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18
牛和鹅
【教学目标】
1.读完整——借助词串,疏通文意,了解批注的角度;
2.读生动——借助细节,品析心情,感受别样的童年;
3.读深刻——勾连整合,批注启发,领悟成长的道理。
【设计理念】
适体而教——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牛和鹅》是儿童文学作家任大霖先生讲述的自己童年里被鹅袭击的故事,故事生动有趣,真实再现了作者当时惊慌失措的模样。在学习本篇课文时,应做到口中也有“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且笔下有“言”。
单元定位——《牛和鹅》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以“成长故事”为主题,语文要素包括:“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牛和鹅》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旁呈现了学习伙伴作的五个批注,用于学生初步了解给文章作批注的角度。作者通过描写“我”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生动刻画了当时害怕鹅的心情,学生可通过勾画、批注相关细节描写,以更好地体会“我”的心情。
以学定教——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接触批注,如阅读三年级策略单元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文旁,批注用于预测故事的发展;本学期阅读策略单元里,《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旁,批注用于提出阅读时的疑惑。可在此学情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批注的角度,以助于后续学会用批注帮助理解课文,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批注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勾画、批注相关细节描写,以更好地体会“我”的心情。
难点:引导学生梳理批注的角度,以助于后续学会用批注帮助理解课文,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批注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整体思维读单元
板块二
归类识词理文脉
板块三
通读课文识批注
一、读主题
二、读要素
一、激趣导入:“你听你猜”
二、归类识词,梳理人物
三、借助人物,概括文意
一、一边读课文,一边读批注
二、思考、梳理批注的角度
三、布置作业:一边读,一边批注
板块一
整体思维读单元
一、读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成长故事”。你还记得吗?我们在三年级下学期学习的第六单元,主题是“美好童年”,这个单元讲的都是童年的美好;与之相比,本单元的课文讲述的,不仅有童年的快乐,还有被鹅欺的害怕,扮演老虎带来的困惑,及玩陀螺的烦恼。是呀,童年有欢笑,也有泪水,但都是成长的印记。
二、读要素
1.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
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实际上,咱们对批注并不陌生。以阅读策略单元为例,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文旁,批注用于预测后续的故事走向;在刚刚学过的《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旁,批注用于提出自己的疑惑。那么,就本单元“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一要素来说,你会有哪些疑惑呢?不妨批注在空白处吧!比如:什么是批注?可以从哪些角度批注?怎么批注?带着这些问题走入本单元的学习,相信你会更有方向,从而更有收获。
2.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再来看第二个语文要素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我们常常在开心的时候手舞足蹈,生气的时候眉头紧皱,喋喋不休。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勾画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相关语句,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心情。
3.记一次游戏,把游戏过程写清楚。
着眼于第三个语文要素——记一次游戏,把游戏过程写清楚,则要求我们在学习上一单元把一件事写清楚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去写写自己当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牛和鹅》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授课之前,围绕单元的主题和要素进行整体解读,有利于发现文本的学习价值,理清各项要素的关联,从而进行梯度设计,指向语文能力的培养。】
板块二
归类识词理文脉
一、激趣导入:“你听你猜”
1.听叫声,猜动物: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第一篇童年故事。这个故事和两种动物有关,你听,它们来啦!这是谁的叫声?显然,是牛!再听,这是?相信很多同学都猜对了,是鹅!
2.示课题:这篇课文就叫《牛和鹅》。
二、归类识词,梳理人物
1.梳理、朗读文中拟声词:
哞
嘎嘎
吁哩哩哩
啪嗒啪嗒
2.归类识读动作词组:
摸牛肚
捶牛背
握拳头
摔酒瓶
掐脖子
归类发现动词都是提手旁,都是手部发出的动作;
3.梳理人物,了解作者:
(作者)任大霖
霖哥儿
金奎叔
指导“任”字读音,简要了解作家及其代表性儿童文学著作;梳理文中主要人物,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供支架;
三、借助人物,串人成句,概括文意:
小时候,人们总是欺牛怕鹅。
有一次,“我”被鹅袭击,金奎叔及时相救。
听了他的一番话后,我再也不欺负牛,害怕鹅了。
【设计意图:以两种动物的声音导入,直入课题,有趣有效。归类识字读词,便于学生分类学习,梳理整合。继而梳理主要人物,引导学生运用以人物为线索串起文章大意的方法概括文意,实现初步整体感知。】
板块三
通读课文识批注
一、自读课文
一边听课文,一边读批注,思考批注的角度。
二、梳理、分享批注的角度
1.学生交流分享。
2.小结:在阅读文章时,可以在有疑问、写得好、有感受、有启发的地方以及关键词句处作批注,还可以从其他角度给文章作批注吗?当然可以,期待有心的你在阅读中去发现。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细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一边读一边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给课文作批注。请把批注内容写在便签纸上,粘在文章对应的位置。下节课,我们就彼此的阅读感受作一番交流!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认识批注,了解阅读时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是学习批注阅读的第一步。本课的旁批为学生归纳批注角度提供了学习支架,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完整——借助词串,疏通文意,了解批注的角度;
2.读生动——借助细节,品析心情,感受别样的童年;
3.读深刻——勾连整合,批注启发,领悟成长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勾画、批注相关细节描写,以更好地体会“我”的心情。
难点:引导学生梳理批注的角度,以助于后续学会用批注帮助理解课文,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批注的好习惯。
板块一
辩证看待牛和鹅
板块二
恐惧心理可直观
板块三
成长还需悟道理
我眼中的牛和鹅
牛和鹅眼中的人
民间自有智慧在
巧用对比读故事
通过细节品心情
批注思考话中理
揭示最后一对比
联系生活话成长
课后作业促延申
板块一
辩证看待牛和鹅
一、我眼中的牛和鹅
1.回顾有关牛和鹅的诗句,说说我们眼中的牛和鹅:
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②“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二、牛和鹅眼中的人
1.阅读第一段,概括牛和鹅眼中的人的不同。
2.引申科学小知识:牛和鹅眼睛构造不同,导致眼中的事物一个放大,一个缩小。
三、民间自有智慧在
1.引用民间俗语和鲁迅的话,感受民间智慧。
①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牛眼看人大,鹅眼看人小。”
②鲁迅曾说:“没有被鹅霸追过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设计意图:勾连生活常识,辩证看待牛和鹅,从而感受民间的智慧,发现故事的伏笔,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
板块二
恐惧心理可直观
一、巧用对比读故事
1.思考、批注:除了牛和鹅的鲜明对比,文中还有对比描写吗?
2.交流文中的对比描写:
①人们对牛和鹅的态度不同
②我和小伙伴的胆量不同(为“鹅欺我”埋下伏笔)
③我和金奎叔对鹅的态度不同、鹅前后的变化
二、通过细节品心情
1.聚焦在“我”的身上,圈画、交流动作、心理、语言、神态描写。
2.感受“我”被鹅欺时的害怕。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对比描写感受牛和鹅的习性差异,进而感受“我”怕鹅,被鹅欺的害怕。同时,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去体会人物的心情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需重点学习。】
板块三
成长还需悟道理
一、批注思考话中理
思考、交流金奎叔的话给了“我”什么启发?
小结: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们,只要我们客观、全面看待问题,就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生活。
二、揭示最后一对比
④“我”在这件事前后认识的改变,即成长。
三、联系生活话成长
1.引发思考: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你可曾因为一件事而领悟道理,得以成长呢?
2.小结: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与作者一同回忆了往事,体会到了他当时害怕的心情,与他共同收获了启发与成长。同时,我们也在第一节课认识批注的角度的基础上,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批注阅读感受,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四、课后作业促延申:
作业一:完成练习;
作业二:本课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片段,比较不同的作家笔下的牛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可结合本课的学习,在阅读时从不同的角度作批注。
【设计意图:通过品悟关键句去发现故事背后的成长道理,进而联系自身生活更好地分享、体会成长的意义。同时,布置的课后作业继续着眼于批注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学习由故事走向哲理,由学习走向运用,由课内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