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蟋蟀的住宅》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1《蟋蟀的住宅》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2 20:0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课题】
人教版


年级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过程,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设计理念】
学习这篇课文,紧扣文本,以读为主,享受语言文字之美,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鼓励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尝试“自主探究,点拨启导,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宅、隐”等12个生字,会写“宅、穴”2个字,会写“住宅、临时”等16个词语。
2.知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能理解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
3.品读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词句,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4.品味拟人写法,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
1.知道课文从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的过程两方面进行了介绍。
2.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持续细致的观察。
【教学难点】
品读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词句,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持续细致的观察。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蟋蟀的资料。
2.通过查找书籍或上网,搜集法布尔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蟋蟀的住宅
教案及微课脚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宅、隐”等12个生字,会写“宅、穴”2个字,会写“住宅、临时”等16个词语。
2.知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能理解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
3.品读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词句,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教学准备:
课前观察蟋蟀,搜集蟋蟀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提问,导入新课
1.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我们一直跟着高手学观察,在《题西林壁》中,我们跟着大诗人苏轼学习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在《爬山虎的脚》一文中,跟着作家叶圣陶学习了连续细致的观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被达尔文称作“无与伦比的观察家”的法布尔,从他的这篇观察笔记中,学习他是怎样观察的。
2.质疑提问,激发兴趣。
出示课题。提问:一般来说,人类居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居住的地方叫“洞”“穴”“巢”或者“窝”。可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却是“蟋蟀的住宅”。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梳理内容。
出示自读要求:
(1)朗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主要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2.反馈检查,纠正读音。
(1)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先同桌互读纠正,再全班交流:
住宅
临时
功夫
慎重
选择
住址
优良
洞穴
大厅
卧室
专家
平整
清洁
卫生
疲劳
搜索
倾斜
骤雨
随遇而安
强调:“搜、索”都是平舌音“宅、专、址”都是翘舌音;“整、倾”是后鼻音,“临、慎”都是前鼻音。
2.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书写:宅、临、慎、卧、较。
(1)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除“宅”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临、慎”注意左窄右宽,“卧”左半部分比较宽,“较"左右同宽。
(2)提示书写重点。
宅:宝盖要遮住字的下半部分,点在正中。第四笔为平撇,不要写成横。下半部分的横要比撇长,最后一笔竖弯钩的起笔要对准宝盖的点,与点在一条直线上,使字的重心稳定。
临:左右起笔高低一致,左半部分的两竖第一笔短,第二笔长,右半部分上下大小相等,第三笔为点。
慎:注意右半部分的“真”,
中间有三横,且彼此间的距离相等。
卧:左短右长,左半部分第二笔为竖,不要写成竖折,右半部分的竖应长于左半部分的“臣”。
较:左右起笔高低一致,左半部分“车”最后一笔是提(“车”最后一笔为竖),右半部分上边的点与下面“父”的撇、捺交叉处在-条竖线上,重心才稳定,最右一笔捺要写得舒展。注意左右穿插。
(2)课文中的许多生字都集中在第2自然段,指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3)
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随遇而安
慎重。
3.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提问: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结合回答,相机板书“住宅特点、修建过程”。
三、品读特点,初识“伟大”,感受细致观察
1.抓关键词句,感受住宅特点,体会“伟大”。
学习第5、6自然段。
(1)默读勾画。
提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先勾画出表现住宅特点的句子,再找到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根据关键词思考从这些地方看出了住宅的什么特点?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交流体会。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关语句,并板书。
①外部特点:
选址:向阳倾斜、
便于排水;
样子:弯弯曲曲、
大小适宜;
环境:洞口隐蔽,
平台平坦。
②内部特点:
平整、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3)朗读感悟。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据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品味语言,体会准确表达,感受细致观察。
(1)提供范例,对比品味,体会表达的准确,感受观察的细致。
①感受表达的准确。
作者对蟋蟀住宅特点的描写十分准确。老师把课文第五自然段中这句话改了改,请你对比着读一读,品一品,看看有什么发现?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掩着,就像一座门。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掩着,就像一座门。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课文中的句子多了一个“半”字。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从这个“半”字中你读到了什么?是的,一个“半”字,写出了住宅门洞既隐蔽、安全、通风,又便于进出的特点。这样表达更准确、更清楚。在以后的习作练习中,我们也要学习作者这样准确的表达。
②体会观察的细致。
这样准确清楚的表达和作者的观察的关系
(课件演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感受到蟋蟀洞穴极小,不易观察。)
请同学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蟋蟀不过三至四厘米长,洞口也就二至三厘米宽,而作者却发现“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从这一个“半”字,你还什么体会到什么?我们仿佛看到作者法布尔是怎样观察的?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
同学们想象很丰富!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我们仿佛看到法布尔静静地趴在地上,像一尊塑像一样纹丝不动,连续细致观察的样子。正是由于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把蟋蟀的住宅的特点表达地如此准确清楚。
③引人名言加深感受。
出示达尔文对法布尔的称赞“无与伦比的观察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赞叹。
(2)自读勾画,批注感悟,体会表达的准确,感受观察的细致。
文中像这样写得准确,又体现出作者观察仔细的地方还有不少,请你找一找,勾画出来,最好写下批注,体会感悟。
预设1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不少同学找到的是这一句: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蟋蟀的住宅原本就小,从“朝着阳光”“倾斜”“立刻就会干”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作者不但发现了这些洞穴,作者还观察到洞穴向阳,而且是倾斜的,便于排水。这需要仔细、反复地观察才能发现。
预设2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再看这句话: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句中“最多”一词十分准确,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法布尔一定经过反复细致连续的观察,甚至是用工具测量了很多蟋蟀的洞穴才能得出“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样的结论。作者的观察是多么耐心而又细致呀!表达是多么准确呀!
四、总结内容,埋下伏笔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主要写了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两方面的内容,学习了课文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段落,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品读的方法,知道了为什么说它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而且还感受到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蟋蟀是如何建造住宅的,并进一步探讨蟋蜂住宅的伟大之处。
课后请大家在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的《昆虫记》一书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篇章仔细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
2.品读语句,感受作者持续细致的观察,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3.品味拟人写法,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
1.知道课文从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的过程两方面进行了介绍。
2.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持续细致的观察。
【教学难点】
品读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词句,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持续细致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明确学习要求
出示句子“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段落,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品读的方法,知道了作者说蟋蟀的住宅真算是“伟大的工程”,这仅仅是因为蟋蟀住宅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特点吗?如果不是,那还有什么原因呢?这节课,让我们结合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再来看一看。
二、学习修建过程,感受工程伟大,体会作者持续细致的观察
1.默读勾画,理清修建过程。
学生默读课文第7、8、9自然段,思考:
(1)用横线勾画出表示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中不同阶段时间的语句。
(2)结合这些时间,说一说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
“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
从“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这两句可以看出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是先挖掘住宅的重要部分,然后就是要长时间整修。
表示时间的语句主要有“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即使在冬天……”两句。从这些与时间有关的语句中,可以看出蟋蟀修建住宅经历的长时间很长。
2.学习挖掘过程,聚焦挖掘工具,感受工程伟大。
学习第7、8自然段写挖掘工程的内容。
(1)默读第7、8自然段,用横线勾画出蟋蟀修建住宅时所用的工具,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工具:前足、大颚、后足、后腿
动作:扒、搬、踏、推、铺
(2)结合这些动作想象蟋蟀修建住宅时的画面,说-说蟋蟀挖掘住宅的情景。
(3)出示蟋蟀图片,观察蟋蟀的挖掘工具,体会其细小、柔弱、简单。结合上节课所学习的住宅的诸多特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真算是“伟大的工程”!这样伟大的工程蟋蟀是用什么样的工具修建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第8自然段,用横线勾画出蟋蟀修建住宅时所用的工具,并圈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观察蟋蟀的图片。工具:前足、大颚、后足、后腿;动作:扒、搬、踏、推、铺。
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读出对小小蟋蟀的崇敬。我们仿佛看到了辛勤耐心工作的蟋蟀,也仿佛看到了细致连续观察的法布尔。
3关注时间,拓展背景,感受作者持续细致的观察。
出示法布尔的简介,引人他写《昆虫记》的背景,感受作者持之以恒、孜孜不倦、耐心细致的连续性观察。
作者介绍:
法布尔(1823-1915),全名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博物学家,以十卷本《昆虫记》一书留名后世,被雨果称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被世人誉为“科学界的诗人”“昆虫界的维吉尔”

荷马是谁?维吉尔是谁?荷马是古希腊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维吉尔是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最杰出的拉丁文诗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这样的评价说明了《昆虫记》的显著特色——既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又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所以有人说,《昆虫记》是科学和诗的完美结合,法布尔也才被誉为“科学界的诗人”。也正因为如此,在1910年,法布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思考:将这些时间与作者的观察联系起来,你又有什么发现?
法布尔仅仅是这样观察了一个冬季吗?
(多媒体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出示法布尔在荒石园观察并写就《昆虫记》的资料(见教参P71-72“教学资源”)。
补充资料:
法布尔从小喜爱昆虫,成人后利用大量业余时间观察、研究昆虫,五十六岁时法布尔用自己所有的积蓄购买了一片荒地——荒石园,专门用来放养、研究昆虫。在这块荒地上,法布尔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观察,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并写成了卷帙浩繁的十卷《昆虫记》。该书出版后,引起了极大轰动。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赞他是“无与伦比的观察家”。这部杰作把科学知识和文艺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用一种富有诗意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为此,在191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改编自法国乔治-维克托·勒格罗的《法布尔传》,译者?杨金平

商务印书馆,2016年)
这段话中的哪些文字打动了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相信很多同学跟老师一样目光都聚焦在“三十年的观察”上。同学们可以想象布尔在荒石园观察昆虫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播放音乐感受:三十年的观察!
三、对比品味,感受生动表达
在长达三十年的观察中,蟋蟀以及那些生活在荒石园的其他昆虫,在作者的眼中都已经不再只是昆虫,而是作者最亲密的朋友,它们都化作了充满灵性的生灵。
1.找一找,说一说。
提示:勾画出课文中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的语句,再读一读,
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它非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2.比一比,说一说。
(1)出示课后第三题中的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蟋蟀体形微扁,头部圆形,触角长、呈线状。有翅时,翅平叠于躯体上。多数体色呈褐色或黑色,深浅不一。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多数雌性的产卵器很显著,呈筒状或针状。
——选自英国麦加文的?《昆虫》,王琛柱译,有改动
明确:课文将蟋蟀及蟋蟀的住宅人格化,这样写很形象,读来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比较课后第三题中的文段,我们发现这段文字是纯粹的说明性文字,以给人科学知识为目的,所以它以客观介绍为主,不带情感色彩,文字简洁干净,表达准确清楚。
3.比一比,品一品。
这两句,都是写蟋蟀“鸣叫”,两位作者分别是这样写的(出示句子)。读一读,说说它们在表达上的异同。
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明确:麦加文的句子简洁干净,表达准确清楚,不带情感色彩。后一句,从“耙扫、收拾、弹琴”等词语,我们可以体会到法布尔笔下的蟋蟀讲究卫生、喜爱音乐、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的形象,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4.读一读,写一写。
请同学们用拟人的修习手法,写一写某种你喜欢的小动物的活动。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朗读课文中把蟋蟀比作人的语句,并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情趣表现出来。读完之后请同学们用拟人的修习手法,写一写某种你喜欢的小动物的活动。写完之后可以和其他同学相互分享。
5.
有关蟋蟀的古诗。
蟋蟀不仅是法布尔笔下的常客,也是中国诗人经常描写的对象。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先秦
佚名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古诗十九首》
暗声啼蟋蟀,干叶落梧桐。
[唐]白居易《何处难忘酒七首》
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
唐代贾岛在《客思》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宋]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宋]叶绍翁《夜书所见》
明确:古诗中蟋蟀的意象大多与光阴易逝的感叹有关,希望大家能珍惜时间珍惜有限的生命。
四、课文总结,拓展阅读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跟着法布尔一起,走进了蟋蟀的住宅,了解了这种可爱的小动物,它是那么小,但是又是那么可爱,它不肯随遇而安,就像一个追求完美生活的人。我们也感受了法布尔连续细致的观察。要想像法布尔这样写出生动有趣的文章,我们首先要学会像他样处处留心,耐心细致地去探寻我们周围的事物,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连续观察,定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观察结果。
阅读推荐:乔治·塞尔登的《时代广场的蟋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