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教学预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教材简析】
《黄山奇石》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以简约生动的笔触介绍了黄山的四绝之一——奇石,详略得当、文脉清晰。课文抓住一个“奇”字从多角度入手进行描绘,使读者身临其境。这个文本既是言语训练的好范本,又是朗读感悟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认识“胳、膊”等14个生字,会写“尤、其”等8个字,认读“闻
名中外、秀丽神奇”等词语。
2.
想象黄山石的奇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奇石名字的妙处,感受作者抓住“奇”字展开描写的方法,尝试结合课后题“想想说说”聊聊奇石的样子。
【设计意图:此课的目标定位,除了落实好基础的字词教学,还得强化朗读感悟;或抓住关键词训练;或师生共聊,朗读想象,感受黄山石的奇特,体会名字的妙处,抓住“奇”字展开描写的方法,落实语言训练。
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联系学习的主体-----一群天真烂漫的二年级孩子,他们还处于形象思维为主体的阶段,在这个单元安排这样一篇美文,正是适合了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深受大家的喜爱。
再结合《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明确提出低年级语文必须把识字、写字、朗读作为重中之重,由此确定本课教学的策略:1、以词语教学为切入口;2、以朗读想象为手段;3、以语言思维训练为落脚点。】
【教学预设过程】
一、抓关键词,初悟黄山石之奇特。
1.谈话激趣:小朋友,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闻名中外的黄山,大家在地图上找找,安徽黄山在什么地方?(课件出示地图)认读“闻名中外”。
2.欣赏图片,介绍黄山风景区之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认读“秀丽神奇”,
读准前鼻音“神”。
3.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自由读,给“极”找一找形近字,说说课文中介绍四绝中最有趣的是什么?从哪个词语看出来?
指名反复读这一句话,重读“尤其”,孩子们马上就能悟到“尤其”在这儿可以理解为“特别”。
【设计意图:课始,主要是抓住“尤其”一词进行朗读训练。“尤其”这一词语存在于第一小节第二句前后两个分句之间,使句子构成了递进关系。以对话的方式询问:秀丽神奇的黄山风景区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你觉得最有趣的是什么?从课文中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通过反复朗读、换词训练,这个极其抽象的词语,便在孩子们大脑中积累下来了。这一过程,印证了李海林教授说过的一番话:“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孩子们沉入词语的情感世界,只有这样,词语才会在孩子们的心中变得丰厚起来。”】
二、由扶到放,体悟黄山石之奇特。
1.通读全文,找一找,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用课件一一罗列它们的名字,认读,读准前鼻音“仙”,记住“指”的字形,口头组词,了解多音字“都”的读音。
2.词语检查,读准几块奇石的名称。
3.学习2、3小节,感受细节描写。
(1)指名读仙桃石这一小节,和孩子们聊一聊:这块岩石为何不取名“大桃石”呢?原来,这块石头是从天上飞下来的,用“仙”字感觉更神奇,且是落在山顶的石盘上,用仙字更好。名字起得好,把黄山石奇形怪状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再拿“落”和“掉”做个比较,落字中含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再读文本,孩子们定然热情高涨,富有趣味。
(2)再说“猴子观海”。
与第二节第一句的前半个分句比较,此处说明名字的位置和提法都有了变化,很明显增加了两个字----有趣。读一读有趣的“猴子观海”,注意读准“陡峭、胳膊”等词。想一想,猴子是怎么观海的?
抓准动词“抱、蹲、望”,读出动态美,再说来听听,观海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假如你是这只猴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最后通过朗读反哺,真切感受猴子观海的“奇”。
4.其他几个小节,由扶到放,朗读感受。
当再次出现石头的名字时,反复读并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孩子们一下子表达不清也没关系。比如发现前一个是名词,后一个是动词,是谁干什么的形式,或者用停顿的方法归纳出特点。这样做,既是积累,又为后来的练笔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带领孩子们通读全文后,重点就转入2-6自然段的教学。这几个小节详略得当地介绍了黄山的几块巨石,连名字都起得很这一意思。因为这几个自然段,除第六节以外,构段方式大同小异,都说明了奇石的名字,都描述了岩石奇特的样子,都介绍了奇石所在的地点,所以,我选取其中最简练和孩子们最感兴趣的2、3两节具体描述,此法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实现课堂的高效。】
三、趁热打铁,感悟黄山石之奇特。
1.出示最后一节,轻声朗读,试试给其它岩石取取名字。
可以模仿课文前面几个自然段介绍的方法,看谁说得更吸引人?
2.出示更多奇石的图片,鼓励学生课外深入了解并说说它们的奇特之处。
【设计意图:文中最后一节提到: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结合课后题的要求,不妨先让孩子们给其它岩石取取名字。再次感受岩石的奇特、形象和有趣。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深而真的感永远要比细而碎的懂更有效。】
和大家一样,我也注意到了《黄山奇石》这篇课文,被安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和这个单元主题“秋天”没有多少关联。于是,我将此文放到了本单元的最后,可以适时增减训练点,和孩子们一起读,一起聊,充分感受黄山石的奇绝,激发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