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2 09:0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地图《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识读《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形象地掌握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活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重点: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三种人都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那么他们靠什么维系生存呢,具体来说他们怎样获取食物?
生:采集和渔猎。
师:没错,通过采集野果、狩猎打渔生存,那么这样的生存方式有什么风险或不足呢?
生1:食物来源不稳定,不稳定冬天的时候难以采到果实、捕获猎物,会饿肚子。
生2:追逐猎物需要长途跋涉,耗费体力,且风险大。
师追问: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能够解决食物问题呢?
生:种地、储存粮食;驯化蓄养动物,留到缺食物的时候再吃。
师:没错。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类慢慢地由采集者、狩猎者转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原始农耕生活。
新课讲授
师:这节课我们要讲的是“新石器时代”,所谓的“新石器时代”,是指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我国大约在10000年前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除了使用“磨制石器”以外,人类还开始了定居生活,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还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和艺术。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展示《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
师:观看这张原始农耕时代遗址的分布地图,发现有什么样的特点?原因是什么?
生:沿大江大河分布;水源充足和土壤肥沃
师过渡:跟上一节课一样,让我们走进几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窥探原始人类的农耕生活
【展示《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东湖林遗址炭化粟和黍》、《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稻》图片】
师:这是湖南永州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公元前8000年)出土的稻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刷新了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历史纪录。这表明了什么呢?
生:表明了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师:在北方的北京东湖林遗址又出土了已经炭化的粟和黍,时间也有10000年左右。还有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稻,这些证据都表明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展示“贾湖家猪头骨”、“耒耜”图片】
师:在贾湖遗址出土了猪骨,这又表明了什么呢?
生: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家畜饲养
师:没错。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也进步了。原来是“刀耕火种”(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后来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当时的耒耜大多是用磨制石器或者动物的骸骨做成。
师总结: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只要解决了温饱问题才能够创造文明。
师过渡:那么原始人怎样烹饪食物呢?
【展示《舞阳贾湖遗址陶器》图片】
师讲解:用陶器煮食,在陶器发明之前,人类打到猎物之后直接烧烤(古人火气重),现在无意之中发现泥土经过火烧之后会变坚硬,于是发明了陶器,用陶陶罐罐煮食,还能储存食物和水,有利于人类的长途迁徙。
【展示骨笛、刻符龟甲图片】
师:在河南贾湖遗址还出土了骨笛、刻符龟甲。这表明了什么了?
生: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创造了音乐和艺术
师补充:没错。原始社会的音乐舞蹈,还有这种艺术和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通常用来祭祀神灵,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师过渡:现在已经对这一时期古代人的生活有了粗略的了解,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是“新石器时代”,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的典型代表就是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一南一北。因为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只能从考古发现,穿梭时空走入他们的生活。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师:生活包含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我们一一来看。
【展示《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师: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为什么房屋下面会留有这么一大块空间呢?
干栏式房屋:以木桩插入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今天的广西云南地区依然存在。
生:当时长江流域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干栏式建筑能够通风防潮,下面的空间还能够饲养家畜。
【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图片】
骨耜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两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即耒),再用藤条捆绑固定。这样,一件骨耜就制造出来了。骨耜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骨耜的使用,充分显示了河姆渡人的聪明智慧。
师:没错,当时河姆渡人还饲养了以猪、狗和水牛为主的家畜。不仅如此,正因为长江流域这样温暖湿润,雨水充沛的气候环境,河姆渡人栽培了大量水稻,并且使用骨耜翻土耕作。
【展示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木结构水井图片】
该陶钵器型相当完整,堪称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中的珍品。从外观上看,整件陶钵呈黑色,属于河姆渡文化典型的夹炭黑陶。画面上的猪保留了许多“狼奔豕突”的野性特征。此图反映了河姆渡居民的制陶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原始饲养业的发展。
师:河姆渡人还制作陶器,这个猪纹陶钵。不仅能用来盛水,上面的花纹也很精美,机具艺术价值。不仅如此,河姆渡人还建造了木结构水井,已解决南方地区枯水期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木结构水井:据考古资料证明,这种木结构水井在丰水期类似水塘,居民可以在水塘周围取水;枯水期时,到水塘底部的方坑内取水。
【展示河姆渡出土的玉器、乐器骨哨、雕刻品图片】
师:河姆渡人还会制造玉器和乐器,主要是骨哨。雕刻技术也很精湛,以精美的”双鸟朝阳纹牙雕”和“笑脸陶器耳”为代表,还体现了河姆渡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仅如此,在一些出土文物上隐隐约约看到了“天然漆”的痕迹,表明了河姆渡人已经懂得使用天然漆。
师过渡:比河姆渡人稍晚1000年,南北相呼应的半坡人的生活却又是另一副模样。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展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师:半地穴式房屋,适应黄河流域冬冷夏热的气候环境,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冬暖夏凉。
【展示半坡遗址出土的石斧、人面鱼纹彩陶、粟、鱼叉鱼钩、纺轮等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
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
1.地理位置: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2.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
3.生产生活
(1)房屋样式: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
(2)农业工具: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
(3)种植业:主要种植粟。
(4)畜牧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5)渔猎: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用渔叉、渔钩、渔网
捕鱼。
(6)采集: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7)手工业: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出土的纺轮表明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8)其他:装饰品、乐器(陶埙)。
小结作业
【引领学生完成表格填空】
向学生提出问题:半坡原始居民与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主要不同呢?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呢?
答案:主要不同:原始农耕、原始生活
不同原因:地理自然环境不同,一南方湿润多雨,一北方干旱少雨。
【展示练习题巩固知识,让学生回答】
1、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A.天然火的使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解析:我国原始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伴随着采集经济被种植经济取代,原始农业产生。所以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原始农业的兴起,故D符合题意;“天然火的使用”、“打制石器的使用”、“群居生活的出现”均与题干内容无关,ABC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2、若要了解史前时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的历史,最可信的证据是其遗址中发现的(

A.木器
B.彩陶
C.石器
D.炭化稻谷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长江流域)河姆渡遣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因此,若要了解史前时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的历史、最可信的证据是其遗址中发现的炭化稻谷。故选D。
3、迄今为止,考古学者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是在(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解析: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故选D。
4、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红陶
解析: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故选A。
5、对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历史的重要证据来源。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某遗址发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粟粒、菜籽等遗物。据此判断生活在该遗址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陕西西安”“距今五六千年”“粟粒”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聚落遗址发现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半坡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故生活在该遗址的远古人类是半坡居民。故选C。
板书设计
原始农业的发展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石器。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河姆渡遗址
(1)地理位置: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00年。
2、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
(1)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
(2)种植业:水稻
(3)农业工具:骨耜
(4)畜牧业: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5)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其他:雕刻技术、天然漆。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地理位置: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2.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
3.生产生活:
(1)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2)种植业:粟。
(3)农业工具:磨制石器、骨器、角器
(4)畜牧业:猪、狗
(5)渔猎:弓箭、长矛、渔叉、渔钩、渔网
(6)采集:以野果为补充
(7)手工业:陶器、彩陶;纺织、制衣。
(8)其他:装饰品、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