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2 12:02:52

文档简介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博学而笃志。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答案】C
【详解】
考查对通假字的理解。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C项中“说”通“悦”,喜悦,高兴。其他选项没有通假字。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B.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
D.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
【答案】D
【详解】
考查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理解。A.了解/得到;B.指学过的知识/指学问和事业;C.表承接/表并列;D项“习”均译为“复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温故而知新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饭疏食,饮水
【答案】A
【详解】
A.古义:诚信\今义:诚信;
B.古义:旧的\今义:缘故、事故等;
C.古义:几个人\今义:三个人;
D.古义:凉水\今义:泛指一切水;
故选A。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不愠(yùn)
逝者(shì)
B.罔(wáng)
笃志(d?)
殆(dài)
焉(yān)
C.箪(dān)
好之者(hǎo)
曲肱(gōng)
惑(huò)
D.三省(x?ng)
传不习乎(zhuàn)
逾(yú)
矩(j?)
【答案】A
【详解】
B.
罔(wáng)——w?ng;
C.
好之者(hǎo)——hào;
D.
传不习乎(zhuàn)——chuán;
故选A。
5.下面文化名人的尊称(别称)、姓名、他人的评价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柳先生——柳宗元——不为五斗米折腰
B.诗圣——杜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诗仙——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六一居士——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A.有误,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B.有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是王维。D.有误,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故选:C。
6.欣赏下面书法作品,评价正确的是(  )
A.甲是行书,精巧纤细,飘逸灵动
B.乙是草书,纵任奔逸,急速张扬
C.甲是楷书,丰厚饱满,阔大端正
D.乙是隶书,笔意瘦挺,骨力遒劲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书法作品的赏析能力,注意结合书法作品明确书法作品的特点。经分析,作品甲是楷书,楷书丰厚饱满,阔大端正。故选:C。
7.下列文言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我∕如浮云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博学而∕笃志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答案】C
【解析】
【详解】
考查对句子停顿的辨析。C项有误,正确的读法是“博学∕而笃志”。
8.选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不善者而改之  曲肱而枕之
B.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C.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D.回也不改其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
B项前一个为是介词“替”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当”。C项前一个而表示顺承,第二个而表示转折。D项前一个乐是“乐趣”的意思,后一个乐是“以……为乐趣”的意思。A项都是“作代词”。
9.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有客人远道而来,我们可以用《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
B.人到七十,余日不多,便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因为孔子都说“七十而从心所欲”。
C.《论语》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孔子的一句话,为民族添彩,光阴似箭,“逝者如斯夫”,大江东流,带不走古老的掌故。
【答案】B
【详解】
七十而从心所欲:到了七十岁的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规矩了。并非“余日不多,便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故选B。
10.下面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答案】C
【详解】
考查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C项有误,该项应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1.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从心所欲,不逾矩。
B.匹夫不可夺专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人不堪其忧。
【答案】C
【详解】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C项中的“说”通“悦”,高兴的意思。
12.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B、C三项的“之”都是代词,他(它)的意思。D.“之”:到。故选D。
13.下列文言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看见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没有才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讲的是见到“贤”与“不贤”的两种做法,从两种方法中间断句,选C。
【点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1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到达远方。
B.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D.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答案】A
【详解】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A项翻译不准确,“致远”意思是“达到远大目标”,所以句子应该翻译为: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故选A。
【点睛】
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
15.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B.吾日三省(shěng)吾身。
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D.逝者如斯(sī)夫,不舍昼夜。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ACD三项正确。B项修改为:吾日三省(xǐng)吾身。“省”是一个多音字:[shěng](1)行政区划单位。在中国是地方最大的一级行政区域,直属中央。省下设若干市、县。(2)指省会;(3)减免;节约。与“费”相对;(4)简略。[xǐng](1)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2)觉悟;明白;(3)探望;问候。
二、填空题
16.将下面的文言句默写完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答案】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详解】
本题中“惑、从心所欲、逾矩”等字词容易写错。
17.这三则语录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请分别指出,并说明理由。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学习方法,论述学习和思考要结合;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述学习方法,对待学过的知识要经常温习,这样才能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述学习态度,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态度。
【详解】
本题考查对论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第一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这句话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第二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本则强调了“温故而知新”是重要的学习方法。第三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虚心求学,随时随处以人为师的学习态度。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8.解释加点的词语。
(1)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
(2)俄而雪骤____________
(3)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__
【答案】①相比;
②急;
③竭尽自己的心力;
④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为: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
②句意为:一会儿雪下急了。骤,急。
③句意为:替别人谋划却没有竭尽心力吗?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④句意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温故而知新
(4)博学而笃志
(5)匹夫不可夺志也
(6)应傍战场开
【答案】趁、乘
相比
新的理解和体会
坚定
改变
靠近
【详解】
(1)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因,趁、乘。
(2)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
(3)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4)博学而笃志: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坚定。
(5)匹夫不可夺志也: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夺,改变。
(6)应傍战场开: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傍,靠近。
三、字词书写
20.给加点的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______)
学而不思则罔(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______)
不亦说乎(______)
三省吾身(______)
传不习乎(______)
不逾矩(______)
一箪食(______)
好之者(______)
曲肱而枕之(______)
博学而笃志(______)
逝者如斯夫(______)
【答案】yùn
wǎng
dài
yuè
xǐng
chuán

dān
hào
gōng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省”是多音字,shěng,xǐng,“三省”读“xǐng”,“说”是通假字,通“悦”,要读通字的拼音“yuè”。“愠”不要读成“wēn”。“笃”不要读成“mǎ”。“夫”不要读成“fū”。“好”是多音字hǎo,hào,“好之者”拼音是“hào”。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出现,______远流长。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它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______的老人。
《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
《诗经》中也有关于如何做到孝的具体表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以德,昊天罔极。”可见,要做到孝,
①父母是最基本的要求。
孝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方面。《论语》中就有多处孔子对孝的阐述与回答。学生子游问“孝”,孔子答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而关于如何行孝,孔于这样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可是,在当下,或出于习惯,或出于无奈,很多年轻人却往往没有做到孔子所指的
②和
③父母这两层含义。
(1)填入文中横线内的字及“长”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源

长我育我(zhǎng)
B.渊

长我育我(cháng)
C.源

长我育我(zhǎng)
D.渊

长我育我(cháng)
(2)对下列汉字的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必:点、斜钩、点、撇、点
惯:点、点、竖、竖折、横折、竖、横、竖、横折、撇、点
B.必:点、斜钩、点、点、撇
惯:点、竖、点、竖折、横折、横、竖、竖、横折、撇、点
C.长:横、竖提、撇、捺
出:竖折、竖、竖、竖折、竖
D.长:撇、横、竖提、捺
出:竖折、竖、竖折、竖、竖
(3)东汉的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里总结了前人的造字经验,提出了“六书”的说法,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方法,转注、假借是用字的方法。例如,“孝”字是由“老”的上部分和“子”字合成,它从字形上体现了子女与老人的关系。下面各组汉字都属于会意字的一项是______
A.休



B.日



C.上



D.校



(4)联系上下文,在文段中横线①②③处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善待
恭敬
陪同
B.赡养
尊敬
陪伴
C.养育
尊敬
陪同
D.善待
养育
陪伴
【答案】C;
A;
A;
B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____远流长“应该写作“源远流长”。长胡_____“应该写作”胡须”。“长我育我”的正确读音是(zhǎng),这里是养育的意思,故选C。
(2)本题考查字的笔顺,必:点、斜钩、点、撇、点;惯:点、点、竖、竖折、横折、竖、横、竖、横折、撇、点;长:撇、横、竖提、捺;出:竖折、竖、竖、竖折、竖。故选A。
(3)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构成方式。B、“日、目”属于象形字,“本”是指事字,“篇”是形声字,上形下声;C、“上、本、臣”是指事字,“问”是形声字,内形外声;D、“众”是会意字。故选A。
(4)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词语的能力。善待:友善地对待;好好对待;所谓赡养,主要是指儿女在经济上为父母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和费用的行为,即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给予物质上的合理要求;养育:经过抚养、教育使人成长;恭敬:指严肃、端庄有礼貌;尊敬:指尊崇敬重:陪同:指陪伴着一同进行某项活动;陪伴:指随同做伴。根据语境,故选B。
2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____)
不亦说乎(____)
人不知而不愠(____)
三省吾身
(____)
学而不思则罔(____)
思而不学则殆
(____)
一箪食(____)
曲肱而枕之(____)
博学而笃志(____)
【答案】lún
yuè
yùn
xǐng
wǎng
dài
dān
ɡōnɡ

【详解】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根据汉字写拼音。本题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如“说”通“悦”,所以读“yuè”。“省”:反省。所以读“xǐng”。注意据义定音。
四、情景默写
23.古诗文默写。
《(论语)十二章》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导我们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孔子在河边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醒我们时光一去不复返;子夏的“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方法;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强调提升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博学而笃志
【详解】
作答时,要求句子符合题意,书写正确,不添字,不漏字,字的笔画写准确。注意“殆、博、笃”易写成别字,“罔、逝”笔画易写错。
2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对照别人的短处改正自身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办好这期黑板报,宣传组的同学设计刊头,撰写稿件,编辑资料,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不亦乐乎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详解】
默写古诗文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默写时,要注意愠、善、罔、殆几个易错的字形。
五、句子默写
25.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三十而立,______________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________,________。
(4)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述而》)
(5)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罕》
(6)《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请根据语境还原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场景。
(场景一)孔子与子贡谈论学习之道。
一日,子贡问孔子:“学习和思考有何关系呢?”
孔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贡若有所思。几日后子贡在课上分享温习知识并思考后的新理解,新体会,孔子不由感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二)
一日,子路对孔子抱怨:“我们学习的条件太艰苦了,我一点都不快乐!”
孔子批评道:“你怎么这样想呢?你看颜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陋巷,___________,回也不改其乐。”
(场景三)一日,孔子在给曾子讲学。
曾子问孔子:“___________”
孔子回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四十而不惑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一箪食
一瓢饮
人不堪其忧
“知之”“好之”“乐之”哪个重要呢?
【详解】
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愠、忠、惑、逾矩、曲肱、逝者、昼、罔、殆、箪、堪”等字词容易写错。
26.按要求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1)《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学习周围人的长处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往的朋友中,许多人都是优点和缺点并存的,怎样对待他们的优缺点呢?《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给出了答案。
(3)《论语》中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5)孔子强调要珍惜时间,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2)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4)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5)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即可。“罔”“殆”“曲肱”“斯夫”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古诗文名句的书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睛】
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六、语言表达
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
(2)有朋自远方来______
(3)人不知而不愠______
(4)思而不学则殆______
(5)吾日三省吾身______
(6)学而不思则罔______
(7)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______
(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
(9)博学而笃志______
【答案】(1)按时。同“悦”,愉快。(2)从。(3)生气,恼怒。(4)疑惑。(5)自我检查、反省。(6)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7)越过。(8)喜爱,爱好。(9)坚定。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说”在这里指:同“悦”,愉快;“愠”,生气,恼怒;“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8.译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答案】(1)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2)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4)每天一竹笼饭,一瓢冷水,住在贫民区一间破房子里,一般人忍受不了这种清贫,而颜回却能安贫乐道,淡然处之。虽然清贫却能保持顶天立地的气概,真是了不起啊!了不起!(5)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6)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7)时间奔流而去的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留。(8)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9)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详解】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愠”“逾”“罔”“殆”“饭”“夺”“笃”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温故而知新 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殆:
(6)逝者如斯夫 逝:
 斯:
(7)曲肱而枕之 肱:
(8)博学而笃志 笃:
【答案】(1) 说:同“悦”,愉快
(2)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信:诚信
(4)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5)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6)逝:往、离去 斯:这,指河水
(7)肱:胳膊
(8)笃:坚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说”,是通假字,通“悦”,愉快;“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七、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A]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温故而知新
(5)不逾矩
3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日三省吾身。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2.出自于选文中的成语有哪些?请写出两个。
33.[A]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30.(1)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反省
(3)以……为快乐
(4)学过的知识
(5)法度
31.(1)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2)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32.温故知新
三十而立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33.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仅要学习他人的长处,还要发现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加以避免。
【分析】
30.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句意为:我十五岁立志学习。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句意为: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并加以改正。省,反省。
(3)句意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乐的人。乐,以……为快乐。
(4)句意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故,学过的知识。
(5)句意为:不越过法度。矩,法度。
31.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1)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反省。(2)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32.
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此题,只要写出出自选文的两个成语即可。由“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提炼出温故知新;由“择其善者而从之”提炼出择善而从;由“三人行,有我师焉”提炼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提炼出三十而立等。写出两个即可。
33.
本题考查句子揭示的道理。作答此题,先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道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是“选择他们好的方面向他们学习,看到他们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也具有的缺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这两句启示我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仅要学习他人的长处,还要发现别人的短处,警惕并摒弃坏的东西。
【点睛】
译文A: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B: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战,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中脑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34.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





贵,于



云。
3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博学而笃志
笃:_____________
(2)三军可夺帅也
夺:_____________
(3)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_____________
(4)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_____________
36.翻译下列句子。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7.(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______”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______________”字,对比鲜明。
38.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答案】
3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
(1)坚定
(2)改变
(3)振奋
(4)达到。
36.(1)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
37.
静;
躁。
38.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分析】
34.
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故断句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笃,本义,坚定。夺,一词多义,改变。励,本义,振奋。致,本义,达到。
36.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逝,往、离去。斯,这。舍弃。(2)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广,增长。成,成就。
37.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一空:根据乙文中的“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两句可知,作者着重围绕着一个“静”字加以论述,概括了做人和治学的经验。前一句是做人的经验,后一句是治学的经验。第二空:根据“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知作者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一个“躁”字。
38.
考查比较阅读和阅读启示。根据甲文中的“匹夫不可夺志也”“博学而笃志”可知孔子认为人一定要坚定自己的志向,志向必须专一,不能轻易改变。根据乙文中的“非志无以成学”可知诸葛亮认为要想成就学问,就一定要有立下志向。志向是成就学问的前提和动力。只有做到了立志,才能勤奋学习,最终学有所成。据此表达“志”与“学”的关系即可。
【点睛】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十二章·学而》)
(乙)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3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三处)





身。
4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为人谋而不忠乎
(2)家无井而出溉汲
(3)及其家穿井
4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42.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的好处。
【答案】
39.吾/日/三省/吾身。
40.(1)谋划
(2)浇灌、灌溉
从井里取水
(3)待,等到
41.(1)(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一个人。”
(2)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
42.示例: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严于律己,勇于自我剖析、自我反省,有助于我们不断地净化自己的思想,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更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39.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停顿的能力。注意词语不能拆开。
句意: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所以停顿应该是:吾/日/三省/吾身。
40.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1)句意: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谋:谋划。
(2)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溉汲:打水浇田。
(3)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
41.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1)告人:告诉别人;吾:我;穿井:挖井,凿井。
(2)国人:居住在国都的人;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听说”;宋君:宋国的君主。
4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
“吾日三省吾身”的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反省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过程,我们在每天的学习工作中可能会遇到许多的事情,有的事情我们可能没有处理好,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自我反思,警醒自己以后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我们只有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勇于进行自我反省,不断地剖析自身存在的缺点,才能够帮助我们净化自身的思想,发现自身的弱点与不足之处,这样才可以让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加端正得体,也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升。
【点睛】
参考译文:
《论语)十二章·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负责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题目。
(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①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②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③有满而不覆者哉!”
(注)①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②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③恶
(wū):哪里,怎么。
43.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乐趣
B.虚则敧
敧:倾斜
C.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
D.满则覆
覆:倾覆
44.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喟然而叹曰
B.思而不学则殆
虚则敧
C.此盖为宥座之器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回也不改其乐
4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启示人要谦虚,不要自以为是。
B.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都只谈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
C.“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的原因是孔子想要验证宥座器的特点。
D.孔子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4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答案】
43.A
44.B
45.B
46.①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②哪里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
【分析】
43.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乐,以……为快乐。故选A。
44.
考查一词多义。
A.表转折/表修饰;
B.就/就;
C.助词,的/“王凝之”是人名;
D.其中的/他的;
故选B。
4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B.“只谈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有误。“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敬”还告诉我们做人要有谦逊的态度,是从做人修养的方面谈的。另外,宥坐之器,即敬器,古时国君置于座右,以为不要过或不及之劝戒。所以还与治理国家有关。故选B。
46.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①三,泛指多个;必,一定;师,老师。②恶,哪里,怎么;覆:倾覆。
【点睛】
参考译文: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
八、课内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47.孔子是(_______)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4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
相委而去
B.于我如浮云
其一犬坐于前
C.思而不学则殆
淫慢则不能励精
D.曲肱而枕之
下车引之
49.请用自己的话解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思
50.《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至少写出两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51.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先说说这则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体会,谈谈你的启示或体会。
【答案】
47.春秋(春秋末)
48.C
49.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50.温故知新、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51.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47.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48.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表转折,却\表顺承,可不译;
B.介词,对于\介词,在;
C.连词,就\连词,就;
D.代词,指胳膊\代词,指元方;
故选C。
49.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故,旧的知训。而,就。可,可以。以,凭借。为,做。
50.
考查成语积累。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如: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不亦乐乎:不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吗?
51.
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的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发。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了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的把书本上的知识化为自己的能力。如我们在学习某一知识时,就要认真学习,努力思考,勤于发问,勇敢质疑,这样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点睛】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阅读选文,完成以下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高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2.解释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四十而不惑
C.人不堪其忧
D.仁在其中矣
5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4.翻译下列句子。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5.在选文中各选一句关于“学习”和“修养”方面的句子,说说对你的启示。
【答案】
52.A“说”同“悦”,愉快
B迷惑
C忍受
D仁德
5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4.①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②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55.示例:“学而时习之”,在学习上,启示我学习新知识之后要常常温习实践。“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修养上,启示我和朋友交往一定要讲求信用。
【分析】
52.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句意: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2)句意: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惑:迷惑。
(3)句意: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堪:忍受。
(4)句意:仁德就在其中了。仁:仁德。
53.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主要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判定。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择其善者”与“而从之”,“其不善者”与“而改之”之间是表顺接的两个动作行为,中间需断开。故停顿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4.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重点词:
(1)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信:诚信。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ài):疑惑。句中两个“而”都表转折关系。
55.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论语>十二章》中,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修养的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等,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一句,说出启示即可。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是谈学习方法的,它告诉我们在学习中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归纳总结,理解性记忆。
【点睛】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面》)
③子曰:“温故面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⑧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⑨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56.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思而不学则殆
(4)仁在其中矣
5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每句断一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9.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很多观点,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
56.生气,恼怒;诚信;疑惑;仁德。
57.(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2)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9.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上观点是:要多复习,要学思结合,要找到学习的兴趣所在;在学习态度上的观点是:要珍惜时间,要随时学习,要热爱学习。这些观点对我们很有参考价值。比如“学而时习之”就告诉了我一个非常有用的学习方法:学习后要及时复习经常复习。我每周复习,每次考试前复习,都觉得懂的知识又多了一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入了。老师都说我综合能力强,我知道,这是多复习的结果。
【分析】
56.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
(2)句意: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信,诚信;
(3)句意: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疑惑。殆,疑惑;
(4)句意:仁德就在其中了。仁,仁德。
57.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温故,温习学过的知识;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为师,做老师。
(2)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不舍昼夜,日夜不停。
58.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故断句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故断句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9.
考查对内容的理解。通读文言文,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句理解体会。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上的观点:根据“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分析,学习要多复习;根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分析,可得出学习与思考要结合;根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析,可得出要找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态度上的观点:根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析,可得出要热爱学习,根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分析,要态度谦虚;根据“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分析,可得出要珍惜时间。具体解答时,要选择一句话,注明学习态度或方法,谈体会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作答,合乎情理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②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③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④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疑惑。”
⑤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⑥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⑦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⑧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⑨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阅读《论语》十二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60.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B.传不习乎:传递
C.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D.切问而近思近:恳切
6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于我如浮云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久之,目似瞑
D.逝者如斯夫
夫君子之行
6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是儒家的主要思想。
C.“三十而立”、“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都是出自《论语》的成语。
D.“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都是讲学习方法的句子。
【答案】
60.B
61.A
62.D
【分析】
60.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
A.句意为:不也是很愉快吗。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B.句意为: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C.句意为: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堪:能忍受。
D.句意为: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故选B。
61.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把握和分析能力。答题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判断词语的意思。
A.都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
B.介词,对,对于/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C.代词,它/助词,无意义;
D.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故选A。
62.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即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表明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赞美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可见选项表述错误;故选D。
【点睛】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63.给下面加点的字释义。
(1)传不习乎___________________
(2)不逾矩_________________
6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5.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6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答案】
63.
(1)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法度
64.別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65.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6.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选择他人长处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围绕“选择他人长处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回答即可。)
【详解】
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句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②句意:不会超过法度。矩,法度。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重点词语:愠,生气,恼怒;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君子,有才德的人。
3.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有长短处,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对于别人的长处优点要学习借鉴,短处缺点就在自己身上加以改正。
【点睛】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法度。”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博学而笃志。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B.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
D.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温故而知新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饭疏食,饮水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不愠(yùn)
逝者(shì)
B.罔(wáng)
笃志(d?)
殆(dài)
焉(yān)
C.箪(dān)
好之者(hǎo)
曲肱(gōng)
惑(huò)
D.三省(x?ng)
传不习乎(zhuàn)
逾(yú)
矩(j?)
5.下面文化名人的尊称(别称)、姓名、他人的评价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柳先生——柳宗元——不为五斗米折腰
B.诗圣——杜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诗仙——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六一居士——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6.欣赏下面书法作品,评价正确的是(  )
A.甲是行书,精巧纤细,飘逸灵动
B.乙是草书,纵任奔逸,急速张扬
C.甲是楷书,丰厚饱满,阔大端正
D.乙是隶书,笔意瘦挺,骨力遒劲
7.下列文言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我∕如浮云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博学而∕笃志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8.选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不善者而改之  曲肱而枕之
B.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C.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D.回也不改其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有客人远道而来,我们可以用《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
B.人到七十,余日不多,便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因为孔子都说“七十而从心所欲”。
C.《论语》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孔子的一句话,为民族添彩,光阴似箭,“逝者如斯夫”,大江东流,带不走古老的掌故。
10.下面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1.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从心所欲,不逾矩。
B.匹夫不可夺专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人不堪其忧。
12.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3.下列文言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到达远方。
B.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D.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15.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B.吾日三省(shěng)吾身。
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D.逝者如斯(sī)夫,不舍昼夜。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16.将下面的文言句默写完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17.这三则语录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请分别指出,并说明理由。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解释加点的词语。
(1)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
(2)俄而雪骤____________
(3)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__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温故而知新
(4)博学而笃志
(5)匹夫不可夺志也
(6)应傍战场开
三、字词书写
20.给加点的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______)
学而不思则罔(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______)
不亦说乎(______)
三省吾身(______)
传不习乎(______)
不逾矩(______)
一箪食(______)
好之者(______)
曲肱而枕之(______)
博学而笃志(______)
逝者如斯夫(______)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出现,______远流长。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它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______的老人。
《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
《诗经》中也有关于如何做到孝的具体表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以德,昊天罔极。”可见,要做到孝,
①父母是最基本的要求。
孝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方面。《论语》中就有多处孔子对孝的阐述与回答。学生子游问“孝”,孔子答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而关于如何行孝,孔于这样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可是,在当下,或出于习惯,或出于无奈,很多年轻人却往往没有做到孔子所指的
②和
③父母这两层含义。
(1)填入文中横线内的字及“长”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源

长我育我(zhǎng)
B.渊

长我育我(cháng)
C.源

长我育我(zhǎng)
D.渊

长我育我(cháng)
(2)对下列汉字的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必:点、斜钩、点、撇、点
惯:点、点、竖、竖折、横折、竖、横、竖、横折、撇、点
B.必:点、斜钩、点、点、撇
惯:点、竖、点、竖折、横折、横、竖、竖、横折、撇、点
C.长:横、竖提、撇、捺
出:竖折、竖、竖、竖折、竖
D.长:撇、横、竖提、捺
出:竖折、竖、竖折、竖、竖
(3)东汉的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里总结了前人的造字经验,提出了“六书”的说法,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方法,转注、假借是用字的方法。例如,“孝”字是由“老”的上部分和“子”字合成,它从字形上体现了子女与老人的关系。下面各组汉字都属于会意字的一项是______
A.休



B.日



C.上



D.校



(4)联系上下文,在文段中横线①②③处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善待
恭敬
陪同
B.赡养
尊敬
陪伴
C.养育
尊敬
陪同
D.善待
养育
陪伴
2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____)
不亦说乎(____)
人不知而不愠(____)
三省吾身
(____)
学而不思则罔(____)
思而不学则殆
(____)
一箪食(____)
曲肱而枕之(____)
博学而笃志(____)
四、情景默写
23.古诗文默写。
《(论语)十二章》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导我们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孔子在河边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醒我们时光一去不复返;子夏的“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方法;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强调提升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2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对照别人的短处改正自身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办好这期黑板报,宣传组的同学设计刊头,撰写稿件,编辑资料,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句子默写
25.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三十而立,______________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________,________。
(4)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述而》)
(5)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罕》
(6)《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请根据语境还原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场景。
(场景一)孔子与子贡谈论学习之道。
一日,子贡问孔子:“学习和思考有何关系呢?”
孔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贡若有所思。几日后子贡在课上分享温习知识并思考后的新理解,新体会,孔子不由感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二)
一日,子路对孔子抱怨:“我们学习的条件太艰苦了,我一点都不快乐!”
孔子批评道:“你怎么这样想呢?你看颜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陋巷,___________,回也不改其乐。”
(场景三)一日,孔子在给曾子讲学。
曾子问孔子:“___________”
孔子回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6.按要求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1)《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学习周围人的长处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往的朋友中,许多人都是优点和缺点并存的,怎样对待他们的优缺点呢?《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给出了答案。
(3)《论语》中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5)孔子强调要珍惜时间,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
(2)有朋自远方来______
(3)人不知而不愠______
(4)思而不学则殆______
(5)吾日三省吾身______
(6)学而不思则罔______
(7)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______
(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
(9)博学而笃志______
28.译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温故而知新 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殆:
(6)逝者如斯夫 逝:
 斯:
(7)曲肱而枕之 肱:
(8)博学而笃志 笃:
七、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A]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温故而知新
(5)不逾矩
3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日三省吾身。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2.出自于选文中的成语有哪些?请写出两个。
33.[A]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战,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中脑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34.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





贵,于



云。
3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博学而笃志
笃:_____________
(2)三军可夺帅也
夺:_____________
(3)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_____________
(4)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_____________
36.翻译下列句子。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7.(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______”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______________”字,对比鲜明。
38.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十二章·学而》)
(乙)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
3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三处)





身。
4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为人谋而不忠乎
(2)家无井而出溉汲
(3)及其家穿井
4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42.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的好处。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题目。
(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①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②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③有满而不覆者哉!”
(注)①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②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③恶
(wū):哪里,怎么。
43.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乐趣
B.虚则敧
敧:倾斜
C.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
D.满则覆
覆:倾覆
44.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喟然而叹曰
B.思而不学则殆
虚则敧
C.此盖为宥座之器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回也不改其乐
4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启示人要谦虚,不要自以为是。
B.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都只谈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
C.“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的原因是孔子想要验证宥座器的特点。
D.孔子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4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八、课内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47.孔子是(_______)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4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
相委而去
B.于我如浮云
其一犬坐于前
C.思而不学则殆
淫慢则不能励精
D.曲肱而枕之
下车引之
49.请用自己的话解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思
50.《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至少写出两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51.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先说说这则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体会,谈谈你的启示或体会。
阅读选文,完成以下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高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2.解释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四十而不惑
C.人不堪其忧
D.仁在其中矣
5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4.翻译下列句子。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5.在选文中各选一句关于“学习”和“修养”方面的句子,说说对你的启示。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面》)
③子曰:“温故面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⑧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⑨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56.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思而不学则殆
(4)仁在其中矣
5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每句断一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9.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很多观点,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阅读《论语》十二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60.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B.传不习乎:传递
C.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D.切问而近思近:恳切
6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于我如浮云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久之,目似瞑
D.逝者如斯夫
夫君子之行
6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是儒家的主要思想。
C.“三十而立”、“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都是出自《论语》的成语。
D.“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都是讲学习方法的句子。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63.给下面加点的字释义。
(1)传不习乎___________________
(2)不逾矩_________________
6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5.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6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