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提升训练】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潼关城的地势(_____)(选用该诗中一字填空),从诗中可以看出古城地理位置具有(_____)(填一四字词语)的特点,是一天然关隘。
2.作者笔下的景物,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彩。试结合诗歌三、四两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同样是秋景,马致远勾勒出了一幅深秋游子①______的图景,表达了诗人②___之情;刘禹锡眼中皆是秋天的明丽景色,抒发的是③______的情感。
4.请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句,发挥想象,描述这句诗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高云簇拥着古城,正面描写出了雄关之高耸险峻。
B.第二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
C.“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的巍峨险峻。
D.第四句刻画出了秦岭山脉冲破一切束缚的情态,营造出雄浑奔放的意境。
6.“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7.比较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赏析。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环境衬情)
诗歌第一、二句中“夜雨”、“愁池”点明了时间、环境,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环境衬情)
(1)诗歌第一、二句中“①_________”、“②_______”等点明了节气、时间,奠定了全诗情感基调。
(想象寄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共剪烛花,叙述离情”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奇托在将来。
(想象寄情)
(2)“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是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用得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
9.“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①。
寒灯思旧事,断(
)警②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悄然:
忧伤的样子。这里是忧郁的意思。
②警:
惊醒。
10.结合诗意,为《旅宿》括号处选择正确的意象。
A.燕
B.雁
11.仿照示例,为“家书到隔年”写个批注。
(示例)“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借景抒情,作者借巴山之夜,秋雨交织,涨满池塘的眼前景表达了自己孤独寂寞以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12.有人认为,《旅宿》的尾联跟《夜雨寄北》的三四两句一样,都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两小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释)①嗾(sǒu),指使狗发出的声音,这里是“使”的意思。
13.两首诗都写秋天,其一借助想象鹤冲云霄赞秋气,其二通过如实勾勒_______________(四字词语)的画面咏秋色。(请用诗中词语回答)
14.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5.诗歌前两句描绘了_______________、孤城、_______________、马蹄声等景物,表现了潼关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1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三、四两句。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7.“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你是如何理解的?
18.本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9.这首诗前两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20.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想象到什么情景?感情由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1.统观全诗,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2.简析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表达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____________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相聚的欢乐的憧憬。
24.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25.诗中两次提及“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阅读清末诗人谭嗣同的《潼关》一诗,完成后面小题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26.这首诗的前两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景,写出了潼关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2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8.如何理解标题中的“寄北”?
2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夜雨寄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0.首句中两个“期”字连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阅读下面两首陆游的诗,然后回答小题。
(甲)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2.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体上看,《游山西村》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一个“游
”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
B.(乙)诗中“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全诗沉闷压抑。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梦述志的句子。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达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精神,也预示在重重的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33.同样是陆游的诗,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请分别说说两首诗的感情。
阅读下面古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4.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恨和凄凉情景。
35.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南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6.诗中“僵卧”、“孤村”点明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诗人“不自哀”的原因是什么?
37.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边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8.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_________。诗中的“轮台”在这里代指_________。
39.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阅读诗歌,按要求答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0.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与谭嗣同的《潼关》中“秋风吹散马蹄声”都写到了“秋”,点明了作诗的时节,你认为这两个“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结合相关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41.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夜雨寄北》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了什么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2.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4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古诗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意想,并非身临疆场。
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有肺腑。
45.诗中僵与孤,写出了十一月四日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阅读《潼关》,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46.这首诗用“高云”烘托出①____________________,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突显了潼关城的寂寥与辽远,从视角和听觉角度渲染出潼关独特的氛围。
47.诗人借助河山的“犹嫌束”“不解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①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②素娥③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④
(注)①李商隐: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②青女:即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③素娥:即月里的嫦娥。④婵娟:姿态美好。
48.下列选项中对于这两首诗内容、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夜雨寄北》中“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了太多苦涩与无奈。
B.《夜雨寄北》中“夜雨涨秋池”的环境,让诗人更感到孤独凄凉。
C.《霜月》中“霜”“征雁”点明了初秋时节寒凉、萧瑟的环境特点。
D.《霜月》中“月中霜里斗婵娟”反映了诗人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愿望。
49.你比较了李商隐的这两首诗,发现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向小钟具体解释。
小钟,李商隐在两首诗中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明白了吗?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0.请说说第一句诗突出作者对秋有什么样的独特体验。
5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词阅读
(甲)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2.甲)(乙)两诗都描写秋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甲)却流露出“_____”的情绪,(乙)抒发了“_____”的情感。
53.(甲)(乙)两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一首的相关诗句赏析。
阅读《夜雨寄北》,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4.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B.第二句“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
C.第三、四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
D.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5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概括。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乙)行秋
徐现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
注:①筝:古筝。
5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是诗人被贬朗州时所作。全诗融景、情、理于一炉,不仅仅写出了秋天的生机,更抒写了一种高扬精神。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给读者留下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B.甲诗“我言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论调的有力否定。
C.乙诗整首诗以静为主,又辅之以鸣蝉、飞叶来增加动感,达到了以静衬动、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
D.乙诗纯然一派秋景,秋蝉鸣叫,秋柳披拂,秋水如镜,秋叶轻扬,构成了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
57.读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雪”两句后,在你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请简要描述。
58.上面两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意境却不相同。请分析两诗分别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59.试分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妙用。
60.秋总给人以萧索之感,本诗却说“秋日胜春朝”,请从写法和感情两个方面赏析全诗。
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6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6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戍”“夜阑”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请写出相关诗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秋词①
刘禹锡(唐)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期。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②人狂。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②嗾:这里是“使”的意思。
64.从体裁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_______,刘禹锡有“___________”之称。
65.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请以第一首诗中“鹤”为例作一简要赏析。
66.这两首诗的秋天的特点及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7.诗歌首句通过对“_________”的一问一答,诗人的愁苦形象跃然纸上。
68.诗歌最后两句,作者想象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阅读《秋词》一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69.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自古”一词,极言“悲秋”这一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
B.“秋日胜春朝”一句,作者用秋天来衬托春天,表达对人生“春天”的渴盼之情。
C.末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表现作者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
D.本诗是刘禹锡所作,当时诗人因参与变法而被贬,内心充满苦闷。
70.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一反常态,不写悲秋,而写爱秋,刚健明亮,在古典诗歌中是不多见的。
B.本诗将“实”和“虚”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C.本诗运用了联想、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
D.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诗。
71.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感情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A.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乐府诗集·长歌行》)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逄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7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73.第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74.阅读刘禹锡《秋词》,完成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⑴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75.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第二句“涨”的妙处。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诗人“今夜的心境”。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6.诗中“僵”“孤”二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77.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古代诗歌阅读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79.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哪些事物(景物)?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0.简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妙处。
8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83.作者在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虚实相生,请你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8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写出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
(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______的写法和______的表达方式,表明了诗人“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86.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怀?
阅读(甲)(乙)两首古诗词,回答后面问题
(甲)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
(乙)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7.把甲乙两首古诗词中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88.这两首古诗词有很多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所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89.“僵卧孤村”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处境?
90.请说说“夜阑卧听风吹雨”与上下句在内容上的联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与谭嗣同的《潼关》中“秋风吹散马蹄声”都写到了“秋”,点明了作诗的时节,你认为这两个“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92.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李商隐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家人团聚后的情景,以此表达对远方家人的深挚思念。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也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B.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C.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乙)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9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枯藤”一“枯”字,可见藤已无生命;“老树”一“老”字,可见树已走向风烛残年,眼前的景色可谓是满目凄凉。
B.甲诗“断肠人”一词直言“肠断”,豪放洒脱,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漂泊游子的淡淡的思乡愁绪。
C.乙诗首句中的“自古”一词,极言“悲秋”这一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
D.乙诗“秋日胜春朝”一句,作者用秋天来衬托春天,表达对人生“春天”的渴盼之情。
94.赏析乙诗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含义。
95.两首诗分别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各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97.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9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诗人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99.诗歌的一、二两句用到了__________
的写作手法,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__
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诗。它的作者李商隐是晚唐诗人,和李白并称“大小李”。
B.一个“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诗人愁思之深重。
C.第三、四句把当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相逢的欢乐,又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复出现,表明作者喜欢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101.首句两个“期”字连用,有何妙处?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身处巴蜀,为远方的妻子写下了这首诗,“君”指的便是诗人的妻子。
B.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一实一虚,点明了特定的背景。
C.从“未有期”、“何当”中可以读出作者对未来充满了绝望。
D.本诗语言朴素自然,如话家常,字里行间蕴含着微妙的情感受化。
103.简要说说“秋”在诗中起到哪些作用?课外古诗词诵读
【提升训练】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潼关城的地势(_____)(选用该诗中一字填空),从诗中可以看出古城地理位置具有(_____)(填一四字词语)的特点,是一天然关隘。
2.作者笔下的景物,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彩。试结合诗歌三、四两句具体分析。
【答案】
1.
高
依山傍水(或“背山面水”等,只要有“依傍山水”的意思即可)。
2.黄河流入辽阔的原野,在作者看来仍然受到了束缚,一个“嫌”字融进了诗人要冲破束缚、勇往直前的渴望;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一峰比一峰高,不知何谓平坦,“不解平”其实是诗人桀骜不驯,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写照。(意思对即可)
【分析】
1.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终古高云簇此城”意思是久远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以云之“高”侧面表现潼关城的地势之“高”;“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意思是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可见其依山傍水是特点。
2.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同样是秋景,马致远勾勒出了一幅深秋游子①______的图景,表达了诗人②___之情;刘禹锡眼中皆是秋天的明丽景色,抒发的是③______的情感。
4.请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句,发挥想象,描述这句诗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答案】
3.
①漂泊他乡,羁旅天涯
②孤寂/愁苦/思乡
③奋发进取/乐观豁达/积极向上/豪迈
4.示例①:在萧瑟的秋风中,在苍凉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诗人骑着一匹衰弱消瘦的老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示例②: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水天相接。一只白鹤凌空而起,像箭一样直冲云霄,矫健凌厉。
【分析】
3.
考查赏析诗歌感情。两首诗同样写秋景,马致远选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九种景物,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表现了自己羁旅在外的游子之思,漂泊他乡,如无根浮萍,羁旅天涯。表现了诗人独自在外的孤寂与愁苦,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刘禹锡则一反悲伤的基调,认为秋天比春天还要明丽美好,作者作诗的豪情随白鹤一飞冲天,表达了作者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志趣。
4.
考查描绘诗中画面。开放类试题,尊重诗句原意,描写生动形象即可。如:古道西风瘦马:秋风萧瑟,古道蜿蜒,一匹消瘦的老马,伴着一位孤独的旅人,走向远方。晴空一鹤排云上:天空晴朗,万里无云,一派秋色正好。一只洁白的鹤乘风而起,如箭一般冲向云霄。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高云簇拥着古城,正面描写出了雄关之高耸险峻。
B.第二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
C.“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的巍峨险峻。
D.第四句刻画出了秦岭山脉冲破一切束缚的情态,营造出雄浑奔放的意境。
6.“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5.A
6.描绘了黄河奔腾怒吼一往无前的磅礴气势,流露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意思答对即可)
【分析】
5.
A.“正面描写”错误,应是“侧面烘托”。故选A。
6.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和理解作者情感。“河流大野犹嫌束”,从河的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描绘了黄河奔腾怒吼一往无前的磅礴气势。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这里的诗人即大河,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的黄河,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7.比较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赏析。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环境衬情)
诗歌第一、二句中“夜雨”、“愁池”点明了时间、环境,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环境衬情)
(1)诗歌第一、二句中“①_________”、“②_______”等点明了节气、时间,奠定了全诗情感基调。
(想象寄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共剪烛花,叙述离情”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奇托在将来。
(想象寄情)
(2)“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是_________
【答案】冬至
灯前
对家人夜谈情景的想象,通过想象家人思念自己的情景来表现自己的思乡之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含蓄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孤寂思家之情。
【详解】
(1)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这首诗前两句意为: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节,而我只能抱膝坐在灯前,与自己的影子相伴。这两句交代写作背景。第一句中的“邯郸驿”点明了地点。“冬至”点明了节气,“灯前”点明了时间是晚上。
(2)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后两句意为:想到家中亲人今日也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会谈论着我这个离家在外的人。这是作者的想象,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玩弄过多的艺术技巧,而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却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前两句写实,后两句写虚,由实入虚,以虚衬实,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因为思乡而产生的孤寂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用得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
9.“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
8.“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夜雨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9.对团聚的期盼之情,对妻子的安慰之意,对滞留巴蜀不能北归的无奈和孤寂之感。
【分析】
8.
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形象,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
9.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前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以景写情,写当时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表达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畅想欢聚时的幸福快乐,表达了对团聚的期盼,当然也包含着对妻子的安慰。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①。
寒灯思旧事,断(
)警②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悄然:
忧伤的样子。这里是忧郁的意思。
②警:
惊醒。
10.结合诗意,为《旅宿》括号处选择正确的意象。
A.燕
B.雁
11.仿照示例,为“家书到隔年”写个批注。
(示例)“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借景抒情,作者借巴山之夜,秋雨交织,涨满池塘的眼前景表达了自己孤独寂寞以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12.有人认为,《旅宿》的尾联跟《夜雨寄北》的三四两句一样,都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0.B
11.“家书到隔年”一句通过写家里的来信要到第二年能收到的实际情况,写出了诗人离乡之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及家人的思念之情。
12.示例一:赞同。《旅宿》的尾联通过想象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反衬自己的羁旅之苦,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示例二:不赞同。《旅宿》的尾联通过描写沧江上月色含烟,钓鱼船就系在门前的优美宁静样和的生活图景,用乐景衬哀情,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分析】
10.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燕”与“雁”这两种意象在古诗词中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燕”一般因结伴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或与报春有关,如谁家新燕啄春泥;“雁”一般则借以抒情,寄寓乡愁,或代指书信,如:归雁洛阳边、衡阳雁去无留意等。结合全诗可知,诗人离家已久,客居旅馆,没有知音,家书传递也很困难,在凄清的夜晚不禁怀念起自己的家乡,于是创作了这首羁旅怀乡的诗篇。综上可知括号中应选择的意象是“雁”;故选B。
11.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题时,注意结合句意,仿照示例从写作手法、思想感情等角度对“家书隔年到”这一句进行赏析批注。
示例:“家书隔年到”意思是家人的书信要等来年方能寄到此地,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之感,表现了诗人盼望家人音信的急切心情。
12.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概括和对比分析能力。解题时,需结合题干要求将诗句进行对比分析,注意观点明确,语言流畅。
示例一:赞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诗人想象着来日重逢,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以此来反衬诗人此时的孤寂。“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中诗人并非直抒胸臆,而是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
示例二:不赞同。“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中诗人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此处,诗人运用以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手法,通过描绘优美的风光图景表现出诗人思乡的愁苦;“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诗人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在来日聚首之时的体味幸福欢乐。“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两小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释)①嗾(sǒu),指使狗发出的声音,这里是“使”的意思。
13.两首诗都写秋天,其一借助想象鹤冲云霄赞秋气,其二通过如实勾勒_______________(四字词语)的画面咏秋色。(请用诗中词语回答)
14.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13.山明水清
14.两诗表现的情感相同。第一首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借“一鹤排云”表达了自己高扬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第二首用春季的轻浮反衬了秋季的端庄素雅。表现了秋之高洁和沉稳,反映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
【分析】
13.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其二中的“山明水净夜来霜”意为“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有开始降下白霜”,其中的“山明水净”点明了秋季的总体特点。故应填“山明水净”。
14.
考查比较阅读。两诗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表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
“晴空一鹤排云上”诗人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便引诗情到碧霄”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本诗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
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写秋天景色,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别有特色的秋景,山水清净,夜
里还会下霜,树叶有红有黄,在山间错落点染。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后两句紧承前两句写道,如果你要是不相信秋景这样清雅美丽,可试上高楼一望,顿时会让你感到彻骨的清澈,心境澄静,心情肃然深沉,怎会像繁华浓艳的春天那样让人轻狂。诗人巧妙地暗用拟人手法,将秋天和春天比拟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用春季的轻浮反衬了秋季的端庄素雅。表现了秋之高洁和沉稳,反映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5.诗歌前两句描绘了_______________、孤城、_______________、马蹄声等景物,表现了潼关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1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三、四两句。
【答案】
15.
高云
秋风
16.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河水奔流还嫌拘束,山入潼关桀骜不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潼关山水的壮阔,也表现出诗人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
【分析】
15.
自古至今,高天的滚滚云涛团团簇拥着这座城,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诗歌前两句描绘了“高云”“孤城”“秋风”“马蹄声”等景物,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展现了潼关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16.
作答此题,需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诗句意思是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三、四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河流”“山”以人的情感,将潼关山水的壮阔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7.“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你是如何理解的?
18.本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7.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18.本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分析】
17.
解答此题,应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夜阑卧听风吹雨”写夜将尽时,诗人因“思”而夜不能寐,于是躺在床上听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这一句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同时诗人由自然界的风雨联想到南宋王朝的风雨飘摇,当时的南宋王朝遭遇金人侵袭,丧失了大半江山,正如风雨飘摇中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这一句正体现了诗人对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的担忧。
18.
“风吹雨”三个字照应诗题,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声,又象征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统治。“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9.这首诗前两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20.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想象到什么情景?感情由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请简要分析。
【答案】
19.示例一:“期”字用得好,两个“期”一问一答,将对“归期”的希望和“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中,表达了诗人思念的急切与愁苦之情。示例二:“涨”用得好,“涨”字富有动感,既写出了巴山之水灌满秋池的自然之景,又流露出诗人的绵绵不断的愁思。
20.诗人想象到回家团聚后与亲人(妻子)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把眼前的凄苦转化为未来团聚的欢乐(温馨、愉悦)。
【分析】
19.
考查鉴赏诗歌炼字。诗歌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一般对动词、形容词、叠词、数词等炼字。诗歌炼字一般是渗透着诗人的情感的词。结合本题,“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两个“期”字用的好,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涨”字用得好,既写出巴山水灌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秋”字用得好,既点明了季节,又烘托了人物愁苦悲凉的心情。
20.
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诗人笔锋一转,诗人想象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诗人的情感由此时的痛苦转化为对将来团聚的喜悦。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1.统观全诗,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2.简析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表达的妙处。
【答案】
21.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22.“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分析】
21.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或友人)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22.
本题考查炼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____________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相聚的欢乐的憧憬。
24.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25.诗中两次提及“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23.离别愁苦
24.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家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25.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实写,渲染凄清寂寥的情调;第二个“巴山夜雨”是虚写,诗人想象与妻子团圆的情景,突出重逢的温馨和愉悦。
【分析】
23.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这两句诗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用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委婉的表达相思之情,构思奇妙。跨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天的愁苦。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24.
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25.
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
(1)“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把凄清寂寥的情调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
(2)“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烛”而来,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与妻子团聚的温馨。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
阅读清末诗人谭嗣同的《潼关》一诗,完成后面小题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26.这首诗的前两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景,写出了潼关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2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答案】
26.
高大、雄伟、险要
寂寥、辽远等特点
27.这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黄河的奔腾壮阔和山脉的巍峨险峻,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豪迈奔放的热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分析】
26.本题考查理解诗意。“终古高云簇此城”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从视觉角度写潼关形势十分险要。云之高亦衬托出潼关城之高大、雄伟;“秋风吹散马蹄声”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寂寥而又辽远。
27.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犹嫌”“不解”二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黄河的奔腾壮阔和山脉的巍峨险峻。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追求个性解放的心态的外化。
【点睛】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8.如何理解标题中的“寄北”?
2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28.一说是寄给友人;二说是寄给妻子。(答一点即可)
29.表达作者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分析】
28.本题考查理解写作背景。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标题中的“寄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寄给友人;二说是寄给妻子。
29.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与夜雨交织,写出了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现实与未来的重叠、交织表达出作者的独在异乡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点睛】
阅读《夜雨寄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0.首句中两个“期”字连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答案】
30.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了思念家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31.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分析】
30.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意思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第一个“期”字是友人来信中的问话,第二个“期”字是自己给友人的回话,两个“期”一问一答,表达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31.此题考查炼字技巧。“涨”字是个动态性很强的词语,一语双关,既形象地刻画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于平静的外表之下,内心波澜起伏的思潮与秋池雨涨相应的情感。诗人远在巴山,在这样一个雨夜,他对亲人的思念,他内心的落寞、悲伤,在雨水中全部满涨起来了,如此丰富的情感随着雨水落下来,一点一点累积,终于在某一个时候,饱满到几乎要溢出心池,因此一个“涨”极写出羁旅之愁与深重绵绵的愁思。
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陆游的诗,然后回答小题。
(甲)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2.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体上看,《游山西村》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一个“游
”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
B.(乙)诗中“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全诗沉闷压抑。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梦述志的句子。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达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精神,也预示在重重的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33.同样是陆游的诗,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请分别说说两首诗的感情。
【答案】
32.B
33.(甲)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
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乙)表达了作者要为光复故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分析】
3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陆游的爱国诗篇,这首诗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诗人虽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尚思为国戍轮台”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抗击敌人。B项“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全诗沉闷压抑”理解不正确。故选B。
3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作答此题,要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及内容进行分析阐释。《游山西村》是诗人被弹劾,罢归故里后所写,诗的内容是出游到山西村的见闻,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相较于虚伪的官场,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让诗人产生无限的热爱之情。“丰年留客足鸡豚”这里村民热情好客;“衣冠简朴古风存”,这里民风淳朴;“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自然风光美丽。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达了诗人离去时的恋恋不舍。诗中是闲适愉悦的气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于陆游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时,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尚思为国戍轮台”一句表明,诗人收复国土的愿望依旧强烈,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只能寄托在梦中。所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之情。
阅读下面古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4.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恨和凄凉情景。
35.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答案】
34.D
35.写时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的诗人形象。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了爱国之情。(大意相同即可)
【分析】
34.A.诗的一二句意思是“我年迈躺在这荒僻的小村庄里,但是我并不为自己的艰难处境而哀伤,我还想着为国家去守卫北方边疆。”诗人“思”的是“为国戍轮台”,可见表现了诗人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品析正确;
B.诗的三四句意思是“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此时的陆游已经68岁,“僵卧孤村”,诗人渴望收复失地,一腔报国之志无法实现,只能幻化梦境。品析正确;
C.同许多爱国诗篇一样,陆游的这首诗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诗人虽年岁已高,但依旧不忘报效祖国,读来情感真挚,极具感染力。品析正确;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理解是正确的,但“不自哀”表明并不为自己的艰难处境而哀伤,想的却是“为国戍轮台”,所以并未有“怀才不遇的怨恨”。品析错误;
故选D。
3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作答此题,要结合背景,在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做综合分析。本诗写于陆游罢官后闲居家乡农村时,此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热情丝毫未减。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夜里,由情生思,在梦中出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情景。“夜阑”写出时间;“卧听”表明当时诗人的状态,年迈的形象;“风吹雨”既点题,交代当时自然环境,也让人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此句与铁马冰河的梦境及“戍轮台”的志向结合在一起,抒发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南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6.诗中“僵卧”、“孤村”点明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诗人“不自哀”的原因是什么?
37.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36.“僵卧”、“孤村”点明了诗人年迈凄凉、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不自哀”的原因是诗人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37.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想要上战场杀敌,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感情。
【分析】
36.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一“僵”一“孤”,凄凉之极,“僵”、“孤”点明了诗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不自哀”的原因是诗人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37.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要在理解整首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特殊经历以及内心的情感来理解即可。通读全诗,“风吹雨”三个字照应诗题,既是自然界的风雨声,又象征南宋风雨飘摇的统治。这两句话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本诗借风雨梦境,抒发作者为国戍边、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边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8.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_________。诗中的“轮台”在这里代指_________。
39.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案】
38.
陆游
边关
39.“僵”“孤”意为年迈衰老,卧病在床,孤苦无助。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意思对即可)
【解析】
38.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39.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阅读诗歌,按要求答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0.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与谭嗣同的《潼关》中“秋风吹散马蹄声”都写到了“秋”,点明了作诗的时节,你认为这两个“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结合相关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41.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夜雨寄北》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了什么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40.不一致。李商隐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既有“秋”也有“雨”,蕴含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归期无望的无奈与凄凉;谭嗣同诗句中高云簇城、河流大野等皆是北方壮阔之景,此处“秋风吹散马蹄声”则表现其勇往豪迈、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41.虚写将来回家与亲人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作用:以想象未来团聚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或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
【解析】
40.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夜雨寄北》中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秋夜雨景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潼关》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秋风吹散马蹄声”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表现了作者渴望冲决罗网,追求个性解放的心情。所以二者是不同的。
41.此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诗中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西窗剪烛的幸福想象,是虚写。诗人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更加衬托了今日的孤寂。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2.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4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
42.示例: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43.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乐观豪迈、锐意进取、乐观豁达)的思想感情。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白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分析】
4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诗歌大意,理解相关诗句的意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那凌云的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的画面。
4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中诗人情感的感悟能力。做这类题,首先要了解诗歌的意思和内容,再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来分析感悟。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被贬的创作背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并没有因为当时的处境和秋天受影响,他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反而在逆境中越挫愈勇、乐观向上的豪壮情怀。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的明丽秋景,诗人心情豁然开朗,引出豪迈诗情,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古诗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意想,并非身临疆场。
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有肺腑。
45.诗中僵与孤,写出了十一月四日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44.A
45.诗中僵与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解析】
44.A.有误。“哀叹连连”错误。“不自哀”三字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
45.“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其中“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两个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写出自己虽老迈孤苦,但为国杀敌的决心依然坚定不移。
阅读《潼关》,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46.这首诗用“高云”烘托出①____________________,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突显了潼关城的寂寥与辽远,从视角和听觉角度渲染出潼关独特的氛围。
47.诗人借助河山的“犹嫌束”“不解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46.
示例:①潼关城的雄伟
②秋风吹散马蹄声(或“马蹄声”)
47.示例: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勇往直前、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解析】
46.“终古高云簇此城”意思是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借高云烘托潼关城的高大雄伟,“秋风吹散马蹄声”意思是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突显了潼关城的寂寥与辽远,前两句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渲染出潼关独特的氛围。
47.本题考查诗人情感。三、四句,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借景抒情,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追求自由的心态的外化。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①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②素娥③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④
(注)①李商隐: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②青女:即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③素娥:即月里的嫦娥。④婵娟:姿态美好。
48.下列选项中对于这两首诗内容、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夜雨寄北》中“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了太多苦涩与无奈。
B.《夜雨寄北》中“夜雨涨秋池”的环境,让诗人更感到孤独凄凉。
C.《霜月》中“霜”“征雁”点明了初秋时节寒凉、萧瑟的环境特点。
D.《霜月》中“月中霜里斗婵娟”反映了诗人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愿望。
49.你比较了李商隐的这两首诗,发现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向小钟具体解释。
小钟,李商隐在两首诗中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明白了吗?
【答案】
48.C
49.在《夜雨寄北》中,妻子寄来的家书,以及巴山的夜雨使秋水涨满水塘,是眼前实景,而作者想象的与家人剪烛夜话则是虚写。在《霜月》中,蝉声消退,雁群当空,楼高接水,这是诗人眼前实景,而诗人想象的青女、嫦娥在月宫中争奇斗艳的景象则是虚写。两首诗中,实写都写眼前无奈、凄凉,虚写都写愿望的美好、温暖,虚实结合、相互对比,体现了作者在现实中的痛苦与彷徨,以及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解析】
48.C.理解有误。从“霜月”“无蝉”可以看出此时不是“初秋时节”而是“深秋时节”。故选C。
49.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李商隐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家人团聚后的情景,以此表达对远方家人的深挚思念。七言绝句《霜月》中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深秋时节,已经听不到蝉鸣,万里长空时时传来大雁寒冷中凄切的叫声。百尺高楼,月光如水,和天边连成一片。这是现实的景色,澄澈空灵。而现实的环境是美妙离奇想象的摇篮,会唤起诗人脱离尘俗的意念。青女和素娥两位仙女不怕寒冷,在霜月中争比彼此的美好姿容,是诗人的幻想,也寄托了诗人不惧寒冷和高标绝俗的情怀。可据此作答。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0.请说说第一句诗突出作者对秋有什么样的独特体验。
5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50.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将要表现出一种与前人不同(激越向上、对秋的肯定赞美)的诗情。
51.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解析】
50.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抓住重点词句,探究揣摩,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生平经历,把握诗人要表达的情感。“自古逢秋悲寂寥”,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我言秋日胜春朝”,“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51.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热情赞美秋天。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精神。
诗词阅读
(甲)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2.甲)(乙)两诗都描写秋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甲)却流露出“_____”的情绪,(乙)抒发了“_____”的情感。
53.(甲)(乙)两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一首的相关诗句赏析。
【答案】
52.
悲秋
赞美秋天;
53.示例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通过描写浓郁的秋色,蕴含了无限的凄苦和悲凉。
示例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通过描写秋日晴空,鹤翔云霄,既赞美了秋天的美丽,又表达了凌云的壮志和矢志不移的傲骨。
【分析】
52.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作品内容,抓住主旨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现出游子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流露出“悲秋”的情绪;“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的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5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抓住相关语句,赏析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写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构成了动人的艺术境界。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抒发内心情感,借鹤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这首诗写景开阔明丽,令人耳目一新,“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表明作者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阅读《夜雨寄北》,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4.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B.第二句“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
C.第三、四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
D.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5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概括。
【答案】
54.C
55.作者羁旅他乡的惆怅孤寂和对妻子(朋友)深切的思念之情。
【解析】
54.C.有误。“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错误,第三、四句是诗人对团聚情景的想象。
55.本题考查诗人情感。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句内容分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和对妻子(朋友)深切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乙)行秋
徐现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
注:①筝:古筝。
5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是诗人被贬朗州时所作。全诗融景、情、理于一炉,不仅仅写出了秋天的生机,更抒写了一种高扬精神。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给读者留下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B.甲诗“我言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论调的有力否定。
C.乙诗整首诗以静为主,又辅之以鸣蝉、飞叶来增加动感,达到了以静衬动、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
D.乙诗纯然一派秋景,秋蝉鸣叫,秋柳披拂,秋水如镜,秋叶轻扬,构成了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
57.读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雪”两句后,在你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请简要描述。
58.上面两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意境却不相同。请分析两诗分别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56.C
57.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答出大意即可)
58.甲诗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乙诗抒写了诗人旷达闲适的心情。
【解析】
56.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乙诗整首诗以动为主,达到了以动衬静、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故选C。
57.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其次,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丰富画面内容。“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雪”描绘的画面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那凌云的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58.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秋词》以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表现出高扬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行秋》采用以动衬静的写法,描绘了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表现了诗人闲适宁静的心境。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59.试分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妙用。
60.秋总给人以萧索之感,本诗却说“秋日胜春朝”,请从写法和感情两个方面赏析全诗。
【答案】
59.“排”,“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60.诗人采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比春日更胜一筹,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分析】
59.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排”字体现了鹤群团结一致的景象。“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写出了一只仙鹤冲开云层的豪迈气势,承载诗人的诗意,云游到了碧霄之上
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这个字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给予读者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60.本题考查诗歌的写法和情感的鉴赏。这首诗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6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案】
61.僵、孤写出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才是他要坚持的信念。
62.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解析】
6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即:“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6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情感。结合“尚思为国戌轮台(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分析,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结合“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分析: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然后综述即可。
6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戍”“夜阑”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请写出相关诗句。
【答案】(1)戍:守卫;夜阑:夜深。
(2)诗歌表达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相关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详解】
(1)本题考查诗词词句理解。尚思为国戍轮台: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戍:守卫。夜阑卧听风吹雨: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夜阑:夜深。
(2)本题考查主题。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结合“尚思为国戍轮台”可知作者的愿望:要为国家戍守边疆。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一生的愿望是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可知这里具体的愿望是:作者愿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相关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秋词①
刘禹锡(唐)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期。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②人狂。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②嗾:这里是“使”的意思。
64.从体裁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_______,刘禹锡有“___________”之称。
65.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请以第一首诗中“鹤”为例作一简要赏析。
66.这两首诗的秋天的特点及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答案】
64.
绝句(七绝)
诗豪
65.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作者以此说明:人只要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神,就不会感到寂寥。
66.其一,侧重写秋高气爽的天气和生机勃勃的活力,激励人们振作精神,奋发向上。其二,侧重咏叹秋天明净清白、青黄浅淡的色彩,使人感到思想澄净,情操清白。
【解析】
64.要求学生掌握诗歌的相关文学常识。四句的称为绝句,八句的称为律诗。律诗、绝句各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题干的两首诗都属于七言绝句。第二问,要求学生掌握刘禹锡的相关文学常识。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65.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诗言志”,作者以此说明: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
66.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两诗中秋天的特点及给人的感受。其一的意思是: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其二的意思是: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如:“其一”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其二”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其一”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而且诗人是以“鹤”自喻,表达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其二”全诗暗用拟人手法颂情操清白。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7.诗歌首句通过对“_________”的一问一答,诗人的愁苦形象跃然纸上。
68.诗歌最后两句,作者想象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
67.归期
68.想象回家后与家人剪烛夜谈的团聚场面。
【解析】
67.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掌握。《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妻子的复信。“君问归期未有期”意思是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这是诗人针对妻子提出的“归期”问题与妻子的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
6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中所展现的画面的分析。“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诗人与妻子一起坐在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的画面;“何当”意思是什么进候,
表明“共剪西窗烛”的团聚场面只是诗人的想象。理解了诗句含义后考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阅读《秋词》一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69.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自古”一词,极言“悲秋”这一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
B.“秋日胜春朝”一句,作者用秋天来衬托春天,表达对人生“春天”的渴盼之情。
C.末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表现作者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
D.本诗是刘禹锡所作,当时诗人因参与变法而被贬,内心充满苦闷。
70.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一反常态,不写悲秋,而写爱秋,刚健明亮,在古典诗歌中是不多见的。
B.本诗将“实”和“虚”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C.本诗运用了联想、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
D.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诗。
71.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感情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A.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乐府诗集·长歌行》)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答案】
69.B
70.C
71.D
【解析】
69.B.有误。“秋日胜春朝”一句,表明作者的态度,秋天胜过春天,是对秋天的赞美。故选B。
70.C.有误。本诗没有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故选C。
71.A.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C.此句表达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D.诗句中却没有表露出怨尤,反而表现的是一种对世事变迁和潮起潮落的豁达开朗。表达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胜利总是会和勇敢者在一起的思想感情。与本诗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最为相近。
故选D。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逄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7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73.第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案】
72.“排”,“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孤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
73.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通过对比来表现的。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72.本题考查关键字词的赏析及对意象的理解。第一问:答题要点是:解释字义,点出手法,分析诗句,判断情感。“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通过这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第二问: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诗人以“鹤”自喻,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因此这只冲天而上的一鹤,实际也是表明自己虽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但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依然会昂扬向上。
7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及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辨析。诗歌首句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逄秋悲寂寥”和“秋日胜春朝”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诗人热情地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74.阅读刘禹锡《秋词》,完成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⑴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⑴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详解】
(1)这道题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景观的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排”字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振翅高飞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身处贬官遭遇中的诗人,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因此诗人说“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5.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第二句“涨”的妙处。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诗人“今夜的心境”。
【答案】(1)“涨”字一词富于动态感,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2)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详解】
(1)这道题考查体会诗歌词语的好处。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巴山夜雨涨秋池”,一个“涨”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绵绵秋思的痛苦。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君问归期末有期”,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归期无期的无奈,跃然纸上;“巴山夜雨涨秋池”,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深秋的落寞之苦;“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充满了对相见共语的期盼。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6.诗中“僵”“孤”二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77.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答案】
76.“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
77.本诗表达了诗人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解析】
76.这道题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表现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
77.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古代诗歌阅读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79.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哪些事物(景物)?
【答案】
78.C
79.落叶、悲鸿、衰草、枯木(答出三种即可)。
【解析】
78.C.《天净沙?秋思》不是抒发对秋天的独特感悟,而是通过描绘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来烘托天涯游子凄苦的心境。故选C。
79.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诗词意象的理解。意象是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通俗的理解,就是借物抒情。题干要求回答抒“悲秋之情”的景物,那就只能是秋天的景物,常见的有:落叶、悲鸿、衰草、枯木。比如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陈与义《登岳阳楼》: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0.简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妙处。
8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80.“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最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81.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友人)团聚的情感。
【分析】
80.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涨”字为动词,极富动态美。水注池涨,诗人的羁旅愁思也在慢慢变得浓厚。
81.
诗歌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巴山夜雨”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83.作者在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虚实相生,请你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82.苦雨深秋的寂寞,漂泊在外的孤寂,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意思对即可)
83.第一个“巴山夜雨”写的是眼前景色,作者借眼前之景抒发羁旅之愁;第二个“巴山夜雨”写的是未来之景,作者用未来与亲人重聚之乐反衬今夜相思之苦。前两句实写离愁别绪,后两句虚写欢聚畅谈。虚写未来欢聚,正是为了深刻地表达现实的离愁和深切的思念。
【分析】
82.
考查赏析诗歌感情。“君问归期未有期”,思家却归家无期,表现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无法归家的无奈之意。“巴山夜雨涨秋池”,深秋夜雨,无人相伴,只有孤灯相对,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后两句诗想象与家人团聚,秉烛夜谈的场景,表现了作者对与家人相见共语的期盼之情。
83.
考查赏析写作手法。本诗前两句写实,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巴山夜雨”为眼前之景,作者此时漂泊他乡,思家而不得归,又逢秋夜雨紧,心中更添愁苦。前两句实写眼前之景,实在烘托自己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苦。后两句是作者的想象,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未来相聚时的欢乐更加衬托了此时面对无尽秋雨的愁苦之重。前两句写实,后两句写虚,虚实结合,既表现了作者思乡的愁苦,也表现了作者对与家人团聚的无限期盼之情,感人至深。
8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写出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
(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答案】(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详解】
(1)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表达了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
(2)本题考查练字。诗中写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涨”字是“上涨(或涨满)”的意思,生动传神地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表现了诗人漂泊异乡,盼望归期,思念亲人的深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______的写法和______的表达方式,表明了诗人“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86.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怀?
【答案】
85.
对比
议论
86.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豪壮情怀。
【解析】
85.本题考查对诗句写作手法的理解。诗歌的一、二两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古人“悲寂寥”与自己的“胜春朝”作对比,“我言秋日胜春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突出强调了诗人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豪壮之情。
86.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我言秋日胜春朝”直抒胸臆,态度鲜明,“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这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表露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阅读(甲)(乙)两首古诗词,回答后面问题
(甲)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
(乙)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7.把甲乙两首古诗词中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88.这两首古诗词有很多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所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答案】
87.断肠人在天涯
自古逢秋悲寂寥
88.都写了秋及秋景,都注重了画面描写等,甲词主要借秋景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乙诗表达诗人对秋的赞美、热爱之情,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解析】
87.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积累。要求学生根据识记,把两诗所缺的诗句补充完整即可。“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易错字“肠”“涯”。
“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易错字是“逢”“寂寥”。
88.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比较赏析,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可知,两诗都写了秋及秋景,都注重了画面描写等。然后分析不同之处。从“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境。末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出的画面是夕阳即将落下地平线,远方一马上的行人在孤独的赶路,但却路途遥遥,不知所向。夕阳西下写人生之苍暮,时日无多。断肠人写出一生之伤悲。所以,《秋词》描绘了一幅晴空中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一反前人悲秋的感慨,抒写了乐观豪迈、奋发进取的激情。《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里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89.“僵卧孤村”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处境?
90.请说说“夜阑卧听风吹雨”与上下句在内容上的联系。
【答案】
89.(年老)多病、孤苦(寂寞、窘迫、冷落)、凄凉的生活现状。
90.“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句“尚思为国戍轮台”来写。因“思”而不能夜寐只能“卧听风吹雨”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战场的风云,听着、想着,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
【分析】
89.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词句的理解。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90.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语句作用的能力。“夜阑卧听风吹雨”写时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的诗人形象。紧承上句“尚思为国戍轮台”来写。作者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爱国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与谭嗣同的《潼关》中“秋风吹散马蹄声”都写到了“秋”,点明了作诗的时节,你认为这两个“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92.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李商隐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家人团聚后的情景,以此表达对远方家人的深挚思念。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也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B.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C.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答案】
91.不一样,《夜雨寄北》中的秋又有雨,蕴含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归期无望的无奈也凄凉。《潼关》中的秋风吹散了马蹄声,表现了诗人追求解放的豪迈之情。
92.D
【解析】
91.作答时,根据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做具体分析。《夜雨寄北》中“问归期未有期”表明诗人的羁旅身份,游子在外又遇到秋天下雨,表现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对家人思念又归期无望的伤感凄凉。《潼关》写于谭嗣同十七岁时,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这里的“秋”表现诗人秋高气爽之时产生的豪迈奔放之情。
92.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B.清溪、三峡、渝州都是实景,是实写;
C.“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运用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D.“夜阑卧听风吹雨”是实写;“铁马冰河入梦来”是虚写。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故选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乙)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9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枯藤”一“枯”字,可见藤已无生命;“老树”一“老”字,可见树已走向风烛残年,眼前的景色可谓是满目凄凉。
B.甲诗“断肠人”一词直言“肠断”,豪放洒脱,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漂泊游子的淡淡的思乡愁绪。
C.乙诗首句中的“自古”一词,极言“悲秋”这一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
D.乙诗“秋日胜春朝”一句,作者用秋天来衬托春天,表达对人生“春天”的渴盼之情。
94.赏析乙诗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含义。
95.两首诗分别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3.D
94.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95.
【甲】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乙】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分析】
9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乙诗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选项错误。
故选D。
9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95.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的赏析。《天净沙·秋思》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秋词》“便引诗情到碧霄”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各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97.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答案】
96.C
97.《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解析】
96.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第一首《秋词》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第二首《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借秋景抒发羁旅之思。故选C。
97.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作答时要结合两首诗加以理解。《秋词》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独特的感受,表达了一种豪迈乐观的情感。《天净沙?秋思》则借景抒情,借秋日凄凉、萧索之景抒发了诗人“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