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象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1. 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 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 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2.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很有这样的感触。
B. 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 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3. 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 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
C. 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 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4—7题
【甲】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下列句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积跬步 跬:古代跨出一步称跬
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反省
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弱点、毛病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申之以孝悌之义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④序八州而朝同列⑤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⑦履至尊而制六合⑧项伯亦拔剑,常以身翼蔽沛公
A.①④/②⑤⑥/③⑦⑧ B.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C.①④/②⑤⑥⑦/③⑧ D.①②/③⑥⑧/④⑤⑦
7、翻译下列句子(8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分)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相 见 欢
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8、词的上片“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4分)
9、结合全诗,说说“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0、补充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一诗的颔联: , 。
(2)白居易听了琵琶女自诉身世后,深有同病相怜之感,请写出表达这种感受的名句:
, 。
(3)贾谊总结秦朝灭亡的根本上原因是: 。
(4)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 ,孤舟一系故园心。
(6)、 ,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选 择
武献卫
海啸来得毫无征兆。
监狱长海尔默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显得惊慌失措,他比谁都清楚马塔尔监狱总共关押了410名囚犯,其中还有85名死囚,而用不了多久整个监狱将被葬身海底。海尔默用颤抖的手抓起电话,他想向上级请示一下,可是电话线路早已被海啸冲毁。此刻马塔尔监狱的狱警们已经把监狱长的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死神的恐惧。
“我们已经没有时间转移犯人,如果再拖延的话连我们自己都将丧生,在撤离前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海尔默举起监狱囚室的钥匙下达了最后的命令,“司各特一号囚室,纽曼二号囚室,鲁米斯三号囚室,打开囚室大门让犯人暂时逃生去吧……”海尔默话音刚落,狱警们四散逃离,司各特和纽曼飞奔向囚室去执行监狱长的命令,惟独鲁米斯这个头发花白的老狱警还呆呆地站在监狱长办公室里。监狱长有些愤怒了:“疯了吗?还不走!难道要等海水淹没了你的脑袋才清醒吗?”“可是,可是还有四号囚室的门……”鲁米斯哆嗦着呼喊,声音很快被巨大的海浪冲击声淹没。海尔默变得声嘶力竭:“四号囚室关押的都是死囚,对他们来说死是早晚的事情,难道你想把他们放出去杀人越货吗?”说完,海尔默激动地往门外跑。鲁米斯向前一步紧紧拽住他的衣服,狠狠地盯着他:“现在他们将必死无疑,难道死囚就不是生命吗?”海尔默完全被这位平日里沉默文雅的老头的话震惊了,他无奈地指指自己的办公室:“如果你不怕接受被审判的命运,钥匙就在我抽屉里!”
马塔尔监狱到处是夺路狂奔的犯人,四号囚室的大门已经被海水淹没,愤怒的死囚的吼声让人毛骨悚然。鲁米斯深深吸了一口气潜入水底,“哐当”一声,囚室的大门终于打开了,死囚们带着生的渴望,呼啸着从老狱警身旁游过。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注意:本题的多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要涂在机读卡上)
( )( )
A.小说写主人公鲁米斯在海啸将夺去监狱85名死囚生命的时刻,选择放走死囚犯,用生命作赌注的冒险行为。
B.小说故事情节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C.行刑前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外貌描写,刻画了主人公临死前的紧张和绝望心理。
D.小说运用环境描写、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E.死囚犯在鲁米斯将被绞死的关键时刻一个个走向刑场,出来自首,证明了主人公“善良和信任是相互的”的信念的真理性。
(2).“目光坚毅的鲁米斯终于被从绞刑架上放下来,人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鲁米斯差点被绞死,他为什么还“目光坚毅”?“ 雷鸣般的掌声”表达什么意思?(4分)
(3).小说以“选择”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4).小说描写了鲁米斯和监狱长的“固执”,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的性格得到了充分地凸显。有人说鲁米斯放死刑犯是拿自己的生命冒险,不值得;有人说鲁米斯的做法是对 的,值得赞扬;有人说监狱长冷酷无情,没有人性;有人说他依法办事,忠于职守。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6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2、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桑地亚哥捕到的大马林鱼受到鲨鱼的威胁时,老人竭尽全力,为所欲为,与鲨鱼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B.、当又一项大奖在鼓乐声中即将揭晓时,整个会场敛声屏气,当“丁祖诒”这三个字从场上颁奖嘉宾口里倾吐而出,会场又是一阵掌声。
C.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200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在光纤通讯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以及取得的显著成绩。
D.中国湖泊资源破坏严重,平均每年有近二十个天然湖泊消亡,水利部专家指出,由于过度围湖造田,是造成天然湖泊及其湿地面积锐减的主要因素。
14、下面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部分判词,人物指代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②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③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④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A林黛玉 贾惜春 妙 玉 史湘云
B林黛玉 妙 玉 贾迎春 李 纨
C王熙凤 妙 玉 贾惜春 史湘云
D薛宝钗 贾迎春 妙 玉 史湘云
15、.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一则新闻。要求观点鲜明,语言准确、生动,不超过30字。(4分)
2月22日,南京一老汉在公交站台下车时,不慎跌倒在地,跟在身后的乘客没人上前扶他,老汉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听了这话,五六名乘客上前将老汉扶起,并拔打了110报警。
答:
16、仿照下面的拟人手法和句式特点,另写两个与原句句意有关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4分)
山间的溪流,并不因为大海就在脚下而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就在身边而含羞躲藏;
________________ , ;
,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作文(40分)
蚂蚁在夏天时就为冬天作打算,积极地储备过冬的食物。蚂蚁在整个夏天会为冬天准备多少食物呢?竭尽全力储备尽可能多的食物。更有意思的是,在寻觅食物的过程中,如果它们奔向某个地方,而你想设法阻止它们,他们就会寻找另一条路线。它们或往上爬,或向地下钻,或者绕行,直到它们寻找到另一条路线。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不要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