。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圈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话。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为了建造圆明园,人们经历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后来又经过几世纪的营造,究竟是为谁而建的呢?为人民,因为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所有。艺术大师、诗人、哲学家,他们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亦曾谈到过它,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
②这一奇迹现已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未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
③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对他们我要授出裁议,并且谢谢您给了我抗议的机会。统治者犯下的罪行同被统治者是不相干的;政府有时会是强盗,可是人民永远不会。
(附文摘自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26.《圆明园的毁灭》写道,圆明园也是世界文化;雨果说的哪句话与这个看法相同?
27.请简要分析《圆明园的毁灭》③段与“附文”①段画线句子中修辞方法的作用。
28.“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的句子里有“奉命”一词,这个词有何作用?
29.《圆明园的毁灭》中写道:“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附文”中也有与之类似的句子。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0.《圆明园的毁灭》与“附文”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答案】
26.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
27.③段画线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写出置身圆明园中的美好感受,说明圆明园的建筑美:C段画线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论证了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
28.说明焚烧圆明园是有领导、有目的,有指挥的行动。
29.揭示了侵略者的贪婪与无耻。
30.《圆明园的毁火》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附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分析】
26.首先要理解好题干“圆明园也是世界文化”一句的意思。然后通读文章,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案的相关区域,然后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可提取“附文”的第1段“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一句作为答案。
27.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③段把圆明园的灿烂辉煌的“民族建筑”和“西洋景观”比喻为“幻想的境界”,写出了人们置身圆明园中的美好感受,突出圆明园的建筑美。“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一句中的“如同月宫似的仙境”,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论证了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突出了圆明园建造艺术的精美绝伦。
28.考查语句的作用。首先要读懂题干所给句子的大意,分析这些句子的言外之意。如题干“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一句,还有“附文”中“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等句,无不说明焚烧圆明园是有领导、有目的,有指挥的行动。是法国政府和英国政府所为。有力地说明了“统治者犯下的罪行同被统治者是不相干的;政府有时会是强盗,可是人民永远不会”。
29.考查词语的表现力。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奉命”本义:接受命令;遵守命令。“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的“奉命”揭示了英法军人是在政府的指使下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侵略者的贪婪与无耻。
30.比较阅读。考查《圆明园的毁灭》与“附文”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之处。《圆明园的毁火》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了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圆明园毁灭的损失无法估量。“附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圆明园祭
冯峥
(1)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我说,你不懂我的心。
(2)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一览无余。
(3)然而,在凄厉妁风雨声中,我却分明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透过萧疏草木,我看见了圆明之娇,长春之美,万春之秀,300亩园林春意正浓;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残垣中,似见文源阁的浩翰藏书……
(4)我听见了来自法国130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5)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极的文字来称赞她!以至100多年后仍引起人们振颤的心共鸣。
(6)然而,对于玉焚香殒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此刻面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
(7)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
(8)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100多年: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
(9)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10)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
⑾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修建。
⑿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成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马嵬坡上的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
⒀这是历史的悲哀!
⒁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耻辱”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儿孙的声声嘱托以及希望着争气的未来。
⒂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拼搏未来!
⒃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郁的青松、冲天傲雪;我见到了熏烟的巨石峥嶙屹立,傲骨常在!
⒄100多年前,方才唱赞诗的雨果坚信:总有这样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⒅而我永远相信: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
31.从全文看,“我”刻意要去圆明园而朋友们劝“我”别去的理由各是什么?
32.第(4)段中那个“深情的声音”是谁发出的?
33.第(6)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____,其中的“这种心情”是指_______的心情。
34.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圆明园哭泣的原因。
35.就是否重建圆明园这个问题,作者持什么态度?
36.残破的圆明园作为历史的写照,对我们炎黄子孙有何作用?请用一句名言回答。
【答案】
31.我是想去祭圆明园,所以我要去;而朋友们以为我是看风景而那没什么可看的,故劝我别去。
32.雨果
33.抒情悲伤
34.因为护花无力和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35.作者持否定态度。
36.读史使人明智。
【解析】
3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从“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可知,“我”去圆明园的目的是祭奠;从“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可知,朋友认为圆明园没有风景,不值得去。
32.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从“法国130年前”可知,“深情的声音”是雨果发出的,即通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发出的声音。
33.此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辨析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指作者在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感情或观点时所使用的语言组合样式,包括描写、议论、记叙、说明、抒情。从“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可知第(6)段运用了抒情的方式。从“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可知“这种心情”是悲伤、难过。
34.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从“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35.本题考查对作者态度的理解,可以结合文中的议论、抒情的句子来作答。从“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成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马嵬坡上的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可知,作者认为圆明园是历史的悲哀,不主张重建圆明园。
点睛:我们在解答主观题时应充分利用文本,或直接选用原文语词,或以原文中的词或句子为基础进行改写,或综合连缀文中的词或句子,总之能用原文中的语词来回答问题的就不要“杜撰”,这样保险系数较大。
36.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表述流畅。“读史使人明智”是培根的名言,告诉我们:读史可以看到别人的正确与错误,从而使自己面对同样或类似的事件时,能够做出最好的判断。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圆明园的价值。
课内阅读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37.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38.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39.“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40.乙文多有对残存事物的描写,从主旨角度理解这样写的寓意。
【答案】
37.表明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品,它的被劫掠更暴露侵略者贪婪无耻。
38.甲文带有热情赞美,极力渲染,语言富于想像,辞语华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乙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
39.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一直若无其事地、悠闲地停泊在那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它又永远象征着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作者说历史在这里凝固了。
40.对这些残存的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解析】
3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甲文出自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读完全文可知,富丽堂皇是圆明园的特点,作者这样写点明了事物的本来特征;这样写是反衬手法,以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来揭露侵略者的贪婪无耻;结合全文主旨理解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可。他先写圆明园的美,是为了后文圆明园被毁灭作铺垫,从而达到谴责的目的。
3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情感与语言的比较。甲文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引导读者想象圆明园这一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语言优美,想象丰富,表达了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语言上短句很多,用了大理石、玉石、青铜、琉璃等词语,典雅、形象、生动,增强了表达效果。用词优美,描写细致,充满了赞美之情;乙段描写惨败的景物,融入一些长句,多有“灰蓝色”色彩,“覆没”“停滞”等词语,再加上作者渲染人物心理,更有凝重深沉之感。
3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根据文中的描述,作者写作的对象是被毁的圆明园废墟,它承载着那段屈辱的历史,所以称它为“凝固的历史”;之所以会“怅然”,从“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它们安于现状的不满,希望能从中振作,有所改变。
40.本题考查学生对主旨的把握。结合乙文中残存的景物描写。仔细体味在对残存事物的描写中所流露的作者感情,再就是结合作者议论、抒情,如“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思考,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我们应有的担当。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41.解释下列词语。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箧:
42.请你找出选段中的两组对比,并分析其作用。
43.第2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表现中心意思起到了什么作用?
44.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41.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盛大.箧:箱子一类的东西。
42.(1)老额尔金和小额尔金,揭露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
(2)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揭示英法联军的野蛮和中国人的文明。
43.反语。使对英法联军的揭露更深刻,鞭笞更有力,也使中心意思表达得更鲜明突出。
44.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滔天罪行的愤怒与不满。
【解析】
41.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词语(成语)含义的把握。注意对词语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当然有的词语运用的语境不同,也会产生新的意义,这要根据情况而定。如“荡然无存”: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箱箧”是同义复词,所以指箱子一类的东西。
42.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首先要通读选文,理解内容。找到运用对比的内容。然后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选文的中心确定对比的作用。如“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所形容的老额尔金和小额尔金的对比,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谴责侵略者掠夺中国,毁灭文明的强盗行径。再如“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的对比,表达了英法联军的野蛮和中国人的文明。从而突出了侵略者的掠夺本质。
43.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中的“文明人”“野蛮人”都是反语。强烈地揭示了欧洲人毁灭了中国人创造的文明,这才是真正的野蛮这一道理。揭露了侵略者的丑恶嘴脸。
44.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本选文运用了借代和反语修辞手法,用两个强盗代替英法联军,用“文明人”反语嘲弄、讽刺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使读者更加了解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滔天罪行的愤怒与不满。注意情感与主题归纳的差别。
【点睛】
小题2与小题3都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三、综合性学习
45.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4月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的塔尖在一场突发大火中轰然倒塌。16日,法国消防部门宣布,巴黎圣母院大火已经全部扑灭,目前进入调查和损失评估阶段。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和世界遗产之一,这场大火在令法国陷入悲痛的同时,再次为全世界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
(摘自2019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文化不应该这样毁灭,更不应该人为践踏。……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摘自2019年4月16日圆明园遗址公园官方微博)
(材料三)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民的。
(摘自雨果《给巴特勒的信》)
(1)巴黎圣母院大火引发了怎样的反响?
(2)被雨果称为“世界奇迹”的圆明园遭到“人为践踏”,具体指什么事件?
(3)根据材料,说说为什么要保护文物古迹。
【答案】(1)法国人悲痛;中国人为之惋惜;敲响文物保护的警钟。(意思对即可)
(2)英法联军火烧(或“洗劫”)圆明园。(意思对即可)
(3)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文物古迹是人类(或“各国人民”“全世界”)共同的财富(或“宝贵遗产”“瑰宝”“结晶”)。(意思对即可)
【详解】
第(1)题“巴黎圣母院大火引发的反响”,由材料一中“这场大火在令法国陷入悲痛的同时,再次为全世界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和材料二中“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提取概括作答。
第(2)题被雨果称为“世界奇迹”的圆明园遭到“人为践踏”,具体指:英法联军火烧(或“洗劫”)圆明园的历史史实。
第(3)题可根据材料二中“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和材料三中“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民的”的句子概括分析作答。
46.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和平来之不易,和平必须捍卫。基于对历史的惨痛感知,中国人民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壮大必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壮大。
这一段话表明了习近平主席鲜明的态度,每一句都意味深长。你从这几句话中听出了哪三个信息?
【答案】示例:①捍卫和平;②维护世界和平;③发展壮大世界和平的力量。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每句话概括即可。结合“和平来之不易,和平必须捍卫。”可得出:捍卫和平;“基于对历史的惨痛感知,中国人民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和平。”
可得出: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壮大必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壮大。”可得出:发展壮大世界和平的力量。
47.学习了本课后,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以“圆明园的昨天和今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你所在的小组准备围绕该主题出一期黑板报,假如你是负责人,你将策划哪些内容?
(2)请为以下新闻拟写一则标题。(15字以内)
据圆明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推动公众考古的发展,也为了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圆明园的遗址考古和保护工作,今天,圆明园首次尝试在新媒体上直播远瀛观遗址考古现场,并通过实时互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考古发现和考古知识,进一步传播历史文化,让公众走进文化遗产,也让文化遗产融入大众的生活。
(3)“中国政府拟斥资4.6亿元重修圆明园”这一消息见报后,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围绕“圆明园是否该重建”这一话题,九年级(2)班的同学们也纷纷发表了意见。请你也围绕该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甲:圆明园应该重建,这样可以让国人一睹昔日圆明园的风采,增强民族自豪感!
乙:圆明园不应该重建,要让后人牢记这段沉痛的历史,以史为鉴,催人奋进!
【答案】(1)示例:①展示圆明园曾经的辉煌。②陈述帝国主义对圆明园的暴行。③呈现圆明园的残垣断柱。④对圆明园未来的寄托。
(2)示例:圆明园遗址考古首次进行网络直播
(3)示例一:圆明园应该重建。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我们中国不能没有圆明园!
示例二:圆明园不应该重建。让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时刻警示国人不要忘记那一段沉痛的历史。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重在实践。因此,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要注意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注意日常多积累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内外结合,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本题围绕“圆明园的昨天和今天”的主题来出黑板报,组织材料需要围绕主题进行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给新闻拟写标题其实质就是对新闻导语的高度概括。因此,只要快速而准确地找出新闻材料中的导语(句或段),筛选出有效的要点(或关键信息),即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就能很好答题。注意不能超过题目规定的字数。圆明园遗址考古(什么人)首次进行网络直播(发生了什么事)。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试题,答案并不唯一,态度既可是喜欢也可是不喜欢,中立也可,只需言之成理,表意清楚即可给分。回答“应重建”与“不应该重建”都可以,但需要有充足的理由。
48.仔细探究下边这幅漫画,回答问题。
(1)漫画内容取意于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____》,这部名著中与画面内容相关的一个情节是___________。
(2)这幅漫画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水浒传(或“水浒”)(景阳冈)武松打虎;(2)只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才能保持自然生态平衡。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1)仔细审漫画,根据“景阳冈”的提示,图中的老虎和人物打扮,可以判断漫画内容取意于《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情节。(2)漫画中的文字说明其实已经提示了漫画体现的道理,保护野生动物,生态平衡,体现的是只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才能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主题。
综合性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某校九年级开展“家·国·梦”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活动。
49.(家)幸福的家
感受亲情,孝亲敬老,让爱住我家。请根据示例,为活动再设计两个内容。
①听成长故事
②看新旧照片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50.(国)强盛的国
无悔青春,无憾人生,挺起国之脊梁。请根据下面的材料,补写对联。
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赤胆忠心,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推动了我国的“深探”(地球深层探测)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研发实现弯道超车,完成了跨代飞跃,书写了在地球深层探测领域的传奇,展示了归国科学家至诚报国的风采。2017年1月,他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梦)复兴的民族
细流汇江,江河成海,我们凝聚力量,描绘民族复兴的蓝图。厉害了,我的国!作为追梦少年的你,写一句座右铭,激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要求:不得借用名人名言)
【答案】
49.
示例:忆点滴关爱
集孝亲名言(送温馨祝福、写亲情作文……)
50.示例:看今朝,黄大年殚精竭虑(赤胆忠心……)“深探”写传奇(展风采、竞风流、留芳名、书春秋、树楷模……)
51.示例:世间的人有万万千,我是其中坚韧的一个。(要求:不得借用名人名言,较精练,具有激励、警醒之意)
【解析】
49.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活动的主题是什么,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如果题目中给出某些活动,还要注意所补充活动的格式要与之相同。可以设计的活动:送温馨祝福、写亲情作文……
50.本题考查对联,需要注意以下情况:①上下句字数相等。②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③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本题注意结合“黄大年”的人物事迹拟写对联。
51.本题考查座右铭的拟写。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座右铭是恪守这一原则的较常见的形式。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本题注意不能用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