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6
夜间飞行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即”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科”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会从内容、写法、启示(联系生活经验)等不同角度对课文进行提问。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飞机和蝙蝠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的原理。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设计理念】
《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一篇科普小品文。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在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安装在飞机上,保证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的过程。课文里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作者生动具体的表达方式,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是教提问方法的好载体。
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课的提问策略,学生针对课文局部和全文,边读课文边提问。借助课后小组问题清单,以及学习伙伴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旨在让学生知道在阅读文章时,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法以及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等不同角度进行提问。学生再次尝试从不同角度对课文进行提问,最后以提问撬动思维,以问题促进对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蝙、蝠、即”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科”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难点: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飞机和蝙蝠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的原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一、激趣引入
1.(课件出示:大海图片、夜空图片)
当我们面朝大海,总想知道海底究竟有哪些生灵;当我们仰望夜空,总会疑惑于躲藏在夜空后的秘密。
2.入题:天地间蕴含着无数奥秘。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寻找一个有关“夜间飞行的秘密”(出示课题)。
二、提问解题
1.板书课题。
2.课题质疑:现在请你朗读课题。思考,读完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
小结: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爱思考、会提问的孩子!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孩子对自然有着天生的好奇,以学生熟悉又陌生的海底与夜空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通过课题尤其是其中令人不自觉关注的“秘密”二字,让学生自主思考,为学生学文铺下感情基础。】
板块二:整体感知,初步探秘
一、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出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反馈:
出示词串一:蝙蝠
飞蛾
蚊子
苍蝇
朗读词串,注意“苍蝇”中“蝇”的读音。
将词语放回到课文原句中:
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出示词串二:科学家
绳子
系着
证明
研究
障碍物
荧光屏
驾驶员
指导多音字“系”的读音。
让学生尝试用上第二组词语填空概括课文大意。
概括:本文主要写了科学家为了弄清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里准确飞行的问题,用系着铃铛的绳子给蝙蝠做实验。研究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受此启发,科学家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的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二、观察汉字,寻找发现
1.形近字区分:
竖——坚
绳——蝇
即——既
2.书写指导:
“驾”字中的“马”与“驶”中的“马”位置不同,写法也有区别:“驾”是上下结构,“马”字底要宽大,得托起上部的“加”;“驶”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马”字旁则要写得细长。
“横”,左右结构,左边是木字,右边是个黄字,左窄右宽,需要注意的是木字的最后一笔变成了点,另外,右侧下部的竖与上部的横是相连的。可以这样去巧记:一根黄色的木头横在中间。
“达”是半包围结构,要先写里面的大,再写走之底。另外,大字的最后一笔也变成了点。
“系”字,要注意,“系”的第一笔是撇;接下来两个撇折,第一个撇折短小,第二个撇折稍长;最底下的竖钩较短。
3.写字练字,巩固识字
拿出《小学语文写字》,每个字先练习一遍。
【设计意图:在初读阶段,将识字写字的教学与课文内容的梳理有机融合起来。形声字识字法、字源识字法等既加深了学生对角色的理解、引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又丰富了对汉字文化的认识。将学过的形近字放在一起识记,也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学过的字,更好地积累汉字。】
板块三:复习提问方法,学习多角度提问
一、默读课文,自主提问
1.回顾第五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的提问方法:针对课文局部和全文提问。
2.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运用上节课学到的提问方法,再读课文,边阅读,边思考,并在旁边空白处记录下自己的问题。
3.学生说问题,复习提问方法
预设a:针对课文局部,我提出的问题是:第1自然段的“清朗”和“晴朗”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预设b:读到第7段的时候,我想问:超声波是什么呢?这也是针对部分内容来提问的。
预设c:针对全文,我提出的问题是:从文中的科学家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精神?
二、借助课后习题,学习多角度提问
1.出示课后习题中的小组问题清单:
小组问题清单
无线电波和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飞蛾、萤火虫、猫头鹰,它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
2.从中发现哪些提问角度?
内容、写法、启示(联系生活经验)
第一个问题中,“无线电波”和“超声波”是课文中的两个词语,它们的意思关系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像这种问题就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来的。
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这句话的重点落在“写”上,为什么这样写,其实就是针对课文写法来提问。写法主要包括文章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第三个问题——
飞蛾、萤火虫、猫头鹰,它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蝙蝠在夜间活动靠的是超声波,这个提问的同学由蝙蝠联想到了其它动物,其实是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3.继续提问,梳理清单
【设计意图:以课后问题清单为例,帮助学生发现不同的提问角度,从而学习从写法、启示不同的角度提问,并能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分类整理问题,进一步明确几种不同的提问角度,也为下一课《呼风唤雨的世纪》学习筛选问题做铺垫。】
板块四:探究写法,突破难点
一、针对写法,探究方法
1.分析课文第2自然段: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要想了解其中的秘密,我们可以从蝙蝠说起。
提问:能看出这一段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吗?
预设:设问。
所以可以这样去提问:作者在这一段用设问的方式表达有什么好处?这是针对课文的修辞手法提问。
2.再读文章的第2自然段与第8自然段,也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何发现吗?
预设:我发现了,这里用了首尾呼应的手法。
提问可以是:文章采用首尾呼应的手法有何好处?
3.方法小结:首先,找到课文中写得特别的地方(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说明方法等);接下来,问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最后,把问题清楚地写下来,就可以了。
4.牛刀小试:试着从写法的角度提问,写完之后再和同学进行交流。
问题预设:
a.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b.在第4自然段中,“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c.在第5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方法总结,布置作业
1.提问方法总结
2.课后作业布置
有些问题光读课文是无法解决的,例如:超声波是什么?无线电波是什么?超声波和无线电波有什么不一样?雷达是什么?有什么用处……以上的问题请利用课后查找资料或请教他人的方式进行解决。下节课,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针对内容的提问符合学生已有认知,较为简单;针对写法的提问稍难,尤其是探讨作者写作的密码,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学生的生长点,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伸展。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有待于解答,有些问题学生可以自主解决,所以放在课后作业例完成更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即”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科”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会从内容、写法、启示(联系生活经验)等不同角度对课文进行提问。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飞机和蝙蝠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的原理。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蝙、蝠、即”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科”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难点: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飞机和蝙蝠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的原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板块一:复习导入,初步解疑
一、复习上一课时所学的几种提问角度
二、学生汇报,初步解疑
学生自主汇报上节课所留下的作业:
问题1:超声波是什么?
预设:据我查到的资料显示:科学家们将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称为声音的频率,它的单位是赫兹(Hz)。我们人类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Hz~20000Hz。因此,我们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它的方向性好,反射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比空气中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在医学、军事、工业、农业上有很多的应用。
点拨:为了便于理解,大家只需记住,超声波其实就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问题2:无线电波是什么?
预设:通过查找资料,我知道了无线电波是电磁波的一种。由于它是由振荡电路的交变电流而产生的,可以通过天线发射和吸收,故称之为无线电波。
问题3:超声波和无线电波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既然理解了什么是超声波和无线电波,它们的不同也就很好理解了。超声波和无线电波在特性、振动频率和应用上都有所不同,但在理解这篇课文中,我们只要知道超声波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许多动物都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其中以蝙蝠最为突出;而无线电波的产生必须有电、磁才行。
问题4:雷达是什么?有什么用处。
预设:通过查找资料,我知道了雷达也被称为“无线电定位”。它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一般用于军事作战指挥和民用航行引导。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有利于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让学生自主汇报,既能检查学生课后完成作业的情况,也能让学生快速回归课文文本,并为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消除障碍。】
板块二:借助问题,理解课文
一、分享交流,解答疑惑
1.学生提问,共同探讨
(1)预设1:第4自然段“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
“这个问题”指的是哪个问题?
点拨:“这个”是代词,它所指代的内容一般就在这个词语的前一句话,相信聪明的你,很快就能找到的。
“这个问题”指的是:难道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过渡:就是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开始去做实验。
(2)预设2:那夜间飞行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通过三次实验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三次实验
实验准备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第一次实验
挂绳子、系铃铛
蒙上眼睛
铃铛一个没响,绳子一根没碰
第二次实验
挂绳子、系铃铛
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实验
挂绳子、系铃铛
封嘴巴
铃铛响个不停
过渡:所以,从这三次实验中,科学家发现了什么?
预设:三次试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教师相机点拨指导飞机与蝙蝠的关系
现代飞机上安装了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类似。
雷达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用图示说明雷达和蝙蝠的关系:
(3)预设3:除了飞机,“蝙蝠探路”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
点拨:目前,汽车倒车雷达、彩色B超机、超声波捕鱼、电子驱蚊器等都用到了类似“蝙蝠探路”的方式。
(4)预设4:既然人类模仿蝙蝠发明了雷达,那还有其他发明也是受到动物的启发吗?
预设:比如人类从海豚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从野猪身上获得启发,发明了防毒面具;从狗身上获得启发,发明了用于检查煤气管道是否漏气的电子鼻。
师点拨:“处处留心皆学问”
,大自然中其实蕴含着无穷的奥秘,等着大家去探索。
2.思考延伸,升华主旨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谈论学习课文后的收获。
预设1:我们要勤于思考,善于学习。
预设2:科学要经过反复的实验。
预设3:我们要善于从大自然中获得启示,创造更多的发明。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教学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提问的策略方法,绝不只是简单知晓课文内容。但提问的目的,是想通过提问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习策略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在具体文本中,训练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提问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块三:迁移方法,拓展阅读
一、迁移方法,完成练习
1.出示课后练习最后一题
读下面的片段,试着从内容、写法、联系生活经验三个角度提出问题,写在自己的问题清单上,再与同学进行交流。
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它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作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作块茎;荸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片一样,叫作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作根状茎。
——选自朱江的《它们是茎,还是根?》
2.学生完成问题清单
《它们是茎,还是根?》问题清单
内容
写法
启示(联系生活经验)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问题和提问角度
预设1:我是从内容角度进行提问的:什么是变态茎?变态茎氛围(分为)哪几种?分别包括哪些植物?
预设2:我是从写法角度进行提问的: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用了有什么好处?
预设3:我是从获得的启示方面进行提问的:除了文段中所提到的植物,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也是变态茎?另外,既然有变态茎,是不是还有变态根、变态叶呢?
……
二、教师小结,补充升华
师总结:“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希望大家不管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还是在更广阔的生活中,多思考,多提问,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设计意图:有效提问讲究方法,会提问是一种能力,只有在具体的文本中不断训练,才能真正学会提问,最终实现读写能力的螺旋上升。】
板块四:阅读推荐,拓展延伸
好书推荐:英国作家格伦·默菲《UTOP权威探秘百科:发明创造》一书,试着从多角度进行提问与思考。
【设计意图:世界之大,奥秘无穷。通过好书推荐与类文阅读,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科学世界,也让思考与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真正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