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2 21:5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完整。
3.能发挥想象,还原故事画面,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生动。
4.能质疑思辨,感知人物形象,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深刻。
【设计理念】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小古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即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刻画了王戎聪慧机智的形象。课文虽然简短,但描写十分生动,如“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言简意赅,画面感十足。
教学过程中,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聚焦文本的趣味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1.通过独立自学、合作研学等方式,点拨关键字词,疏通文意,理清故事脉络;2.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复述故事;发挥想象,还原画面,复述故事;质疑思辨,融入哲思,复述故事。层层递进,不断提高复述水平。3.在复述故事、质疑思辨的过程中,充分感知人物形象,了解故事背后蕴含的道理。本课教学以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为核心目标,让学生在梳理情节、还原画面、质疑思辨的过程中体会小古文的趣味性、哲理性,引发学生阅读小古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
难点:能质疑思辨,感知人物形象,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深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读文激趣,导入新课
1.以读激趣
同学们,请读一读下面两则小古文,你知道描述的是什么故事吗?(出示《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认识一位少年,了解一个聪慧过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王戎不取道旁李》。
3.介绍作者
王戎(234年-305年),字濬冲,琅琊临沂人。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王戎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历任各种官位,后期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
4.相机识字
(1)象形识字:“戎”字由“戈”和“甲”两个部分组成,“戈”是古代的武器,“甲”是防护衣,合起来形成了“戎”字,“戎”字的意思是古代兵器的总称,后来引申为军队、战争等义。
(2)指导书写:请同学们书写“戎”字,注意主笔斜勾。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小古文为引子进入文本,唤起学生对小古文的记忆,让学生对课文体裁有初步的了解。顺势介绍作者,并相机识字。]
板块二
以读促思,培养语感
1.初读感知
这篇小古文记录了王戎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韵律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试着读出停顿,读出韵律。
3.回读往复
古人的排版和我们不一样,是竖排,也没有标点符号,这样,你还可以试着读吗?(出示竖排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初读、再读、回读中逐步熟悉课文,同时,培养小古文的语感。]
板块三
聚焦词语,扫清障碍
1.回忆旧知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理解小古文,有哪些方法?(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利用插图……)
2.小结过渡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试着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理解文章意思。难懂的字词圈起来,一会我们一起探讨。
3.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预设: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引入旧知: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小结:“走”字在文言文中就是“跑”的意思。诸儿竞走取之,就是诸小儿争着抢着跑过去摘李子。
(2)一词多义
预设: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图文互照:出示李子果实压弯枝头的图片。
引入旧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小结:“折”字就是“压弯”的意思,李树多子折枝,就是李子果实挂满了枝头,压弯了树枝。
(3)古今同义
预设①: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预设②: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设计意图:新旧知识链接,让学生明了小古文的学习方法。同时,相机点拨,让学生理解关键字词,进而疏通文意。]
板块四
借助图片,复述故事
1.出示图片
请同学们借助图片,梳理故事脉络。
2.复述故事
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把故事讲完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了解小古文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出示图片支架,降低复述难度,帮助学生缓坡而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完整。
3.能发挥想象,还原故事画面,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生动。
4.能质疑思辨,感知人物形象,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深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
难点:能质疑思辨,感知人物形象,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深刻。
板块一
聚焦画面,补充细节
引导:小古文言简意丰,有些句子十分有画面感,读一读,找一找,哪些句子让你觉的最有画面感?
预设一: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1.细品深思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明白“之”字指代前文中的李子。
2.对比解析: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戎不动。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唯”字不可或缺,“唯”字鲜明的写出了诸小儿和王戎的对比,凸显了王戎的机智聪慧。
3.补充细节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补充动作、补充心理,还原当时的画面。
孩子们看到道边李树结满了果实,压弯了枝头,争着跑过去摘,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王戎没有动,他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二: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1.细品深思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明白“之”字指代原因。
2.对比解析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苦李也。”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必”字必不可少,“必”字鲜明的写出了王戎的那份笃定、那份自信。
3.补充细节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补充语言,还原当时的画面。
人们问王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戎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小古文言简义丰,引导学生关注小古文的这一特点。发挥想象,聚焦画面,补充细节,穿越历史时空,感受画面美。]
板块二
还原画面,复述故事
1.还原画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试着丰富细节,还原画面。
2.复述故事
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把故事讲生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发挥想象、丰富画面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这一阶段,学生入情入境、深入体验,复述水平又上一个台阶。]
板块三
质疑思辨,感知人物
预设一: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呢?用文中的话作答。(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1.对比解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树在小径边
小结:观察“道”字的象形字,字的外边是四面八方的路,中间“首”为领头。我们获取到了一个关键信息,树在道边,人来人往,人流量大,意味着有人试吃,若是甜李,会少子或无子;还能多子折枝,证明是苦李。
2.感知人物
当时的王戎年仅七岁,就有如此缜密的思维,我们不禁感叹:王戎真乃________________也!
预设二:文中“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那么,王戎真的没有动吗?
1.对比解析
诸儿:
竞走
取之
王戎:
不动
不取
小结:王戎看似没有动,实则思维在动,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缜密的推理;王戎看似没有取,实则摘取了智慧的果实。
2.感知人物
当时的王戎年仅七岁,就显示出了自己的机智聪慧,我们不禁感叹:王戎真乃________________也!
[设计意图:小古文意蕴深厚,这一阶段,引导学生质疑思辨,进行思维体验,充分感受人物形象。]
板块四
融入哲思,复述故事
1.融入哲思
这个故事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王戎?请你仔细思考。
2.复述故事
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把故事讲深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质疑思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学生充分感受了人物形象,复述水平又上一个台阶。]
板块五
趣味涵泳,广泛阅读
1.链接故事
引导:王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里还有两则故事,请同学们读一读。(出示王戎“吝”、“勇”的故事)
2.推荐书目
推荐阅读《世说新语》。
[设计意图: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篇带一类,激发学生阅读小古文的热情。]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