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烈缝 滚烫 溜达 不毛之地
B.帐篷 废虚 酬劳??沉默寡言
C.硬朗 造就 呼萧 刨根问底
D.流淌 水渠 微薄 无边无际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D项正确。A项,裂缝;B项,废墟;C项,呼啸。
2.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均无误的一项是( )
A.慷慨(kǎi)
帐蓬(pēnɡ)
废墟(xū)
薰衣草(xūn)
B.溜达(liū)
呼啸(xiào)
应征(yìng)
白桦树(huà)
C.微薄(báo)
急燥(zào)
戳穿(chuō)
山毛榉(jǔ)
D.酬劳(chóu)
坍塌(dān)
滚烫(tàng)
热腾腾(téng)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及字形的识记能力。这类题目多考查多音字、形声字、难读易错字字音的辨识及同音字辨识。解答的前提是要识记教材中“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字词,同时要注意识记常见的多音字、同义字、易错字的读音、字形。本题中A项,“帐蓬”应为“帐篷”;C项,“薄”应读“bó”,“急燥”应为“急躁”;D项,“坍”应读“tān”。
3.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海拔
废嘘
地毯
沉默寡言
B.毅力
敬佩
干躁
源源不断
C.富饶
滚烫
硬朗
刨根问底
D.水渠
流淌
账蓬
不毛之地
【答案】C
【解析】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这样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辨析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更应引起注意。A项“废嘘”应写作“废墟”,B项“干躁”应写作“干燥”,D项“账蓬”应写作“帐篷”。
4.下列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栋梁(dòng)
干涸(gù)
坍塌(tān)
B.遮拦(zhē〕
呼啸(xiào)
缝隙(féng)
C.溜达(da)
戳坑(chuō)
微薄(báo)
D.酬劳(chóu)
乍看(zhà)
鲜嫩(nèn)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能力。判断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读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A项“干涸”应读“hé”;B项“缝隙”应读“fèng”;C项“微薄”应读“bó”。
5.阅读《植树的牧羊人》选文,对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⑵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的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⑶每当我想起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植树的男人》,作者让·乔诺,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B.第⑶段的“荒漠”和“绿洲”是反义词,二者构成对比,突出今夕变化,赞颂了植树老人的伟大无私。
C.选文中的“一次”“一片”“一万”“一件”,都是数量词。“一”是数词,表示确数;“次”“片”“万”“件”是量词,表示单位。
D.第⑶段中“伟大”“无私”和“敬佩”三个词,充满赞美、喜爱和肯定的感情,带有褒的感彩,属于褒义词。
【答案】C
【详解】
C.有误。“一万”不是数量词。是数词。“万”也不是量词。故选C。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普通”为褒义词。
B.“力量”和“上天”是名词。
C.“觉得”和“想到”是动词。
D.“心底里”是名词。
【答案】A
【解析】
【详解】
A.表述错误。从感彩看,“普通”为中性词。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féng)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páo)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C.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wō)土。
D.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虚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人们挖了水渠(qú)。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缝——fèng;
B.正确;
C.沃——wò;
D.虚——墟。
故选B。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戮了一个坑。
C.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簿的酬劳。
D.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菏。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正确;
B.戮——戳;
C.簿——薄;
D.菏——荷。
故选A。
9.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A.hé
dòng
rén
dān
B.gù
dèng
rèn
dān
C.hé
dòng
rèn
tān
D.gù
dèng
rén
tān
【答案】C
【解析】
【详解】
“涸”容易读错,应读作“hé”,“栋”应读作“dòng”,“任”是多音字,此处是“任凭”的意思,读作“rèn”,“坍”读作“tān”,不要读半边“丹”的音节。故选C。
1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父母对儿女从来都是慷慨无私的,但并不代表你可以无限制地索取。
B.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初三的同学却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C.此地由一块不毛之地,变成了瓜果飘香、生态环保的“绿洲”,吸引了窗内外众多观摩团前来“取经”。
D.近日,一男子在地铁抢夺他人财物,警方刨根问底,4天后将其抓获。
【答案】D
【详解】
D.“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使用不恰当。可改为“寻踪觅迹”。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1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涸(gù)
坍塌(tān)
酬劳
滴水不露
B.戳破(chuō)?
缝隙(fènɡ)?
干躁?
源源不断
C.白桦(huà)?
薄荷(bò)?
琢磨?
刨根问底
D.废墟(xū)?
结实(jiē)?
富饶?
沉墨寡言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项,应为“干涸h锓坍塌tā”“滴水不漏”;B项,应为“干燥”;C项正确;D项,应为“沉默寡言”。
12.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将狂风比作野兽,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将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将以前猛烈而干燥的风和现在飘着香气的微风对比,运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
【点睛】
怎样判定有“像”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具备两个条件:一、“像”字前后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二、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就不是。
13.下面加点词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春天到了,普罗旺斯地区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B.林伟光这个“沙漠地上的创业青年”在庙庙湖这片沙漠地上一待就是四年,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万顷良田。
C.贵州一个4岁的男孩被父母丢在幼儿园6天,他的冷血父母竟然刨根问底,相互推脱责任。
D.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政和县,身为县委书记的廖俊波没有高高在上,没有拈轻怕重,而是带头扑下身子,工作在一线。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A项,生机勃勃: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句中形容春天的普罗旺斯富有生命力,使用正确。B项,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句中形容原来的沙漠地带不长庄稼,使用正确。C项,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不符合语境,此处可用“不闻不问”。D项,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使用正确。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关爱生命,杜绝校园欺凌”的主题班会,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自我保护。
C.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生动的展示了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这些都是专家们研发探索和首次尝试的结果。
D.“上海合作组织”的倡议得到各成员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D项没有语病。其他各项语病如下:A项句式杂糅,去掉“是因为”或“的缘故”。B项搭配不当,句尾加上“意识”。C项搭配不当,“发现”改为“成果”。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干涸(hé)
倒坍(tā)
刨根问底(páo)
挑头(tiǎo)
B.琢磨(zuó)
溜达(liù)
山毛榉(jǔ)
流淌(tǎng)
C.白桦(huá)
数落(shǔ)
呼啸(xiào)
鲜嫩(nèn)
D.酬劳(chóu)
薄荷(bò)
薰香(xūn)
废墟(xū)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D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中“坍”应读tān。B项中“琢”读zhuó,“溜”应读liū。C项中的“桦”应读huà。
16.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帐篷(péng)
干涸(hé)
坍塌(tān)
缝隙(xī)
B.忠厚(zhōng) 山窝(wō)
橡子(xiàng) 做伴(zuò)
C.琢磨(zuó)
应征(yìng)
薄雾(bó)
扰乱(rǎo)
D.硬朗(yìng)
毁灭(huǐ)
流淌(tǎng)
鲜嫩(nèn)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A项注音不完全正确,错误的应更正为:缝隙(xì)。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B.在学校的文化长廊的石凳上,坐着一排花枝招展的少男少女们。
C.习近平在党的民主生活会上,多次批评那种对同志对人民麻木不仁的党员。
D.在众目睽睽之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B项“花枝招展”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多形容女孩子,用在文中形容“少男”错误。
18.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答案】D
【解析】
这道题目是对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考查。比喻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成另一个物体,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这样就叫比喻。仔细读四个句子,分析每句话的本体和喻体,判断是不是比喻句。其中D项“像”有“和”的意思,这句话不是比喻句。
19.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干枯,没有水。)
B.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C.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不长毛发的地方。)
D.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
(散步,闲走。)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词语理解的能力。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其中“不毛之地”,“不毛”是“不长草”的意思,这个词语意思是“不长草木或毛发的地方”。
20.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滚烫
干躁
酬劳
地毯
B.张扬
呼啸
流倘
添置
C.帐蓬
琢磨
硬朗
爆发
D.荒地
废弃
飘荡
水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其他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A:干躁——干燥;B:流倘——流淌;C:帐蓬——帐篷。
2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坍塌(tān)
慷慨(kǎi)
缝隙(xì)
B.废墟(xū)
浇灌(guàn)
刨根问底(páo)
C.呼啸(xiào)
干涸(gù)
湿润(rùn)
D.微薄(bó)
挑拣(jiǎn)
—丝不苟(gǒu)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C项注音有误。错误的应更正为:“涸”应读hé。
22.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掌握和运用情况。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平时要善于归纳整理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此题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B项是几个并列的短语,应该把顿号改为逗号;C项应该把“幸福”后面的逗号改为顿号;D项应把“公家的”后边的问号改为逗号。
2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B.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C.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D.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从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这里……像马蜂窝一样”比喻。B“狂风……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比喻。D“薄雾,像地毯一样”比喻。
2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②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
③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
④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⑤那年,他已经87岁了。
A.①⑤③②④
B.①③②⑤④
C.③⑤②①④
D.③①⑤②④
【答案】A
【详解】
这是一个记叙性的语段。(1)第①句和第⑤句都和时间有关,第①句是概述性的句子,并且点明了年份,故应该放在首位,第⑤句的“那年”承接第一句的“1945年6月”,故①⑤。(2)第②、第③、第④句都是写再次来到这里的感受和见闻,第③句写路的变化,“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是起点,是见闻的开始,故应该在前;第②句写空气的变化,第④句写空气中的气味和声音,故第②句在第④句之前;故③②④。语序是①⑤③②④,故选A。
【点睛】
25.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答案】A
【详解】
B.有误,两个顿号应改为逗号;
C.有误,最后一个逗号应改为顿号;
D.有误,第二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故选A。
二、填空题
26.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
(1)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_______)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____________)
(3)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_____________)
(4)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_________)
【答案】描写
记叙
抒情
议论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1)是对牧羊人的动作描写。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叙述了牧羊人种橡子这件事。
(3)“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抒发了对模样人的赞美之情。
(4)是表达一种看法,议论。
27.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所给意思写出词语
(1)干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坍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硬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造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6)_________:刨出根子追出底细,比喻追究底细。
【答案】(河流、池塘等)干枯无水。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身体健壮。
培育练就。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平时需注意积累。
干涸(gān
hé):(河流、池塘等)干枯无水。
坍塌(tān
tā):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硬朗(yìng
lang):身体健壮。
造就(zào
jiù):培育练就。
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注意“毛”不要写成“茅”。
刨根问底(páo
gēn
wèn
dǐ):刨出根子追出底细,比喻追究底细。注意“刨”字不要写错。
2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帐篷(________)
废墟(_______)
坍塌(________)
呼啸(_______)
干涸(________)
富饶(_______)
【答案】péng
xū
tān tā
xiào
hé
ráo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作答时注意声调,要理解语词的意思。
帐篷(péng):撑在地上遮蔽风雨、日光的东西,多用帆布、尼龙布等做成。
废墟(xū):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坍塌(tān tā):倒塌。
呼啸(xiào):(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干涸(hé):指河道、池塘等的水干枯。
富饶(ráo):指富足有余。多指财物等。
三、字词书写
29.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我在倒蹋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_____)
(2)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了。(______)
(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______)
(4)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逢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_____)
【答案】蹋—塌
暴—爆
躁—燥)
逢—缝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需要逐字审题,认真审读,巧用排除,注重积累。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倒塌”建筑物墙壁倾倒,塌落下来;“爆发”指的是突然发生;“干燥”意思是缺乏水分;“缝隙”意思是裂开的狭长的空处。
30.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废墟______
干涸______
?
坍塌______????
戳______??????
酬劳______????
流淌______??
帐篷______????
水渠______。
【答案】xū;
hé;
tān
tā;
chuō;
chóu;
tǎng;
zhànɡ;
qú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涸”不能拼成kū,“戳”不能拼成zhuō。
3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如果他kānɡkǎi(____)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____)了。
(3)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tāntā(____)了。
(4)种像树,种山毛榉(____),还种白桦树。
【答案】(1)慷慨(2)hé(3)坍塌(4)jǔ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涸”容易读成“kū”;“坍塌”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伤害的事故。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选自《植树的牧羊人》)
32.下列关于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B.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
D.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3.下列关于牧羊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牧羊人不喜欢当兵。
B.牧羊人沉默寡言。
C.牧羊人做事有毅力。
D.牧羊人是伟大的。
34.关于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当“我”看到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时,“我”是很惊讶的。
B.老人创造的奇迹是指他长年累月地植树改变了高原上差的生态环境。
C.这个男人坚持做他想做的事,他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另类。
D.“我”由衷地敬佩这位没有受到过什么教育然而很了不起的普通农民。
【答案】
32.B
33.A
34.C
【详解】
1.考查对文章题目作用的分析。
B.“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说法错误。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植树”点出了主人公所做的事情,“牧羊人”点出了主人公的职业,文章题目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的疑问: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他的成果如何呢?这样设置悬念,可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故选B。
2.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总结。
A.错误,“牧羊人不喜欢当兵”于文无据。“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可知牧羊人沉默寡言;“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可知牧羊人做事有毅力;“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可知是赞美了牧羊人的伟大。故选A。
3.C.“他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另类”错误,于文无据。牧羊人以一己之力,坚持不懈,将荒漠变成绿洲。故选C。
阅读《植树的牧羊人》有关段落,完成下面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法)让·乔诺
①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②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③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④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⑤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⑥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的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⑦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里再住一天。不是我要休息,而是好奇,想知道牧羊人更多的事情。……
⑧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⑨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样,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⑩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尔泽·
布菲的老人。
(11)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35.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结合文章内容探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6.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37.选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8.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答案】
35.示例:①推动情节发展。“我”是变化的发现者,正是因为“我”的好奇,在初见牧羊人的第二天决定留下来刨根问底,才有了后文故事情节的展开。②增强可信度。“我”作为一个见证人,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的事实,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③
通过“我”的感受和评论,突出刻画了牧羊人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36.示例:用细节描写(间接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牧羊人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表现出他勤劳能干、积极生活、极其认真(或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过日子)的性格特点。
37.示例:作者在文章开头细致描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干涸的泉眼、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等环境,与文末牧羊人植树后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不图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的歌颂赞美之情。
38.示例:①勤劳纯朴,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从他挑选橡子、收拾房间、清洗餐具等细节可以看出。
②沉默寡言,自信平和。作者直接评价他不爱说话,自信、平和、安静。
③坚忍执着、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没有任何动摇和怀疑,坚持植树,不在乎是在谁的土地上种,不在乎树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不知道是他在种树,最终把荒漠变成了绿洲。
【分析】
35.
此题考查人称的作用。①作者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冷静简洁地叙述故事,震撼和好奇使“我”决定再多留一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让“我”看到了牧羊人的坚持产生的奇迹;②从“那是在1913年”“从1920年开始”“1945年的6月”这些时间的变化可知,“我”见证了高原由荒凉逐渐变为繁荣的经过,增强了事情的可信度;③“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直抒胸臆,通过“我”的角度评价牧羊人,真诚地抒发自己的敬佩之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36.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热腾腾的汤”这些都是细节描写,表现了牧羊人是一个非常勤劳、爱干净,做事情非常细致的人;“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说明他对生活充满热爱,生活态度乐观积极。
37.
此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作者在讲述牧羊人之前,先对荒废的山村进行了描述:沦为废墟的村庄、干涸的泉水、干旱的土地、荒废的房屋、坍塌的教堂钟楼,表现了高原的荒凉、破败;牧羊人的坚持产生了奇迹,昔日寸草不生的荒芜高原变成了绿树葱茏、溪水潺潺的幸福之地,曾经荒废的山村也重新焕发了活力,很多人搬来安了家,整齐的村庄、干净的农舍,昔日荒无人烟的废墟,现在处处显露着生活的幸福与安适;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表现了作者对牧羊人顽强毅力,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精神的敬佩和赞美。
38.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①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可以看出牧羊人对生活的积极、认真的态度,他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挑选橡子也能体现这一点;②从“他显得自信、平和”“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沉默、自信、平和的人;③从“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可知,牧羊人是一个有着非凡毅力和坚定信念的人,并且他一心种树,毫无私心,说明他是一个无私付出,不图回报的人。
阅读下面《植树的牧羊人》节选,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别。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39.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4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一题)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2)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41.文中
“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杰作”是指什么?
42.选文中作者如何赞美牧羊人,请摘录两处(摘录句子头尾,中间用省略号),这些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3.说说你对“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39.“我”再见牧羊人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40.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着的景象了。(2)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41.指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种的长得很茂盛的一大片橡树。
42.“眼前的一切,……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是我见过……的奇迹”等。这些话表现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比敬佩之情。
43.选段提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是由人挑起的,产生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但是也还有像这位默默植树的牧羊人一样的人,他们像拯救世界的上帝一样在改变世界,造福人类,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
【分析】
39.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面对此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的主人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将这些信息组织成完整通顺的一句话。通读选段,找出人物——“我”,事件——再次见到牧羊人,文中重点写了“我”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据此可以概括为:“我”再见牧羊人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要注意语言的简练。
40.
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1)这句话中“像地毯一样”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种的树比作“地毯”,说明那个废弃的村庄已不再是荒凉的景象,因为牧羊人种了很多的树,面积大,变成了一片绿色。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和崇敬。
(2)“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桦树”比作“少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的“鲜嫩”“挺拔”、富有生机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41.
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既要准确理解词语的本义,又要将其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虑其意义。“杰作”的意思是“超出一般水平的好作品”,结合文中“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理解,“杰作”就是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种出的茂盛的橡树林。
42.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摘录文中作者赞美牧羊人的句子,并结合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如文中第四段“他一直在种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第五段“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最后一段“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等。这些话表现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43.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抓住句中的关键词,结合全文解读。(1)“毁灭”。这个词原指让某些事物完全消失。结合“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等句子可知,是土地、生命、和平在被伤害,原因是人类对土地的破坏,如战争,不合理的农耕。(2)“创造”。结合“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可知,“创造”是牧羊人在这片废墟上靠双手和顽强的毅力植树,使沙漠变成绿洲的行为。(3)人类用不合理的耕种和战争毁灭着土地和生命,而牧羊人用自己的毅力和双手创造着绿色和生机,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对不合理耕种的批判及对牧羊人这一行为的赞美。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长途跋涉走进法国普洛旺斯高原,来到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放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一棵树也没有。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③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开始我还以为是棵枯树,但不论怎样我还是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一群绵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④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汲水给我,井水甜丝丝的。他很少说话,独自生活的人都这样。但可以感觉得出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坚强的人。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⑤他不住帐蓬,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的石头房子,屋顶很严实,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浪花冲到岸边拍打海岸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洁,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刚上过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汤。他的胡子刚刚刮过,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补丁针脚细密,几乎看不出来。
⑥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⑦第二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差不多忘记了“种树的牧羊人”。大战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高原的道路。这一带乍看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没有人烟的村庄尽头,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我不由得想起他。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在五年的战乱里,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生活?
⑧事实上艾尔则阿·布非耶不但活着,身体甚至比以前更健朗了。现在他不再放羊,因为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战争没有干扰他的生活,他一直在心无旁鹭地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⑨1910年种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我都高,看起来壮观极了。我实在说不出话,而他也还是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中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全长十一公里,最宽的地方有三公里。这是从这个男人的双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外界技术的支援。我明白了,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象上帝一样创造。
⑩牧羊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的肩膀这么高了。那大片的橡树也非常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他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把桦树苗全种到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果证实他是正确的,这些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当我们回头往村庄走时,途中一条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水流淙淙。这是种树的连锁效应,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是在执着不懈地种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八十七岁了。当我坐车进入高地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菩提树。
?每当我想到这位种树的老人,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段力,怎样的无私,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普通的技羊人油然升起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44.第④段中的“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句子有怎样的寓意?
45.第?段中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这”指什么?“奇迹”指什么?
46.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47.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对叙事和表情达意有何好处?
【答案】
44.示例:作者用“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滋润和丰饶。
45.“这”指在干涸已久的河床看到了溪水;“奇迹”指牧羊人长年累月地植树,改变了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的地方。
46.示例:这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47.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牧羊人的一生做出了高度评价。“我”作为一个见证人,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因而种树人的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才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分析】
44.
考查对语句的深刻含意的把握。要联系上下文品味出它的深层含义,还要品味出它所要表达的感情。“我”在荒野中一直找不到水,牧羊人给了“我”水,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把牧羊人比作“水源”,而“不毛之地”最需要的就是水源,表示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滋润和丰饶,这是对将要写到的改变不毛之地的牧羊人的赞美。
45.
考查对代词指代对象及重点词语的理解。代词指代的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结合前一句“当我们回头往村庄走时,途中一条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水流淙淙。这是种树的连锁效应”可知,“这”指在干涸已久的河床看到了溪水;结合前文,“无边无际的荒野”“毫无生命的迹象”“(水井)早已干涸”“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的地方,变得有河有树,而这个变化是由牧羊人一个人植树,仅凭个人的力量,长年累月地植树,把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的地方才完成的,确实可称为“奇迹”。
46.
考查赏析句子。本题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要抓住关键词语,还要写出具体的表达效果。本句把棵棵挺拔的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描绘出白桦树的修长、挺直、富有生机,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林生机勃勃而壮观。
47.
考查第一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在叙事上,能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在表情达意上便于直接抒发情感,使感情更真挚。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通过“我”由偶遇到有意多次去看牧羊人,见到的不毛之地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见证了这位种树的老人,“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叙述上真实感强,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是在执着不懈地种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从心底里对这位普通的技羊人油然升起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这些句子都是以第一人称来表达,更真切地抒发了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对他的一生做出了高度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②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③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④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⑤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⑥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⑦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48.结合选文,说说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49.第①段画横线句子属于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50.赏析第⑥段画波浪线语句。
【答案】
48.(1)他是一个意志坚强,坚持不懈的人,“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独自一人创造了这片森林;(2)他是一个无私慷慨的人,不为名也不为利,不在乎土地是公家的还是私有的,只想改善荒芜的旱地;(3)他是一个平和乐观的人,虽然失去了妻子和孩子,但是却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苦难。(言之成理即可)
49.插叙。交代了牧羊人的人生经历和家庭情况,点明了牧羊人种树的原因;突出了牧羊人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的优秀品质;使文章内容丰富,情节跌宕紧凑。
50.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顽强的生命力、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暗含了作者对牧羊人高尚品质的歌颂和赞美之情。(言之成理即可)
【分析】
48.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需通读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人物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体现了牧羊人一个意志坚强,有毅力的人;“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体现了牧羊人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体现了牧羊人坚强、乐观,面对苦难能够坦然面对。
49.
考查记叙顺序的理解及作用。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阅读划线句子,结合内容分析。“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介绍了牧羊人的家庭情况;“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介绍了牧羊人种树的原因。文章第①段在正常的时间线里穿插介绍了牧羊人的人生经历和家庭情况,正因为有这样的背景,所以他决定种树。这是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在内容上,体现出牧羊人的无私和奉献精神。在结构上,插叙可以使文章整体情节有起伏,丰富文章内容,让下文的情节变得合理且完整。
50.
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此题要选好赏析角度,语句赏析一般从这几个角度分析:修辞、词语、描写方法,句式,手法、内容、情感,表达方式等。“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把“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牧羊人种在谷底的白桦树生命力十分顽强,可以在谷底生长得如此笔直、茂盛,同时借用白桦树暗指牧羊人的高尚品质,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让·乔诺
①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A_____(捡
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
②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B_____(消灭
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③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④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⑤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51.在文中A、B两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A.______
B.______
52.第④段加点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第③段划浪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请比较下列两个句子有何不同的表达效果:
[原文]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
[改文]这片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有我肩膀这么高了。
55.下列关于植树老人可贵品质的概括,选文中未直接体现的一项是(
)
A.坚持不懈
B.严谨认真
C.善良热情
D.吃苦耐劳
【答案】
51.
A.拣
B.毁灭
52.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出现了溪水
53.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鲜嫩、挺拔的外形,展现了白桦林的勃勃生机,表达了对植树牧羊人的赞美。
54.原文“一眼望不到边的”写出毛榉树林的面积范围之广,突出植树老人多年努力植树的贡献之大,“足足”起强调作用,突出“我”的惊奇赞叹之情。改句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55.C
【分析】
51.
考查根据语境选择词语。
A.捡:拾取。拣:挑选。本句表示的意思是牧羊人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挑选出来。故应用“拣”。
B.消灭:使消灭,除掉(敌对的或有害的)人或事物。毁灭:摧毁消灭。根据语境,空白处填写的词语应是“创造”的反义词,故应填“毁灭”。
52.
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四段中的“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可知加点的“最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出现了溪水。
53.
考查赏析句子。这句话把这些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少年生机勃勃,笔直挺拔,以少年喻白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白桦挺拔直立的外形,突出了其生机勃勃的特点。联系人物感情可知,这些生机与活力是植树牧羊人几十年的努力带来的,表现了我对植树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54.
考查赏析句子。原文与改文有两个不同的地方。第一处:原文用“一眼望不到边”来形容山毛榉树林,突出了山毛榉树林面积广阔,从中可以看出植树牧羊人多年以来努力种树的成果之巨大,对于当地环境改善的贡献之巨大。第二处:原文有“足足”一词,这是一个表示强调的副词,更加强调了我看到这片山毛榉树林时的惊叹之情。与原句相比,改句语义平淡,没有以上两种表达效果。
55.
第一段中的“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A_____(捡
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表现了老人严谨认真的特点。第三段中的“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表现了老人坚持不懈的特点。第二段中的“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表现了老人吃苦耐劳的特点。文中并无表现老人善良热情的语句。故选C。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以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③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款着一锅热腾膀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制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④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道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⑤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颖仔细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颖又大又短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⑥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里再住一天,(
)我需要休息,(
)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棒。……
⑦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⑧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⑨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⑩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56.在第⑨段中寻找与第②段加点词“荒地”词义相反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57.选文第⑥段括号内应该填入的一项是(
)
A.不是……而是……
B.因为……所以……
C.不但……而且……
D.一方面……另一方面……
58.第②段画线句“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结合句中加点词语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60.有人认为,课文主要讲述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首段和尾段与这一故事关联不大,可删去。你认可这种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答案】
56.沃土
57.A
58.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的猛烈,凸显出高原上环境的恶劣。
59.“一颗一颗”运用了叠词,强调了牧羊人挑选树种时细致认真,做事一丝不苟的态度。
60.不认可。作者借首、尾段的议论表达他对于植树的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的高度肯定。联系故事背景可知,在战火令世人感到绝望之际,牧羊人让人看到希望,给人以生的憧憬。首尾两段的议论丰富并升华了文章主旨。
【分析】
56.
考查词语的理解。首先理解“荒地”指可供开发利用和建设而尚未开发利用和建设的一切土地,主要包括宜农、宜林和宜牧荒地等。再阅读第⑨段找到与之意思相反的词语。根据“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可知,“荒地”的反义词是“沃土”。
57.
考查关联词的使用。首先了解所给关联词的关系,然后根据语境分析,选择合适的关联词。“不是……而是……”表示并列的关系,否定前者,肯定强调后者;“因为……所以……”表示因果的关系;“不但……而且……”表示递进的关系;“一方面……另一方面……”表示并列的关系。根据前文“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里再住一天”,“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分析,作者是否定“我需要休息”,强调肯定“我很好奇”,引起下文,所以“不是……而是……”符合语境,故选A。
58.
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赏析。“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猛烈,突出了高原上环境及其恶劣。
59.
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一颗一颗”,运用叠词,“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生动细致地写出了牧羊人挑选橡子时的认真,表现了牧羊人做事严谨,一丝不苟。
60.
考查对段落内容的理解。首先明确观点,不能删去。结合文章内容主旨分析。第①段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是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②--⑨段叙述了牧羊人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第⑩段也是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总结全文、揭示并升华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由此分析,首、尾段所以不能删去。
阅读《植树的牧羊人》选段,完成小题
①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②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③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④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⑤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61.第④段中划线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一句运用了_____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
62.第⑤段画线句“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中“最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_____。
63.从选文情节来看,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分析。(至少写出两点)
【答案】
61.
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桦树挺拔、鲜嫩的样子,就好像少年一样充满生机。
62.示例:“奇迹”指牧羊人长年累月的植树,改变了这里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富饶丰美、充满生机的地方。
63.示例:①他是一个有着非凡毅力的人。如选文第③段写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②他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人。如选文第④段写到:“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句中“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可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挺拔、鲜嫩的样子,描绘出了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下能种出如此充满生机的白桦树,由此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教佩和赞美。
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奇迹”的本义是极难做到的、不同寻常的事情。这里是牧羊人在这个曾经寸草不生的干旱荒芜的高原上,坚持不懈,无私奉献,让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树木茂盛、溪水潺潺,丰绕美丽、富饶丰美,充满生机。让作者惊叹这是“最了不起的奇迹”。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必须与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人物具体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选文第③段写到:“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有毅力,坚持不懈。几十年坚持植树,把一片荒地变成大片树林。可知他是一个沉默寡言、有毅力的人。选文第④段“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可看出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种白桦树。选文第⑤段“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侧面烘托出牧羊人是一个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的人。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烈缝 滚烫 溜达 不毛之地
B.帐篷 废虚 酬劳??沉默寡言
C.硬朗 造就 呼萧 刨根问底
D.流淌 水渠 微薄 无边无际
2.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均无误的一项是( )
A.慷慨(kǎi)
帐蓬(pēnɡ)
废墟(xū)
薰衣草(xūn)
B.溜达(liū)
呼啸(xiào)
应征(yìng)
白桦树(huà)
C.微薄(báo)
急燥(zào)
戳穿(chuō)
山毛榉(jǔ)
D.酬劳(chóu)
坍塌(dān)
滚烫(tàng)
热腾腾(téng)
3.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海拔
废嘘
地毯
沉默寡言
B.毅力
敬佩
干躁
源源不断
C.富饶
滚烫
硬朗
刨根问底
D.水渠
流淌
账蓬
不毛之地
4.下列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栋梁(dòng)
干涸(gù)
坍塌(tān)
B.遮拦(zhē〕
呼啸(xiào)
缝隙(féng)
C.溜达(da)
戳坑(chuō)
微薄(báo)
D.酬劳(chóu)
乍看(zhà)
鲜嫩(nèn)
5.阅读《植树的牧羊人》选文,对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⑵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的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⑶每当我想起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植树的男人》,作者让·乔诺,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B.第⑶段的“荒漠”和“绿洲”是反义词,二者构成对比,突出今夕变化,赞颂了植树老人的伟大无私。
C.选文中的“一次”“一片”“一万”“一件”,都是数量词。“一”是数词,表示确数;“次”“片”“万”“件”是量词,表示单位。
D.第⑶段中“伟大”“无私”和“敬佩”三个词,充满赞美、喜爱和肯定的感情,带有褒的感彩,属于褒义词。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普通”为褒义词。
B.“力量”和“上天”是名词。
C.“觉得”和“想到”是动词。
D.“心底里”是名词。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féng)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páo)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C.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wō)土。
D.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虚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人们挖了水渠(qú)。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戮了一个坑。
C.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簿的酬劳。
D.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菏。
9.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A.hé
dòng
rén
dān
B.gù
dèng
rèn
dān
C.hé
dòng
rèn
tān
D.gù
dèng
rén
tān
1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父母对儿女从来都是慷慨无私的,但并不代表你可以无限制地索取。
B.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初三的同学却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C.此地由一块不毛之地,变成了瓜果飘香、生态环保的“绿洲”,吸引了窗内外众多观摩团前来“取经”。
D.近日,一男子在地铁抢夺他人财物,警方刨根问底,4天后将其抓获。
1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涸(gù)
坍塌(tān)
酬劳
滴水不露
B.戳破(chuō)?
缝隙(fènɡ)?
干躁?
源源不断
C.白桦(huà)?
薄荷(bò)?
琢磨?
刨根问底
D.废墟(xū)?
结实(jiē)?
富饶?
沉墨寡言
12.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13.下面加点词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春天到了,普罗旺斯地区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B.林伟光这个“沙漠地上的创业青年”在庙庙湖这片沙漠地上一待就是四年,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万顷良田。
C.贵州一个4岁的男孩被父母丢在幼儿园6天,他的冷血父母竟然刨根问底,相互推脱责任。
D.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政和县,身为县委书记的廖俊波没有高高在上,没有拈轻怕重,而是带头扑下身子,工作在一线。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关爱生命,杜绝校园欺凌”的主题班会,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自我保护。
C.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生动的展示了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这些都是专家们研发探索和首次尝试的结果。
D.“上海合作组织”的倡议得到各成员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干涸(hé)
倒坍(tā)
刨根问底(páo)
挑头(tiǎo)
B.琢磨(zuó)
溜达(liù)
山毛榉(jǔ)
流淌(tǎng)
C.白桦(huá)
数落(shǔ)
呼啸(xiào)
鲜嫩(nèn)
D.酬劳(chóu)
薄荷(bò)
薰香(xūn)
废墟(xū)
16.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帐篷(péng)
干涸(hé)
坍塌(tān)
缝隙(xī)
B.忠厚(zhōng) 山窝(wō)
橡子(xiàng) 做伴(zuò)
C.琢磨(zuó)
应征(yìng)
薄雾(bó)
扰乱(rǎo)
D.硬朗(yìng)
毁灭(huǐ)
流淌(tǎng)
鲜嫩(nèn)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B.在学校的文化长廊的石凳上,坐着一排花枝招展的少男少女们。
C.习近平在党的民主生活会上,多次批评那种对同志对人民麻木不仁的党员。
D.在众目睽睽之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
18.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19.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干枯,没有水。)
B.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C.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不长毛发的地方。)
D.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
(散步,闲走。)
20.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滚烫
干躁
酬劳
地毯
B.张扬
呼啸
流倘
添置
C.帐蓬
琢磨
硬朗
爆发
D.荒地
废弃
飘荡
水渠
2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坍塌(tān)
慷慨(kǎi)
缝隙(xì)
B.废墟(xū)
浇灌(guàn)
刨根问底(páo)
C.呼啸(xiào)
干涸(gù)
湿润(rùn)
D.微薄(bó)
挑拣(jiǎn)
—丝不苟(gǒu)
22.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2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B.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C.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D.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从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2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②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
③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
④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⑤那年,他已经87岁了。
A.①⑤③②④
B.①③②⑤④
C.③⑤②①④
D.③①⑤②④
25.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二、填空题
26.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
(1)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_______)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____________)
(3)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_____________)
(4)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_________)
27.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所给意思写出词语
(1)干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坍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硬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造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6)_________:刨出根子追出底细,比喻追究底细。
2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帐篷(________)
废墟(_______)
坍塌(________)
呼啸(_______)
干涸(________)
富饶(_______)
三、字词书写
29.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我在倒蹋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_____)
(2)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了。(______)
(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______)
(4)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逢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_____)
30.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废墟______
干涸______
?
坍塌______????
戳______??????
酬劳______????
流淌______??
帐篷______????
水渠______。
3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如果他kānɡkǎi(____)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____)了。
(3)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tāntā(____)了。
(4)种像树,种山毛榉(____),还种白桦树。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选自《植树的牧羊人》)
32.下列关于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B.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
D.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3.下列关于牧羊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牧羊人不喜欢当兵。
B.牧羊人沉默寡言。
C.牧羊人做事有毅力。
D.牧羊人是伟大的。
34.关于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当“我”看到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时,“我”是很惊讶的。
B.老人创造的奇迹是指他长年累月地植树改变了高原上差的生态环境。
C.这个男人坚持做他想做的事,他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另类。
D.“我”由衷地敬佩这位没有受到过什么教育然而很了不起的普通农民。
阅读《植树的牧羊人》有关段落,完成下面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法)让·乔诺
①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②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③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④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⑤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⑥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的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⑦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里再住一天。不是我要休息,而是好奇,想知道牧羊人更多的事情。……
⑧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⑨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样,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⑩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尔泽·
布菲的老人。
(11)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35.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结合文章内容探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6.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37.选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8.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阅读下面《植树的牧羊人》节选,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别。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39.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4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一题)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2)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41.文中
“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杰作”是指什么?
42.选文中作者如何赞美牧羊人,请摘录两处(摘录句子头尾,中间用省略号),这些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3.说说你对“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长途跋涉走进法国普洛旺斯高原,来到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放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一棵树也没有。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③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开始我还以为是棵枯树,但不论怎样我还是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一群绵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④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汲水给我,井水甜丝丝的。他很少说话,独自生活的人都这样。但可以感觉得出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坚强的人。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⑤他不住帐蓬,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的石头房子,屋顶很严实,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浪花冲到岸边拍打海岸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洁,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刚上过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汤。他的胡子刚刚刮过,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补丁针脚细密,几乎看不出来。
⑥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⑦第二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差不多忘记了“种树的牧羊人”。大战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高原的道路。这一带乍看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没有人烟的村庄尽头,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我不由得想起他。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在五年的战乱里,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生活?
⑧事实上艾尔则阿·布非耶不但活着,身体甚至比以前更健朗了。现在他不再放羊,因为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战争没有干扰他的生活,他一直在心无旁鹭地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⑨1910年种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我都高,看起来壮观极了。我实在说不出话,而他也还是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中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全长十一公里,最宽的地方有三公里。这是从这个男人的双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外界技术的支援。我明白了,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象上帝一样创造。
⑩牧羊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的肩膀这么高了。那大片的橡树也非常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他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把桦树苗全种到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果证实他是正确的,这些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当我们回头往村庄走时,途中一条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水流淙淙。这是种树的连锁效应,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是在执着不懈地种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八十七岁了。当我坐车进入高地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菩提树。
?每当我想到这位种树的老人,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段力,怎样的无私,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普通的技羊人油然升起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44.第④段中的“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句子有怎样的寓意?
45.第?段中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这”指什么?“奇迹”指什么?
46.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47.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对叙事和表情达意有何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②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③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④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⑤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⑥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⑦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48.结合选文,说说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49.第①段画横线句子属于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50.赏析第⑥段画波浪线语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让·乔诺
①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A_____(捡
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
②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B_____(消灭
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③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④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⑤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51.在文中A、B两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A.______
B.______
52.第④段加点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第③段划浪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请比较下列两个句子有何不同的表达效果:
[原文]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
[改文]这片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有我肩膀这么高了。
55.下列关于植树老人可贵品质的概括,选文中未直接体现的一项是(
)
A.坚持不懈
B.严谨认真
C.善良热情
D.吃苦耐劳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以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③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款着一锅热腾膀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制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④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道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⑤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颖仔细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颖又大又短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⑥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里再住一天,(
)我需要休息,(
)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棒。……
⑦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⑧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⑨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⑩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56.在第⑨段中寻找与第②段加点词“荒地”词义相反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57.选文第⑥段括号内应该填入的一项是(
)
A.不是……而是……
B.因为……所以……
C.不但……而且……
D.一方面……另一方面……
58.第②段画线句“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结合句中加点词语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60.有人认为,课文主要讲述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首段和尾段与这一故事关联不大,可删去。你认可这种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阅读《植树的牧羊人》选段,完成小题
①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②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③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④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⑤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61.第④段中划线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一句运用了_____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
62.第⑤段画线句“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中“最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_____。
63.从选文情节来看,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分析。(至少写出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