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七》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七》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2 22:49:00

文档简介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积累诗词,理解诗文大意,感受其中的真挚情感和诗人豪迈旷达的人生态度。
【设计理念】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交流平台”围绕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词句段运用”一是呈现了表现优秀人物品质的四字词语,二是编排了反问句和陈述句,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比感知不同语气句子的表达效果。“日积月累”安排了唐代诗人高适的七言送别诗《别董大》,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送别诗中的名篇。
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行交流学习;运用朗读、对比联想、情境表达等方法理解人物品质和句子表达效果,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借助插图和关键词等想象古诗描绘的情境,在朗读中感受离别之情并熟读成诵。
【教学目标】
重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借助插图和关键词等想象古诗描绘的情境,在朗读中感受离别之情并熟读成诵。
难点:积累诗词,理解诗文大意,感受其中的真挚情感和诗人豪迈旷达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板块一
读准确,借助注释明诗意
1.勾连旧知,导入新课
(1)
复习导入:孩子们,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学过几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
(2)
揭示课题:在高适的诗中,送别又是怎样一番情境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送别诗——《别董大》。
2.疏通字词,理解诗意
(1)解题知人: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景县)人。盛唐诗派众多,高适是边塞诗的代表,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为“边塞四诗人”。“别”是离别、送别的意思。董大是指董庭兰,因家中排行第一称为董大,他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善古琴,但当时盛行胡乐,因此他受到冷落。《别董大》即指送别董大,该诗是送别诗中的名篇,堪称千古绝唱。
(2)
自读感知:学好古诗的第一步,要做到“口中有声”,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请同学帮帮忙。
(3)
交流内容:读通了诗句,那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请你们自由说一说。
(4)读出韵味:孩子们,知道古诗写了什么内容,让我们试着读出古诗的韵味吧,请你们找一找这首诗的韵脚,在朗读中体会节奏与韵味。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送别诗来导入新课,使学生对送别诗的格式、意象、情感等进行回忆,从而助力于本诗的学习。从诗人和诗题入手,让学生对本诗整体基调有所了解,通过诵读进行古诗内容和节奏的初步感知。】
板块二
读生动,品析词句赏诗境
1.目中有象,理解意境
(1)自读圈画:请你再读这首诗,有哪些词语体现了送别场景呢,请你画出来。
(2)交流意象:(出示插图)“黄云”是指天上的乌云;“曛”指天色昏暗的样子;“白日曛”就是指夕阳西下时的黄昏景色。在这样的场景中送别友人使得送别之情更深、送别之味更浓。
(3)多式朗读:
①配乐范读:孩子们,请你们闭上眼睛,随着音乐听听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②教师引读:在这黄沙漫天,乌云遮日的塞外,北风呼啸,大雪纷纷,却有几只大雁迎着风雪向前飞行。
你听,风越刮越大,大雁在风雪中飞得更吃力了,读——
你看,雪越下越大,大雁在风雪中就要飞不动了,再读——
2.心中有情,比照勾兑
(1)
激疑引思:孩子们,如果你在这样的情境中送别友人会是什么心情呢?
(2)读诗悟情:是啊,在这样壮阔而又荒凉的地方送别友人,是多么的难舍难分啊。除了不舍,作者还有怎样的心情呢?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①“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话是对谁说的,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君:对他人的尊称。)
②作者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劝慰好友?想一想,他们之间说了什么?
③“天下谁人不识君?”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④此时的董大因失意而离京,高适也是怀才不遇,但是他却不气馁,依旧豪情壮志,充满希望。请你带着这样的劝慰与鼓励之情再读诗句。
3.比较诗句,体会境界
(1)引读诗句:是啊,离别总是让人不舍的。尤其是在科技还不发达的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便,战乱不断,天灾人祸也难以预料。因此,那时候的离别不仅意味与朋友家人的分开,音信难通,久别难逢,甚至还意味着有生之年可能再难相见。所以送别诗才会在中国的诗词宝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
与好友分离,李白会感叹——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与好友分离,王维会伤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与好友分离,王昌龄会忧愁——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2)对比品味:但此时此刻,在这北风呼啸,大雪纷纷的塞外,却有几只大雁迎着风雪向前飞行。那些离别的伤感与愁绪都没有印刻在他的心里,他似乎从那高飞的雁群身上汲取到了力量,于是他留下了这句响亮而有力的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没有伤感,有的是信心与力量;没有忧愁,有的是激励与慰藉。这不禁让我们想起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设计意图:本诗作为语文园地“日积月累”板块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情感,拓展古诗积累。先让学生自读古诗,勾画诗中意象,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逐步把握古诗内容和情感,最后通过与其他诗句的对比,进一步体会作者高适豁达的胸襟与豪情壮志,同时也能积累更多该类型的诗句。】
板块三
读深刻,拓展延伸悟诗情
1.拓展诗文,整体参读
(1)拓展全文:
别董大(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背景链接:天宝六年春,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天宝六年冬,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写了《别董大二首》。
2.交流发现,体悟诗情
(1)对比朗读:对比朗读这两首诗,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发现:第一首诗,写别离却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胸襟开阔,雄壮豪迈;第二首诗,“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一句点明诗人十多年前离开京城,现在正处于浪游中。从“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一句看,他当时也还处于连买酒的钱都没有的“贫贱”境遇之中,自是穷困不堪,但诗人没有因此沮丧、沉沦,而是想到要奋翮高飞,其慷慨豪放之气自不可掩。
【设计意图:通过对该诗的拓展,补充学生对诗人不同时期境遇的了解,让诗文的时间线变得更有长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人诗情的理解,激发学生后续的学习兴趣。】
板块四
阅读延伸,作业超市
知人论世,拓展阅读
高适的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其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请你找出高适的边塞诗读一读。
日积月累,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别董大(其一)》;摘抄积累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设计】
别董大

高适
离愁
鼓励
慷慨豪放[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勾连旧知,梳理、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三种方法;
词语积累,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说出这些词语形容的人物;
对比感知,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表达效果并在具体语境中迁移运用;
积累诗词,理解诗文大意,感受其中的真挚情感。
【设计理念】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交流平台”围绕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词句段运用”一是呈现了表现优秀人物品质的四字词语,二是编排了反问句和陈述句,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比感知不同语气句子的表达效果。“日积月累”安排了唐代诗人高适的七言送别诗《别董大》,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送别诗中的名篇。
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行交流学习;运用朗读、对比联想、情境表达等方法理解人物品质和句子表达效果,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借助插图和关键词等想象古诗描绘的情境,在朗读中感受离别之情,并熟读成诵。
【教学目标】
重点:词语积累,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说出这些词语形容的人物。
难点:对比感知,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表达效果并在具体语境中迁移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交流平台,梳理学法
出示要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周恩来、梅兰芳的爱国情怀、民族大义,还通过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哪些?请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交流分享
(1)小组汇报
预设:
小组1:题目有时可以提示文章主要内容,如《观潮》《盘古开天地》,看到题目就知道这两篇文章所要讲的事情是什么。
小结:常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根据题目进行扩展,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题目就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小组2:弄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普罗米修斯》,找出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小结:弄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将他们串联起来,这也是一种好方法。
小组3:先弄清楚每件事情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情连起来,就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梳理方法:这位同学所说的就是本单元我们重点要学的“关注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果文章写了不仅一件事,而是很多件事情,那我们要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哪?在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先弄清课文讲了几件事,再弄清楚每一个事件的内容,我们可以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进行梳理,排除次要人物的干扰,然后将这几件事情连起来,就能概况文章主要内容了。
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
第一件
新学期开始了
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
周恩来(答)
第二件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问)
周恩来(答)
第三件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中国妇女(受欺负)
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
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
周恩来(看见、体会)
3.归纳总结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适用文章
1.借助文章题目的提示
写了一件事的文章
2.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
写了多件事的文章
提示:认真阅读全文,弄清楚文章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储备,运用小组合作理念教学,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板块二
词句段运用,巧识成语
1.读一读
学生展示(注意提醒:“刚正不阿”的“阿”;“大义凛然”的“凛”,“秉公执法”的“秉”)。
2.查一查
学生说成语的意思,并说说自己是运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查字典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拆拼法、替换近义词等)
3.想一想
这些词语一般用来形容什么?(形容人物高尚品质。)
4.用一用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用这些词语形容课文中出现的人物。
例1:周恩来志存高远,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
例2:刚正不阿梅兰芳,宁可蓄须明志,也绝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2)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将这些词语与相关人物对接。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例1.袁隆平院士是一位(志存高远)的科学家,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天下人都吃饱饭。
例2.抗金英雄岳飞文武创全,一生(精忠报国)。
例3.宋朝包拯是一个(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的清官。
5.拓展词语
你还能想到哪些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设计意图:词语学习不是简单的理解,它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启发学生激活脑海中已有知识,把语言放在具体的语境中领悟词义,让词语立体化、形象化。]
板块三
词句段运用,学习句式
1.自读句子
孩子们,这里有两组句子,请你先来自己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呢?
2.交流分享
(1)我发现,在这两组句子中,第一句都是反问句,第二句是陈述句。
(2)我发现,每组的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形式不一样,可以从标点符号、疑问词和否定词看出来。
(3)我还发现,反问句能加强语气,能表达出更强烈的情感。
3.对比朗读
同学们从句子的表现形式上感受到了不同语气表情达意的效果不同,那就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感受一下这两组句子吧。
通过对比朗读,相信同学们更好地体会到了不同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反问句虽然看起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其实它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里。陈述句是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反问句比陈述句的语气更强烈,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
4.情境运用
知道了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表达效果,你会正确使用吗?请你看一看下面这两个场景,想一想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怎么说呢?
(1)有清洁工打扫也不应该乱丢垃圾。/难道有清洁工打扫就可以乱丢垃圾吗?
(2)这个礼物竟然是送给我的。/难道这个礼物真的是送给我的?
【设计意图:如果单纯去分析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差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通过对比朗读能迅速帮助学生感知陈述句和反问句的构成不同,降低学习难度。运用知识迁移法,为学生创造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激发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现所以学知识可以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板书设计】
交流平台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词句段运用
优秀人物品质的四字词语
反问句和陈述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