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课
散步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加点词的语境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趣味,情趣)
B.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人生的使命)
C.后来发生了分歧。(意见不一致)
D.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答案】D
【解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词语理解的能力。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D项“委屈”在句子中是“让儿子受到冤屈”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明同学遇到了难题,不好意思麻烦老师,只好礼贤下士请教同学了。
B.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服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要各得其所。
C.春节期间,亲朋好友济济一堂,尽情地谈笑。
D.他性格孤傲,常常妄自菲薄,同学们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A项“礼贤下士”指地位高的人降低自己的身份,用非常尊重和礼貌的方式来对待地位比自己低但非常有才华的人,用法错误;C项“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用法错误;D项“妄自菲薄”意思是过分的看轻自己,用法错误。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
B.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C.“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D.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答案】D
【详解】
D.有误。两个顿号都应该为逗号。故选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阳光明媚的午后,漫步于美丽的西子湖畔,那水波粼粼的画面美得如梦似幻。
B.2020年央视一套新春晚会向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各得其所。
C.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大家与提出“尽量不要出行”建议的钟南山院士没有任何分歧。
D.他自信地跨上演讲台,发表的演说旁征博引,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答案】B
【详解】
A.“水波粼粼”形容水面明净。使用恰当;
B.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此处应该用“相得益彰”;
C.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使用恰当;
D.信服:相信并佩服。使用恰当;
故选B。
5.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嫩芽(lèn)
调皮(tiáo)
散步(sàn)
煞笔(shā)
B.霎时(shà)
依偎(wěi)
店铺(pù)
埋藏(cáng)
C.蹲下(dūn)
背起(bèi)
步履(lǚ)
咕咕(gū)
D.粼粼(lín)
拆散(chāi)
蹒跚(pán)
分歧(qí)
【答案】D
【详解】
A.嫩nèn;
B.偎wēi;
C.背bēi;
故选D。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母亲又敖过了一个严冬。
B.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扑着,有的浓,有的淡。
C.后来发生了分岐: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D.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敖——熬;
B.扑——铺;
C.岐——歧;
D.正确。
故选D。
7.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A.lǘ
néng
gǔ
pāo
B.lǚ
long
gù
pāo
C.lǜ
nóng
gū
pào
D.lù
long
gú
pāo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绿”的音节中韵母是“ǜ”,两点不能去掉;“浓”的音节中声母是“n”,不要拼成“l”;“咕”是拟声词,读“gū”;“泡”应读作“pào”。故选C。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母亲”“妻子”是名词。
B.“瘦”“胖”用的是本义。
C.“自然”是多义词,这里是“理所当然”的意思。
D.“整个世界”中“世界”用的是本义。
【答案】D
【详解】
D.“整个世界”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的一个家庭。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也是如此,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是运用的比喻义,不是本义。所以D项错误。
9.下边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歧(zhī)
委屈(qū)
鱼塘(tánɡ)
熬过(áo)
B.拆散(chāi)
散步(sǎn)
温馨(xīn)
嫩芽(nèn)
C.粼粼(lín)
毕竟(jìnɡ)
水波(bō)蹲下(dūn)
D.铺着(pū)和谐(xie)
憧憬(chóng)
盎然(àng)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B项应为散步(sàn);C项应为粼粼(lín);D项应为和谐(xié),憧憬(chōng)。故选A。
10.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散步》这篇文章,同学们明白了父母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
B.父母外出打工后,姐姐挑起了家庭重担,像母亲一样无时无刻呵护着弟弟妹妹。
C.由于徐力维勇敢地帮妈妈承担起赡养老人、照顾爸爸的义务,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被誉为“2013年最美孝心少年”。
D.同学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项没有语病。其他各项病句如下:B项“无时无刻”用词不当,改为“无微不至”。C项句式杂糅,去掉“由于”。D“切忌”与“不要”重复,删除其一。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1.下列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好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B.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C.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
D.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答案】B
【解析】
ACD均表示比较,不是比喻。
12.对《散步》这篇文章的理解,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满。
B.“分歧”往往指彼此之间重大的思想、意见等不一致,课文中却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属于用词的贬词褒用。
C.文章对妻子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她的贤良,尊老而爱幼。
D.结尾的那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答案】B
【详解】
B项,“属于用词的贬词褒用”说法有误,应该是“大词小用”,不是“贬词褒用”。故选B。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第十三届省运会即将在衡阳举行,体育健儿们纷纷表示要充分发扬水平,取得佳绩。
B.为了防止结核疫情不再反弹,上级要求各学校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C.眼前的油茶树含翠吐绿,摇曳生姿,把天堂山装点得生机盎然。
D.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真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词语搭配不当,“水平”不能“发扬”,把“发扬”改为“发挥”。B“防止”与“不”的使用,导致表达的意思相反,去掉“不”。C正确。D缺少主语,去掉“在……中”或“使”。据此,答案为C。
1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②摄影师一再告诉我,要尽量放自然些。
B.①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②这篇文章从头到尾他都仔细看过。
C.①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②她对这里的生活还不习惯。
D.①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②我始终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答案】C
【详解】
A.①副词,表示理所当然;②形容词,不呆板;
B.①形容词,小心:②形容词,认真、细心;
C.动词,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
D.①名词,情趣趣味;②名词,语言文字的意义;
故选C。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主任善于发挥每个同学的长处,大家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地为班级做出自己的贡献。
B.这一天,青海省图书馆门前人声鼎沸,挤满了前来参加签售会的读者。
C.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藤条虬枝交错,沟壑纵横如网,每行走一步都很困难。
D.人民公园的郁金香,花枝招展,引来游客们的一片赞叹。
【答案】D
【详解】
A.各得其所:意思是表示各如其所愿,后表示各个都得到适当的安排,符合语境,正确;
B.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符合语境,正确;
C.人迹罕至:意思是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符合语境,正确;
D.花枝招展: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使用对象错误;
故选D。
1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④①③②⑤
B.④③①②⑤
C.④①②⑤③
D.④②⑤③①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顺序的排列。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体裁和中心;其次,理清思路;再次,抓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连读,语感检验。第④句为总说句,应放在最前;承接总说句,下面应先说“传统”,再说“文化”,因此为②⑤;第③是对②⑤的总结;第①是全文的总结,应放在最后。所以顺序是:④②⑤③①。故选D。
17.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6年,受到种植面积调减以及生长期不利天气的影响,玉米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将近136万公顷多。(将“减少”改为“降低”)
B.上海一公司捐赠的1200万元将用于定向奖励学校优秀学生开展海外研修、国际交流、联合培养等。(在句末加“项目”)
C.花鼓、刺绣、剪纸等地方特色教育课程,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保护和传承了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保护”和“传承”交换位置)
D.表情包传播效率较高的原因是新媒体环境下用户“视觉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的缘故。(去掉“的原因”或“的缘故”)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单句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的残缺或赘余、句式杂糅、表述有歧义、不合逻辑等,根据有关知识,逐项判断。A.
不合逻辑,“将近”和“多”矛盾,应去掉一个。
18.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我的母亲又(
)过了一个严冬。
(2)母亲(
)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3)我决定(
)儿子,因为我们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A.(1)度(2)无奈(3)屈服
B.(1)拖(2)高兴(3)屈服
C.(1)熬(2)信服(3)委屈
D.(1)活(2)犹豫(3)委屈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辨析能力。可以采用排除法。要求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即可。“熬”字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度”“拖”“活”不能表达出这些意思。“信服”是指相信并佩服。“屈服”对外来的压力妥协让步,放弃斗争。委屈:让人受到委屈。故选C。
19.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B.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C.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D.“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冒号、引号及分号等的用法。C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前引号前面的逗号应该改为冒号,用冒号表提示。
20.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铺开(pū)
分歧(zhī)
流淌
两全其美
B.桑树(sānɡ)
散步(sàn)
取诀
各得其所
C.温馨(xīn)
霎时(chà)
领袖
委曲求全
D.煎熬(áo)
蹲下(dūn)
滋润
水波粼粼
【答案】D
【解析】
【详解】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A项,分歧(qí)。B项,取决。C项,霎时(shà)。
2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5月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高新水平的“复兴号”动车组双向首发成功。
B.为减少和预防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派出所民警在社区开展了防电信诈骗主题宣传活动。
C.当地时间5月22日晚,英国曼彻斯特发生恐怖袭击,造成大约近20人死亡。
D.为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中国邮政7月1日发行《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纪念邮票。
【答案】D
【详解】
A项,搭配不当。“高新”应改为“先进”。B项,语序不当。应将“减少”和“预防”互换位置。C项,语意重复。“大约”和“近”任删其一。
【点睛】
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二、填空题
22.请用《散步》中的一个词语替代括号中的内容。
(1)母亲________(相信并佩服)地点点头。
(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________(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终不愿意。
(3)后来发生了________(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答案】(1)信服
(2)各得其所
(3)分歧
【详解】
(1)信服:相信并佩服。
(2)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3)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23.填空。
(1)《散步》的作者是_____,本文是他的一篇____,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___”。
(2)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线索可以是______,可以是_____,可以是___,可以是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___ 。《散步》这篇文章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莫怀戚
散文
形散神聚
核心人物
核心事
时间
地点
作者的情感变化
散步这件事
【详解】
本题考查《散步》的相关文学常识和文体知识。
(1)《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2)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类: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3、以时间为线索。4、以地点为线索。5、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从《散步》的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开始,到文章中间“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直到文章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可以看出,“散步”这一事件贯串全文始终,因此本文是以事为线索来写的。
2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1)分歧: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形容时间很短。
(3)_________: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4)_____:清澈明净的样子。
【答案】两个人的意愿不一致
一霎那
各得其所
粼粼
【详解】
(1)分歧(fēn
qí):两个人的意愿不一致。注意“歧”与“岐”的区别。
(2)一霎那(yī
shà
nà):形容时间很短。注意不要把“霎”写成“刹”。
(3)各得其所(gè
dé
qí
suǒ):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4)粼粼(lín
lín):清澈明净的样子。注意“粼”字不要写错。
25.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__________)
(2)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__________)
(3)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__________)
【答案】(1)反复
(2)拟人
(3)对比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1)“太迟了,太迟了”,反复修辞;(2)“随意”,拟人修辞;(3)前后句形成对比,对比修辞。
三、字词书写
26.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
(1)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信服: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相信并接受。(2)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义的理解能力。根据平实积累,要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信服”有两个义项,1.相信,接受。2.也指相信而听从的意思。这里的意思是指相信并接受。“各得其所”
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这里是它的引申义,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27.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注音。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______)过了一个严冬。
(2)后来发生了分歧(______):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3)一霎(______)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4)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______)的鱼塘。
【答案】áoqíshàlín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的识记、书写及音形转换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能力。对于字音,不受方言影响,一些方言中,c与ch、s与sh、z与zh、in与ing不分,如“霎”读“shà”,不能读“sà”,“粼”读“lín”,不能读“líng”;要熟练掌握多音字,如“熬”有两个读音“áo”和“āo”,这里读“áo”;不要误读形声字,“歧”应读“qí”而不读“zhī”,得分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
28.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蜜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铺(______)嫩(______)咕(______)
(2)找出文中的一个错字并改正过来。
____改____
(3)语段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
?
(4)仿照画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这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丰收。
【答案】(1)pū;nèn;ɡū(2)蜜密(3)解释说明。(4)这北方秋天的田野,大块小块的金色随意地铺着,有的深,有的浅;树上的叶子也透着金黄;田里到处是欢乐的笑声。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丰收。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铺”是个多音字。[pù]:1.铺子;商店。2.用板子搭的床。3.驿站(今多用于地名)。[pū]:1.把东西展开或摊平。2.用于炕。根据语境分析读作“pū”。(2)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蜜:1.蜂蜜,蜜蜂采集花粉酿成的东西。营养价值很高,可供药用。2.甜美的;密:1.事物之间距离近;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小(跟“稀、疏”相对)。2.关系近,感情好。3.精致;细致。4.秘密。故“蜜”应改成“密”。(3)本题考查学生对破折号作用的把握。破折号作用:1.表示解释说明。2.表示语音的延长。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4.补充说明。5.表示语言的延续。结合“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里作用是解释说明。(4)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仿写句的类型看,大致可分为三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从句式词性角度去仿写、以修辞为主的仿写。本题属于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结合后文“丰收”的提示,可以围绕“秋天”为主题仿写。
四、语言表达
29.说说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分别是什么意思。
定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叫词义。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1)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__________________)
(2)做好它照例要花去一小时光景的。(__________________)
(3)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家中的境况
(2)表示大约的时间
(3)风光、景象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词语理解的能力。理解时要首先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句子意思分析在句中的含义。根据句子的语言环境分析,句(1)中“光景”指的是“家里的境况”;句(2)中“光景”指的是“大约的时间”,意思是要花去大约一小时的时间;句(3)中“光景”是本义“风光景物”。
30.仿照下面已有句子的句式,再仿写一个句子。
如果你是一粒种子,亲情就是土壤,为你提供生长必要的养分;如果你是一株小草,亲情就是大树,为你张开挡风遮雨的长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如果你是汪洋中的一艘船亲情就是灯塔为你指引返航的方向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四是写作手法或修辞方法相同。要先分析例句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1.主题是亲情;2.
由三个分句组成,前两个分句是假设关系;
3.
前两句是比喻句,后一句是拟人句;4.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赞美。最后按示例的结构形式“如果你是xx,亲情就是xx,为你xx”仿写即可。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鲜明,生动。
3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全国人大代表在谈到大学自主招生时说,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各得其所。
(2)纳米材料环保工艺画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纳米复合材料,可以消除新房子内的甲醛。将自己喜欢的工艺画挂在房间里,既优雅别致,又可净化居室环境,真是两全其美之策。
【答案】(1)每一个人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2)做一件事顾全到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很好。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各得其所”在这里指每个孩子都得到合适的安顿;“两全其美”指的是一种做法可以顾全两个方面。
32.请结合语境,选用本文中的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终于到了。已经70岁的奶奶又________了一个________。周日,我们一家人为去公园还是动物园产生了________。我说,我要去动物园里喂天鹅,还可以欣赏________的湖面,多美呀;奶奶却想去公园看老年人打太极拳,可以一边看,一边学。爸爸说,我们分成两伙,我和你奶奶去公园,你和妈妈去动物园,这样________。我和奶奶都________地点了点头。
【答案】熬过严冬分歧水波粼粼各得其所信服
【解析】
【详解】
要求请结合语境,选用本文中的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答此类题需先将所给词语逐一浏览,就词义与词性做到全面掌握。总之,判断正确答案要从多角度去考虑,把语境、语法、常识、固定搭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是做好选词填空题的最佳方法。选词填空一定要观察语境,然后斟酌词义,选择后再通观一遍。如上文为“春天终于到了”,所以第二个空肯定填“严冬”,而第一个空语境为“已经70岁的奶奶”,所以只能用“熬过”一词。再如形容美丽的湖面,适宜用“水波粼粼”。爸爸的提议很合理,所以最后一个空应选用“信服”一词。
五、综合性学习
3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南经济报》2017年6月10日,“天脊杯”首届河南乡村十大孝贤评选颁奖典礼在“中原孝道第一村”洛阳市伊滨区西庞村惠众道德乐园隆重举行,首届河南乡村十大孝贤模范人物榜单发布,10名孝贤模范被授予河南乡村十大孝贤称号。600名孝贤楷模、慈善家、企业家及热心孝贤文化的各界人士齐聚古都洛阳,见证了这10名河南乡村孝贤模范的公开亮相。洛阳市西庞村第七届老人集体生日宴当天同期举行。
材料二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材料二的漫画,结合画面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手法,谈谈对漫画寓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示例写一句话,表达你对亲情的理解。
示例:亲情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首届河南乡村十大孝贤模范人物榜单发布。(或:首届河南乡村十大孝贤评选颁奖典礼举行)
(2)漫画中有一个男子身穿印有“孝”字的文化衫,一边遛狗,一边打电话给自己的母亲说:“妈,我正在遛狗,没空陪你。”漫画运用对比手法,讽刺了在有些所谓的孝子心中,母亲的地位还不如宠物。
(3)示例一:亲情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灰尘仍然清澈澄净。示例二:亲情是一丝轻风,让你的身心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能感到清凉爽快。
【详解】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通读材料一,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可提取“‘天脊杯’首届河南乡村十大孝贤评选颁奖典礼在‘中原孝道第一村’洛阳市伊滨区西庞村惠众道德乐园隆重举行”一句压缩整理即可。
(2)仔细观察画作,把画面上的内容分层次或方位用说明性语言描述出来,综合画面内容,把画作寄寓的感情或深刻含义表达出来。要注意漫画中的文字内容,即“妈妈,我正在遛狗,没空陪你”一句,这些文字内容往往揭示漫画的主题。同时漫画运用对比手法,把有时间遛狗与没时间陪妈进行强烈的对比,即可得出在有些所谓的孝子心中,母亲的地位还不如宠物的结论。漫画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3)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亲情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句式结构为“亲情是……让你的……”的比喻句。内容要表达你对亲情的理解。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散
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3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母亲是一位善解人意的慈祥老人,儿子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B.“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
C.标题“散步”点明了叙述的主要事件,传达了舒缓从容的感情基调。
D.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弘扬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5.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味词句。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赏析加点词)
(2)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从描写角度)
36.请你谈谈对“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34.B
35.(1)“熬”是艰难度过的意思,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也写出“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突出了我对母亲的爱。(意对即可)
(2)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小路景色优美,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同时也点明了儿子要走小路的原因,衬托出一家祖孙三代和谐美好的相处。(意对即可)
36.示例:从字面上看,形容“我”和妻子都走得很小心,很稳当,生怕儿子和母亲有什么闪失;从深层理解来说,暗示着中年人承受着扶老携幼的责任,肩负着很大的使命(表现了对老人的尊敬和孩子的爱护,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意对即可)
【详解】
1.B.错误,孙子喜爱小路两旁的风景,提出想要走小路的建议。奶奶之所以依从了孙子的想法,是爱幼的具体表现,体现出对孙子的关爱之情。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语言的赏析能力。
①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句中的“熬”本义指忍受,忍耐,坚持。联系全句理解,“熬”字表明母亲年纪大,身体状况不佳,冬天对她来说很难度过。母亲度过漫长的冬天,表现母亲生命的坚强,“我”为母亲安然无恙度过严冬的欣慰,表达“我”对母亲深切的关爱之情。
②考查对景物描写及作用的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四、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以上各种作用常常同时出现,景物描写可以同进具有一种或几种表达作用。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是景物描写,描绘了春天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之美,交代了我们一家散步的背景。同时“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眼中这美丽的春光春色,折射出我们一家人散步时内心的愉悦。描绘“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对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衬托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气氛,也暗示着母亲将随着春天的到来而获得新的活力。
3.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结合内容可知,这句话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孩子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代往下传递。“我”和妻子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家庭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阅读《散步》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37.说说第③段中加点的“熬”字有何作用。
38.你从文中感受到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9.第①段画线句中的“我,我的母亲”,作者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排列?
40.如何理解第⑧段最后一句话中加点的“整个世界”?
【答案】
37.这一“熬”字,准确传神地写出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艰难,同时表达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38.示例:我感受到了一种和睦、温馨、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
39.因为“我”是一家之主,是家庭的顶梁柱和主心骨,排在前面承担责任;母亲被排在第二位,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孝心。
40.“整个世界”一方面指老人,代表着已经过去的时代和世界;另一方面指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时代和未来的世界。背着老人和孩子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
【分析】
37.
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熬”是忍受,艰苦支撑的意思,结合“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分析,能突出母亲度过寒冬的艰难,能体现“我”对母亲平安过冬的庆幸。
38.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根据“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等句子分析,可以感受到一种和睦、温馨、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
39.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根据“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分析,因为“我”是一家之主,是家庭的顶梁柱和主心骨,排在前面承担责任;根据“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分析,母亲排在第二位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孝心。
40.
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根据“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分析,从表层意思来看,是说一家人因为走的是小路,为了安全走得稳,走得仔细。从深层意义来看,这祖孙三代人有着象征意义象征着“整个世界”。“背着老人和孩子的‘我’和妻子”象征着中年人,既要赡养老人(代表着已经过去的时代和世界),又要抚养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时代和未来的世界),肩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肩负着对家庭、对生活使命。据此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散
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1.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主旨。
42.阅读第②段,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43.指出第④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44.阅读第⑧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
41.本文通过描写祖孙三代人一起在田野里散步的生活场景(平凡小事)(意思对即可),生动地展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意思对即可),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意思对即可)
42.(1)“总算”既写出了“我”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又写出了“我”对经历了漫长严冬的年迈母亲的担心(流露出了“我”的欣慰,即庆幸自己的母亲又走到了春天)。
(2)“熬”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冬天所遭受的痛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又流露出“我”的欣慰(庆幸自己的母亲“挺住”了严冬)。(意思对即可)
43.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意思对即可)写出了一家人散步的目的,同时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感受春天之美的幸福愉悦心情。(意思对即可)
44.作者通过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的情形,照应题目和前文,突出了尊老爱幼的主旨,揭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责任感和使命感。(意思对即可)
【分析】
41.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这篇文章,记述了一家四口人,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起出去散步时发生的事,后来产生了分歧,我决定听从母亲,母亲却选择走小路。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结合文中语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理解,“我”和妻子人到中年,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表明了“我”和妻子作为中年人那种特有的心境和责任感,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可据此归纳。
42.
本题考查对语言的赏析能力。本题是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其实就是让我们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语句。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要走好以下几步:第一要了解词性、感彩,分析修辞、表现手法。第二要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确切含义及效果。第三要体会词语所蕴含的感情。(1)“总算”,表示某种愿望终于实现,联系整个句子理解,是表达“我”对春天的渴盼之情,联系“有一些老人挺不住”,这个“总算”里还隐含着对母亲经历漫长冬天的担心,以及对母亲终于迎来春天的欣慰。
(2)“熬”的意思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联系全句理解,“熬”表明母亲度过漫长冬天的艰难,饱受的病痛的折磨,从而表现母亲生命的坚强,我为母亲度过严冬的欣慰。
43.
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第④段中的景物描写,描绘了春天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之美,交代了我们一家散步的背景。同时,“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眼中这美丽的春光春色,折射出我们一家人散步时内心的愉悦。
44.
本题考查对结尾段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在结构上,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照应前文);在内容上,点明主旨,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赞美了儿女对父母的孝心的可贵,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身份和担当。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5.本文语言含蓄深远,需要好好品味。试着选取下面两句话中的一句,有感情地朗读,标出一个重读的词语,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说出重读的原因。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我选第(_______)句,重读的词语: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指出第④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47.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人列出了“和谐”“亲情”“责任”“生命”等关键词,你认为最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45.
⑴
重读的词语是“总算”,
“总算”既写出了“我”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又写出了“我”对母亲度过了漫长严冬的欣慰之情。⑵重读的词语是“熬”字,“熬”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冬天所遭受的痛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又流露出“我”的欣慰。(选一句作答即可)
46.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为散步设置了背景(写出了一家人散步的目的),同时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感受春天之美的幸福愉悦心情。
47.言之成理即可得.
【分析】
45.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以及重读。
(1)结合第3段“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可见作者因为极度盼望春天,“总算”表露出“我”盼春至的欣喜之情。母亲已经上了年纪,而冬天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是很有可能熬不过去的,所以作者其实一直在隐隐担心着,而现在春天总算来了,作者为母亲能撑过寒冬而庆幸不已。表达了“我”对慈母的孝敬之情。所以重读放在“总算”上。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含有煎熬、不容易的意思,可以想象母亲在严冬中每活一天都十分艰难。形象地写出了老母亲在漫长的严冬里,在身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苦难。母亲能撑过寒冬,表现出了母亲的坚强;“我”也为母亲能撑过寒冬而庆幸欣慰。所以重读放在“熬”上。
46.
本题考查景色描写的作用。“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段景物描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征。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衬托了一家人散步的快乐心情;本文的题目是“散步”,如此美的春景,为散步设置了背景。
47.
本题考查概括主旨。结合内容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亲情。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在文章的结尾,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美好和谐。“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相亲相爱的一家三代人,在阳光下,走向美好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前方,这是一幅令人陶醉的亲情充溢的画,这也是亲情在文章中最充分最美好的表达。
(2)责任。结合“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可见,我跟妻子都是郑重的背负着他们,这份理性的郑重,就是一份对责任的承担。“慢慢地、稳稳地”体现的是一种对待所肩负的责任的态度,不仅郑重,而且崇高,因为“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作者将这种家庭中的责任进行了理性的升华,升华成为一种社会责任,是我和妻子所代表的中年人对老人孩子的责任,是社会强势群体对弱势者的责任。
(3)生命。结合“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的起着水泡”,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我么可以感受到:春天里各种植物的勃勃生机不能不让人感叹生命的美好,从而在心灵深处由衷的生长出珍爱生命的意识。“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其实小家伙发现的是生命的规律和秘密,生命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就是代代传承的生命链上的一个小小环扣。呵护关爱每一个或老或幼的生命,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责任。
(4)和谐。这是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母亲年迈,儿子幼小。时值初春,阳光明媚,万物复苏,正是出行的好时节,散步途中,为走大路还是小路发生了分歧,母亲不坚持不固执,把决定权交给儿子,因为她相信儿子;再看孩子,他不哭不闹,聪明可爱;“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至此,母亲、儿子、妻子的信任成就了这和谐的一家人。“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蹲下去的是身子,蹲出的却是一颗为人子、为人父的心,有了这颗心,老的小的,都在背上了,夫妻二人,风雨同舟,携手并肩,挑起这世界的两头,便是人间最真最美的和谐乐章。
阅读《散步》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8.表现“我”孝敬母亲的一个细节是(
)
A.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B.我决定委屈儿子,我说:“走大路。”
C.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说:“还是走小路吧。”
D.“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49.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说明了(
)
A.母亲迁就孙子,原则性不强
B.老人没什么主见,总爱听别人的。
C.表现了祖孙三代相互谦让、团结、和谐的关系。
D.母亲想看看鱼塘的景色。
50.第⑥段中对“我”采用的描写方法主要是(
)
A.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
B.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C.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D.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
51.下面对选文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B.“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C.“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D.“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双面性格。“在外面听我的”,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
【答案】
48.B
49.C
50.A
51.D
【分析】
48.
A.体现的是“我”对家庭的责任,并非只是孝敬母亲;
B.“我决定委屈儿子”是因为“我”要顺从母亲,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孝敬;
C.体现的是母亲对自己孙子的疼爱;
D.体现的是母亲对“我”的信任;
故选B。
49.
A.“原则性不强”错误,母亲迁就孙子,是对孙子的疼爱;
B.“老人没什么主见”错误,老人之所以改变主意,是为了照顾孙子,表现的是对孙子的疼爱;
D.“母亲想看看鱼塘的景色”属于主观臆断,文中没有体现;
故选C。
50.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写“我”如何解决母亲和儿子矛盾时的心理活动,是心理描写;“我说:‘走大路。’”是语言描写。故选A。
51.
D.“表现了妻子的双面性格”错误。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故选D。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散
步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5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朴素亲切,仿佛拉家常,但又耐人寻味富有深意。
B.这篇文章融记叙、描写、议论为一体,以议论为主,揭示中心。
C.课文的中心人物是“我”,全文以“散步”为线索贯穿始终。
D.课文通过散步这一小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53.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4.阅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
52.B
53.景物(环境)描写,美好的景色写出了春天的生机,渲染了一家人和谐、美满的氛围
54.作者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散步的情形,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照应前文);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暗示了中年人肩负着扶老携幼的重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意对即可)
【分析】
52.
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B项,是以“记叙、描写为主”,不是“以议论为主”。故选B。
53.
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文章第4段划线的句子“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是对南方的初春的田野景色的描绘,运用了景物描写的方法,在勾勒初春优美景色和生机活力的同时,渲染了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时的和谐、美满的氛围,烘托了一家人惬意欣喜的心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54.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作答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上有总结、照应前文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抒发情感的作用。如果是特殊的结尾形式,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能引发读者的想象或思考。语句“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散步的情形,与文章的标题和开头相照应,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语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中年人肩负着扶老携幼的重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总体看,最后一段起到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据此理解概括作答。第06课
散步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加点词的语境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趣味,情趣)
B.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人生的使命)
C.后来发生了分歧。(意见不一致)
D.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明同学遇到了难题,不好意思麻烦老师,只好礼贤下士请教同学了。
B.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服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要各得其所。
C.春节期间,亲朋好友济济一堂,尽情地谈笑。
D.他性格孤傲,常常妄自菲薄,同学们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
B.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C.“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D.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阳光明媚的午后,漫步于美丽的西子湖畔,那水波粼粼的画面美得如梦似幻。
B.2020年央视一套新春晚会向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各得其所。
C.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大家与提出“尽量不要出行”建议的钟南山院士没有任何分歧。
D.他自信地跨上演讲台,发表的演说旁征博引,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5.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嫩芽(lèn)
调皮(tiáo)
散步(sàn)
煞笔(shā)
B.霎时(shà)
依偎(wěi)
店铺(pù)
埋藏(cáng)
C.蹲下(dūn)
背起(bèi)
步履(lǚ)
咕咕(gū)
D.粼粼(lín)
拆散(chāi)
蹒跚(pán)
分歧(qí)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母亲又敖过了一个严冬。
B.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扑着,有的浓,有的淡。
C.后来发生了分岐: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D.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7.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A.lǘ
néng
gǔ
pāo
B.lǚ
long
gù
pāo
C.lǜ
nóng
gū
pào
D.lù
long
gú
pāo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母亲”“妻子”是名词。
B.“瘦”“胖”用的是本义。
C.“自然”是多义词,这里是“理所当然”的意思。
D.“整个世界”中“世界”用的是本义。
9.下边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歧(zhī)
委屈(qū)
鱼塘(tánɡ)
熬过(áo)
B.拆散(chāi)
散步(sǎn)
温馨(xīn)
嫩芽(nèn)
C.粼粼(lín)
毕竟(jìnɡ)
水波(bō)蹲下(dūn)
D.铺着(pū)和谐(xie)
憧憬(chóng)
盎然(àng)
10.10.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散步》这篇文章,同学们明白了父母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
B.父母外出打工后,姐姐挑起了家庭重担,像母亲一样无时无刻呵护着弟弟妹妹。
C.由于徐力维勇敢地帮妈妈承担起赡养老人、照顾爸爸的义务,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被誉为“2013年最美孝心少年”。
D.同学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11.下列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好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B.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C.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
D.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2.对《散步》这篇文章的理解,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满。
B.“分歧”往往指彼此之间重大的思想、意见等不一致,课文中却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属于用词的贬词褒用。
C.文章对妻子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她的贤良,尊老而爱幼。
D.结尾的那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第十三届省运会即将在衡阳举行,体育健儿们纷纷表示要充分发扬水平,取得佳绩。
B.为了防止结核疫情不再反弹,上级要求各学校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C.眼前的油茶树含翠吐绿,摇曳生姿,把天堂山装点得生机盎然。
D.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真谛。
1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②摄影师一再告诉我,要尽量放自然些。
B.①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②这篇文章从头到尾他都仔细看过。
C.①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②她对这里的生活还不习惯。
D.①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②我始终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主任善于发挥每个同学的长处,大家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地为班级做出自己的贡献。
B.这一天,青海省图书馆门前人声鼎沸,挤满了前来参加签售会的读者。
C.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藤条虬枝交错,沟壑纵横如网,每行走一步都很困难。
D.人民公园的郁金香,花枝招展,引来游客们的一片赞叹。
1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④①③②⑤
B.④③①②⑤
C.④①②⑤③
D.④②⑤③①
17.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6年,受到种植面积调减以及生长期不利天气的影响,玉米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将近136万公顷多。(将“减少”改为“降低”)
B.上海一公司捐赠的1200万元将用于定向奖励学校优秀学生开展海外研修、国际交流、联合培养等。(在句末加“项目”)
C.花鼓、刺绣、剪纸等地方特色教育课程,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保护和传承了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保护”和“传承”交换位置)
D.表情包传播效率较高的原因是新媒体环境下用户“视觉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的缘故。(去掉“的原因”或“的缘故”)
18.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我的母亲又(
)过了一个严冬。
(2)母亲(
)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3)我决定(
)儿子,因为我们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A.(1)度(2)无奈(3)屈服
B.(1)拖(2)高兴(3)屈服
C.(1)熬(2)信服(3)委屈
D.(1)活(2)犹豫(3)委屈
19.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B.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C.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D.“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20.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铺开(pū)
分歧(zhī)
流淌
两全其美
B.桑树(sānɡ)
散步(sàn)
取诀
各得其所
C.温馨(xīn)
霎时(chà)
领袖
委曲求全
D.煎熬(áo)
蹲下(dūn)
滋润
水波粼粼
2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5月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高新水平的“复兴号”动车组双向首发成功。
B.为减少和预防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派出所民警在社区开展了防电信诈骗主题宣传活动。
C.当地时间5月22日晚,英国曼彻斯特发生恐怖袭击,造成大约近20人死亡。
D.为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中国邮政7月1日发行《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纪念邮票。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22.请用《散步》中的一个词语替代括号中的内容。
(1)母亲________(相信并佩服)地点点头。
(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________(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终不愿意。
(3)后来发生了________(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3.填空。
(1)《散步》的作者是_____,本文是他的一篇____,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___”。
(2)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线索可以是______,可以是_____,可以是___,可以是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___ 。《散步》这篇文章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
2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1)分歧: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形容时间很短。
(3)_________: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4)_____:清澈明净的样子。
25.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__________)
(2)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__________)
(3)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__________)
三、字词书写
26.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
(1)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信服: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注音。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______)过了一个严冬。
(2)后来发生了分歧(______):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3)一霎(______)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4)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______)的鱼塘。
28.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蜜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铺(______)嫩(______)咕(______)
(2)找出文中的一个错字并改正过来。
____改____
(3)语段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
?
(4)仿照画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这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丰收。
四、语言表达
29.说说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分别是什么意思。
定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叫词义。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1)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__________________)
(2)做好它照例要花去一小时光景的。(__________________)
(3)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__________________)
30.仿照下面已有句子的句式,再仿写一个句子。
如果你是一粒种子,亲情就是土壤,为你提供生长必要的养分;如果你是一株小草,亲情就是大树,为你张开挡风遮雨的长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全国人大代表在谈到大学自主招生时说,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各得其所。
(2)纳米材料环保工艺画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纳米复合材料,可以消除新房子内的甲醛。将自己喜欢的工艺画挂在房间里,既优雅别致,又可净化居室环境,真是两全其美之策。
32.请结合语境,选用本文中的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终于到了。已经70岁的奶奶又________了一个________。周日,我们一家人为去公园还是动物园产生了________。我说,我要去动物园里喂天鹅,还可以欣赏________的湖面,多美呀;奶奶却想去公园看老年人打太极拳,可以一边看,一边学。爸爸说,我们分成两伙,我和你奶奶去公园,你和妈妈去动物园,这样________。我和奶奶都________地点了点头。
五、综合性学习
3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南经济报》2017年6月10日,“天脊杯”首届河南乡村十大孝贤评选颁奖典礼在“中原孝道第一村”洛阳市伊滨区西庞村惠众道德乐园隆重举行,首届河南乡村十大孝贤模范人物榜单发布,10名孝贤模范被授予河南乡村十大孝贤称号。600名孝贤楷模、慈善家、企业家及热心孝贤文化的各界人士齐聚古都洛阳,见证了这10名河南乡村孝贤模范的公开亮相。洛阳市西庞村第七届老人集体生日宴当天同期举行。
材料二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材料二的漫画,结合画面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手法,谈谈对漫画寓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示例写一句话,表达你对亲情的理解。
示例:亲情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散
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3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母亲是一位善解人意的慈祥老人,儿子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B.“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
C.标题“散步”点明了叙述的主要事件,传达了舒缓从容的感情基调。
D.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弘扬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5.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味词句。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赏析加点词)
(2)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从描写角度)
36.请你谈谈对“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散步》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37.说说第③段中加点的“熬”字有何作用。
38.你从文中感受到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9.第①段画线句中的“我,我的母亲”,作者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排列?
40.如何理解第⑧段最后一句话中加点的“整个世界”?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散
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1.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主旨。
42.阅读第②段,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43.指出第④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44.阅读第⑧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5.本文语言含蓄深远,需要好好品味。试着选取下面两句话中的一句,有感情地朗读,标出一个重读的词语,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说出重读的原因。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我选第(_______)句,重读的词语: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指出第④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47.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人列出了“和谐”“亲情”“责任”“生命”等关键词,你认为最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散步》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8.表现“我”孝敬母亲的一个细节是(
)
A.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B.我决定委屈儿子,我说:“走大路。”
C.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说:“还是走小路吧。”
D.“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49.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说明了(
)
A.母亲迁就孙子,原则性不强
B.老人没什么主见,总爱听别人的。
C.表现了祖孙三代相互谦让、团结、和谐的关系。
D.母亲想看看鱼塘的景色。
50.第⑥段中对“我”采用的描写方法主要是(
)
A.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
B.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C.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D.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
51.下面对选文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B.“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C.“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D.“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双面性格。“在外面听我的”,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散
步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5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朴素亲切,仿佛拉家常,但又耐人寻味富有深意。
B.这篇文章融记叙、描写、议论为一体,以议论为主,揭示中心。
C.课文的中心人物是“我”,全文以“散步”为线索贯穿始终。
D.课文通过散步这一小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53.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4.阅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