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古诗词赏析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古诗词赏析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2 21:2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游戏
曹操
杜甫
孟浩然
李清照
李白
苏东坡
导入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叫胡马度阴山。
授课老师:李维
古诗词鉴赏
前言
古诗词的学习离不开对诗人背景的了解、诗的含义的理解、意境的体会、主旨的概括。
目录
赏析古诗词

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课堂练习


赏析古诗词
概括诗的主旨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理解诗的含义
体会诗的意境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1125年
同年
宋徽宗
宋钦宗
逃亡
镇江
写作背景
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靖康之难
1125年,金军南下,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同时改年号为“靖康”。靖康元年,金军再次南下至宋朝都城汴京,逼宋军议和,割让土地,赔款;同年金人又进犯宋朝,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
除了两个皇帝,还有大量的赵氏皇族、后宫嫔妃与贵卿、朝臣等公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内的公私积蓄也被洗劫一空。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满江红》
作者简介
林升:生卒年不详,字梦屏,浙江平阳人。南宋诗人。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虽然他留世诗文很少,但这首题壁诗却流传千古。
理解诗的含义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形容当时的杭州很繁华,只是统治阶级的生活非常富足,百姓仍受着北边金人的威胁,西子湖畔那些当官的每天只知道饮酒作乐,欣赏歌舞,完全忘记了之前金人进犯的耻辱,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理解诗的含义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风指社会上的奢靡之风,游人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简直把杭州当做了故都汴州。
体会诗的意境
前两句写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实则景象之下掩藏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后两句描绘了一幅南宋人纸醉迷金的社会风气,南宋随着统治者的懈怠每况愈下。
概括诗的主旨
全诗冷言冷语的讽刺,从热闹的场面写起,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从作者入手
从关键词入手
借助于诗词的标题
体会诗的意境
赏析表现手法
唐朝
宋朝
其他
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孟浩然、李商隐等
苏轼、王安石、李清照、范仲淹、杨万里、陆游、辛弃疾、林升等
曹操、曹植、马致远
于谦、纳兰性德、毛泽东
从作者入手
唐朝
宋朝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少年游历,期间也曾参加考试不第,后几次考试落第。所以他官场不得志,也亲眼目睹了唐朝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辗转多地,虽然他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是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现实主义
胸怀国事
豪放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工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先后担任了很多不同的官职;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1074年,先后经历了两次罢相。
理财
整军
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七步成诗
有才
帅气
唐诗
一、按内容和作诗的经过来标题。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王勃的《送杜少府知任蜀州》和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等。
二、将形式或题材相同的若干首诗归在一起,给以一个总的题目。如陈子昂有《感遇》诗三十八首,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此外,像《咏史》、《咏怀》
、《古意》
等标题也不少。
三、沿用汉魏乐府的旧题。例如李白的《丁都护歌》系南朝乐府“吴声歌曲”名,《蜀道难》也是古乐府曲名,属《“相和歌
瑟调曲》。在六朝乐府“声歌曲”里有《子夜歌》,李白也仿其形式写了四首《子夜吴歌》。仅此即可看出,李白诗歌创作的成就也得助于民歌的熏陶。
四、取篇首二字作诗题。虽然不能概括全诗的内容,却有助于记忆和背诵,如韩愈的《山石》、杜牧的《清明》等。
五、古代文人聚会时,有时事先作好韵签,拈得或分得某字,就用某字作韵,这样,往往在平常的标题后面加上“得某字”。如王维的《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如果在平常标题前加上某诗人的名字,则表示受了他的启发,如刘禹锡的《杜工部蜀中离席》。
从标题入手
宋词
一、乐曲的名字。现代人所谓的
“词”都是古时人们的歌曲,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乐曲名字的来历,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像佛像里的菩萨,《菩萨蛮》因此得名。《西江月》、《卜算子》、《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来自民间的曲调。
二、摘取词中字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三、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一、提示内容,像《天问》,《湘夫人》;
二、乐章名,《九歌》之类的。
其他
真正成熟的诗歌名字大概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辞》。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
从关键词入手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江雪
柳宗元(唐)
从关键词入手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开头两句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凉寂寞的境界,全诗虽未直接用“雪”字,但可以感受到漫天的大雪,和凛冽逼人的寒气。
三四两句中的“孤”“独”两字写出了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从而反映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虽处境孤独,却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体会诗的意境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即意象)。
这些景物形象引发的作者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天涯苦旅图,写出了一个
背井离乡、长途跋涉的孤单旅人的愁苦心情。
常见诗歌意象及其意义:月——思乡,水、秋——愁绪
,莲花——恋情
,酒、柳、长亭——惜别,兰花——君子
,菊花——隐士,梅花、蝉——高洁之士
。常见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了解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附录:作者的风格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对……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等情感)。(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对……的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课堂练习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曹植(三国?魏)
五步法:
一、了解写作背景(从作者入手)
二、从标题入手
三、从关键词入手
四、体会诗的意境
五、了解诗的写作手法
煮豆来做豆羹,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王昌龄(唐)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