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课 《世说新语》二则 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8课 《世说新语》二则 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2 12:04:49

文档简介

第08课
《世说新语》二则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B.“过中不至”这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陈太丘而不是客。
C.“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下列选项中全都是敬辞的一项是(

A.令尊、垂念
B.奉陪、家严
C.鄙人、高就
D.劳驾、舍弟
3.下列有关《世说新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咏雪》作者是南朝宋刘义庆,选自《方正》门。
B.《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是个聪明明理的孩子。
C.《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太丘为人守时。
D.《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4.下列故事,不属于表现孩子聪慧是(  
)
A.司马光砸缸
B.曹冲称象
C.道旁苦李
D.刻舟求剑
5.下列词语不属于谦辞的是(  
)
A.令爱
B.家父
C.舍弟
D.愚兄
6.下列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与儿女讲/论文义
C.未若/柳絮/因风起
D.君与家君/期日中
7.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俄而:不久、一会儿。
B.期行:相约同行。
C.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D.尊君:尊贵的君王。
8.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B.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C.仅仅有—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D.未若柳絮因风起。
9.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呵。
B.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C.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D.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0.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语意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所有的蝈蝈都能品尝到一口美味。
②我扔入一片梨,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
③自私心是到处都存在的。
④吃饱了,它便让位给另一只蝈蝈,这时它变得宽容了。
⑤谁要是来咬这块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
⑥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A.③④①⑥②⑤
B.③⑤②④⑥①
C.①②③⑥⑤④
D.②⑤③④①⑥
11.下面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B.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
C.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D.听了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敬辞或谦辞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过几天是家父八十大寿,请你到时赏光。
B.久仰大名,今日见到您真是三生有幸啊!
C.我因事不能参加您的生日会,还望见谅!
D.遇到困难请尽管提问,我们将不吝赐教。
13.下列语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未若柳絮因风起。
B.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C.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D.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未若/柳絮/因风起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君与家君/期日中
1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的(

A.《春》的作者是朱自清,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B.《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人,满族。现代作家。著有小说《四世同堂》《茶馆》《骆驼祥子》《龙须沟》等。
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史铁生自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16.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
B.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C.实验中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多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
D.江南药业集团采取积极有效的节水措施,用水量由去年同期的四十吨下降为现在的十吨,下降了三倍。
17.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君在不”中的“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B.“待君久不至”中的“君”相当于“您”,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C.“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小弟”是称呼比自己小的男性朋友,“小儿”是称呼自己的儿子。
18.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
B.与人期行(约定)
C.相委而去(离开)
D.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
19.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候,用“令尊”
“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
“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托你的福,我的令妹找了一份非常满意的工作。
C.七夕节的别称有女儿节、七月七、乞巧节。与七夕有关的古诗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D.毕业时你送给我的照片和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与儿女讲论文义
B.下车引之
思援弓缴而射之
C.元方入门不顾
江春入旧年
D.白雪纷纷何所似
水何澹澹
2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元方/入门/不顾
B.陈太丘/与友/期行
C.元方时/年七岁
D.君与家君/期日中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公欣然曰
欣然接受
B.友人惭,下车引之
抛砖引玉
C.陈太丘与友期行
不期而遇
D.太丘舍去
舍生取义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B.太丘舍去(舍弃)
C.去后乃至(才)
D.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24.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未几”“少时”“顷刻”“少顷”等词语表示过了不久,一会儿。
B.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C.“已而”表示过了一些时候才发生;“适”“向”是“刚才”的意思;“食顷”指一顿饭工夫;“既而”相当于“不久”“紧接着”的意思。
D.二十四节气中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集腋成裘
B.俄而雪骤
暴风骤雨
C.与儿女讲论文义
我寄愁心与明月
D.撒盐空中差可拟
无可比拟
26.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与儿女讲/论文义
C.即公大兄无/奕女
D.公/大笑/乐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即公大兄无奕女(就是)
B.与儿女讲论文义(和)
C.白雪纷纷何所似(什么)
D.未若柳絮因风起(像)
2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B.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C.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
D.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2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
(2)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___
(4)匹夫不可夺志也_______________
3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
③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
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
31.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
(2)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
(3)弛担持刀(______)
(4)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
32.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①俄而雪骤_____
②陈太丘与人期行_____
③人不知而不愠_____
④匹夫不可夺志也_____
33.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
(2)博学而笃志(______)
(3)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
(4)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
三、字词书写
3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_______)
欣然(______)
奕女(______)
柳絮(_______)
尊君在不(_____)
友人惭(______)
35.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期行(_____)
在不(_____)
相委而去(____)
友人惭(____)
36.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内容。
(1)(____)与儿女讲论文义
(2)(____)过中不至
(3)(____)去后(____)乃至
37.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柳絮(________)
差可拟(________)
尊君在不(________)
雪骤(________)
四、情景默写
38.38.理解填空。
(1)《咏雪》中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雪》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元方对父亲的朋友是这样批驳的:______________
39.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咏雪》一文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拟大雪纷纷的情景。
(2)《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陈元方不愿意原谅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对比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
孔融被收,中外①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④。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世说新语·言语篇》)
注释:①中外:指朝庭内处。②惶怖:惊恐。③琢钉戏:一种小孩玩的薄戏。④遽容:恐惧的脸色。
4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__;
(2)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
(3)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
(4)了无遽容__________________;
(5)冀罪止于身________________。
4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42.依据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言语篇》,“言语”是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甲文中体现“言语”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体现“言语”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下面关于甲、乙两文,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成语“覆巢之下无完卵”出自乙文中的“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一句。
B.甲文“王凝之妻”与乙文“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两个“之”意思一样。
C.甲、乙两文中对话的内容居多,所以在表现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这一手法。
D.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人民教育出版社)
(乙)
桓玄问刘太常①曰:“我何如谢太傅?”刘答曰:“公高太傅深。”又曰:“何如(
)舅子敬?”答曰:“楂、梨、橘、柚,各有其美。”
(选自《世说新语·品藻》,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释]①刘太常:刘瑾,字仲璋,历任尚书、太常卿。他母亲是王義之的女儿、王子敬(王献之)的姐妹。
4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
(2)尊君在不
(3)元方入门不顾
(4)我何如谢太傅
45.根据语境,乙文方框处填入的敬辞最合适的一项是(

A.贤
B.家
C.惠
D.舍
46.按要求答题。
(1)用“/”划分句子停顿,划一处。




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7.两文中陈元方和刘太常的回答都很智慧,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咏雪
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①如雾转,凝阶②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注释)①萦空:在空中萦绕、飘动。②凝阶:凝结于台阶。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笺疏》)
48.结合语境,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加点字
《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
选项
(1)相思空何益
A.代词,什么
B.副词,甚,多么
C.代词,哪里,什么地方
D.语气词,相当于“啊”
___
(2)俄而雪骤
A.动词,泛指奔驰
B.形容词,迅急,猛、快
C.副词,屡次,多次
D.副词,突然
___
49.吴均把雪比作“雾”,比作“花”,现在有同学想用谢道韫的“柳絮”来形容吴均笔下的雪,你认为可以吗?试说明理由。
50.《咏雪》一文中,两次描写了谢太傅的表情,但对兄子胡儿和兄女道韫的表情却并无着墨。请仿照“公欣然曰”,在“胡儿曰”与“兄女曰”的“曰”之前各增补一个词语,并简要说明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5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咏雪》一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陈善和嘉锡各持怎样的观点。
宋陈善《扪虱新话三》云:“撒盐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风起,此鹅毛雪也。然当时皆以道韫之语为工。予谓诗云:‘相彼雨雪,先集维霰’,霰即令所谓米雪耳。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谓,固未可优劣论也。”嘉锡按:二句虽各有谓,而风调自以道韫为优。
(《世说新语笺疏》)
阅读《世说新语》中关于谢安的四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家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遏①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丙]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②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③。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丁]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注释)①谢遏:即谢玄,太傅谢安之侄,东晋名将。②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即历史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③局:棋局。
52.对下列句子里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
B.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因为
C.好著紫罗香囊
著:佩戴
D.乃谲与赌
谲:欺骗
5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54.面对夫人“不见君教儿”的质疑,谢安的回答是“我常自教儿”。结合以上语段,分析谢安对子侄辈的教育是怎样体现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5.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_
(2)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
56.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的“讲论文义”指的是谢太傅虚心向孩子们请教文章的义理。
B.[甲]文着重表达了对雪的赞美之情。
C.[乙]文中“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点明了不守信用的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
D.[乙]文中“尊君”是谦辞。是对自己父亲的一种称呼。
5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8.[乙]文中,陈元方的言行之间是否有矛盾之处?理由是什么?
59.[甲][乙]两文都通过讲述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儿童的才智。对两文中的儿童,你喜欢谁?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6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_______)
(2)下车引之(_______)
(3)方与之食(_______)
(4)恐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
61.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
B.元方入门/不顾
C.故人至/暮不来
D.起/不食待之
6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尊君在不/故人至暮不来
B.去后乃至/相委而去
C.起之不食以俟者/未若柳絮因风起
D.起不食待之/恐其自食其言也
6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4.请结合(甲)(乙)两段的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六、课内阅读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日中不至______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___
(3)已去__________
(4)则是无礼__________
6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7.“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68.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阅读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君在不(不:同“否”)
B.差可拟
(差:大体)
C.因风起
(因:因为)
D.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7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71.下列选项中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事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守信之人。
72.面对友人责骂自己的父亲,元方是如何反驳的?这表现出他怎样的特点?第08课
《世说新语》二则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B.“过中不至”这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陈太丘而不是客。
C.“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错。“过中不至”这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2.下列选项中全都是敬辞的一项是(

A.令尊、垂念
B.奉陪、家严
C.鄙人、高就
D.劳驾、舍弟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能力。敬辞和谦辞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谦辞表示谦虚的言辞。A项都是敬辞。B项中“家严”指自己的父亲,是谦辞;C项“鄙人”是对自己的谦称,是谦辞;D项中“舍弟”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是谦辞。故选A。
3.下列有关《世说新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咏雪》作者是南朝宋刘义庆,选自《方正》门。
B.《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是个聪明明理的孩子。
C.《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太丘为人守时。
D.《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咏雪》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笺疏》。故答案A表述错误。
4.下列故事,不属于表现孩子聪慧是(  
)
A.司马光砸缸
B.曹冲称象
C.道旁苦李
D.刻舟求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刻舟求剑”是一个汉语成语,是《吕氏春秋·察今》中的一则寓言,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人。所以D项不能表现孩子的聪明。故答案为D。
5.下列词语不属于谦辞的是(  
)
A.令爱
B.家父
C.舍弟
D.愚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体常识的了解。A“令爱”的说法在古代是敬称,不是谦称。故答案为A。
6.下列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与儿女讲/论文义
C.未若/柳絮/因风起
D.君与家君/期日中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句读划分。可以先把句子翻译,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句读划分。注意不要出现“破句”。同时可利用虚词来帮助划分句读。根据句意A句的正确句读是:陈太丘/与友/期行。故答案为A。
7.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俄而:不久、一会儿。
B.期行:相约同行。
C.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D.尊君:尊贵的君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D.
“尊君”的意思是你的父亲,不是“尊贵的君王”的意思。答案为D。
8.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B.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C.仅仅有—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D.未若柳絮因风起。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要注意平时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练习。C句没有运用比喻手法,“好像”一词并不表示比喻,而是表示估计,猜测。
9.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呵。
B.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C.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D.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感彩的辨析。单独分辨词的褒贬,并不十分困难,难的是在一定语境中有时褒义词贬用,有时贬义词褒用,这时必须依据上下文通盘考虑,才能确定它是褒义还是贬义。D项感彩没有发生变化。A.“狡猾”是贬义褒用,意思是“调皮、机灵”的意思。B.“卖弄”是贬词褒用,从听觉生动地描绘出鸟儿在和煦的春风中尽情鸣叫的可爱情态。C.“聪明”是褒义贬用,在文中含有“愚蠢”之意,有深深的自责自嘲之义。D.“荫蔽”在这里词性不变,含义为覆盖;庇护;保护。“荫庇”这里是指大树遮挡住烈日,为树下的动植物遮风挡雨。
10.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语意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所有的蝈蝈都能品尝到一口美味。
②我扔入一片梨,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
③自私心是到处都存在的。
④吃饱了,它便让位给另一只蝈蝈,这时它变得宽容了。
⑤谁要是来咬这块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
⑥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A.③④①⑥②⑤
B.③⑤②④⑥①
C.①②③⑥⑤④
D.②⑤③④①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D项正确。先找出首句。这是一个叙事的段落,所有句子都是围绕我扔下的一片梨开始的,所以②中是起始句,答案就出来了。
11.下面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B.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
C.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D.听了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D项运用不正确。“忍俊不禁”的意思是“忍不住笑起来”,其中本来就含有“笑”的意思了。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敬辞或谦辞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过几天是家父八十大寿,请你到时赏光。
B.久仰大名,今日见到您真是三生有幸啊!
C.我因事不能参加您的生日会,还望见谅!
D.遇到困难请尽管提问,我们将不吝赐教。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语句,根据提供的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人物的身份,看词语运用得是否得体,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D项使用不得体,不吝赐教:指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一般用于对别人说,不能用于自己。
13.下列语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未若柳絮因风起。
B.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C.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D.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对文言文中常见通假字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分析选择,逐项排查。B项有通假字,不:通“否”,表示询问。其他项没有通假字。
1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未若/柳絮/因风起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君与家君/期日中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来划分。C项划分有误。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应为:陈太丘与友/期行。
1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的(

A.《春》的作者是朱自清,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B.《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人,满族。现代作家。著有小说《四世同堂》《茶馆》《骆驼祥子》《龙须沟》等。
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史铁生自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中《茶馆》《龙须沟》属于戏剧。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6.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
B.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C.实验中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多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
D.江南药业集团采取积极有效的节水措施,用水量由去年同期的四十吨下降为现在的十吨,下降了三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搭配不当,在“发展”后加上“的需求”。C词语顺序颠倒,“学生”放在“受”后边。D下降不能用倍数。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7.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君在不”中的“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B.“待君久不至”中的“君”相当于“您”,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C.“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小弟”是称呼比自己小的男性朋友,“小儿”是称呼自己的儿子。
【答案】D
【详解】
考查古代文化常识。D项“‘小弟’是称呼比自己小的男性朋友”表述不正确,“小弟”是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
18.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
B.与人期行(约定)
C.相委而去(离开)
D.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
【答案】D
【详解】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因:趁、乘。故选D。
19.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候,用“令尊”
“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
“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托你的福,我的令妹找了一份非常满意的工作。
C.七夕节的别称有女儿节、七月七、乞巧节。与七夕有关的古诗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D.毕业时你送给我的照片和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B“令妹”是称别人的妹妹。C“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指上元节即元宵节。D“惠存”是敬辞,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赠、惠顾、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与儿女讲论文义
B.下车引之
思援弓缴而射之
C.元方入门不顾
江春入旧年
D.白雪纷纷何所似
水何澹澹
【答案】D
【解析】
【详解】
考查文言虚词。D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何:代词,什么/副词,多么。A项,与:跟(和、同)。B项,之:代词,他,它。C项,入:动词,进入。
【点睛】
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2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元方/入门/不顾
B.陈太丘/与友/期行
C.元方时/年七岁
D.君与家君/期日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
C项朗读停顿划分有误。正确划分应为:元方/时年/七岁。译为:元方当时年龄七岁。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公欣然曰
欣然接受
B.友人惭,下车引之
抛砖引玉
C.陈太丘与友期行
不期而遇
D.太丘舍去
舍生取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
B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引:拉,牵拉/引出。A项,然:……的样子。C项,期:约定。D项,舍:舍弃。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B.太丘舍去(舍弃)
C.去后乃至(才)
D.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答案】D
【解析】
【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D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顾:回头看。翻译为“照顾”明显不通,要根据语境推断词义。
24.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未几”“少时”“顷刻”“少顷”等词语表示过了不久,一会儿。
B.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C.“已而”表示过了一些时候才发生;“适”“向”是“刚才”的意思;“食顷”指一顿饭工夫;“既而”相当于“不久”“紧接着”的意思。
D.二十四节气中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
考查古代文化常识。D项表述不正确,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情况,表明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集腋成裘
B.俄而雪骤
暴风骤雨
C.与儿女讲论文义
我寄愁心与明月
D.撒盐空中差可拟
无可比拟
【答案】C
【详解】
考查一词多义。C项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与:前者介词“跟”;后者连词“和”。A项,集:聚集。B项,骤:急。D项,拟:相比。
【点睛】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止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表示不同的意思,这样的现象叫一词多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26.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与儿女讲/论文义
C.即公大兄无/奕女
D.公/大笑/乐
【答案】D
【解析】
【详解】
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划分应为D项。A项改为: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项改为:与儿女/讲论文义。C项改为:即/公大兄/无奕女。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即公大兄无奕女(就是)
B.与儿女讲论文义(和)
C.白雪纷纷何所似(什么)
D.未若柳絮因风起(像)
【答案】D
【解析】
【详解】
考查文言虚词的多义现象或不同用法。D项加点虚词的解释有误,若:如,及,比得上。
2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B.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C.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
D.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
考查文言词语的义项。D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因:趁、乘。
二、填空题
2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
(2)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___
(4)匹夫不可夺志也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急
(2)同“悦”,愉快。
(3)以……为乐
(4)改变
【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俄而雪骤”意思是:忽然雪下的紧了,由此可判断:骤,急;“不亦说乎”意思是:不也很快乐吗,由此可判断:说,通悦,愉快;“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由此可判断:乐,以……为乐;“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由此可判断:夺,改变。
点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3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
③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
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
【答案】趁,乘。
离开。
讲述
同“释”,解除,消除。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未若柳絮因风起”翻译为“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因”意思是“趁,乘”。“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翻译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离开了”,“去”意思是“离开”。“国人道之”翻译为“住在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道”意思是“讲述”。“其人舍然大喜”翻译为“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舍”同“释”,意思是“解除,消除”。
31.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
(2)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
(3)弛担持刀(______)
(4)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
【答案】(1)相比
(2)竭尽自己的心力
(3)解除,卸下
(4)达到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忠”“致””“弛”属于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32.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①俄而雪骤_____
②陈太丘与人期行_____
③人不知而不愠_____
④匹夫不可夺志也_____
【答案】急
约定
恼怒
改变
【详解】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①不久雪下得急了。骤:急。
②陈太丘和别人约定好一起上路。期:约定。
③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生气。愠:生气、恼怒。
④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能被改变。夺:改变。
33.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
(2)博学而笃志(______)
(3)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
(4)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
【答案】(1)达到
(2)坚定
(3)趁,乘
(4)一起
【详解】
(1)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致”是一词多义:到达;兴致。
(2)博学而笃志: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是一词多义:坚定;很;重。
(3)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因”是一词多义:趁,乘;凭借;于是;因此。
(4)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是一词多义:一起;相等;专一。
三、字词书写
3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_______)
欣然(______)
奕女(______)
柳絮(_______)
尊君在不(_____)
友人惭(______)
【答案】fùxīnyìxùfǒucán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注意“不”是通假字,通“否”,要读通字的拼音。“惭”不要读成“jiàn”。
35.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期行(_____)
在不(_____)
相委而去(____)
友人惭(____)
【答案】

fǒu
wěi
cán 
【解析】
【详解】
文言文主要考多音字和异读字。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如“在不”的“不”就属于假借异读,读“fǒu”。
36.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内容。
(1)(____)与儿女讲论文义
(2)(____)过中不至
(3)(____)去后(____)乃至
【答案】
谢太傅
那朋友
太丘
那朋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找出文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即可,要保持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37.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柳絮(________)
差可拟(________)
尊君在不(________)
雪骤(________)
【答案】xù

fǒu
zhòu
【解析】
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此题要注意的是这些词都是文言词语,如“不”为通假字,通“否”,所以念fǒu。
四、情景默写
38.38.理解填空。
(1)《咏雪》中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雪》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元方对父亲的朋友是这样批驳的:______________
【答案】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此题的难度不大,“奕”“凝”“礼”是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39.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咏雪》一文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拟大雪纷纷的情景。
(2)《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陈元方不愿意原谅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入门不顾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撒,拟。
五、对比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
孔融被收,中外①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④。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世说新语·言语篇》)
注释:①中外:指朝庭内处。②惶怖:惊恐。③琢钉戏:一种小孩玩的薄戏。④遽容:恐惧的脸色。
4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__;
(2)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
(3)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
(4)了无遽容__________________;
(5)冀罪止于身________________。
4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42.依据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言语篇》,“言语”是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甲文中体现“言语”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体现“言语”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下面关于甲、乙两文,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成语“覆巢之下无完卵”出自乙文中的“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一句。
B.甲文“王凝之妻”与乙文“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两个“之”意思一样。
C.甲、乙两文中对话的内容居多,所以在表现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这一手法。
D.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答案】
40.
(1)不久,一会儿。
(2)大体可以相比。
(3)趁、乘。
(4)完全没有。
(5)希望。
41.(1)谢安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
(2)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还有完整的蛋吗?”
42.
(1)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43.B
【分析】
40.
(1)句意: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俄而:不久,一会儿。
(2)句意: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3)句意: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因:趁、乘。
(4)句意:完全没有一点惶恐的样子。了无:完全没有。
(5)句意:希望只加罪于我本人。冀:希望。
41.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1)欣然: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
(2)大人:父亲;岂:难道;覆巢:打翻的鸟巢;完卵:完整的蛋。
42.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甲文,在回答“白雪纷纷何所似?”时,突出的是谢道韫的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原因:比喻讲究形似:大团大团的雪花簌簌落下,倘若有风,则会漫天飞舞。一团一团的柳絮,与鹅毛大雪相似,也会因风漫天飞舞,纷飞的白雪和因风起的柳絮,都给人以轻盈、飘逸、优雅的感受。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喻“白雪纷纷”,可谓形相似,景相同。比喻更讲究神似:把雪比作柳絮,一扫滞重之感,因风而起,漫天飘飞,这才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且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之时,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写出,更见诗意。谢道韫的回答表现了她的才气。乙文,“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意思是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孔融二子年仅八,九岁,遭此横祸居然“了无遽容”,且预料必被株连,故以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为喻。表现了他们从容不迫、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让人想不到孔融两个孩子年纪虽小,却传承了他们父亲的气度和智慧。据此理解作答。
43.
B.有误。甲文“王凝之妻”的“之”是人名的一部分,乙文“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的“之”是助词“的”的意思。故选B。
【点睛】
译文:
【甲】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孔融被捕时,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大儿子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仍然像原来那样在玩琢钉的游戏,完全没有一点惶恐的样子。孔融恳求前来执行逮捕任务的使者说:“我希望只加罪于我本人,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不料两个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不久(拘捕两个儿子的)
差役也到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人民教育出版社)
(乙)
桓玄问刘太常①曰:“我何如谢太傅?”刘答曰:“公高太傅深。”又曰:“何如(
)舅子敬?”答曰:“楂、梨、橘、柚,各有其美。”
(选自《世说新语·品藻》,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释]①刘太常:刘瑾,字仲璋,历任尚书、太常卿。他母亲是王義之的女儿、王子敬(王献之)的姐妹。
4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
(2)尊君在不
(3)元方入门不顾
(4)我何如谢太傅
45.根据语境,乙文方框处填入的敬辞最合适的一项是(

A.贤
B.家
C.惠
D.舍
46.按要求答题。
(1)用“/”划分句子停顿,划一处。




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7.两文中陈元方和刘太常的回答都很智慧,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44.(1)舍弃,丢下
(2)“不”通“否”
(3)回头看
(4)比,比得上
45.A
46.(1)公高/太傅深。
(2)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朋友自己先离开了,
47.元方的回答有理有据,从守信和礼节两方面直接反驳友人对父亲的责怪,元方的回答逻辑性强,巧妙地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刘太常的回答生动形象,巧用“楂梨橘柚”的比喻(或类比),肯定了双方的优点,刘太常的回答比较委婉,思考问题比较全面。
【分析】
44.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及通假字、古今异义。
(1)太丘舍去:丢下他离开。舍:舍弃,丢下。
(2)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不:通假字,通“否”。
(3)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4)我何如谢太傅:我和谢太傅相比,怎么样?如:比,比得上。
45.
本题考查敬辞、谦辞的运用。
A.贤: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
B.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
C.惠:敬辞,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
D.舍: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
句中是对舅子敬的敬称,故选A。
46.
(1)本题考查文言句读。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句读。
这句话的意思是:公高明,太傅深厚。故正确的断句为:公高/太傅深。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重点词语:期:约定;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去:离开。
47.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元方:面对友人的责怪,元方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从守信和礼节两方面直接反驳友人,回答有理有据,表现出元方的聪颖仁慧、知书达理,同时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刘太常:对桓玄的问题,刘太常回答说“楂、梨、橘、柚,各有其美”,意思是楂梨橘柚各有各的美味。运用类比,即言桓玄和舅子敬各有长处,肯定了双方的优点,回答委婉且生动形象。
【点睛】
甲文参考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文参考译文:桓玄问太常刘瑾说:“我和谢太傅相比,怎么样?”刘瑾回答说:“公高明,太傅深厚。”桓玄又问:“比起贤舅子敬来怎么样?”刘瑾回答说:“楂、梨、橘,柚,各有各的美味。”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咏雪
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①如雾转,凝阶②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注释)①萦空:在空中萦绕、飘动。②凝阶:凝结于台阶。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笺疏》)
48.结合语境,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加点字
《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
选项
(1)相思空何益
A.代词,什么
B.副词,甚,多么
C.代词,哪里,什么地方
D.语气词,相当于“啊”
___
(2)俄而雪骤
A.动词,泛指奔驰
B.形容词,迅急,猛、快
C.副词,屡次,多次
D.副词,突然
___
49.吴均把雪比作“雾”,比作“花”,现在有同学想用谢道韫的“柳絮”来形容吴均笔下的雪,你认为可以吗?试说明理由。
50.《咏雪》一文中,两次描写了谢太傅的表情,但对兄子胡儿和兄女道韫的表情却并无着墨。请仿照“公欣然曰”,在“胡儿曰”与“兄女曰”的“曰”之前各增补一个词语,并简要说明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5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咏雪》一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陈善和嘉锡各持怎样的观点。
宋陈善《扪虱新话三》云:“撒盐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风起,此鹅毛雪也。然当时皆以道韫之语为工。予谓诗云:‘相彼雨雪,先集维霰’,霰即令所谓米雪耳。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谓,固未可优劣论也。”嘉锡按:二句虽各有谓,而风调自以道韫为优。
(《世说新语笺疏》)
【答案】
48.
A
B
49.示例:可以。第二句中“细雪”二字,可见雪并不大,用“柳絮”来形容,能写出雪花姿态轻盈。
50.示例:胡儿窃喜曰,反映出他喜形于色,自以为胜券在握的心理。兄女悠然曰,表现出她淡定而又自信的心理。
51.陈善:两人的诗各有千秋,是针对不同形态的雪所作的比拟,不能用优劣去评价。嘉锡:两人的诗各有千秋,但谢道韫的诗句更有情调,也更雅致。
【分析】
48.
本题考查重点词语。
(1)句意:相思空有什么好处。何:什么。故选A。
(2)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骤:迅急,猛、快。故选B。
49.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先表明观点:可以。吴均的《咏雪》,“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句意:微风轻摇着庭院中的树木,细细的飞雪落入竹帘的缝隙;“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句意:雪花像雾一般在空中飘转着,凝结于台阶好似落花堆积。可见所描写的雪很小,很轻盈。和“柳絮”的轻盈有相似性。
50.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胡儿慨然曰,表现他的踌躇满志,又有点骄傲自负。兄女笑曰,表现她的自信和和与家人咏诗的喜悦。
示例:胡儿急曰,反映他急于回答,想要表现自己才学的心理。兄女乐曰,反映她做出了好诗后的开心。
51.
本题考查信息提取。结合“宋陈善云: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谓,固未可优劣论也”,可见陈善认为两人的诗各有千秋,是针对不同形态的雪所作的比拟,不能用优劣去评价;结合“嘉锡按:二句虽各有谓,而风调自以道韫为优”,可见嘉锡认为两人的诗各有千秋,但谢道韫的诗句更有情调,也更雅致。
【点睛】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阅读《世说新语》中关于谢安的四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家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遏①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丙]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②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③。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丁]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注释)①谢遏:即谢玄,太傅谢安之侄,东晋名将。②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即历史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③局:棋局。
52.对下列句子里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
B.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因为
C.好著紫罗香囊
著:佩戴
D.乃谲与赌
谲:欺骗
5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54.面对夫人“不见君教儿”的质疑,谢安的回答是“我常自教儿”。结合以上语段,分析谢安对子侄辈的教育是怎样体现的?
【答案】
52.B
53.(1)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2)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
54.谢安在寒雪日召集家中的子侄辈,通过和他们谈论文章义理,教导他们的学业,并且面对侄子和侄女不同表现,都给予肯定,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体现教育的参与性和保护性;当谢玄沉迷香囊时,谢安并没有直接对他进行教育或者粗暴地批评,而是委婉地、通过打赌的方式赢来他的香囊,然后烧掉,体现了教育的智慧性;当谢玄取得大战胜利,谢安也淡定从容,喜怒不形于色,对子侄辈是良好的示范,体现了教育的示范性。
【分析】
52.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因,趁、乘。B错误,故选B。
53.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公,谢太傅。欣然,高兴地样子何,什么。似,像。
(2)竟,完,完成。徐,慢慢地。向,去,前往,可以理解为开始。局,棋局。
54.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结合[丁]文“我常自教儿”可知,谢安对孩子的教育是言传身教,是潜移默化。
(2)结合[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知,谢安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召集子侄辈谈论文章义理,在谈论中把自己的思想和学识传递给子侄辈,是言传身教。结合[甲]文“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可知,面对侄子侄女对自己问题的水平不同的回答,谢安并没有直接点评,而是隐晦地表达自己的赞赏,对二人都有激励作用,其教育是柔和、鼓励式的,体现教育的参与性和保护性。
(3)结合[丙]文“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可知,面对谢安沉迷香囊这一行为,谢安没有直接批评,没有直接教育,而是用打赌方式获得其香囊,然后烧掉香囊,这样的方式委婉、含蓄,既间接告诉谢玄其沉迷香囊的错误,又保护了谢玄的心灵,其教育行为柔和而坚决,言传身教,体现教育的智慧性。
(4)结合[丁]文“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可知,面对谢玄的大胜,谢安表现的非常平静,表现出一种喜怒不形于色的淡定、从容,表现出其胸襟的开阔,这对子侄辈是一种示范,面对胜利、成功,要从容,不可骄傲自满,不可张扬恣肆等,言传身教,体现教育的示范性。
【点睛】
译文:
(甲)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大)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漫天飞舞)。”谢安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弈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谢玄年少时,喜欢佩戴紫罗香囊,挂着覆手。谢安为此非常担心,可又担心伤了他的心,于是假装和他打赌,臝了他的香嚢之类的东西,然后把它们烧了。
(丙)谢安和客人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淮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手下大破贼兵。”
说话间,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丁)谢安的夫人教育儿子,她问太傅谢安:“怎么从来没见过您教导儿子呢?”谢安回答说:“我平常是用自身的言行教导儿子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5.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_
(2)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
56.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的“讲论文义”指的是谢太傅虚心向孩子们请教文章的义理。
B.[甲]文着重表达了对雪的赞美之情。
C.[乙]文中“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点明了不守信用的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
D.[乙]文中“尊君”是谦辞。是对自己父亲的一种称呼。
5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8.[乙]文中,陈元方的言行之间是否有矛盾之处?理由是什么?
59.[甲][乙]两文都通过讲述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儿童的才智。对两文中的儿童,你喜欢谁?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答案】
55.
(1)相比
(2)舍弃
56.C
57.您正午时分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当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不礼貌。
58.示例一:不矛盾。“元方时年七岁”,因为生父亲友人的气而“人门不顾”,体现了孩童的单纯而非言行不一。示例二:矛盾。元方“入门不顾”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故与其言语不一致。(言之有理即可)
59.示例一:我喜欢谢道韫,因为她聪明机智,富有文学才华。她以“柳絮”喻雪,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含蓄深刻。示例二:我喜欢陈元方,因为他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明白事理、率真方正。他对客人的询问,回答得彬彬有礼,对客人骂其父也据理驳斥。(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55.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拟,一词多义,相比。委,一词多义,丢弃。
56.
A.
“讲论文义”的意思是讲解诗文的意理。“讲论”是讲解的意思,而不是“虚心请教”;
B.甲文着重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D.
“尊君”是尊称,是对对方父亲的一种称呼;
故选C。
57.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至,到。则,就。无信,不讲信用。
58.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可以认为不矛盾,因为友人的话侮辱了元方的父亲,元方作为一个儿童,内心纯真,表里无一,他“入门不顾”的行为表现了内心的愤怒和对友人的不屑。可以认为矛盾,友人“下车引之”,是在向元方表达歉意和亲近,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没有礼貌。与他批评友人“无礼”的言语不相符。
59.
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可以喜欢谢道韫,因为她以柳絮随风而起来比喻雪在风中飞舞,比喻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而且给人带来春的希望,表现了她非凡的才气与机智。可以喜欢元方,因为他小小年纪,就懂得有礼有信,面对父亲的友人,不卑不亢,直斥对方无信无礼,体现了他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明白整理、率真方正的特点。
【点睛】
译文:
甲: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又大又急,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大哥的长子胡儿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大哥的女儿说道:“不如(把这纷纷扬扬的大雪)比作柳絮凭借着风而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6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_______)
(2)下车引之(_______)
(3)方与之食(_______)
(4)恐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
61.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
B.元方入门/不顾
C.故人至/暮不来
D.起/不食待之
6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尊君在不/故人至暮不来
B.去后乃至/相委而去
C.起之不食以俟者/未若柳絮因风起
D.起不食待之/恐其自食其言也
6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4.请结合(甲)(乙)两段的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答案】
60.
(1)舍弃。
(2)拉,牵拉。
(3)才。
(4)害怕,担心。
61.D
62.B
63.(1)译文: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意对即可)
64.示例: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分析】
60.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舍,一词多义,舍弃。引,一词多义,拉、牵拉。方,一词多义,才。恐,本义,害怕、担心。
61.
A.应为:期\日中;
B.应为:元方\入门不顾;
C.应为:故人\至暮不来;
故选D。
62.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同“否”\没有;
B.离开\离开;
C.人名,指吴起\飞起;
D.吃饭\背弃;
故选B。
63.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期行,相约同行。委,舍弃。去,离开。
64.
考查阅读启示。甲文中的友人因为无礼又不讲信用而被元方批评、瞧不起。乙文中的吴起为带兵大将,他说话做事都讲信用,所以让三军信服。从这两个的表现和不同的结果可以看出,守信,是一个人需要奉行的基本道理。做到了守信,就会让三军信服。不守信,连小孩子都会瞧不起他。
【点睛】
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到时再回来吃饭。”吴起说:“(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六、课内阅读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日中不至______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___
(3)已去__________
(4)则是无礼__________
6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7.“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68.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答案】
65.
(1)到
(2)才
(3)离开
(4)那么,就
66.(1)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2)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67.“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68.聪明、机智的孩子、识礼、有节。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65.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至,本义,到。乃,一词多义,才。去,一词多义,离开。则,本义,那么、就。
66.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期,相约。委,舍弃。去,离开。(2)引,牵、拉。顾,回头看。
67.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联系元方回应友人的话“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友人从元方的话里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既无信,又无礼。所以才会觉得惭愧,才会下车来拉元方的手。
68.
第一问: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根据文中孩子的语言分析概括其性格特点。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看出元方面对友人的言语,不卑不亢,分析友人的言行,以其既无信又无礼来驳斥对方,显示了元方的聪明机智和知书识礼。其“入门不顾”的行为,显示了元方有节气的特点。
第二问:考查阅读启示。对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可以认为合理,可以认为不合理,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即可。如:我觉得元方的做法失礼了。因为“友人”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元方表达了歉意,应该给他一个改正错误均机会,所以不该“入门不顾”。
【点睛】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阅读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君在不(不:同“否”)
B.差可拟
(差:大体)
C.因风起
(因:因为)
D.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7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71.下列选项中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事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守信之人。
72.面对友人责骂自己的父亲,元方是如何反驳的?这表现出他怎样的特点?
【答案】
69.C
70.不是人啊!与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71.B
72.(1)元方针锋相对地反驳友人,指出对方的无信、无礼,有理有据。(2)表现了元方年纪虽小,但明白事理、聪慧过人。
【分析】
69.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C.“因风起”的意思是:(雪花)乘风而起。“因”是“趁,乘”,不是“因为”。故选C。
70.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非人(不是人)、期(约定)、委(舍弃)、去(离开)”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71.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中并没有表现“陈元方喜不自禁”,属于无有生有。故选B。
72.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从文章内容看,元方面对友人责骂自己的父亲,说了“日中不,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中可知,元方是针锋相对地反驳友人,指出对方无信、无礼的行为,据理力争。据此可知,表现了元方明白事理,聪慧过人的特点。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