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故事二则
【教学目标】
1.运用寻字源、析字理等识字方法,认识6个汉字,区分形近字,读准多音字“纪”。
2.掌握简要复述的技巧,将故事复述清楚,通过品读人物形象、性格等方式,将故事讲生动讲出有画面感。
3.通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对比,品味简要复述时语言的凝练。
【设计理念】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寓言故事耳熟能详,部编版讲求单元整合,重视教学策略,学生将故事脉络讲清楚的前提下,应对学生提出“将故事讲生动、讲出画面感”的进一步要求。
两篇寓言都是短小精悍、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在教学过程中,巧搭支架,落实“简要复述”的语文基本要素。通过层层递进、深度研读的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1.借助表格、图示,帮助学生将故事讲清楚;2.从研读人物背景、动作、语言等,帮助学生将故事讲生动;3.通过创设情境,感受寓言短小精悍,语言凝练的魅力。学生不仅掌握了简要复述的高阶能力,感悟到了寓言背后隐喻的道理,更是埋下了一颗爱好“文言”的文学种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寻字源、析字理等识字方法,认识6个汉字,区分形近字,读准多音字“纪”。
难点:掌握简要复述的技巧,将故事复述清楚,通过品读人物形象、性格等方式,将故事讲生动讲出有画面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读通课文,辩字正音
一、寓言引入,引出复述
1.同学们,我们听过不少寓言故事,进入“历史传说故事”单元,我们还认识了不少响当当的人物,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把握寓言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可以把故事复述得十分流畅。
2.掌握复述方法,可以将故事精彩再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故事——《扁鹊治病》。
二、疏通文意,相机识字
1.初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扁鹊治病》,除了把课文读流畅、字音读准确之外,试着找出故事的主要人物,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相机识字:同学们看“侯”、“候”,非常像,怎么区分呢?
“侯”是个会意字,是一个人将一支箭射向箭靶。“侯”的本意是箭靶。古代凡是能射中侯的就是了不起的男子。因此,“侯”引申为有本事的人,后来又用作爵位的名称。
它们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侯”可以跟其他偏旁组成新字,比如猴子的“猴”,而“候”是不可以加偏旁组成新字的。
同学们能分清“侯”与“候”了吧!
3.梳理文意:难词我们都解决好了,请同学们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吧。
【设计意图:以学生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入手,唤起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对体裁有基本了解。之后,用字源识字、对比识字、组词法等方法巧妙完成识字任务。】
板块二
复述故事,清晰表达
一、列表格,初复述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自主研读,梳理课文内容,恢复完成这份诊疗记录吧。
病历单
劝医次数
时间
病之所在
治疗方法
治疗把握
患者表现
第一次
有一天
皮肤
敷烫
能够治好
对左右的人说(不信)
第二次
过了十天
皮肉
扎针
可以治好
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不睬)
第三次
十天后
肠胃
汤药
还能治好
非常不高兴(不悦)
第四次
又过了十天
骨髓
无能为力
只能等死
觉得奇怪(不解)
五天之后
浑身疼痛
不久
病死
医生:扁鹊
时间:战国时期
小结:在我们完成病历单的过程中,故事情节变得清晰可见。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的表格,试着进行简要复述。
二、列图示,讲清楚
老师将表格换成了图示,大家试着感受蔡桓侯的心情变化。在图示中,有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表达了什么?
小结:转折之处是情节的突变,也是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我们在讲故事时,注意到心情变化,就可以把故事讲生动。
【设计意图:在初步进行简要复述时,给学生搭建传统的“表格”支架和新型的“心情变化图示”,帮助学生初步完成简要复述的任务。】
板块三
品读人物,表达生动
把故事讲清楚了,只是复述故事的最简单的要求,怎么把故事讲得更精彩?我们可以这样做。
1.识身份,品对话
(1)识扁鹊: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扁鹊”原为上古皇帝时期的一位受人敬重的医生,人们将扁鹊这一美名送给秦越人,也将其比作会给人们带来喜讯的喜鹊。
思考:在故事里,扁鹊说了些什么?你从哪可以看出扁鹊是位名医呢?
(2)识蔡桓侯:蔡桓侯说了些什么?蔡桓侯的形象是怎样的?
小结:有了对人物身份的认识,我们在读对话时,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气来讲,故事就变得生动多了!
2.析对话,明心理
(1)思考:我们再来品析人物说话时的心理活动。历史上的大王无不求长生不老、长命百岁,唯独蔡桓侯极不配合扁鹊的治病,这是为什么呢?
我国第一本医书《黄帝内经》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很明显,扁鹊治的是“未病”,他是“上医”,他能看出来没有外显的病症,而蔡桓侯显然看不出来。
(2)思考:再读对话,想一想,他俩心里都会想什么?
请同学们代入人物心理,再读人物对话。
【设计意图:《扁鹊治病》的人物对话,是本课的精彩之处,通过品悟人物身份背景、感知人物对话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简要复述的进一步要求:将故事讲生动。】
板块四
学演故事,演出画面
我们班要进行《扁鹊治病》的课本剧演出,怎么才能把这一出寓言演好呢?让我们继续细品文中的精彩词句。
1.演出动作
请同学们圈画出所有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表演时加上人物动作。
2.模拟语气
(1)演示:老师给大家演示两种语气,大家比较一下,你更愿意听哪一种?
小结:相信同学们都喜欢第二遍,其实啊,讲故事的时候,适当的时候稍微夸张的语气和动作能让你更有气场。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比一比,看谁的语气、动作最到位。
(2)思考:与第一次表演比,有什么变化?
小结:扁鹊的担心在不断升级,而大王却越发不高兴,火气越来越大。矛盾冲突已经到达了极点,表演也越来越有感染力。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注意模拟人物的语气、加上人物的动作,把故事再演几遍。
【设计意图:在前面两个板块的学习的基础下,我们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将简要复述融入自身表演中,把我们的简要复述“演出来”,演出画面感。】
板块五:学以致用,练习复述
今天我们又一次掌握了简要复述的方法,不仅把故事讲的清楚了,还通过抓住人物身份、品味人物对话、还原人物心情的方法把故事讲生动了,更通过模拟语气、演出动作把故事讲出了画面感。现在老师给大家拓展另一则故事——《脚比路长》,大家试着运用今天学习的内容,读完进行复述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寻字源、析字理等识字方法,认识6个汉字,区分形近字,读准多音字“纪”。
2.掌握简要复述的技巧,将故事复述清楚,通过品读人物形象、性格等方式,将故事讲生动讲出有画面感。
3.通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对比,品味简要复述时语言的凝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寻字源、析字理等识字方法,认识6个汉字,区分形近字,读准多音字“纪”。
难点:掌握简要复述的技巧,将故事复述清楚,通过品读人物形象、性格等方式,将故事讲生动讲出有画面感。
板块一
疏通课文,辩字正音
1.“学”字导入,奠定基调
同学们,大家看看这个字,认识吗?这是“学”字,学指的是:孩子在房间里学习占卜。古代人学习占卜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需要勤学苦练。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则与“学”有关的寓言,认识一位勤奋好学的学生。
2.疏通文意,相机识字
(1)课题正音:这则故事的题目是《纪昌学射》,“纪”是一个多音字,老师挑选了新华字典中“纪”字最常用的字义,题目中的“纪”应该读几声?(三声)
(2)初读课文:读课题,我们可以简单地知道故事情节。纪昌是跟谁学,怎么学的,学的结果又如何?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纪昌学射》,将“纪昌学习单”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开篇我们以一个“学”字,奠定本文的教学基调。在教授多音字时,教会学生从字义入手,选择正确读音,帮助学生学会辨析多音字的方法。】
板块二
高阶复述,层层推进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学习《扁鹊治病》时,我们学到的简要复述的方法吗?这节课,我们使用上节课的复述方法,将《纪昌学射》讲精彩!
1.将故事讲清楚
请同学们利用表格,将《纪昌学射》的故事进行简要复述。
过渡:我们将故事讲清楚了,怎么样才能把故事生动呢?
2.将故事讲生动
创建情景,融入人物:同学们,我们的纪昌根据飞卫的要求,是如何进行练习的呢?请大家找出相关的句子。
引导:我们来到纪昌的家中,当妻子的梭子不断在织布机上穿梭,此时,如果你是纪昌的妻子,你会对纪昌说……我们又来到田边,当人们忙着播种耕田,如果你是旁人,你又会对盯着虱子的纪昌说……
小结:是的,不管是织布机上的梭子快速穿梭,无论天气多么炎热,汗水刺得纪昌的眼睛火辣生疼,但纪昌仍然——死死盯住。让我们把这些品质代入朗读中,把纪昌练习的句子生动地再读一遍。
3.将故事讲出画面感
思考:纪昌刻苦的学习,他的练习终于也有了成效。大家试着想象一下,当我们讲这一部分的故事时,可以加入哪些手势、眼神,将我们的故事读出画面感呢?同学们试着在故事旁边添加批注。
小结:我们试着加入动作,把我们的句子再读一次,将纪昌学射的结果在我们眼前演出来!
【设计意图:有了第一课时《扁鹊治病》的学习积累,《纪昌学射》作为第二课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学法的运用,落实我们的教学重难点。】
板块三
对比品析,感受凝练
通过表格,大家把故事讲清楚了;通过融入故事人物,体会人物性格,大家把故事讲生动了;通过适时夸张的手势、动作,我们把故事讲得具有画面感!
1.前后对比,感受详略
思考:纪昌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经过了两个阶段的训练。首先是练眼力,接着再是练射箭。纪昌练习射箭,仅用短短的一句话交代完毕,是哪一句呢?为什么作者描写射箭要简单带过?
小结:是的同学们,当我们在进行复述时,也要和作者一样进行详略删减,这样,才能突出我们所要表达的重要情节。
2.文言对照,感受凝练
(1)师生互读,感受文言精练
善于积累和观察的孩子一定体会过,古人“惜字如金”的写作手法。《纪昌学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原文中有这样两段话: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同学们能把相应的现代文找出来吗?相信同学们对于故事内容已经是信手拈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对比读一读。
(2)群文阅读,感受文言魅力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许多名言警句,其实都是出自古文当中,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古今转换小闯关吧!(课件出示词语关、句子关)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高阶简要复述已经有了全面的掌握,进而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文言文本,在文言对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知文言精练用词的魅力。]
板块四
拓展阅读,迁移学习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复习了简要复述的方法,还品味了文言的魅力。在《列子·汤问》中也有另外一则同样与“学”字有关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薛谭学》,进行简要复述,品味文言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