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和词串,体会诗歌压韵的特点。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诗歌的主要故事和人物,领会延安精神的内含和现代意义。
3.通过品读诗歌,发现诗歌创作特点,学习运用排比等手法,创作诗歌。
【设计理念】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现代诗,全诗以“追寻”为线索,追忆、歌颂了延安精神,警示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延安精神仍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需要继续传承和发扬。整首诗节奏明快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在语言表达上,诗歌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反问等手法,使得诗歌的爱国情感饱满,读起来铿锵有力。
本课为略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需采用“以学为本”的理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结合资料理解“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通过合作探究,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及背后蕴含的精神,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诗歌铿锵有力,富含爱国情感,教学中可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诗歌,对比发现,抓住排比这一特色,给学生一定的事件、人物为抓手,引导学生创作排比诗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和词串,体会诗歌压韵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诗歌的主要故事和人物,领会延安精神的内含和现代意义。
难点:通过品读诗歌,发现诗歌创作特点,学习运用排比等手法,创作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板块一
质疑激趣,初识延安
1.重温导入,质疑“追寻”
(1)重温单元所学,营造“追寻”意境
我们曾跟随李清照追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理想;曾聆听周恩来追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曾目睹梅兰芳追寻“蓄须明志”的民族气节,这节课我们将沿着追寻的脚步,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2)展示延安图片,质疑“追寻延安”
质疑入题:当时的延安贫穷落后,为什么却又许多有志青年趋之若鹜地奔赴这里?延安到底有什么魅力?
疏通字词,发现诗韵。
(1)设置疑思,发现诗韵。
请学生读词串,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朗读课文,读出诗韵。
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作者想追寻延安的什么?
[设计意图:以“追寻”情境引入文本,唤起了学生对单元所学课文的记忆,也呼应了本课的“追寻”主题;通过朗读诗歌和词语,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诗歌压韵的特点,同时感受诗歌节奏的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板块二
读诗悟情,再识延安
1.
圈画地点,了解背后的故事,感悟精神。
作者想追寻延安的什么?(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2.合作探究,了解延安故事,感悟前辈精神。
(1)学生小组合作介绍四个地点发生的故事和意义。
(2)揭示延安故事背后蕴含的精神。
原来追寻延安,不只是为了追寻这些地方,更是为了追寻这些前辈,追寻他们展现出来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坚持不懈、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这就是延安精神!
3.合作探究,感受新旧变化,融情于境。
(1)激疑引思,发现巨变:诗人为什么要把延安精神追寻呢?请从诗中寻找答案。
从哪儿读出延安的变化?
②从哪儿读出延安的不变?
③你从这变与不变中读懂了什么?高楼大厦、家用电器取代了破旧的茅屋,宇宙飞船、电子计算机取代了老牛破车。可是取代不了的是……
(2)引入资料袋,感受旧时延安的温情与坚韧。(出示图片与配文:百姓与革命先辈在屋子前聊天;百姓与革命先辈一起开荒拓土)
4.对比思考,深入感悟
时光流转,延安经历了沧桑巨变,告别的是________,但不能丢的是___________。
延安精神引领着革命先辈们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坚定前行,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延安精神同样引领着我们在和平年代,为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努力,迎来了祖国发展的繁荣与富强。
难怪诗人这样感叹——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了解延安背后的故事,丰富延安故事的内含;通过对比延安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革命先辈所做的贡献,挖掘革命先辈身上的精神,组成延安精神的内含。]
板块三
感受时代故事,新识延安
1.发现写法,为创作提供支架。
出示第二小节诗歌。延安的故事隐藏在诗歌中,只有智慧的孩子才能发现,这是诗歌含蓄、简练的表达特点所赋予的,请同学们说一说,发现了这些诗句中的秘密了吗?
(诗句特点:排比、人物和事件用一个标志性地点或事物交代)
2.引入现代故事,仿写排比诗句。
(出示袁隆平事迹:“我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的超级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一人多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这个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就跟我的助手在一起,就坐在稻穗下乘凉。”“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90后”袁隆平对此信心满满,初心不改,以满腔热情持续为国家和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出示钟南山事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84岁的钟南山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他带领的年轻团队在科研攻关、临床救治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他说:“作为医生,我体会最深的是生命至上,是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时不放弃每一个生命。”)
(出示张桂梅事迹:张桂梅,华坪女高校长,建校12年来已累计把1804名女孩送入大学,点亮她们的人生梦想,被称为“大山女孩的妈妈”。拖着病体,她坚持为毕业班的孩子上课;节衣缩食,她把省下来的钱捐给学生……有人曾说,张老师快枯竭了,人的爱是有限的。张桂梅听后说:“不会的,因为有源源不断的爱奔向我、鼓励我!”)
(出示樊锦诗事迹: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1963年北大毕业后,把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她把敦煌的安危视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研究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为此只能和丈夫长期两地分居,孩子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照料。)
(1)感受精神:在他们的故事中,你寻找到了延安精神吗?
(2)仿写创作:请模仿诗歌的第二节,写下新时代的追寻诗歌。
3.学生分享展示。
4.总结升华:延安精神已经深深地影响着当今的每一个中国人,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兴亡,我的责任。让我们怀揣敬意,向着明媚的春光,向着火红的太阳,追寻延安,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聚焦、研读诗歌第二小节,为学生的诗歌写作提供了支架,发掘了爱国主义诗歌铿锵有力的写作特点,同时落实了语言训练。从现代人物故事中思考、感受延安精神在现代的意义,深刻理解“追寻”延安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