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 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 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1 22:28:22

文档简介

第09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宽宥
困厄
形消骨立
铮铮作响
B.嘟囔
矗立
李代桃僵
费时弥久
C.灰烬
轻觑
鸠占鹊巢
坚固优雅
D.窗棂
蔑视
抽丝剥茧
缤纷和谐
【答案】A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字形的识记。A.形消骨立-形销骨立;
B.正确;
C.正确;
D.正确。据此,答案为A。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广袤(mào)
积攒(zǎn)
疆域(jiāng)
相得益彰(zhāng)
B.惊骇(hài)
游弋(yì)
储藏(chǔ)
自惭形秽(huì)
C.憎恶(zèng)
麾下(huī)
剥除(bō)
间不容发(fā)
D.濡养(rú)
坍塌(tān)
泥泞(nìng)
金戈铁马(gē)
【答案】C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字音的识记。A.正确;B.正确;C.憎恶(zèng)-(zēng)、间不容发(fā)-(fà);D.正确。据此,答案为C。
3.选出下列加点成语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沁园春·雪》中勾画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北国风光图,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B.这幅文人画的山水图景与书法印章相得益彰,可谓美妙绝伦。
C.凡做一件事,都要全力以赴,心无旁骛,这方能称为“敬业”。
D.我们对任何事物都要理解全面,切不可断章取义。
【答案】A
【详解】
A.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显然,不符合语境;
B.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使用正确;
C.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使用正确;
D.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使用正确;
故选A。
4.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A.随着京沈高铁的投入建设,将为辽宁百姓的出行提供便利条件。(删去“随着”)
B.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践行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战略”后加上“的目标”)
C.如何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人口增长速度,保持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平衡,这是摆在一些国家面前的重大课题。(“减少”改为“减慢”)
D.《朗读者》节目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形式新颖、情感真挚造成的。(删去“造成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B句语序不当,应该把“践行”和“提出”位置互换。不是缺少宾语。据此,答案为B。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B.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
C.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总是可望而不可即,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D.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相互得到表彰)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词语(成语)的正确使用。D.相得益彰:互相配合、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不是“相互得到表彰”。据此,答案为D。
6.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王的男中音和老张的手风琴的伴奏相得益彰,极富艺术感染力。
B.他们两人的关系一直亲如兄弟,难怪人们说他们两人间不容发。
C.几个少先队员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给抱小孩的阿姨让座。
D.这件事发生得非常蹊跷,他决心要把真实情况弄个水落石出。
【答案】B
【详解】
A中“相得益彰”指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符合语境;B项中“间不容发”形容事物之间的距离极小,此处不能用来形容关系亲密;C项中“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符合语境;D项中“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真相大白,符合语境。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及运用的能力。先要分析成语本身的意思,注意成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游弋
弛骋
形销骨立
李代桃僵
B.惊骇
腐蚀
鸠占雀巢
俯拾即是
C.灰烬
泥泞
不知所措
喜怒哀乐
D.濡养
矗立
羊肠小道
可望而不可及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正确书写的辨析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写错了。A“弛”应写作“驰”;B“雀”应写作“鹊”;D“及”应写作“即”。故选C。
8.下列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中的“快活”是形容词。
B.“精神的三间小屋”“斑羚飞渡”“蚊子和狮子”“热爱生命”分别是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和动宾短语。
C.“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这是一个因果复句。
D.“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中的谓语是“盛放”。
【答案】C
【详解】
C.用“假若”连接,表明本项是假设关系的复句,故选C。
9.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A.“世界上没有一种成功是可以轻易获得的”中加点词的词性分别是名词、数量词、形容词、动词。
B.“开放二胎、航母远航、精准扶贫、治国理政、稳定下来”短语类型分别是动宾、主谓、偏正、并列、动补。
C.“每一级上面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中“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作宾语,主干是:上面值得留恋.
D.“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该句的第二层关系是因果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
“每一级上面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的句子主干是:上面难以再有东西。注意,句子的基本意思不能改变。故选C。
10.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王的男中音和老张的手风琴的伴奏相得益彰,极富艺术感染力。
B.他们两人的关系一直亲如兄弟,难怪人们说他们两人间不容发。
C.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艾青孤独的身影在烛光里更显得形销骨立。
D.事件的真相未明,一切都处在扑朔迷离中,需要我们抽丝剥茧地去还原。
【答案】B
【解析】
【详解】
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指空间距离极小,形容极为精确或精密,也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形势危急到了极点。使用语境明显错误。故选B。
1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累积至那种广茅,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ní)?
B.鸠占雀巢,李代桃僵(jiāng),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C.精神的支撑至为重要,它积攒(zǎn)着所有能濡养生命的养分,让人在孤寂困厄中顽强挺立。
D.篱笆墙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suì),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广袤。
B.鸠占鹊巢。
D.自惭形秽(huì)。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者的身影。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②行走是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的姿态。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
③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说:“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获大于利益的活动,因为从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是的,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④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它让人们暂时卸下生活重担,抛却烦恼,忘记自己的身份,孩子般地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时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们,关闭了手机,远离了微信,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乱石间生长出的一棵树,天上飞过的鸟群,顺道而流的小溪……(
)身处大都市,行走也会让你发现,春天,街心公园还是鸟语花香;秋天,梧桐树照例被秋风染成一片金黄。从某种意义上说,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流派;汉代的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吕克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喜欢一边行走一边与学生谈话,因此而拥有“漫步者”的雅号;18世纪德国康德总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人便将此命名为“哲学家之路”;梭罗把他以“行走”为主题的哲学随笔,命名为《散步》。可见,无论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热爱者。影响世界的许多创新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出来的。
⑧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年轻的朋友们,请迈开你的双腿,甩开你的双臂,开始行走吧!
12.第②段中加点词“开放”在文中的意思是:

13.填入第⑤段括号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
B.所以
C.即使
D.如果
1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论点
(1)__________
分论点
行走是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
(2)__________
行走可以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
(3)__________
(4)__________
15.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行走已经成为人们认同的生活时尚。
B.行走能获得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
C.只有行走才能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
D.影响世界的思想家都是行走出来的。
16.有人认为,第⑦段可以删去一个外国哲学家的事例,你同意吗?请阐述理由。
【答案】
12.伸展(舒展)
13.C
14.
(1)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2)行走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3)行走可以体验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4)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15.B
16.示例一:同意。这几个事例属于同一类,因为他们都是影响世界的著名哲学家,同时列举出来证明“行走有利于促进思想,邂逅创造的灵感”,显得累赘,所以可以删去一个。
示例二:不同意。因为这几个哲学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别不同,可以多角度证明“行走有利于促进思想,邂逅创造的灵感”,所以不能删去。
【分析】
12.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其实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中心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本文题目是“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结合首尾段以及文章内容,可以判断,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或者用结尾段的“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作中心论点也可以。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选择应用能力。首先要分析给出的句子之间的关系,根据句子的关系选填合适的关联词语。因为下一句“行走也会让你发现”,可以看出与“也”搭配,再根据句意即可选择“即使”,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仔细阅读文章,首先由行走的现象引出论题,接着提出了“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的分论点,然后又提出了“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的分论点,并从“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是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逐段分析内容,了解论题及其观点,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理清论证思路,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然后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做出回答。D项表述错误,根据第三段“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获大于利益的活动,因为从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可以判断。
16.本题考查的是能否删去事例的问题。第七段列举了三个哲学家的事例,都是论证“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所以删去一个是可以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题一般解答为不能删去,然后说说这个事例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证的,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文学,贯穿始终的,
就是肩负建构民族精神之使命。传统文学以养护人心、培育人格见长,
尤其高扬民族气节。古往今来,
中国文学使命的履行,
围绕这两个纬度进行。
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华传统文化里,
社会的治理与发展,
离不开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
也正由此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智者歌其思”
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运用“比德”
方式,
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诗经》涉及玉的篇章多达30
余首,
以玉之高洁,
比附人品之典范。中国文字中,
与赞美有关的汉字,
无论指涉人还是事,
许多带有玉字偏旁,
其用意都是肯定、赞美对象具有玉石般高洁的品质。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
其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不与文学的建构要旨相契相合。
③与此相应,
作为文论“开山的纲领”,
“诗言志”
在理论的源头处确立了文学的基本观念,
赋予了文学建构的使命,
其核心要素就是励志,
尤其是言志者的自励:
文学对人品的建构,
首先体现为作者自身节操的砥砺。这一文学观念是在千百年积淀中形成的选择性“集体认同”。
④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
不仅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更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建构,
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历史上,
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
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
决不屈服,
奋起反抗,
保家卫国。值此期间,
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
相伴而生的诗篇,
惊天地
,
泣鬼神。
⑤当代作品中,
抗日题材电视连续剧《亮剑》继承文学塑造个人品格、建构民族意志的传统,
倡导亮剑精神:
面对强敌,
一定要迎上前去亮剑、决战,
哪怕倒在对手剑下,
虽败犹荣。正是凭借这种精神,
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鸦片战争以来抵御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⑥习近平同志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
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发展到今天,
其建构使命正面临变局,
以往薄弱的物质基础已得到实质性改观。因此,
文学在新世纪履行建构使命时,
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
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
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文学大展身手,
正当其时。
17.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8.②-③段主要论证了什么内容?
④-⑤主要论证了什么内容?
这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请简答。
19.下列对文意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个人品行的修养,
因为,
传统文化认为个人品行的修养与国家社会有重要关联,
正如古语所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②段说“《诗经》涉及玉的篇目比附人品之典范”,
这部分在论证上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证明了《诗经》有些诗篇的写作运用了“比德”
方式。
C.选文⑥段号召我们每个人,
要肩负起建构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
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
D.本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
本文的语言具有严密性、概括性的特点。
【答案】
17.中国文学要建构民族精神(
中国文学要肩负建构民族精神使命)
18.(1)②—③段主要论证了中国文学对个人品格的养成有重要作用
(2)④—⑤段主要论证了中国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有重要作用
(3)这两部分之间的联系: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先从个人品格的建构入手(个人品格的建构是民族精神的建构的渠道、基础)
(原文: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也正由此入手)
19.C
【分析】
17.此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掌握。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是题目或含在第一段中、最后一段中。是一句话的形式呈现的。本文的中心论点需要概括,那么首先读懂文章的内容,弄清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议论,然后再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进而概括即可。根据第一段“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文学,贯穿始终的,就是肩负建构民族精神之使命”,可以概括中心论点为“中国文学肩负建构民族精神的使命”。
18.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前两问考查的是语段的论证内容,细读语段,概括即可解答。根据第二段“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不与文学的建构要旨相契相合”,第三段“与此相应”,可见②-③段主要论证了中国文学对人格的作用;根据第四段“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不仅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建构,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可知④-⑤段主要论证了中国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的作用。第三问考查的是论证结构,根据第二段“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也正由此入手”,第四段“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不仅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建构,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可知这两部分内容是递进关系,个人品格养成是基础。
19.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第六段内容特别是“因此,文学在新世纪履行建构使命时,既要……”可以看出,是对“文学”的要求和号召,所以C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清除心中杂草
齐夫
一个青年到寺里进香,眼露凶光,面带杀气。一个冷眼旁观的老僧拦住他说,施主,你心中有杂草。果然,经交谈知道,这青年交往多年的女友近来移情别恋。因为失恋,他由爱生怨生恨,想到寺里上一次香,就回去实施报复。在老和尚苦心劝说、一番点化后,青年幡然醒悟,放弃了复仇计划。
我们的心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所以又称心田。心田可以长鲜花,也可生杂草,全看你撒的是什么种子。心里长着鲜花的人,善良正直,乐观向上,热爱工作,乐于助人,富于进取精神,大家都愿意和他在一起。而心里有杂草的人,终日心情郁闷,心理阴暗,看谁都不舒服,干啥都没劲,自己一事无成,还嫉妒别人,甚至会干出种种违纪犯法的事。
贪婪是心中的杂草。好财喜钱乃人之天性,无可厚非,但一要取之有道,二不能贪得无厌。君不见,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为满足贪欲,不择手段,铤而走险,最终身败名裂,果然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嫉妒是心中的杂草。他人有出类拔萃之处,遇喜庆欢乐之事,可羡慕,可赞扬,可奋起直追,见贤思齐,但绝不可心生嫉妒。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嫉妒潜伺在人的心底,如毒蛇潜伏在穴中。”这条毒蛇会咬伤别人,也会咬伤自己。仇恨是心中的杂草。如果不是不共戴天的国家仇民族恨,就不要让仇恨轻易在心中扎根。邻里纠纷,同事摩擦,误会和争执在所难免,达人智者善于化解,宽人严己。切勿使之升级激化,更不能酿出祸端。
懒惰是心中的杂草。大哲程颐说:“惰意一生,即为自弃。”懒惰,等于慢性自杀。一个懒惰的人,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游手好闲,坐吃等死,算是白活了。
骄傲是心中的杂草。骄傲的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故步自封目中无人,心狂气浮自高自大。骄傲发展到极点,离失败就不远了。“满招损,谦受益”实乃千古经验之谈。
禅宗大师神秀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的心田,应时时勤耕耘,除去杂草,种上鲜花,心灵才会充满生机,生活才会充满灿烂阳光。
20.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心田可以长鲜花,也可生杂草,全看你撒的是什么种子。
(2)我们的心田,应时时勤耕耘,除去杂草,种上鲜花,心灵才会充满生机,生活才会充满灿烂阳光。
21.本文的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2.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加以说明(至少说出两种)。
【答案】
20.(1)我们可以做一个善良正直、乐观向上、乐于助人的心理健康的人,也可以做一个懒惰贪婪、心狂气浮、嫉妒仇恨的心理不健康的人,这全靠我们自己去选择和把握。
(2)我们应该时时提醒自己,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快乐。
21.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拒绝懒惰贪婪、心狂气浮、嫉妒仇恨等不健康的心理,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的重要。
22.对比论证:如第2段,健康心理与不健康心理对比。引证:如第6段引用大哲程颐的话,第8段引用禅宗大师神秀的话。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20.对文章中具体句子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的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直接就在原句中,或者需要同学们稍微变通一下。因此,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
21.涉及的修辞手法是比喻。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2.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对比论证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引证是引用前人事例或著作作为证据的论证方法。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人贵立志。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②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③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比如,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直到40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后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领袖”。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前赴西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后来,他在中法战争中坚决抵抗法国侵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④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的《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今人所谓立志,如有志为军事家,有志为教育家,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为,羡其成功,盲从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⑤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他在求学时代,即立志救国救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为了救国救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1917年暑假,他带着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90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走访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农村,访贫问苦,倾听村民的呼声。同年寒假,又赴浏阳进行调查。1918年至1920年间,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他利用去北京和上海之便,相继深入河北长辛店、山东泰山和曲阜等地进行社会考查。此外,他还先后多次去萍乡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通过社会调查,他更加坚定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⑥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3.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4.选文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5.选文第四段与第五段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
26.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古代学者程颢和王阳明告诉我们:无论治天下还是学习都要先立志。
B.仅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来树立志向是不宜提倡的。
C.一个人,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D.左宗棠心忧天下,面对外国侵略,赴西北指挥,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答案】
23.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24.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具体突出地论证了“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的观点。
25.第④段论述了毛泽东同志对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第⑤段论述了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树立了榜样。这两段与第⑤段首句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
26.C
【解析】
23.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议论文的论题一般出现在文题或文章的首尾段,也有的需要根据文意来概括。
结合本文内容来看,作者着重阐述“立志”的问题,并在首段给出论点,即:“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点睛:怎样才能准确恰当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呢?一是根据题目来确定该中心论点,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二是根据中心论点提出的位置确定。在文章开头确定中心论点,作者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文章第一句或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由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引出中心论点。在文章结尾确定中心论点,一些议论文,特别是总分式或层层递进式结构的文章,开头提出问题再经过多角度论证,作者往往会在结尾重申中心论点。在文章中间分析论证后推出中心论点。三是根据分论点来确定中心论点。四是根据论证的结构来确定中心论点。五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隐藏在引用的名言警句中。
2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从第三段内容来看,主要举了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的例子,并将他的前后半生的经历进行对比,可见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两种论证方法,来论证文段的首句:“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的观点。
25.本题考查议论文写作结构的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上下文,看各段分别表述了什么内容,明确这样安排结构的原因。首先文章第四段是写毛泽东对“立志”的深刻见解;第五段则是重点论述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正好分别与第五段开头的两句话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
26.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文章末段的话:“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我们可以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能立下大志,还要不懈的奋斗,才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故选C。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挺住
  5月18日,在四川省什邡市灾情最严重的蓥华镇救援现场,胡锦涛总书记用洪亮的声音坚定地喊道:“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洪亮的声音,回荡在救灾现场!
  坚定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民族的信心!
  是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难不倒我们这个英雄的民族!
  当坚强的母亲临死前给怀里的孩子留下“宝贝,记住我爱你”
这样的短信,当英雄的老师用自己的身躯死死挡住倒下的水泥板护佑身下的学生,当深埋废墟100多个小时的幸存者被连姓名都不曾留下的志愿者用一双双血淋淋的大手托起,当人民子弟兵冒着生死危险突进一座座孤城、筑起一条条生命道路……我们眼前耸立的,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地震发生后的这些天里,我们每天都被无数的画面感动着。透过这真实的一幕幕,我们的耳畔响起的是这样的声音——
  孩子,别哭!母亲挺得住!
  汶川,别哭!中国难不倒!
  我们难不倒,是因为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
  地震无情人有情,党心紧系万民心。灾难发生后,党中央迅速作出部署,把抗震救灾作为首要工作,把抢救被困群众放在第一位。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亲赴四川灾区,指导抗震救灾。从12日下午赶赴四川,温家宝总理一连5天奔波在灾区。正是因为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沉着应对、靠前指挥,一场抗击特大地震的攻坚战正在有力有序有效展开。
  我们难不倒,是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挺立着一大批关键时刻冲得上,危难关头过得硬的共产党员。
  我们难不倒,是因为在我们的面前,始终有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吹响了中国军人的冲锋号。在10万平方公里的重灾区,奋不顾身的救援官兵与死神展开惊心动魄的生死竞速。疾进,疾进!突破,突破!抢救,抢救……正是他们的舍生忘死,让灾区的群众增强了信心,增添了力量。
  从’98抗洪到抗击非典,从抗击冰雪到抗震救灾,每一次灾难降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总会火山般迸发出来。地震后的每一天,灾区的人们时刻都能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暖流;在震后的残垣断壁中,到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那带着希望小学的学生冲出震中的教师,那救了别人的孩子却顾不上救自己孩子的警察,那省下干粮留给邻居的工人,那互相搀扶逃出危险区的农民,以及全国各地数也数不清的志愿者、献血者、捐款捐物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我们并没有过分关注过他们,但正是他们,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用平凡而夺目的光束,汇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光芒。
  灾难,不可避免;灾难,让我们在悲痛中更加坚强。
  正如俄罗斯新闻社在汶川地震后的一篇文章中所写到的那样: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但从未在磨难中倒下!
  我们记住了这篇文章的标题:中国,挺住!
2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28.汶川大地震为什么难不倒我们中国人民?(分点作答)
29.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灾难发生后,党中央迅速作出部署,把抗震救灾作为首要工作,把抢救被困群众放在第一位。
【答案】
27.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28.(1)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2)有一大批关键时刻冲得上,危难关头过得硬的共产党员。(3)有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4)有灾区英勇坚强的人民。(5)有全国人民的支持。
29.不能。“迅速”表明党中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非常快。
【分析】
2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首先阅读全文,结合题目、首尾和文章内容,可以判断文章第一段就引用胡锦涛的话引出了中心论点: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2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取,根据“我们难不倒,是因为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我们难不倒,是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挺立着一大批关键时刻冲得上,危难关头过得硬的共产党员”“我们难不倒,是因为在我们的面前,始终有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但正是他们,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用平凡而夺目的光束,汇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光芒”,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2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能不能删去的问题,这类题解答时先表态,一般是不能删去,接着分析这个词语的含义,表现了什么,最后指出这个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高国成
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反动派军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
⑤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我初入朝的6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但是,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①”的震撼。
⑥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实则斗,气夺则走。缺失战斗意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朱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
(注释)
①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国军人。
30.请简述本文的写作目的。
31.请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2.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33.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⑥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进攻意大利时,为了出奇制胜,拿破仑派了一支部队翻越高山,经过一条冒险的“死亡之路”。每当部队遇到特殊困难,雄壮的冲峰号声就会响彻群山之巅。尽管在危险的攀登中到处充满了障碍,导致部队被拉长到30公里,但始终没有一个士兵掉队。四天之后,这支部队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原。
34.通读全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文章开头引用拿破仑的名言,是专门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利剑与精神。
B.本文论证思路清晰:第①段提出问题,②至⑥段分析问题,⑦至⑧段得出结论。
C.作者认为,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会有所提升。武器是灵魂和主宰。只有武器装备完美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战斗力。
D.第⑧段画线句和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结尾处又出现,是再次发出号召,强调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意志、血性和精神。
【答案】
30.本文的写作目的是论证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这一观点,呼吁新一代革命军人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
31.举例论证,第⑤段举了抗美援朝的例子来论证了战争中精神因素的重要性,增强了说服力。
32.“恐高症”原指因害怕高处而出现眩晕的症状,在这里指在战场上的战±因害怕敌人的武器装备而产生的畏惧心理;“制高点”原本指在作战时占领最高地形-在这里指精神上的优势。
33.第⑥段主要观点是:在战争中要有必胜的信念,要有战斗意志,重点不在于克服困难。殴此不艟证明。
34.D
【分析】
30.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总结。中心论点的总结有以下方法:一是在原文中找,二是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章题目,二是文章开头,三是文章结尾。本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31.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也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常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如对比论证有突出论点的作用,比喻论证是为了通俗形象地论证论点的。结合段落内容来看,第⑤段主要举了抗美援朝的例子,是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战争中精神的重要性。
点睛:议论文论证方法常见的有四种,即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平时要注意积累常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如对比论证有突出论点的作用,比喻论证是为了通俗形象地论证论点的。这是老师们必讲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考点。
32.此题考查语言的赏析能力。词语赏析要先理解其本意,再联系文本解释说明。“恐高症”原指因害怕高处而出现眩晕的症状,在文中指在战场上因害怕敌人的武器而产生的畏惧心理;“制高点”原本指在作战时占领最高地形,在文中很明显指的是精神上的优势。
33.此题考查议论文论据与论点关系的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认真分析论据,然后梳理选文的观点,最后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材料的重点讲的是克服困难的过程,而第⑥段主要观点是:在战争中要有必胜的信念,要有战斗意志。因此不能证明。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保持惊奇
①生命的第一瞬间就是惊奇。我们周围的世界,为什么由黑暗变得明朗?外界的声音为何如此响亮?那个俯视我们、亲吻我们的女人是谁?
②孩子大睁着纯洁的双眼,面对着未知的世界,不断地惊奇着,探索着,在惊奇中渐渐长大。
③惊奇是幼稚的特权,惊奇是一张白纸。但人是不可以总是惊奇着的。在生命的某一个时辰,你突然因为你的惊奇,遭逢尴尬与嘲笑。你会发现,惊奇在更多的时侯,是稚嫩的表现,是少见多怪的代名词,是一种原始蛮荒的状态。在尊重老练成熟的社会心理中,惊奇是如胎发①一般的标志。
④于是人们开始厌恶惊奇。
⑤如果你看到丑恶,假装没有看到,依旧面不改色谈笑风生,人们就会送你“人情练达”的评价。你听到秽闻,仿佛在那一刻患了突发性耳聋,脸上毫无表情,人们会感觉你老于世故,可以信赖。你被美丽、美好、美妙的景色感动,只可以默默地藏在心底,脸上切不可露出少见多怪的惊奇,人们就会以为你少年老成,有大谋略、大气魄,是可做将帅的优良材料。你碰到可歌可泣的人间至情,要把心肠练得硬如钻石,脸不变色心不跳,就算是真搅得肝肠寸断,只可夜晚躲在无人之处暗自咀嚼……我们把惊奇视作一种性格缺憾,我们以为永不惊奇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于是,见怪不怪,我们的心灵渐渐在漠视中麻痹,更不消说有意识地掩饰我们的惊讶,会更猛烈地加速心灵粗糙,我们因此极快地丧失掉了惊奇的本能。
⑥其实,细细分析起来,惊奇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先有了惊,其次才是奇,如果说“惊”属于一种对陌生事物认识局限的愕然,“奇”则是对未知事物积极探讨的萌芽了。否认了“惊”,就扼杀了它的同胞兄第。我们将在无意之中,失去众多丰富自己的机遇。
⑦现代社会令人眼花缭乱,每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孤陋寡闻的,你在你的行业里是行家里手,在其它领域完全可能是白痴。这不是羞愧的事情,坦率地流露惊奇,表示自己对这一方面的无知以及求知的探索,是一种可嘉的勇气。我认识一位82岁、肾脏功能已经衰竭的老人,他兴致勃勃地同我探讨电脑的种种输入方法。在自己的专业范畴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但对电脑的理解有很多谬误,就连我这个“二把刀”也听出了许多的破绽。但是,老人家充满探索之光的惊奇的眼神,却在这一瞬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我的灵魂。
⑧惊奇是一种天然物,而不是制造出来的。它是真情实感的火花。惊奇不仅仅是稚嫩,惊奇不仅仅是无知,惊奇是在它们基础上的深化和前进。惊奇是流动的水,它使我们的思想翻滚着,散发着清新,抗拒着腐烂。
⑨然而,在城市里待得久了,常常使我们丧失惊奇的本能。我们蟮一样滑行着,浑身粘满市侩的黏液。
⑩到自然中去吧,造化永远给我们以大惊喜。和寥廓的宇宙相比,个人的得失是怎样的微不足道啊。不要小看山水的洗涤,假如真正同天地对话,我们定会为自己重新获得活力而惊奇。
?同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朋友,来一次促膝的谈心。和朋友坦诚地交往,会使我们留存着对真情的敏感,会使我们的眼睛抹去云蘙,心境重新开朗,惊奇就在这清明的心境中,翩翩来临了。
?你也可以在静夜中同自己对话,回忆那些经历中最美好的片段,温习曾经使心灵震撼的镜头。它也许是旷野里很小的一朵花,也许是苍茫的大漠暮色,也许是雄浑激荡的乐曲……总之,那是独属于你的一份秘密,只有你才知道它对于你的惊奇的意义,复习以往我们情感中最精彩的片段,常常会使我们整旧如新。
?保持惊奇,我常常这样对自己说。
(注释)①胎发:初生婴儿未剃过的头发。
(文/毕淑敏,有删改)
35.文中第③段说“惊奇是如胎发一般的标志”,这里的“惊奇”具有怎样的特点?
36.文中第⑤段说“我们因此极快地丧失掉了惊奇的本能”,请结合本段内容概括我们惊奇的本能是怎样丧失的。
37.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老人家充满探索之光的惊奇的眼神,却在这一瞬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我的灵魂。
38.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保持惊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
35.稚嫩(幼稚、无知、稚弱、不成熟);原始蛮荒
36.①把惊奇视为性格缺憾,厌恶惊奇;②有意识地掩饰惊奇,训练自己习惯漠视,麻痹心灵。
37.①对年老体弱的老人还能保持惊奇天性的钦佩(赞叹、佩服);②对我们已经丧失惊奇本能的愧疚(惭愧)。
38.①到自然中去与天地对话,使自己重新获得活力;②与没有利害关系的朋友谈心,留存对真情的敏感,保持开朗心境;③回忆震撼心灵的片段,使自己整旧好新。
【解析】
35.第③段集中描写了惊奇是幼稚的特权,是稚嫩的表现,是少见多怪的代名词,是一种原始蛮荒的状态。
36.解答时,联系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内容“我们把惊奇视作一种性格缺憾,我们以为永不惊奇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于是,见怪不怪,我们的心灵渐渐在漠视中麻痹”可以概括为把惊奇视为性格缺憾,厌恶惊奇;有意识地掩饰惊奇,训练自己习惯漠视,麻痹心灵。
37.本题考查揣摩人物情感。作答时,需正确理解句子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人物当时的处境,结合自己的情感体悟分析。这句话把老人的眼神比作是按照灯,表现了作者对老人好奇心的惊叹,这种目光像按照灯一样审视着我的灵魂,让我认识到自己还不如一位老人,所以这句话还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愧疚。
38.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第十段,第十一段,第十二段的首句可提炼作答。
记叙文阅读
嘱 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小红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色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儿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半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样,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愿望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起初他觉得不太好,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面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像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像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像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39.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40.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儿刚说出这几句话……
41.画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2.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从本文线索或结尾段的安排进行赏析。
【答案】
39.以“嘱托”为题,高度概括了本文的故事情节,表现了波兰人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通过完成“嘱托”表达了对反法西斯战士的尊重和敬意。
40.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这位波兰人在当时危急情形下的急切与对亲人的担忧。
41.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事件的起因,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嘱托做铺垫。
42.①本文以小红包为线索,两次设置悬念,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②小说的结尾安排巧妙,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入胜。
【分析】
39.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及阅读感悟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以“嘱托”为题,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表现了波兰人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通过完成”“嘱托”表达了对反法西斯战士的尊重和敬意。
点睛: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5、语带双关。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兴趣。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作全面的分析。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40.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结构上根据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来区分。划线的段落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事件的起因,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嘱托做铺垫。
41.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全文进行分析摘录即可。本文以小红包为线索,两次设置悬念,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小说的结尾安排巧妙,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入胜。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李秦卫
①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对此,国人感受到了前沿技术创新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创新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
②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正是创新。创新能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看当下转型升级,谋长远富民强国,创新都处于核心位置。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子”,执着于“两弹一星”研制,立下卓著功勋。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宵衣旰食,在漫天风沙漫地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沙新招。从根本上说,正是这种报效祖国、发展国家的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人焕发出执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踏平坎坷以成大道。
③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这种抗打击能力。大量科研创新的事例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以“失败虐我千万遍,我待创新如初恋”的精神砥砺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的顶峰。
④“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当遭遇失败,创新者最希望得到“别泄气,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事,咱查明原因从头再来”的支持。宽容是一种智慧。宽容失败,需要管理者摈弃“成王败寇”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失败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一些高精尖企业之所以创新成果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失败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尊敬。有位院士回忆自己的创新之路时说,在他屡次失败后,正是恩师那句“我觉得你不是失败了,而是更接近成功了”的话,给了他坚持创新的耐心和信心。
⑤当然,从根本上讲,创新文化的养成、创新氛围的形成,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有人说,中国人从不缺少创新的能力,关键是要激活创新的动力。有一位大学教授与7名教师成立了一家设计公司,研发团队获得公司95%的股份,学校占公司的股份仅为5%。创新体制的“天花板”被捅破后,研发团队积极性高涨,实现了创新成果对接需求、对接市场,公司成立仅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实践表明,敢于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的活力就会不断迸发。
⑥创新兴则国家兴,创造强则民族强。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涵养创新的精气神,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当代中国一定能实现爬坡过坎、弯道超车。
(《人民日报》2016年03月18日04版,有删改)
43.文章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怎样“涵养创新的精气神”,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补充其中的两个方面。
①增强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②_______:③_______;④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活力。
44.第⑤段中“公司成立仅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这句话里加点的词语起到了什么作用?
45.文章论述的事理引入深思,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文章给予你最深的启示。
【答案】
43.
②要有不惧困难和挫折的精神和能力(要有抗打击能力)
③管理者对创新失败要有宽容的智慧。
44.“仅”强调公司成立时间之短,“就”突出签约项目之多,用这两个词更充分显示出该公司改革体制机制所激发出的创新活力之强,更增强了这一例证的说服力。
45.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43.本题考查的是对议论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通读全文,明确已经给出的①④内容分别位于第②段和第⑤段,那么需要填写的内容则是第③段和第④段的内容,细读这两段,根据第③段“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这种抗打击能力”,第④段“宽容是一种智慧.宽容失败,需要管理者摈弃“成王败寇”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失败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据此概括即可填写。
44.此题考查的是议论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类题,需要先确定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然后分析词语对表达或阐明观点起的作用,最后指出这些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仅”强调公司成立时间之短,“就”突出签约项目之多,用这两个词更充分显示出该公司改革体制机制所激发出的创新活力之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5.此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做这题,要认真阅读文章,然后勾画圈点,把重点记录下来。再从文章的题目、开头与结尾等处找出文章的中心。最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将自己的个性化展示出来。?本文强调我们应该保持涵养创新的精气神;尤其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更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引下,创新的去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7届中考黑龙江绥化卷)阅读议论文《敬业与乐业》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我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③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专为在职业及正在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④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⑤第二要乐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⑥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
4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7.选文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8.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49.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工匠精神”。艺术创作需要精雕细琢,产品质量更要精益求精。结合“敬业、乐业”,谈谈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答案】
46.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47.运用了举例论述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有也之必要”,进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8.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有也之B
必要、敬业、乐业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运用举例论、道理论证等方法分别进行论证;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强调“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
49.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发扬“工匠精神”,即凡做一件事,都要全力以赴,心无旁骛。凡职业都要达到孔子说的知之,好之,乐之的境界,并不懈努力追求,力争获得成功。作为学生对待学业更入脑、走心。
【解析】
46.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中心论点通常出现在文章的四个地方:①落笔明旨,标题即中心论点。②开门见山,开篇点明中心论点。③山断云连,文中推出中心论点。④剥笋见心,篇末归纳中心论点。结合文章的阅读,本文属于开篇点明论点,文章主要围绕“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来论述的。
47.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结合对句子的阅读理解,该题划线句运用的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有也之必要”,进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8.论述类文章的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主要的行文方式是总分总的结构,或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在总分总的结构中“分”的部分又有并列式和层进式之分,注意结合文章进行具体的分析。此题为总分总的方式,注意答出各部分的内容。
49.注意从发扬“工匠精神”的角度谈,同时结合本文的论点,要将文章讲述的敬业乐业与“工匠精神”结合起来。
点睛:
结合文章论点的拓展试题,是语文测试中的常见题型。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阐明理由。表达上的优劣也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有说服力,有感染力。第09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宽宥
困厄
形消骨立
铮铮作响
B.嘟囔
矗立
李代桃僵
费时弥久
C.灰烬
轻觑
鸠占鹊巢
坚固优雅
D.窗棂
蔑视
抽丝剥茧
缤纷和谐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广袤(mào)
积攒(zǎn)
疆域(jiāng)
相得益彰(zhāng)
B.惊骇(hài)
游弋(yì)
储藏(chǔ)
自惭形秽(huì)
C.憎恶(zèng)
麾下(huī)
剥除(bō)
间不容发(fā)
D.濡养(rú)
坍塌(tān)
泥泞(nìng)
金戈铁马(gē)
3.选出下列加点成语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沁园春·雪》中勾画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北国风光图,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B.这幅文人画的山水图景与书法印章相得益彰,可谓美妙绝伦。
C.凡做一件事,都要全力以赴,心无旁骛,这方能称为“敬业”。
D.我们对任何事物都要理解全面,切不可断章取义。
4.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A.随着京沈高铁的投入建设,将为辽宁百姓的出行提供便利条件。(删去“随着”)
B.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践行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战略”后加上“的目标”)
C.如何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人口增长速度,保持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平衡,这是摆在一些国家面前的重大课题。(“减少”改为“减慢”)
D.《朗读者》节目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形式新颖、情感真挚造成的。(删去“造成的”)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B.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
C.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总是可望而不可即,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D.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相互得到表彰)
6.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王的男中音和老张的手风琴的伴奏相得益彰,极富艺术感染力。
B.他们两人的关系一直亲如兄弟,难怪人们说他们两人间不容发。
C.几个少先队员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给抱小孩的阿姨让座。
D.这件事发生得非常蹊跷,他决心要把真实情况弄个水落石出。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游弋
弛骋
形销骨立
李代桃僵
B.惊骇
腐蚀
鸠占雀巢
俯拾即是
C.灰烬
泥泞
不知所措
喜怒哀乐
D.濡养
矗立
羊肠小道
可望而不可及
8.下列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中的“快活”是形容词。
B.“精神的三间小屋”“斑羚飞渡”“蚊子和狮子”“热爱生命”分别是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和动宾短语。
C.“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这是一个因果复句。
D.“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中的谓语是“盛放”。
9.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A.“世界上没有一种成功是可以轻易获得的”中加点词的词性分别是名词、数量词、形容词、动词。
B.“开放二胎、航母远航、精准扶贫、治国理政、稳定下来”短语类型分别是动宾、主谓、偏正、并列、动补。
C.“每一级上面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中“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作宾语,主干是:上面值得留恋.
D.“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该句的第二层关系是因果关系。
10.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王的男中音和老张的手风琴的伴奏相得益彰,极富艺术感染力。
B.他们两人的关系一直亲如兄弟,难怪人们说他们两人间不容发。
C.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艾青孤独的身影在烛光里更显得形销骨立。
D.事件的真相未明,一切都处在扑朔迷离中,需要我们抽丝剥茧地去还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累积至那种广茅,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ní)?
B.鸠占雀巢,李代桃僵(jiāng),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C.精神的支撑至为重要,它积攒(zǎn)着所有能濡养生命的养分,让人在孤寂困厄中顽强挺立。
D.篱笆墙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suì),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者的身影。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②行走是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的姿态。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
③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说:“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获大于利益的活动,因为从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是的,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④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它让人们暂时卸下生活重担,抛却烦恼,忘记自己的身份,孩子般地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时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们,关闭了手机,远离了微信,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乱石间生长出的一棵树,天上飞过的鸟群,顺道而流的小溪……(
)身处大都市,行走也会让你发现,春天,街心公园还是鸟语花香;秋天,梧桐树照例被秋风染成一片金黄。从某种意义上说,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流派;汉代的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吕克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喜欢一边行走一边与学生谈话,因此而拥有“漫步者”的雅号;18世纪德国康德总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人便将此命名为“哲学家之路”;梭罗把他以“行走”为主题的哲学随笔,命名为《散步》。可见,无论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热爱者。影响世界的许多创新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出来的。
⑧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年轻的朋友们,请迈开你的双腿,甩开你的双臂,开始行走吧!
12.第②段中加点词“开放”在文中的意思是:

13.填入第⑤段括号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
B.所以
C.即使
D.如果
1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论点
(1)__________
分论点
行走是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
(2)__________
行走可以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
(3)__________
(4)__________
15.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行走已经成为人们认同的生活时尚。
B.行走能获得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
C.只有行走才能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
D.影响世界的思想家都是行走出来的。
16.有人认为,第⑦段可以删去一个外国哲学家的事例,你同意吗?请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文学,贯穿始终的,
就是肩负建构民族精神之使命。传统文学以养护人心、培育人格见长,
尤其高扬民族气节。古往今来,
中国文学使命的履行,
围绕这两个纬度进行。
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华传统文化里,
社会的治理与发展,
离不开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
也正由此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智者歌其思”
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运用“比德”
方式,
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诗经》涉及玉的篇章多达30
余首,
以玉之高洁,
比附人品之典范。中国文字中,
与赞美有关的汉字,
无论指涉人还是事,
许多带有玉字偏旁,
其用意都是肯定、赞美对象具有玉石般高洁的品质。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
其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不与文学的建构要旨相契相合。
③与此相应,
作为文论“开山的纲领”,
“诗言志”
在理论的源头处确立了文学的基本观念,
赋予了文学建构的使命,
其核心要素就是励志,
尤其是言志者的自励:
文学对人品的建构,
首先体现为作者自身节操的砥砺。这一文学观念是在千百年积淀中形成的选择性“集体认同”。
④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
不仅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更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建构,
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历史上,
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
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
决不屈服,
奋起反抗,
保家卫国。值此期间,
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
相伴而生的诗篇,
惊天地
,
泣鬼神。
⑤当代作品中,
抗日题材电视连续剧《亮剑》继承文学塑造个人品格、建构民族意志的传统,
倡导亮剑精神:
面对强敌,
一定要迎上前去亮剑、决战,
哪怕倒在对手剑下,
虽败犹荣。正是凭借这种精神,
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鸦片战争以来抵御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⑥习近平同志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
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发展到今天,
其建构使命正面临变局,
以往薄弱的物质基础已得到实质性改观。因此,
文学在新世纪履行建构使命时,
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
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
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文学大展身手,
正当其时。
17.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8.②-③段主要论证了什么内容?
④-⑤主要论证了什么内容?
这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请简答。
19.下列对文意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个人品行的修养,
因为,
传统文化认为个人品行的修养与国家社会有重要关联,
正如古语所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②段说“《诗经》涉及玉的篇目比附人品之典范”,
这部分在论证上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证明了《诗经》有些诗篇的写作运用了“比德”
方式。
C.选文⑥段号召我们每个人,
要肩负起建构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
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
D.本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
本文的语言具有严密性、概括性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清除心中杂草
齐夫
一个青年到寺里进香,眼露凶光,面带杀气。一个冷眼旁观的老僧拦住他说,施主,你心中有杂草。果然,经交谈知道,这青年交往多年的女友近来移情别恋。因为失恋,他由爱生怨生恨,想到寺里上一次香,就回去实施报复。在老和尚苦心劝说、一番点化后,青年幡然醒悟,放弃了复仇计划。
我们的心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所以又称心田。心田可以长鲜花,也可生杂草,全看你撒的是什么种子。心里长着鲜花的人,善良正直,乐观向上,热爱工作,乐于助人,富于进取精神,大家都愿意和他在一起。而心里有杂草的人,终日心情郁闷,心理阴暗,看谁都不舒服,干啥都没劲,自己一事无成,还嫉妒别人,甚至会干出种种违纪犯法的事。
贪婪是心中的杂草。好财喜钱乃人之天性,无可厚非,但一要取之有道,二不能贪得无厌。君不见,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为满足贪欲,不择手段,铤而走险,最终身败名裂,果然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嫉妒是心中的杂草。他人有出类拔萃之处,遇喜庆欢乐之事,可羡慕,可赞扬,可奋起直追,见贤思齐,但绝不可心生嫉妒。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嫉妒潜伺在人的心底,如毒蛇潜伏在穴中。”这条毒蛇会咬伤别人,也会咬伤自己。仇恨是心中的杂草。如果不是不共戴天的国家仇民族恨,就不要让仇恨轻易在心中扎根。邻里纠纷,同事摩擦,误会和争执在所难免,达人智者善于化解,宽人严己。切勿使之升级激化,更不能酿出祸端。
懒惰是心中的杂草。大哲程颐说:“惰意一生,即为自弃。”懒惰,等于慢性自杀。一个懒惰的人,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游手好闲,坐吃等死,算是白活了。
骄傲是心中的杂草。骄傲的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故步自封目中无人,心狂气浮自高自大。骄傲发展到极点,离失败就不远了。“满招损,谦受益”实乃千古经验之谈。
禅宗大师神秀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的心田,应时时勤耕耘,除去杂草,种上鲜花,心灵才会充满生机,生活才会充满灿烂阳光。
20.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心田可以长鲜花,也可生杂草,全看你撒的是什么种子。
(2)我们的心田,应时时勤耕耘,除去杂草,种上鲜花,心灵才会充满生机,生活才会充满灿烂阳光。
21.本文的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2.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加以说明(至少说出两种)。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人贵立志。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②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③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比如,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直到40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后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领袖”。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前赴西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后来,他在中法战争中坚决抵抗法国侵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④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的《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今人所谓立志,如有志为军事家,有志为教育家,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为,羡其成功,盲从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⑤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他在求学时代,即立志救国救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为了救国救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1917年暑假,他带着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90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走访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农村,访贫问苦,倾听村民的呼声。同年寒假,又赴浏阳进行调查。1918年至1920年间,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他利用去北京和上海之便,相继深入河北长辛店、山东泰山和曲阜等地进行社会考查。此外,他还先后多次去萍乡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通过社会调查,他更加坚定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⑥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3.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4.选文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5.选文第四段与第五段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
26.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古代学者程颢和王阳明告诉我们:无论治天下还是学习都要先立志。
B.仅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来树立志向是不宜提倡的。
C.一个人,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D.左宗棠心忧天下,面对外国侵略,赴西北指挥,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挺住
  5月18日,在四川省什邡市灾情最严重的蓥华镇救援现场,胡锦涛总书记用洪亮的声音坚定地喊道:“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洪亮的声音,回荡在救灾现场!
  坚定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民族的信心!
  是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难不倒我们这个英雄的民族!
  当坚强的母亲临死前给怀里的孩子留下“宝贝,记住我爱你”
这样的短信,当英雄的老师用自己的身躯死死挡住倒下的水泥板护佑身下的学生,当深埋废墟100多个小时的幸存者被连姓名都不曾留下的志愿者用一双双血淋淋的大手托起,当人民子弟兵冒着生死危险突进一座座孤城、筑起一条条生命道路……我们眼前耸立的,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地震发生后的这些天里,我们每天都被无数的画面感动着。透过这真实的一幕幕,我们的耳畔响起的是这样的声音——
  孩子,别哭!母亲挺得住!
  汶川,别哭!中国难不倒!
  我们难不倒,是因为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
  地震无情人有情,党心紧系万民心。灾难发生后,党中央迅速作出部署,把抗震救灾作为首要工作,把抢救被困群众放在第一位。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亲赴四川灾区,指导抗震救灾。从12日下午赶赴四川,温家宝总理一连5天奔波在灾区。正是因为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沉着应对、靠前指挥,一场抗击特大地震的攻坚战正在有力有序有效展开。
  我们难不倒,是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挺立着一大批关键时刻冲得上,危难关头过得硬的共产党员。
  我们难不倒,是因为在我们的面前,始终有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吹响了中国军人的冲锋号。在10万平方公里的重灾区,奋不顾身的救援官兵与死神展开惊心动魄的生死竞速。疾进,疾进!突破,突破!抢救,抢救……正是他们的舍生忘死,让灾区的群众增强了信心,增添了力量。
  从’98抗洪到抗击非典,从抗击冰雪到抗震救灾,每一次灾难降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总会火山般迸发出来。地震后的每一天,灾区的人们时刻都能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暖流;在震后的残垣断壁中,到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那带着希望小学的学生冲出震中的教师,那救了别人的孩子却顾不上救自己孩子的警察,那省下干粮留给邻居的工人,那互相搀扶逃出危险区的农民,以及全国各地数也数不清的志愿者、献血者、捐款捐物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我们并没有过分关注过他们,但正是他们,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用平凡而夺目的光束,汇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光芒。
  灾难,不可避免;灾难,让我们在悲痛中更加坚强。
  正如俄罗斯新闻社在汶川地震后的一篇文章中所写到的那样: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但从未在磨难中倒下!
  我们记住了这篇文章的标题:中国,挺住!
2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28.汶川大地震为什么难不倒我们中国人民?(分点作答)
29.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灾难发生后,党中央迅速作出部署,把抗震救灾作为首要工作,把抢救被困群众放在第一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高国成
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反动派军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
⑤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我初入朝的6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但是,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①”的震撼。
⑥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实则斗,气夺则走。缺失战斗意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朱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
(注释)
①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国军人。
30.请简述本文的写作目的。
31.请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2.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33.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⑥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进攻意大利时,为了出奇制胜,拿破仑派了一支部队翻越高山,经过一条冒险的“死亡之路”。每当部队遇到特殊困难,雄壮的冲峰号声就会响彻群山之巅。尽管在危险的攀登中到处充满了障碍,导致部队被拉长到30公里,但始终没有一个士兵掉队。四天之后,这支部队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原。
34.通读全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文章开头引用拿破仑的名言,是专门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利剑与精神。
B.本文论证思路清晰:第①段提出问题,②至⑥段分析问题,⑦至⑧段得出结论。
C.作者认为,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会有所提升。武器是灵魂和主宰。只有武器装备完美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战斗力。
D.第⑧段画线句和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结尾处又出现,是再次发出号召,强调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意志、血性和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保持惊奇
①生命的第一瞬间就是惊奇。我们周围的世界,为什么由黑暗变得明朗?外界的声音为何如此响亮?那个俯视我们、亲吻我们的女人是谁?
②孩子大睁着纯洁的双眼,面对着未知的世界,不断地惊奇着,探索着,在惊奇中渐渐长大。
③惊奇是幼稚的特权,惊奇是一张白纸。但人是不可以总是惊奇着的。在生命的某一个时辰,你突然因为你的惊奇,遭逢尴尬与嘲笑。你会发现,惊奇在更多的时侯,是稚嫩的表现,是少见多怪的代名词,是一种原始蛮荒的状态。在尊重老练成熟的社会心理中,惊奇是如胎发①一般的标志。
④于是人们开始厌恶惊奇。
⑤如果你看到丑恶,假装没有看到,依旧面不改色谈笑风生,人们就会送你“人情练达”的评价。你听到秽闻,仿佛在那一刻患了突发性耳聋,脸上毫无表情,人们会感觉你老于世故,可以信赖。你被美丽、美好、美妙的景色感动,只可以默默地藏在心底,脸上切不可露出少见多怪的惊奇,人们就会以为你少年老成,有大谋略、大气魄,是可做将帅的优良材料。你碰到可歌可泣的人间至情,要把心肠练得硬如钻石,脸不变色心不跳,就算是真搅得肝肠寸断,只可夜晚躲在无人之处暗自咀嚼……我们把惊奇视作一种性格缺憾,我们以为永不惊奇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于是,见怪不怪,我们的心灵渐渐在漠视中麻痹,更不消说有意识地掩饰我们的惊讶,会更猛烈地加速心灵粗糙,我们因此极快地丧失掉了惊奇的本能。
⑥其实,细细分析起来,惊奇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先有了惊,其次才是奇,如果说“惊”属于一种对陌生事物认识局限的愕然,“奇”则是对未知事物积极探讨的萌芽了。否认了“惊”,就扼杀了它的同胞兄第。我们将在无意之中,失去众多丰富自己的机遇。
⑦现代社会令人眼花缭乱,每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孤陋寡闻的,你在你的行业里是行家里手,在其它领域完全可能是白痴。这不是羞愧的事情,坦率地流露惊奇,表示自己对这一方面的无知以及求知的探索,是一种可嘉的勇气。我认识一位82岁、肾脏功能已经衰竭的老人,他兴致勃勃地同我探讨电脑的种种输入方法。在自己的专业范畴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但对电脑的理解有很多谬误,就连我这个“二把刀”也听出了许多的破绽。但是,老人家充满探索之光的惊奇的眼神,却在这一瞬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我的灵魂。
⑧惊奇是一种天然物,而不是制造出来的。它是真情实感的火花。惊奇不仅仅是稚嫩,惊奇不仅仅是无知,惊奇是在它们基础上的深化和前进。惊奇是流动的水,它使我们的思想翻滚着,散发着清新,抗拒着腐烂。
⑨然而,在城市里待得久了,常常使我们丧失惊奇的本能。我们蟮一样滑行着,浑身粘满市侩的黏液。
⑩到自然中去吧,造化永远给我们以大惊喜。和寥廓的宇宙相比,个人的得失是怎样的微不足道啊。不要小看山水的洗涤,假如真正同天地对话,我们定会为自己重新获得活力而惊奇。
?同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朋友,来一次促膝的谈心。和朋友坦诚地交往,会使我们留存着对真情的敏感,会使我们的眼睛抹去云蘙,心境重新开朗,惊奇就在这清明的心境中,翩翩来临了。
?你也可以在静夜中同自己对话,回忆那些经历中最美好的片段,温习曾经使心灵震撼的镜头。它也许是旷野里很小的一朵花,也许是苍茫的大漠暮色,也许是雄浑激荡的乐曲……总之,那是独属于你的一份秘密,只有你才知道它对于你的惊奇的意义,复习以往我们情感中最精彩的片段,常常会使我们整旧如新。
?保持惊奇,我常常这样对自己说。
(注释)①胎发:初生婴儿未剃过的头发。
(文/毕淑敏,有删改)
35.文中第③段说“惊奇是如胎发一般的标志”,这里的“惊奇”具有怎样的特点?
36.文中第⑤段说“我们因此极快地丧失掉了惊奇的本能”,请结合本段内容概括我们惊奇的本能是怎样丧失的。
37.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老人家充满探索之光的惊奇的眼神,却在这一瞬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我的灵魂。
38.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保持惊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记叙文阅读
嘱 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小红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色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儿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半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样,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愿望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起初他觉得不太好,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面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像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像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像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39.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40.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儿刚说出这几句话……
41.画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2.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从本文线索或结尾段的安排进行赏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李秦卫
①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对此,国人感受到了前沿技术创新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创新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
②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正是创新。创新能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看当下转型升级,谋长远富民强国,创新都处于核心位置。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子”,执着于“两弹一星”研制,立下卓著功勋。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宵衣旰食,在漫天风沙漫地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沙新招。从根本上说,正是这种报效祖国、发展国家的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人焕发出执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踏平坎坷以成大道。
③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这种抗打击能力。大量科研创新的事例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以“失败虐我千万遍,我待创新如初恋”的精神砥砺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的顶峰。
④“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当遭遇失败,创新者最希望得到“别泄气,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事,咱查明原因从头再来”的支持。宽容是一种智慧。宽容失败,需要管理者摈弃“成王败寇”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失败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一些高精尖企业之所以创新成果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失败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尊敬。有位院士回忆自己的创新之路时说,在他屡次失败后,正是恩师那句“我觉得你不是失败了,而是更接近成功了”的话,给了他坚持创新的耐心和信心。
⑤当然,从根本上讲,创新文化的养成、创新氛围的形成,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有人说,中国人从不缺少创新的能力,关键是要激活创新的动力。有一位大学教授与7名教师成立了一家设计公司,研发团队获得公司95%的股份,学校占公司的股份仅为5%。创新体制的“天花板”被捅破后,研发团队积极性高涨,实现了创新成果对接需求、对接市场,公司成立仅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实践表明,敢于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的活力就会不断迸发。
⑥创新兴则国家兴,创造强则民族强。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涵养创新的精气神,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当代中国一定能实现爬坡过坎、弯道超车。
(《人民日报》2016年03月18日04版,有删改)
43.文章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怎样“涵养创新的精气神”,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补充其中的两个方面。
①增强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②_______:③_______;④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活力。
44.第⑤段中“公司成立仅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这句话里加点的词语起到了什么作用?
45.文章论述的事理引入深思,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文章给予你最深的启示。
(2017届中考黑龙江绥化卷)阅读议论文《敬业与乐业》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我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③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专为在职业及正在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④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⑤第二要乐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⑥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
4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7.选文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8.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49.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工匠精神”。艺术创作需要精雕细琢,产品质量更要精益求精。结合“敬业、乐业”,谈谈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