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2 10:46:21

文档简介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查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
B.在新疆叶城突然看到辽阔的幽深绿色之后,我的第一反应竟是悚然,震惊中紧闭了双眼,如同看到密集的闪电,眼神荒疏了忘却了这人间最滋润的色彩,以为是虚妄的梦境。
C.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墨守成规,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
D.人不能死于盲从。不懂得怀疑一切的人,眼睛里永远都无法流露出睿智的目光。
【答案】A
【详解】
A.
视查——视察。故选A。
2.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A.“他顺利地通过了这次考试。”“通过这次考试,他发现了问题。”两句中的加点的“通过”都是动词。
B.“绿得发亮”“甩在地上”“万籁俱寂”“遮天蔽日”短语类型分别是后补、动宾、主谓、并列。
C.“夜深人静的时候,何大学问也常常感到阵阵悲凉。”其中,“夜深人静的时候”是状语,主干是:何大学问悲凉。
D.“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这个复句的第二层关系是并列关系。
【答案】D
【详解】
A.错误,句中两个“通过”词性分别是动词、介词。
B.错误,“绿得发亮”“甩在地上”“万籁俱寂”“遮天蔽日”短语类型分别是后补、动补、主谓、并列。
C.句子主干是:何大学问感到悲凉。
故选D。
3.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馨的回忆;美丽又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广袤无垠的大地是美丽的,巍峨矗立的高山是美丽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是美丽的。
A.xīng

máo
zhì
B.xīn

mào
zhì
C.xīng

mào
jié
D.xīn

máo
jié
【答案】B
【详解】
“馨”读作xīn,“涟漪”形容被风吹起的水面波纹。读作lián
yī,“广袤”读作guǎng
mào,“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读作
lín

zhì
bǐ。故选B。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C.在不断的求解和发问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D.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
【答案】C
【详解】
C.“求解”和“发问”语序不当,应改为“发问和求解”。故选C。
5.下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________的必须步骤,________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________,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________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A.去伪存真

认同
求索
B.辨伪去妄
而且
承认
求索
C.去伪存真
而且
认同
求解
D.辨伪去妄

承认
求解
【答案】D
【详解】
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辨伪去妄: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去伪存真:除掉虚假的,留下真实的。两个词不同点在“辨伪去妄”有先辨别之意。根据语境,谈“怀疑精神”,这里用“辨伪去妄”合适。这样可排除AC两项;“不仅……也……”、“不但……而且……”都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固定搭配的关联词,此句前半句用了“不仅”,后半句搭配“也”合适,这样排除BC项,所以选择D。
6.(2017年中考湖北省鄂州卷)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互动百科”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但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互动百科”被曝光成“最大虚假广告垃圾站”。
B.鄂州市积极实施“校园足球计划”,大力培养了该市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
C.历史伟人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在于其思想和人格的不朽,而不是无证可考的坊间情事。
D.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答案】A
【详解】
B.搭配不当,应把“培养”改为“提高”;
C.句式杂糅。“之所以”与“的原因”杂糅;
D.两面对一面,应在“提高”前边加上“能否”。
故选A。
7.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运用的把握。ACD三项正确。B项“学士词”前的“句号”应改为“分号”。
8.在下面的空缺处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正确的项是(

我们对于__________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__________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__________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__________是自己的学问。
A.不论



B.无论

可能
可能
C.无论



D.不论

可能
可能
【答案】A
【详解】
“无论”“不论”虽然都表示条件关系,但我们可以区分“全”和“都”的区别。“全”意思是完备;齐全;各个部分的总和。“都”表示全部包括在内。据此我们判断二空应为“都”,排除CD;“才”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可能”表示不确定。根据文段内容,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学问应该肯定是自己的,所以三、四空都要用“才”,排除B。据此应该选择A。
9.下列选项不符合本文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学者先要会疑。
B.学则须疑。
C.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D.做学问时,我们应有怀疑精神。
【答案】C
【详解】
C项“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不符合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论证的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其它三项表述的都是这个观点。
10.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动词和名词。
B.“牢记使命”“批判精神”“熟读精思”依次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
C.“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描画了网络强国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网信事业的前进方向”,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D.“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把握。ACD三项正确。B项错误。“牢记使命”“批判精神”“熟读精思”依次是动宾短语、动宾短语、并列短语。
11.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而使“痛苦指数”下降,“幸福指数”上升
②这种条理性和有序性正是内心满足感的主要来源
③守时让一切都变得有条理起来,使生活有序起来
④而守时可以减缓甚至消除因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⑤现代人普遍患有“时间焦虑症”
A.②③⑤④①
B.③②⑤④①
C.③②①⑤④
D.③⑤②④①
【答案】B
【详解】
结合选项分析:中心是“守时”。故③事开头句。②“这种”承接③句,故排除AD两项。分析BC项,①⑤的位置,仔细阅读,按照语感分析,①“从而”承接的是“而守时可以减缓甚至消除因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故选B。
12.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②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④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⑤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A.②③①⑤④
B.③①②⑤④
C.⑤①③②④
D.⑤②④①③
【答案】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排列语序的能力。排序题应做到一看、二找、三抓。一看就是看“一致”。看话题是否一致,句式是否一致,内容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一致。一致的句子要排在一起。二找就是找“呼应”。找与整体语段的前后呼应,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呼应。与前文呼应的句子则紧贴前文,与后文照应的就紧贴后文,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的句子排在一起。三抓就是抓关联词。本段文字主要讲的是“好读书”的意义。首先明确观点: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接着从反面进行论证:不读书的坏处。然后再从正面进行论证,强调好读书的意义。根据以上的分析,最后得出⑤①③②④的答案。故选C。
【点睛】
排序题最主要的是要先找到首句或者是尾句,确定首句或尾句后再去找语句中相关(上下句出现相同的词语),依据内容再进行排列顺序。排序完成后再仔细认真的阅读,看各句之间的关系排列是否合理,语意表达是否正确。
1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懒惰
锻练
折扣
不攻自破
B.盲从
迷信
流俗
辨伪去妄
C.大儒
停滞
墨守
腐草为莹
D.步骤
修正
凶险
辩别是非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B项正确。ACD三项修改为:A.锻炼;C.腐草为萤;D.辨别是非。
14.对下列各句复句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假设复句)
B.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因果复句)
C.只有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承接复句)
D.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并列复句)
【答案】C
【详解】
C.有误。“只有……才……”是条件复句,不是承接复句。故选C。
二、基础知识综合
1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
)如在国难(
)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__________(A.凶险
B.凶恶),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查。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侯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譬________如
国难________
(2)文中的两个词语有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___改为______
(3)文中的横线处应选择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pì
nàn
来原
来源
视查
视察
A
【详解】
(1)注意多音字,应据义定音,如“难”,读nán,意为“做起来费事的;不容易”“不好”等;读nàn,意为“不幸的遭遇;灾难”“责备;质问”。“譬”不要读成“bì”。
(2)同音字误用情况,注意结合词义和语境做出判断。“源”与“原”的辨析:
“源”表示水流开始的地方或来源,如源流、源头、源远流长、财源等;“原”表示事物的根本或开端、宽广平坦的地方、本来的样子等,如本原、原始、平原、高原、原地、原作者等。视察。拼音是shì
chá,指察看;审察;考察;上级人员到下属机构检查工作。
(3)凶险:(情势等)危险可怕;凶恶阴险。凶恶:(性情行为或相貌等)凶狠恶毒,十分可怕。根据句意,应选“凶险”。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议论性文本,完成小题。
①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⑨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⑩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6.本选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17.选文⑥-⑩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8.第⑥段加点的“大学问家”和“大哲学家”能否互换位置?请说明理由。
【答案】
16.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7.举例论证;列举戴震和笛卡尔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的观点,从而论证了本段论点。
18.不能。因为下文列举事例是按照先大学问家,后大哲学家的顺序进行的,所以不能调换。
【分析】
16.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论点。根据文章中的“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和“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可以概括出文章的论点是: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7.
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选文⑥-⑩段主要围绕“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进行论证,通过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产生怀疑和笛卡儿的哲学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的事例,所以选文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本段观点。
18.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结合文章下文,为了论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的观点,先列举的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产生怀疑的事例,然后列举大哲学家笛卡儿的哲学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的事例,形成前后对应的关系,所以“大学问家”和“大哲学家”不能交换位置。
阅读《怀疑与学问》,完成下面小题。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若使后来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9.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譬如:
(2)不攻自破: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22.“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23.“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牙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9.(1)比如(2)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20.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1.提出了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以及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二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22.不能。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要善于经常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立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3.对比论证,通过正反对比,突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解析】
19.
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
譬如(pì
rú):比如,例如;
不攻自破(bù
gōng

pò):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20.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标题《怀疑与学问》,属于论题,论点是对于论题的具体论述,是一句完整的话),再看文首文尾。结合课文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的观点蕴含在程颐和张载所说的话当中),即:学则须疑或学者先要会疑。同时在文章第五自然段首句(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也体现了作者的中心论点(做学问要学会怀疑,要有怀疑精神)。
21.
本题考查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分论点往往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的中心句,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的阐述,所在位置可能在段首、段中或段尾。在文章的第一、二、五自然段都有中心论点身影,分论点的提出在第六自然段首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知识学问的去伪存真,还有积极方面这是对中心观点的延展具体化,由消极方面到积极方面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22.
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语言。
议论文中词语能否删去,答题的一般步骤是:先点明字词意思,然后点名字词作用,接下来理解句意,最后要表述提示的字词是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还是严密性。“一切”是全部,“常常”是经常的意思;这两个词都起到修饰限制性作用;本句内容:所有的搞学问的人,要对已经成系统的学问(学者学说,书中的学说,评判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代表权威的学问,经常提出疑问以求学问发展,推动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一切、常常”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3.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首先,明确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本句先从正面论述怀疑的重要性,讲述如何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接下来从反面论述,不进行怀疑的研究学问,就是盲从与迷信;判断出本句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
在作答作用时,要从内容,固有作用和如何突出论点方面进行作答。内容:对于所有的学问,都要提出疑问;固有作用:引人深思,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如何突出论点: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怀疑重要性,更好的凸显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阅读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选段),回答问题。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24.顾颉刚,字_________,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_________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5.下面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6.本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请问用了哪个事例论据?
27.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
28.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案】
24.
铭坚
古史辨
25.B
26.用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例。
27.前两句从反面说理,后两句从正面说理。或(1)反面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2)正面说理是“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8.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分析】
24.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名诵坤,字铭坚,号颉(jié)刚;笔名有余毅、铭坚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5.
本题考查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选文首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中,“不仅”一句承接上文,“也是”一句引出下文,故文段中心论点应选B。
26.
本题考查对论据的辨析。本文段中,“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是事实论据,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论证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7.
本题考查对正反对比说理的辨析。“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是从反面说理;“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是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8.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怀疑的精神,怀疑也意味着一种创新。当你遇到一个学说,比如是某种解决问题的理论,你觉得它不合理不完善,你自己来研究,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一种更好的方法,并且论证出你自己理论的优异之处,那么你就创造了新的东西。这才是怀疑真正的价值所在。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思考,多怀疑,多总结,多找规律,这样才会真正的有进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29.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开篇引用的两则名言,则进一步明确了文章的论点,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B.“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是假设复句。“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一句的宾语是“不攻自破”。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以“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来论述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简明易懂。
D.文章最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的“学术”和“文化”不能互换位置,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互换后就讲不通了。
30.第⑤段是怎样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的态度的?
31.第⑥段划横线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32.关于怀疑精神的论述,我国就有许多。第⑥段画横线句中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的论述能否换成下面我国古代书法家陈献章的这句名言?为什么?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中国古代书法家陈献章)
【答案】
29.D
30.①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先正面说,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然后从反面说,如果不是这样,就是盲从,就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的名言,使论证更有力。
31.这一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归结③④⑤段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后半句引出本段的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2.不能。因为陈献章是我国古代书法家,他的名言不能照应前文“许多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一句中的“大哲学家”。并且,笛卡尔的名言和戴震的事例从中外两个角度更全面有力论证观点,更好体现观点的普遍性,陈献章则不能。
【分析】
29.
A.有误,标题只是论题,不是论点;
B.“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是条件复句;“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这一句没有宾语;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
故选D。
30.
本题考查段落的论证思路。阅读第⑤段,首先提出段内论点“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然后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先正面论述: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再从反面论述: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的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既是小结,又是道理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1.
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的作用。第⑥段划横线句中,“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是对③④⑤段分论点的小结: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引出本段的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句承上启下,是过渡句。
32.
本题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⑥段中,“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引出下边学问家戴震和哲学家笛卡尔的事例,而材料所给出的陈献章是中国古代书法家,与“大哲学家”不一致;并且,陈献章和戴震都是中国古代的例子,缺少外国的例子,导致论证不全面,故而不能替换。
阅读《怀疑与学问》节选,完成小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情。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
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
,常常
书中的学说,常常
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33.这一部分的论点是什么?
34.选文中告诉我们:治学过程依次分为



→创新等五步。下面的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怀疑→辩论→修正→评判→创新
B.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
C.评判→怀疑→修正→辩论→创新
D.评判→怀疑→辩论→修正→创新
35.有人说,下面两个事实都可以做为本段文字的论据。你同意吗?为什么?
①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挑战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
②哲学家王阳明通过“格”院中的竹子来探察物体,得到知识。
36.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种说法表达效果更好?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2)所有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答案】
33.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4.B
35.不同意。哲学家王阳明通过“格”院中的竹子来探察物体,得到知识的事例,论述的不是“怀疑”。
36.(1)句表达效果更好,“一切”有“所有”之义,但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分析】
33.
本题考查提炼论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文段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看,论点是一个判断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本段主要围绕“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来论述的。故本段的论点是: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4.
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结合具体语境及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根据上文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分析,第一个空应该是“怀疑”,“常常和书中的学说”应该选择“辩论”,第三个空应该是“评判”,然后是“修正”学说,最后才能创新。“怀疑”是“辩论”的前提,“辩论”是“评判”,“评判”是“修正”的前提,它们之间是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故选B。
35.
考查对论据的理解。论据必须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要有较强的说服力。解答此题必须了解本段论点,结合所给事实内容分析。①句,“哥白尼挑战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拥有怀疑精神,能够有力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可以作为本段论据。②句“哲学家王阳明通过‘格’院中的竹子来探察物体,得到知识”,这是通过观察来探察物体,得到知识,与“怀疑”无关,不能证明本段论点,故不可以作为本段论据。
36.
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认真观察两句话的区别发现,本题是对“一切学问家”与“所有学问家”的表达效果的赏析。首先明确(1)句表达效果更好;然后结合词意和语境分析理由:“一切”表示全部;“所有”也表示全部,但在语气上,“一切”有加重、强调的意味,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性。
读《怀疑与学问》,完成文后各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37.下面的几个句子是从文中括号处抽取出来的。请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还原到文中,应该是
__________(只写序号)
①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②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③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④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38.议论文要观点明确,论证严密。请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围绕顾颉刚先生的观点列出文章的提纲,体现他的论证思路。
39.根据顾颉刚先生这篇文章给你的启发,请你阅读(链接材料3),就这段材料提出两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链接材料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健有力,永无止息,而君子处世,也应该遵循天道,刚毅坚韧,持之以恒,努力奋进。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答案】
37.④②①③
38.学则须疑(中心论点)
怀疑在消极方面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分论点一)
怀疑也是在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分论点二)
39.示例:(1)《周易》是一部什么书?作者是什么人?
(2)为什么说君子处世当循天道,刚毅坚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分析】
37.
按照逻辑先后顺序分析,应首先对过去学者的学说有了怀疑,然后与其辩论,经过辩论以后,对于书中的学说就有了一个客观的评卷,最后对书中学说的错误之处进行修正,最终变成了自己的学说。故顺序应为④②①③。
38.
本文首先引用程颐和张载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学则需疑。根据“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可知,这句话前面的内容论证的是第一个分论点:怀疑在消极方面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这句话后面的内容论证的是第二个分论点:怀疑也是在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9.
本题考查提出问题的能力。根据“而君子处世,也应该遵循天道,刚毅坚韧,持之以恒,努力奋进”可提出问题:君子处世与天道运行的什么关系?根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提出问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深刻含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
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
,常常
书中的学说,常常
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40.文章开头引用程颐、张载的话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41.请将下面的词语填入第⑥段画横线处。(只填序号)
A.辩论
B.怀疑
C.修正
D.评判
42.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第⑤段观点的论据?为什么?
材料:去年,一个8岁的福州男孩针对小学二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文章《羿射九日》的内容提出疑问: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羿是怎么蹚的?
对于孩子的疑问,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官方微博回应称:“这个孩子敢于质疑,能够边读边思考,提出了很好的问题。联系上下文,‘蹚’字的确用得不恰当。教材编写组正在认真研究,会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下个版本的教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答案】
40.开头引用两位大学问家的名言单独成段,不仅表明了作者的中心论点,而且也是有力的道理论据,也为下文的论证提供了依据。
41.依次为:B
A
D
C
42.能。材料中的小男孩不迷信课本,敢于对课本的内容提出疑问,体现的就是对任何一本书中的内容不盲从、不迷信的怀疑精神。所以可以作为第⑤段的论据。
【解析】
40.
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落的作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故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提出了本文的观点,点明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同时名言也属于道理论据,能从道理上证明“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
41.
本题考查词语的排序。作者在论述怀疑对建设新学说的作用时,将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细分为五步。治学首先要有“怀疑”的态度,因为不经过“怀疑”那就是盲从;“怀疑”又是“辩论”的前提条件;故第一个“常常”后面应填“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应填“和书中的学说辩论”。经过“辩论”后要有所“评判”,“评判”又是“修正”的前提,故第三个“常常”后面应填“评判书中的学说”,第四个“常常”后面应填“修正书中的学说”。“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故顺序为:BADC。
42.
本题考查对补写论据的辨析。材料讲的是一个8岁男孩针对小学二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文章《羿射九日》的内容提出疑问,体现了一种敢于质疑的精神。而第⑤段的论点是“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故小男孩不迷信课本,敢于质疑的这个事例能证明该论点,能作为该论点的事实论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①)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情。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②)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③)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④)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43.“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根据文意,这句话所处的最恰当的位置应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4.选文列举戴震质疑《大学》的例子,引用法国笛卡尔的名言是为了论证(

A.大的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C.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要具有怀疑精神,就一定会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45.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选文论据的一项是(

A.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挑战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
B.哲学家王阳明通过“格”院中的竹子来探察物体,得到知识。
C.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
D.对明天的认识的惟一限度,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怀疑。——罗斯福
46.对选文内容和论述特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中说治学过程依次分为怀疑、评判、辩论、修正、创新等五步。
B.选文的语言准确,对事例分析透彻,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C.选文中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D.选文中既有正面论述,也有反面论述,正反对照,拓展深化了论述视野和深度。
【答案】
43.B
44.C
45.B
46.A
【解析】
43.
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抽出的这句话“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阐释了怀疑、问题、解答之间的关系,②后面的句子紧承发问和求解来论说,“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符合逻辑;再看②前面的句子:“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情。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论述承认、懒惰的做法,不能促使学问进步,和②后的发问、求解,才能发展学问的观点构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放在②处合适,所以本题选B。
44.
本题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选段的中心论点是开头的句子:“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接下来,通对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来证明这个观点,因此列举戴震质疑《大学》的例子,“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引用法国笛卡尔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是作为事实和道理论据,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故本题选C。
45.
本题考查对论据的辨析。选段的中心论点是开头的句子:“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哲学家王阳明通过“格”院中的竹子来探察物体,得到知识的事例,论述的不是“怀疑”,而是“格物”,因此不能作为选文论据,本题选B。
46.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可知,治学过程依次的顺序是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因此A项的顺序不对,本题选A。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查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
B.在新疆叶城突然看到辽阔的幽深绿色之后,我的第一反应竟是悚然,震惊中紧闭了双眼,如同看到密集的闪电,眼神荒疏了忘却了这人间最滋润的色彩,以为是虚妄的梦境。
C.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墨守成规,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
D.人不能死于盲从。不懂得怀疑一切的人,眼睛里永远都无法流露出睿智的目光。
2.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A.“他顺利地通过了这次考试。”“通过这次考试,他发现了问题。”两句中的加点的“通过”都是动词。
B.“绿得发亮”“甩在地上”“万籁俱寂”“遮天蔽日”短语类型分别是后补、动宾、主谓、并列。
C.“夜深人静的时候,何大学问也常常感到阵阵悲凉。”其中,“夜深人静的时候”是状语,主干是:何大学问悲凉。
D.“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这个复句的第二层关系是并列关系。
3.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馨的回忆;美丽又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广袤无垠的大地是美丽的,巍峨矗立的高山是美丽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是美丽的。
A.xīng

máo
zhì
B.xīn

mào
zhì
C.xīng

mào
jié
D.xīn

máo
jié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C.在不断的求解和发问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D.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
5.下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________的必须步骤,________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________,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________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A.去伪存真

认同
求索
B.辨伪去妄
而且
承认
求索
C.去伪存真
而且
认同
求解
D.辨伪去妄

承认
求解
6.(2017年中考湖北省鄂州卷)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互动百科”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但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互动百科”被曝光成“最大虚假广告垃圾站”。
B.鄂州市积极实施“校园足球计划”,大力培养了该市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
C.历史伟人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在于其思想和人格的不朽,而不是无证可考的坊间情事。
D.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7.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8.在下面的空缺处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正确的项是(

我们对于__________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__________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__________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__________是自己的学问。
A.不论



B.无论

可能
可能
C.无论



D.不论

可能
可能
9.下列选项不符合本文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学者先要会疑。
B.学则须疑。
C.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D.做学问时,我们应有怀疑精神。
10.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动词和名词。
B.“牢记使命”“批判精神”“熟读精思”依次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
C.“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描画了网络强国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网信事业的前进方向”,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D.“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11.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而使“痛苦指数”下降,“幸福指数”上升
②这种条理性和有序性正是内心满足感的主要来源
③守时让一切都变得有条理起来,使生活有序起来
④而守时可以减缓甚至消除因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⑤现代人普遍患有“时间焦虑症”
A.②③⑤④①
B.③②⑤④①
C.③②①⑤④
D.③⑤②④①
12.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②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④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⑤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A.②③①⑤④
B.③①②⑤④
C.⑤①③②④
D.⑤②④①③
1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懒惰
锻练
折扣
不攻自破
B.盲从
迷信
流俗
辨伪去妄
C.大儒
停滞
墨守
腐草为莹
D.步骤
修正
凶险
辩别是非
14.对下列各句复句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假设复句)
B.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因果复句)
C.只有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承接复句)
D.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并列复句)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基础知识综合
1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
)如在国难(
)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__________(A.凶险
B.凶恶),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查。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侯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譬________如
国难________
(2)文中的两个词语有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___改为______
(3)文中的横线处应选择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议论性文本,完成小题。
①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⑨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⑩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6.本选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17.选文⑥-⑩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8.第⑥段加点的“大学问家”和“大哲学家”能否互换位置?请说明理由。
阅读《怀疑与学问》,完成下面小题。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若使后来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9.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譬如:
(2)不攻自破: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22.“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23.“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牙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选段),回答问题。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24.顾颉刚,字_________,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_________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5.下面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6.本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请问用了哪个事例论据?
27.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
28.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29.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开篇引用的两则名言,则进一步明确了文章的论点,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B.“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是假设复句。“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一句的宾语是“不攻自破”。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以“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来论述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简明易懂。
D.文章最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的“学术”和“文化”不能互换位置,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互换后就讲不通了。
30.第⑤段是怎样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的态度的?
31.第⑥段划横线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32.关于怀疑精神的论述,我国就有许多。第⑥段画横线句中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的论述能否换成下面我国古代书法家陈献章的这句名言?为什么?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中国古代书法家陈献章)
阅读《怀疑与学问》节选,完成小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情。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
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
,常常
书中的学说,常常
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33.这一部分的论点是什么?
34.选文中告诉我们:治学过程依次分为



→创新等五步。下面的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怀疑→辩论→修正→评判→创新
B.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
C.评判→怀疑→修正→辩论→创新
D.评判→怀疑→辩论→修正→创新
35.有人说,下面两个事实都可以做为本段文字的论据。你同意吗?为什么?
①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挑战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
②哲学家王阳明通过“格”院中的竹子来探察物体,得到知识。
36.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种说法表达效果更好?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2)所有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读《怀疑与学问》,完成文后各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37.下面的几个句子是从文中括号处抽取出来的。请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还原到文中,应该是
__________(只写序号)
①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②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③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④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38.议论文要观点明确,论证严密。请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围绕顾颉刚先生的观点列出文章的提纲,体现他的论证思路。
39.根据顾颉刚先生这篇文章给你的启发,请你阅读(链接材料3),就这段材料提出两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链接材料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健有力,永无止息,而君子处世,也应该遵循天道,刚毅坚韧,持之以恒,努力奋进。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
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
,常常
书中的学说,常常
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40.文章开头引用程颐、张载的话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41.请将下面的词语填入第⑥段画横线处。(只填序号)
A.辩论
B.怀疑
C.修正
D.评判
42.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第⑤段观点的论据?为什么?
材料:去年,一个8岁的福州男孩针对小学二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文章《羿射九日》的内容提出疑问: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羿是怎么蹚的?
对于孩子的疑问,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官方微博回应称:“这个孩子敢于质疑,能够边读边思考,提出了很好的问题。联系上下文,‘蹚’字的确用得不恰当。教材编写组正在认真研究,会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下个版本的教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①)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情。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②)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③)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④)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43.“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根据文意,这句话所处的最恰当的位置应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4.选文列举戴震质疑《大学》的例子,引用法国笛卡尔的名言是为了论证(

A.大的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C.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要具有怀疑精神,就一定会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45.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选文论据的一项是(

A.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挑战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
B.哲学家王阳明通过“格”院中的竹子来探察物体,得到知识。
C.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
D.对明天的认识的惟一限度,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怀疑。——罗斯福
46.对选文内容和论述特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中说治学过程依次分为怀疑、评判、辩论、修正、创新等五步。
B.选文的语言准确,对事例分析透彻,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C.选文中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D.选文中既有正面论述,也有反面论述,正反对照,拓展深化了论述视野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