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下列诗句中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所表现诗人情怀差别最大的一项是(
)
A.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B.河流大野犹言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请选出下列对刘禹锡《秋词》赏析有误的一项(
)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诗人开篇两句便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诗情。
B.“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体现了诗人的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对后人的影响不大。
C.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D.虽然这鹤是孤独的,但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它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悲秋是古诗常见主题,但本诗一反常态,不写悲秋,而写爱秋。
B.诗的前两句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
C.诗的后两句通过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秋景,引出思乡之情。
D.结合写作背景,全诗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勇的豪壮情怀。
4.对下面两首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B.《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晚年仍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
C.两首诗均用字考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僵卧”道出了诗人老迈的境况。
D.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是对朋友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5.最近,新闻报道时常出现“中美贸易摩擦”专题。一位做外贸生意的朋友,感到自己事业可能会受到影响。下列哪句诗文最适合描述这位朋友的处境?(
)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D.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盼望眼前出现千万间广厦来庇护天下寒士,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和“病树”自比,虽流露出惆怅之情,但依然乐观进取。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写诗人出行在外,思归而不得归,只能独自剪烛西窗,在巴山的夜雨中思念家乡。
D.“会挽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勾勒出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词人希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7.赏析古诗文
下面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A.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B.第二句,“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C.作为唐代绝句,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实有累赘之感。
D.全诗跨越时空,把今日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和他日的彼时彼地彼情彼景交织起来写,艺术构思极为巧妙。
8.古诗词鉴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B.第二句写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在“夜雨涨秋池”的环境中,更感到孤独凄凉,但也不乏与世无争的“自得之乐”。
C.第三、四句笔锋一转,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9.下列各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秋词(其一)》结尾句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B.《夜雨寄北》首句起笔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在表现方法上,诗人采用了“寄情于梦”的写法,这种写法是陆游最爱用的。
D.《潼关》大河“不解平”、群山“犹嫌束”,全是长江、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
10.下列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僵卧孤村却不“自哀”,是因为诗人“尚思为国戍轮台”。
B.诗中的“风吹雨”既是眼前情景的写照,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
C.诗人特别想要去戍守“轮台”,说明他对“轮台”这地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D.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于激越豪迈中透露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11.下列对《潼关》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潼关》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潼关历史悠久、地势险要的特点。
B.《潼关》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取悦权贵的思想感情。
C.“终古高云簇此城”中一个“簇”宇,以动写静,让人自然想到白云朵朵簇拥高城的奇景。
D.“秋风吹散马蹄声”,交代了此次经过潼关的时节。
12.下列对《夜雨寄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13.下列对《秋词(其一)》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排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4.赏析“簇”字的妙处。
15.结合“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说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阅读(甲)(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7.甲诗中,题目的“左迁”的意思是_______。画线的诗句中“龙标”的意思是______。
18.这两首诗都是“寄”情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9.阅读谭嗣同的《潼关》,完成后面问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以下两首诗词同是写“秋”,但两位作者的心境不同,意境各异。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1.《夜雨寄北》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依次是________和________。
22.这两首诗中都有表示时令的词语,它们对表现诗人情感起着一定的作用。试选择一首诗中的这类词语,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24.诗人想象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5.这首诗的体裁是(
)
A.五言绝句
B.五言律诗
C.七言绝句
D.七言律诗
26.诗句中“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排”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7.阅读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僵卧孤村”四个字写出作者(
)的处境
(2)“入梦来”三个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8.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2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0.发挥想象,描绘“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情境。
31.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明概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2.本诗从体裁上属于(____),本诗的作者与杜牧则有(____)之称。
33.这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给亲友的诗。当时诗人在巴蜀,对方在长安,所以说是“寄北”。
B.首句两个“期”字连用,一问一答,思念亲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C.“涨”字富有动态美,以虚写之景寄托深切的感情,婉转自然而又清新别致。
D.诗中“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不同的时空交替在一起,回环往复,缠绵曲折。
35.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美好心愿?请简要回答。
36.阅读《夜雨寄北》一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选项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B.“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啰嗦,不能更好地形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2)“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7.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38.诗中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①
自古逢秋悲寂寥②,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③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注释)①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屡遭贬谪。②寂寥:冷清萧条。③排:推开。
39.请你概括诗中“鹤”这一形象的特点。
40.诗歌前两句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41.阅读全诗,请你概括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2.以上两首诗词都采用了______的表现手法,将现实与梦境交织,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情怀。
43.下列对诗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心灰意冷的怨恨之情。
B.《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风吹雨”既是眼前的生活现实,又象征着国家风雨飘摇的处境,在此情况下,诗人自然长夜难眠。
C.《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其用典贴切,写出了战前的准备充分;“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军乐,衬托出军容的威严和气氛的肃穆。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不愧为大家手笔。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4.诗中第一句中有两个“期”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45.分析后两句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46.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二两句中的景象。
47.品味第四句中“不解”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归期”但又“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B.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在秋雨绵绵之夜,倍感孤独与凄凉。
C.三、四句写诗人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作者刹那间情感的变化。
49.作者在诗中重复使用“巴山夜雨”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0.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因支持王叔文变法而遭贬谪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B.乙诗是诗人写给亲友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对方在长安,所以说是“寄北”。
C.甲诗中的“排”是排开、推开之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的气势。
D.乙诗中的“剪”富有动态美,实写诗人和亲友相聚秉烛夜谈,格调清新别致。
51.两首诗都写到“秋”,诗人对秋天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他们借秋天的不同景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2.“天净沙”是上面这首小令的___,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___图。
53.请写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蕴含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5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一句
5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6.这首诗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_______)自然地联系起来,借此抒发(_______)之情。
57.梁启超对本是作者曾有这样的评价:“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品格?
阅读下面唐诗和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58.《秋词》和《天净沙·秋思》同是写秋,作者的心境有何不同?
59.两文在写作上的突出手法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0.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61.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2.同时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63.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4.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B.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C.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65.“夜阑”中的“阑”字是什么意思?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66.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鹤排云上”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
B.诗人以“鹤”自喻,表明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C.白居易诗句“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与本诗的情调相同。
D.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景、情、理于一炉,唱出非同凡响之秋歌。
6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赏析古诗《秋词》,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68.______是古诗的常见主题,而这首诗一反常态,写爱秋,如此___________的“秋词”,在古典诗歌中是不多见的。
69.仔细品读,你能感觉到诗中隐含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0.“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
7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
73.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
(甲)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74.甲诗中的“雨”的特点是:____,乙诗中的“雨”的特点是:____。
75.两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6.诗中“僵”与“孤”两字,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77.你是怎样理解画线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抒发的感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8.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
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7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0.下列对这两首诗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排”是“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直冲云霄、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
B.乙曲前三句描写了九种独特景物,言简意赅,顿挫有致,意韵深远。
C.甲诗、乙曲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D.在表达手法上,甲诗是议论、描写兼抒情,乙曲则主要是描写。
81.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乙)潼关
陆游(宋)
谭嗣同(清)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8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游“僵卧孤村”又遇风雨大作,他因此而悲叹。
B.甲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者有因果关系。
C.乙诗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D.两首诗都从听觉的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83.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请简述。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
C.《秋词》的前两句诗人运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表达了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天净沙·秋思》作者运用静景与动景相映、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秋天的感想。
85.同是写秋,(甲)中的“晴空一鹤”意象与(乙)中的“枯藤老树昏鸦”意象营造氛围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6.诗歌第一、二两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7.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诗人在诗中却只写了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88.自选角度赏析句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89.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90.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上阵杀敌、收复失地的情境。
C.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的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91.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拳拳爱国之心,请结合本诗后两句内容及表现手法,分析诗人的爱国之情。课外古诗词诵读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下列诗句中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所表现诗人情怀差别最大的一项是(
)
A.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B.河流大野犹言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答案】D
【详解】
A.句意为: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觉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B.句意为: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犹嫌束”“不解平”运用拟人修辞,赋予黄河、秦岭以人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C.句意为: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D.句意为: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落花时节”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A、B、C三项都表现诗人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D项表现出的是对个人身世和时代变化悲叹和感慨。
故选D。
2.请选出下列对刘禹锡《秋词》赏析有误的一项(
)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诗人开篇两句便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诗情。
B.“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体现了诗人的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对后人的影响不大。
C.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D.虽然这鹤是孤独的,但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它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答案】B
【详解】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故选B。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悲秋是古诗常见主题,但本诗一反常态,不写悲秋,而写爱秋。
B.诗的前两句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
C.诗的后两句通过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秋景,引出思乡之情。
D.结合写作背景,全诗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勇的豪壮情怀。
【答案】C
【详解】
C.赏析有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并无“思乡之情”。故选C。
4.对下面两首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B.《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晚年仍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
C.两首诗均用字考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僵卧”道出了诗人老迈的境况。
D.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是对朋友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答案】A
【详解】
A.诗的颔联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一是“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故选项“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理解错误,选A。
5.最近,新闻报道时常出现“中美贸易摩擦”专题。一位做外贸生意的朋友,感到自己事业可能会受到影响。下列哪句诗文最适合描述这位朋友的处境?(
)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D.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答案】D
【详解】
A.诗句描写西湖的水光山色及晴雨时的不同景色。赞美了西湖美景。不适合描述这位朋友的处境;
B.
这两句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不适合描述这位朋友的处境;
C.这两句诗写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渡口,此刻更无人。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不适合描述这位朋友的处境;
D.“山雨欲来风满楼”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现多用来比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题中形容“中美贸易摩擦”对做外贸生意的朋友的影响,适合描述这位朋友的处境;
故选D。
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盼望眼前出现千万间广厦来庇护天下寒士,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和“病树”自比,虽流露出惆怅之情,但依然乐观进取。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写诗人出行在外,思归而不得归,只能独自剪烛西窗,在巴山的夜雨中思念家乡。
D.“会挽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勾勒出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词人希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答案】C
【详解】
C.“只能独自剪烛西窗”理解错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诗人出行在外,思归而不得归,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故选C。
7.赏析古诗文
下面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A.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B.第二句,“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C.作为唐代绝句,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实有累赘之感。
D.全诗跨越时空,把今日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和他日的彼时彼地彼情彼景交织起来写,艺术构思极为巧妙。
【答案】C
【详解】
C.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故选C。
8.古诗词鉴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B.第二句写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在“夜雨涨秋池”的环境中,更感到孤独凄凉,但也不乏与世无争的“自得之乐”。
C.第三、四句笔锋一转,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答案】B
【详解】
B.“巴山夜雨涨秋池”意为: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诗人远离家乡与亲人,又逢秋雨缠绵,心中因为思乡而生发的愁苦自然就又浓了几分,更感孤独与凄凉。本项中的“自得其乐”属无中生有。故选B。
9.下列各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秋词(其一)》结尾句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B.《夜雨寄北》首句起笔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在表现方法上,诗人采用了“寄情于梦”的写法,这种写法是陆游最爱用的。
D.《潼关》大河“不解平”、群山“犹嫌束”,全是长江、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
D.“河流大野犹嫌束”中的“河”指的是黄河,所以应将“长江”改为黄河。故选D。
10.下列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僵卧孤村却不“自哀”,是因为诗人“尚思为国戍轮台”。
B.诗中的“风吹雨”既是眼前情景的写照,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
C.诗人特别想要去戍守“轮台”,说明他对“轮台”这地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D.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于激越豪迈中透露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答案】C
【解析】
【详解】
C.诗人特别想要去戍“轮台”,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故选C。
11.下列对《潼关》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潼关》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潼关历史悠久、地势险要的特点。
B.《潼关》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取悦权贵的思想感情。
C.“终古高云簇此城”中一个“簇”宇,以动写静,让人自然想到白云朵朵簇拥高城的奇景。
D.“秋风吹散马蹄声”,交代了此次经过潼关的时节。
【答案】B
【解析】
【详解】
B.尾联的意思是: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运用了比喻手法”说法不正确。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
12.下列对《夜雨寄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
B.第二句为写实,表现的是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故选B。
13.下列对《秋词(其一)》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排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
C.《秋词》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不妥。故选C。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4.赏析“簇”字的妙处。
15.结合“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说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4.簇是“簇拥”的意思,写出了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簇拥着,表现了潼关城高耸入云,巍峨壮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
15.“犹嫌束”将“河流大野”拟人化,黄河流过广阔的原野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不知什么叫平坦,写出了山水壮阔、雄伟的气势,表现出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字词的赏析。一般格式为字的意思+句子的意思+表达的情感。簇本意是聚拢在一块儿;聚集成一团的意思,在这里是簇拥的意思,白云簇拥着巍峨的雄关,来表现潼关的高大巍峨,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表现出作者在精神上感受到极大的自由。
15.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要想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写作背景一定要了解。这首诗是诗人十四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这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内心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和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出来了。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少年英姿就从这两句诗中体现出来。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奋发进取、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的明丽秋景,诗人心情豁然开朗,引出豪迈诗情,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态度的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根据“我言秋日胜春朝”可知,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奋发进取、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第二问结合诗歌内容,注意语句通顺合理。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的明丽秋景,诗人心情豁然开朗,引出豪迈诗情,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阅读(甲)(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7.甲诗中,题目的“左迁”的意思是_______。画线的诗句中“龙标”的意思是______。
18.这两首诗都是“寄”情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7.
降职
指王昌龄
18.甲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忧虑、对友人的思念和关怀之情。乙诗表达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分析】
17.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内容理解。诗题意思是诗人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去龙标于是写下这首诗作为好友的寄托慰藉。题目“左迁”的意思是被贬、降职。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龙标”的意思是代指王昌龄。
18.
本题考查情感理解。甲: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友人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思念之意。
乙:《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全诗表达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诗人期盼团圆,共叙旧情的美好心愿。
19.阅读谭嗣同的《潼关》,完成后面问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束缚、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
【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以及情感表达。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以上内容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20.以下两首诗词同是写“秋”,但两位作者的心境不同,意境各异。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答案】《天净沙·秋思》小令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副秋郊夕阳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廋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动静相衬,借景言情,从中透出哀愁的情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秋词》晴空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与由此引发的诗人豪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美妙的诗情画意,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本题,需结合诗歌内容,抓住主旨句分析作者的情感。《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阳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秋词》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我言秋日胜春朝”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赞美了秋天的明丽开阔,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据此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1.《夜雨寄北》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依次是________和________。
22.这两首诗中都有表示时令的词语,它们对表现诗人情感起着一定的作用。试选择一首诗中的这类词语,分析其作用。
【答案】
21.
李商隐,
李白
22.示例1:“涨秋池”点明时令“秋”,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
示例2:“杨花落尽”既表示暮春时令,又烘托出与好友离别悲伤、不舍的心情。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夜雨寄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22.
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杨花落尽子规啼”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杨花、子规,“杨花落尽”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24.诗人想象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答案】
2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4.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分析】
2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思是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表现了作者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
24.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本诗前两句写自己思归而不得,后两句为作者想象,想象与妻子团聚夜话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回家与妻子团聚的渴望之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5.这首诗的体裁是(
)
A.五言绝句
B.五言律诗
C.七言绝句
D.七言律诗
26.诗句中“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排”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
25.C
26.“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充满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分析】
25.考查对诗歌体裁的把握。这首诗一共四句,每一句七个字,故是七言绝句。
故选C。
26.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此题,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其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到句中描述景象。最后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到句中描述景象。“排”的意思是排开、推开,写鹤推开层云,直冲云霄的情态,诗人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诗人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7.阅读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僵卧孤村”四个字写出作者(
)的处境
(2)“入梦来”三个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案】(1)凄凉(2)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的无奈(报国无门的悲伤),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自己年迈,肌骨衰老,“卧”字写自己多病,常在床褥;“孤”字写自己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自己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
(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铁马冰河入梦来”意思是诗人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这里的“入梦来”写出了诗人在入睡后梦中还在想着挥刀杀敌、戍守边疆,表现了诗人炽热而深沉的报国热情;同时,“入梦来”也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寄于梦境,暗示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8.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2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28.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29.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
【解析】
28.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本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体现了不同的时空关系,可理解为诗中出现的两个“巴山夜雨”的关系:第一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眼前对现实愁苦的感受;第二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一实一虚,既描写了今日独自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由此分析可得出答案:时间上是分离的现在和相聚的未来,空间上是诗人独处的巴山和未来团聚的北方。
29.本题考查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中作者情感的表达主要体现在个“巴山夜雨”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了他羁旅时孤独之感和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0.发挥想象,描绘“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情境。
31.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明概括。
【答案】
30.示例:总有一天,明亮的月光映照着西墙的窗户,我们互相依偎着,共同剪去燃焦的烛芯,尽情长谈。
31.同: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异:甲诗侧重表达急切与妻子(亲人)见面的思想感情,乙诗侧重表达自己坚守高洁、清白的品格(节操)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分析】
30.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作答时,需正确理解指定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适当的理解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东川,无法回家和亲人相聚,这句的意思是:何时我们能坐在窗下一起剪去灯花。适当扩写即可。
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相同点
《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意思是: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
不同点
《夜雨寄北》中,“何当”这一疑问词表现了诗人期盼和亲人团聚的急切心理;《芙蓉楼送辛渐》中,“冰心在玉壶”侧重表现诗人纯正、高洁、清白的品格。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2.本诗从体裁上属于(____),本诗的作者与杜牧则有(____)之称。
33.这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32.
(七言)绝句
小李杜
33.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后两句表达了对于未来与亲人团聚的欢乐的憧憬。就空间而言,诗中巴山、西窗、巴山反复对照;就时间而言,诗中又有今宵、他日、今宵的对比,诗人跨越了时空的限制,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解析】
32.本题考查诗歌的分类和作者。诗按其体裁可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是由四联八句组成,每联两句,第一联被称为首联,第二联被称为颔联,第三联被称为颈联,第四联被称为尾联。根据每联的字数,律诗又分为五律和七律。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根据每联的字数,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由此可知,本诗属于七言绝句。本诗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3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答题关键在于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诗的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给亲友的诗。当时诗人在巴蜀,对方在长安,所以说是“寄北”。
B.首句两个“期”字连用,一问一答,思念亲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C.“涨”字富有动态美,以虚写之景寄托深切的感情,婉转自然而又清新别致。
D.诗中“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不同的时空交替在一起,回环往复,缠绵曲折。
35.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美好心愿?请简要回答。
【答案】
34.C
35.表达了诗人盼望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
【解析】
34.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C.“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句写的是眼前的环境,是实写;
故选C。
35.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诗人身居异乡巴蜀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由此可看出诗人盼望与妻子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
36.阅读《夜雨寄北》一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选项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B.“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啰嗦,不能更好地形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2)“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点明季节(或时令),营造出凄凉冷清的氛围,同时烘托了诗人寂寞(或相思)之情。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理解诗歌内容,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理解诗歌中的感情,要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创作的背景来分析。D选项中两个“期”毫无重复之感,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羁旅难归的苦闷;两个“巴山夜雨”不仅是在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在表达上更有极强的表现力。第一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眼前对现实愁苦的感受;第二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亲念旧,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亲友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故选D。
(2)此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其作用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等。“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提到“秋”字总是会让人感到一种寂寥,一种失落的感觉。“秋”字点明了季节,而且秋天容易勾起人们的愁思,渲染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7.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38.诗中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37.“涨”字用语准确,富于动感。“涨”既写出巴山水流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长的愁思。
38.描绘想象中他日相聚时幸福快乐的情景,反衬出今日独在异乡思念妻子(友人)的孤寂之感。
【分析】
37.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8.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描绘情景和理解诗歌感情。做此类题时,一是要准确知道诗句的意思,二是从诗句着手,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概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芯花。他们剪去烛芯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今日的愁苦夹杂着对未来团聚时的欢乐的渴望。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①
自古逢秋悲寂寥②,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③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注释)①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屡遭贬谪。②寂寥:冷清萧条。③排:推开。
39.请你概括诗中“鹤”这一形象的特点。
40.诗歌前两句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41.阅读全诗,请你概括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39.孤独却气势非凡
40.用对比手法,作者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表现了诗人的自信。
41.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的心境和积极豪迈的气概。
【分析】
39.
本题考查分析诗中意象。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意和作者的情感分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意思是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万里碧空”只有一只仙鹤,写出了这只仙鹤的寂寞,但它排开云层扶摇直上,气宇轩昂的气势跃然纸上。
40.
本题考查对诗句写法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意和作者的情感分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意思是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诗人将文人墨客眼中寂寥的秋天和生机勃勃的春天对比,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诗人眼中秋天胜过春天,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41.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情感。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意和写作背景分析。《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后写的。历代诗人描写秋景,大都离不开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此诗却一反常调,热情赞颂秋天的美好,把它写得极富诗意。诗一开始就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接着,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驰骋想象,自己的“诗情”也随着凌空的白鹤而飞到“碧霄”。全诗立意新颖,意境开阔,情调高昂。抒发了一种励志冶情的乐观豁达的情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2.以上两首诗词都采用了______的表现手法,将现实与梦境交织,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情怀。
43.下列对诗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心灰意冷的怨恨之情。
B.《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风吹雨”既是眼前的生活现实,又象征着国家风雨飘摇的处境,在此情况下,诗人自然长夜难眠。
C.《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其用典贴切,写出了战前的准备充分;“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军乐,衬托出军容的威严和气氛的肃穆。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不愧为大家手笔。
【答案】
42.
虚实结合
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43.A
【分析】
42.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与作者情感分析。
第一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写诗人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这是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因此采用的也是虚写结合的手法。
第二空:两位诗人写作诗词时,都已年迈,但报国之心不改,渴望能够像年轻时一样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奋勇杀敌,因此抒发的是他们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43.
本题考查诗词赏析。A.《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凄凉的境遇。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因此“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心灰意冷的怨恨之情”是错误的,故选A。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4.诗中第一句中有两个“期”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45.分析后两句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答案】
44.第一句种的两个“期”字,一问一答,将对“归期”的希望和对“未有期”的失望融入萧瑟的秋景中,抒发了思念的急切和愁苦。
45.示例:虚实相生,设想未来团聚的场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眼前的孤独凄凉以及急切地想与亲人团聚的思想感情。
【分析】
44.
本题考查关键字的赏析。可从“本义、含义、情感主题”等角度加以赏析。
“君问归期”中“期”是回家的日期,这是一种期待,是“君”之问和期待,也是“我”的期待,表现盼望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渴盼之情;
“未有期”中“期”是无法回答的“遥遥无期”“没有日期”“不知何期”。前一“期”是“君之问”,后一“期”是“我”之答。结合后面的“巴山夜雨涨秋池”这身般秋雨绵绵的萧瑟秋景,作者在两个“期”中表达自己情感上的思乡、思亲之切、之苦。
综上所述概括归纳即可。
45.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的理解分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与亲人的团聚的场景的想象,是未发生的事,属于“虚写”,而虚写中“巴山夜雨时”却又是现在正经历着的,所以表现手法上,虚中有实,虚实相生。
本诗表现的是对家人的思念,而这萧瑟的秋景、巴山夜雨让被贬他乡,本来就孤独凄凉的刘禹锡更感悲伤、更加思乡、思亲。所以,描绘想象中的美好的未来的团聚之景,正是反衬突出自己想与亲人团聚的内心的渴盼和急切之感。
综上所述,归纳概括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46.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二两句中的景象。
47.品味第四句中“不解”的表达效果。
【答案】
46.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47.不解:不懂得,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西去的群山,仿佛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解析】
46.
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示例:天空中翻卷着的一团团云雾,簇拥着潼关,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猎猎的秋风袭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更显出了此地的寂寥与辽远。
47.
本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话的意思是: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不解”是不懂得的意思。运用拟人修辞,赋予高山以人的情感,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归期”但又“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B.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在秋雨绵绵之夜,倍感孤独与凄凉。
C.三、四句写诗人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作者刹那间情感的变化。
49.作者在诗中重复使用“巴山夜雨”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48.C
49.对现实的愁苦感受,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思亲念归之情。
【分析】
48.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描写与妻子相聚的情景。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故C项“写诗人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表述有误。
49.
考查对诗句表达的理解。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实写,渲染凄清寂寥的氛围;第二个“巴山夜雨”是虚写,是诗人想象与妻子团聚时的场景,突出了重逢时的温馨和愉悦之情。作者通过反复写“巴山夜雨”,更加突出地表达了思念妻子的愁苦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0.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因支持王叔文变法而遭贬谪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B.乙诗是诗人写给亲友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对方在长安,所以说是“寄北”。
C.甲诗中的“排”是排开、推开之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的气势。
D.乙诗中的“剪”富有动态美,实写诗人和亲友相聚秉烛夜谈,格调清新别致。
51.两首诗都写到“秋”,诗人对秋天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他们借秋天的不同景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50.D
51.甲诗颂秋,乙诗伤(悲)秋,甲文通过鹤飞冲天抒发了诗人虽屡遭贬谪却乐观向上的豪迈之情;乙文则通过巴山夜雨抒发对亲友深深的思念之情。
【详解】
1.D.“实写诗人和亲友相聚秉烛夜谈”错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故选D。
2.第一问,考查对诗歌的分析比较。
甲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可知是赞秋或是颂秋。
乙诗,“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秋”字点名了季节,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烘托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寂寞凄苦。可知是悲秋或伤秋。
第二问,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甲诗,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诗人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屡遭贬谪)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乙诗,《夜雨寄北》中描写的秋景是“巴山夜雨”。“巴山夜雨涨秋池”渲染沉痛情绪,把凄清寂寥的情调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却话巴山夜雨时”,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与妻子团聚的温馨。抒发对亲友深深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2.“天净沙”是上面这首小令的___,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___图。
53.请写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蕴含的情感。
【答案】
52.
曲牌名
深秋晚景
53.诗人在风雨之夜的梦中还希望能为国戍守边疆,抒发了诗人炽热而深沉的爱国热情。
【分析】
52.
本题考查对曲牌名的了解和对诗词内容的概括能力。“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作者眼中所见的景物;“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的身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深秋晚景图。
53.
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5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一句
5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54.运用对偶、拟人的手法,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流的奔腾壮阔,表现了山脉的巍峨险峻,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远大抱负。
55.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分析】
54.
考查赏析重点诗句。这两句诗意为: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嫌”是嫌弃的意思,“解”是理解,这本来是用来形容人的词语,这里用来形容河流、山,赋予它们人的情感,把河流、山拟人化,运用了拟人修辞。这里用“嫌”“解”写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表现出作者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55.
考查赏析作者思想感情。联系诗人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这一点,再结合诗句中的“犹嫌束”“不解平”可以体会其少年意气。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诗人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6.这首诗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_______)自然地联系起来,借此抒发(_______)之情。
57.梁启超对本是作者曾有这样的评价:“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品格?
【答案】
56.
(1)梦境,
爱国(或报国)
57.满怀报国之情,矢志不渝。(意思接近即可)
【分析】
56.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
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57.
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细读诗歌,理解诗意,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创作本诗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作者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阅读下面唐诗和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58.《秋词》和《天净沙·秋思》同是写秋,作者的心境有何不同?
59.两文在写作上的突出手法是什么?
【答案】
58.前者歌颂秋,表达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高扬的情绪和豁达的胸襟);后者悲秋,表达了游子羁旅异乡的悲秋思乡之情。
59.《秋词》主要采用对比,《天净沙·秋思》主要是借景抒情。
【详解】
1.考查对作者心境的分析比较。关键是理解好诗句或意象特征。《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2.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秋日胜春朝”,运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表达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借景抒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0.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61.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
60.示例: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突出重逢的温馨和愉悦之情,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61.示例:苦雨深秋的寂寞,漂泊在外的孤寂,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写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分析】
60.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虚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到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诗人把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更显得思念情深。
61.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巴山夜雨涨秋池”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据此得出:苦雨深秋的寂寞,漂泊在外的孤寂,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2.同时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63.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明理由。
【答案】
62.《秋词》表达了豪迈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思乡悲秋之情。
63.示例:喜欢《秋词》,秋日不悲,豪情满怀。或喜欢《秋思》,把几个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浓浓的思乡悲秋氛围。词虽短,但味浓。
【详解】
1.考查对诗词表现作者心境的理解。《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便引诗情到碧霄”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天净沙·秋思》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2.主观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我喜欢《秋词》。“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喜欢《天净沙·秋思》。作者运用映衬,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4.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B.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C.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65.“夜阑”中的“阑”字是什么意思?
【答案】
64.D
65.将尽。
【分析】
64.
D.“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有误,“僵卧孤村不自哀”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故选D。
65.
“夜阑卧听风吹雨”意为: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夜阑:夜残,夜将尽时。阑:将尽。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66.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鹤排云上”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
B.诗人以“鹤”自喻,表明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C.白居易诗句“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与本诗的情调相同。
D.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景、情、理于一炉,唱出非同凡响之秋歌。
6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66.C
67.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赞秋)对比,表露了诗人豁达乐观的心境。
【详解】
1.C.错误,白居易诗句“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这两句是说,一年四时心总怀苦;秋风萧瑟,万木衰落的秋天,那是令人肠断的季节。极言秋之悲凉。与刘禹锡的《秋词》情调相反,刘禹锡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故选C。
2.考查对诗句表现手法及作者心境的理解。此诗一二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意思是: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赏析古诗《秋词》,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68.______是古诗的常见主题,而这首诗一反常态,写爱秋,如此___________的“秋词”,在古典诗歌中是不多见的。
69.仔细品读,你能感觉到诗中隐含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68.
悲秋
明朗刚健
69.诗中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分析】
68.
考查对诗歌风格的理解。悲秋是古诗中常见的主题。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本诗作者却说“我言秋日胜春朝”,他认为秋天比春日的早晨还要好。万里晴空,一只白鹤乘风直上,引领着作者的诗情也直上云霄。画面明朗刚健,感情豪迈开阔。
69.
考查赏析作者感情。联系写作背景可知,本诗是刘禹锡参加王叔文变化运动,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时所作。但本诗中却没有丝毫的抑郁悲苦之情,反而是极力赞美秋景,而且诗情勃发,随着那乘风直上的白鹤直上云霄。从而传达出自己不以被贬为意,丝毫并无消沉之意,反而是越挫越勇,斗志昂扬。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0.“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
7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70.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深重的绵绵愁思。(意思对即可)
71.表达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愁苦和思乡思亲之情。(意思对即可)
【分析】
70.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关键词语的鉴赏能力。解答这题,既要结合全诗内容,又要联系诗词主旨来思考。《夜雨寄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巴山夜雨涨秋池”这句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涨”字,富有动感,一语双关,使人想象在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同时诗人独在异地他乡,内心的孤独愁绪也随着池水在一起上涨,表现了诗人的愁绪之多之深。
71.
本题考查学生揣摩诗歌情感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答案:内容+情感。做答时既要理解诗句大意,又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诗歌情感。这首诗,前两句是写现实情景,含有离愁别绪;而后两句是写未来相会时的景况,含有欢聚的喜悦。离愁是实,欢聚是虚。虚写未来的欢聚,正是为了衬托眼下的孤寂和思恋之情,对欢聚盼之愈强,当前的思念之情便反映得愈深,愈难排遣。两相对照,更深刻地表达了现实中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愁苦和对亲人深切的思念。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
73.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72.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风使池水都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73.表达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诗人期盼团圆、共叙旧情的美好心愿。
【分析】
72.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写出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通过“涨”字写出了雨下得时间之长,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借景抒情,侧面衬托了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抒发了诗人孤独愁苦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据此赏析作答。
73.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时,结合诗词内容,联系作者情况加以分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其中第一个“巴山夜雨”是以景抒情,对眼前环境的抒写,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抒发了作者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第二个“巴山夜雨”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灯下促膝长谈的情形,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据此可概括作答。
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
(甲)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74.甲诗中的“雨”的特点是:____,乙诗中的“雨”的特点是:____。
75.两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点?
【答案】
74.
甲:雨多(时间长);
乙:寒冷
75.都表达了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分析】
7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理解诗歌内容,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甲诗由“巴山夜雨涨秋池”可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说明雨下的时间比较长,雨水多。乙诗由“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句可知,雨是透着寒意的。
7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与对比。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创作的背景来进行分析。《夜雨寄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表达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诗人期盼团圆,共叙旧情的美好心愿。《芙蓉楼送辛渐》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对朋友的劝勉,以及对自己处境的隐约描述和对自己前途的激励。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表达了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6.诗中“僵”与“孤”两字,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77.你是怎样理解画线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抒发的感情?
【答案】
76.孤弱凄凉,作用是反衬“不自哀”显示诗人坚定不移的意志。
77.借写风雨梦境,抒发那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分析】
76.
本题考查对重点字的理解。“僵卧”,意思是直挺挺躺着,此指无所作为。“孤村”,指孤寂荒凉的村庄。第一句的意思是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写出了诗人不受重用,年迈衰老,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暗示了其处境的艰难。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77.
本题考查情感理解。“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所以,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8.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
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7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78.C
79.全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
【详解】
1.C.不正确,第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超越时空,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并非实景。故选C。
2.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这是一首抒情诗,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和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0.下列对这两首诗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排”是“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直冲云霄、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
B.乙曲前三句描写了九种独特景物,言简意赅,顿挫有致,意韵深远。
C.甲诗、乙曲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D.在表达手法上,甲诗是议论、描写兼抒情,乙曲则主要是描写。
81.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80.C
81.甲诗表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抒发了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乙曲表达了游子的悲秋思乡之情(或“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游子漂泊他多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甲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乙诗是借景抒情,借秋景抒发羁旅之思;
故选C。
2.本题考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对比,作答时要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加以理解。《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独特的感受,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表达了一种豪迈乐观的情感;《天净沙?秋思》则借景抒情,“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借秋日凄凉、萧索之景,“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乙)潼关
陆游(宋)
谭嗣同(清)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8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游“僵卧孤村”又遇风雨大作,他因此而悲叹。
B.甲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者有因果关系。
C.乙诗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D.两首诗都从听觉的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83.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请简述。
【答案】
82.A
83.甲诗表达了诗人收复失地、为国献身的强烈愿望。乙诗表达诗人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渴望。
【分析】
82.
A.“因此而悲叹”错误。“僵卧”和“孤村”写出了年迈的诗人在一个风雨夜僵直躺在床上凄凉、孤寂的处境。“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爱国之情。故选A。
83.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借风雨梦境,抒发作者为国戍边、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潼关》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表达诗人勇往直前、豪迈奔放的激情,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远大的抱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
C.《秋词》的前两句诗人运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表达了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天净沙·秋思》作者运用静景与动景相映、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秋天的感想。
85.同是写秋,(甲)中的“晴空一鹤”意象与(乙)中的“枯藤老树昏鸦”意象营造氛围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答案】
84.D
85.【甲】诗“晴空一鹤”这一意象营造了秋天的明丽开阔(明朗、秋高气爽、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积极豪迈)的氛围。【乙】诗“枯藤、老树、昏鸦”营造出了秋天的萧瑟肃杀的氛围(冷清萧条、凄凉感伤、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
【分析】
84.
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天净沙·秋思》作者运用静景与动景相映、借景抒情的手法,借秋景抒发羁旅之思,不是对秋天的感悟。所以D选项的说法有误。
85.
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及表达。【甲】诗“晴空一鹤”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营造了秋天的明丽开阔、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氛围,表达了昂扬向上的思想情感。【乙】所写的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黄昏里的老鸦发出凄凉的叫声,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营造出了秋天的萧瑟肃杀的氛围,抒发了凄苦愁楚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6.诗歌第一、二两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7.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诗人在诗中却只写了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案】
86.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自己的颂秋和古人的悲秋进行对比,将秋日与春天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87.“一鹤”是孤单的,也是独特的,它是顽强不屈、奋斗不息精神的象征。诗人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自己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和矢志不移的远大志向。
【分析】
86.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自古逢秋悲寂寥”是说历代诗人描写秋景,大都离不开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本诗反其意而用之,凸显了鹤搏击长空、潇洒自得、奋勇向上的形象。作者逢秋不言“悲寂寥”,豪言“秋日胜春朝”,表现了自己的乐观豁达;一二句对比明显,表达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
87.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本题只要答出黄鹤冲天的动态,表达借此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即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表面写鹤,其实写的也是诗人自己。借鹤飞冲天的形象,抒发了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88.自选角度赏析句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89.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案】
88.两句运用对比,一果一因,突出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乐观豪迈的精神。
89.“僵”“孤”意为年迈衰老,卧病在床,孤苦无助。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意思对即可)
【分析】
88.
本题考查了重点诗句的鉴赏能力。赏析诗句应该是由景及情,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看有没有修辞,然后看写了什么景色或者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先理解诗句: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风吹雨”三个字照应诗题,既是自然界的风雨声,又象征南宋风雨飘摇的统治。“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由此可知,这两句运用了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89.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解答此题先要通读全诗,结合诗中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写出诗人的年迈衰老、卧病在床的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
“僵卧孤村不自哀”,意思是: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为什么还“不自哀”呢?是因为“尚思为国戍轮台”。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诗人虽然年迈,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由自然界的风雨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点睛】
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90.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上阵杀敌、收复失地的情境。
C.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的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91.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拳拳爱国之心,请结合本诗后两句内容及表现手法,分析诗人的爱国之情。
【答案】
90.D
91.“风吹雨”三个字照应诗题,既是自然界的风雨声,又象征着南宋风雨飘摇的统治;“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两句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巧妙而自然,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分析】
90.
D.“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错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写出了年迈的诗人在一个风雨夜僵直躺在床上凄凉、孤寂的处境,为什么“不自哀”?因为诗人的爱国热情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身体的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用“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故选D。
91.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写作手法及作者情感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目时,要在理解整首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特殊经历以及内心的情感来理解即可。“夜阑卧听风吹雨”“风、雨”一语双关,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铁马冰河入梦来”虚实结合,借写风雨梦境,抒发那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说明诗人始终有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