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全一册《篮球球性练习、高低运球技术》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全一册《篮球球性练习、高低运球技术》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体育与健康
更新时间 2021-09-12 16:0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篮球球性练习、高低运球技术》教学设计
题目:篮球球性练习、高低运球技术;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二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设计出以学生心理变化为主线、生理变化为依据、运动表象为主题的教学练的整体框架,以看结果、重过程的导入与热身——实践与提高——调节与评价的关键,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在篮球技术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恰当应用游戏及学生自创练习方式等练习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学习,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思考、尝试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重新认识体育与健康的教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授课班级高二年级43班,全班人数44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32人。全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属于中等水平,个体间差异较大。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教学方式以游戏比赛穿插在篮球球性及运球技术教学之中,教学中采用先学而后教为主要手段。
3、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球类科目中的篮球基本技术是新授课,学生普遍还没有接触过篮球,先从对篮球的认识及球性的掌握开始导入教学,而后在比赛中去实践、去运用、去创新。从心理上解决当前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不愿吃苦、好高骛远、不愿与人合作、畏难等等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在篮球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学生初步具备了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能。
4、技术准备:篮球是高中教材的重要内容。是由球性、运球、投篮、传接球、篮板球、防守、战术等基本内容组成,其中球性和运球技术是篮球运动中的关键,也是基础。结合当前的篮球热、NBA热,运用故事教学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NBA球星成长的艰辛历程,竖立不怕吃苦,敢于面对困难、面对失败、战胜自我的信念,敢于尝试新的难度,迎接新的挑战,在技术技能上得到提高,在心理上体验到成功。提高与人合作的意愿和能力,在比赛中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必要性,体会与人合作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功。
三、教学目标设计
(1)、技能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在篮球运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对篮球运球知识进一步了解。通过游戏与比赛,提高学生对球的感知能力和运球技术,使70%以上的学生成功地掌握篮球运球技术,发展学生的运球能力。发展学生身体对运动的感知能力和支配身体的能力,以及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2)、认知目标:教学中通过体验、讨论、学习、尝试等方法,使学生学会交流、沟通与合作。同时运用纠正、评价、游戏、比赛的手段使球性练习和运球技术得到提高。
(3)、情感目标:通过运球游戏和比赛,使学生认识到运球在篮球运动中的重要性,团结协作在篮球运动中的重要性。通过创设挑战性目标,激发学生勇于挑战,积极合作,互帮互助,战胜困难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以及在比赛中为小组争光的责任和使命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让所有学生体验到篮球运动所带来的快乐和自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比赛中着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体会集体项目的特殊性。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开始部分:
集合整队,体委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宣布本课内容,提出课的要求:“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球类运动中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球性和运球技术。要求积极思考、认真练习、小组合作、共同提高。”
(二)准备部分: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游戏比赛,游戏为运球斗牛(以街头篮球背景音乐),方法为每人手持一球,在规定的区域内运球,在保证自己的球不丢的情况下,积极去抢断其他同学的球,断的球越多越好。学生开始练习,控球同时相互断球,时间3分钟。教师应巡视指导学生练习,并及时给与纠正,游戏结束,组织学生运球接力比赛。
比赛:运球接力比赛球。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纵队篮球场端线站好,每组的排头开始运球,依次绕过前面的两个障碍物到达对面端线再返回来,下一位同学接球接力继续,以此类推,先做完的组获胜。
教师在学生游戏和比赛后提问:(1)运球斗牛游戏中断球次数多的同学都具备哪些特点?(2)怎样才能提高运球速度?鼓励大家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得出正确的结论,本课需要解决的重点技术:球性练习时手指手腕控制好球,运球降重心。
(三)基本部分
一、球性练习(球操)
?1、原地单手托转球
2、双手持球前后振
3、双手持球体侧屈
4、单手持球体侧伸展
5、单手持球扩胸
6、单手托球迅速下扣
7、单手持球侧绕环
8、行进间双手拨球
9、高抛接球
10、高抛360°转身接球
二、自主熟悉球性练习
组织: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每组指定一个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指挥学生练习。
要求:组长要想好练习方法,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法:巡回指导学生练习
三、运球练习
1、原地单手运球
2、原地双手体前交叉
运球
3、原地高运球
4、原地低运球
(四)结束部分
一、集合整队,放松整理练习,
二、认真听老师对本课练习讲评,同时认真完成课后锻炼作业。
三、?师生再见
四、?归还器材
五、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本课在知识与技能评价上使学生比较直观的进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相互发现问题,然后才是教师纠错,学生就可以将观察到的结果反馈给同伴,并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能与其它同学进行比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2)在学习态度与行为评价上依据合作学习的理念对学生学习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作为评价因素,主要内容: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集体比赛中去,荣誉感强,相互之间关系和睦、融洽;合作兴趣浓厚,能仔细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能与师生主动交流,互相帮助,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积极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评价的形式以自评与互评为主,在评价中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进步的大小,重视每个人的收获。教师重点观察一组学生,观察他们的变化,这包括技术动作和心理上的改变,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
在教学比赛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集体的智慧、力量,抛开场上人员和场下队员的分别,从中体会运动的乐趣。
六、教师自身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教师的教学效果直接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教学策略选择的优劣,可通过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出来。本课通过游戏和比赛贯通在技术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发现问题,在技术练习中解决问题,在比赛中运用已解决问题的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间互相交流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最后通过课后问卷的形式调查一下本次课的学习效果,是否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课的部分设计(教案)


篮球:球性、运球练习
对象
高二43班
人数
44人
?




1、???学生通过初步对篮球的认识和了解,能简单的做一些球性练习,能记住运球的动作要领。
2、???学生能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行进间运球的动作要领,学生能够在游戏和教学比赛中熟练运用行进间运球技术。
3、???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练习积极性高,学生相互之间能够互帮互助。
4、???练习密度在35%以上。
教学
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学安排
时间
师生安排
练习
次数




整队
一、检查学生执行教学常规的情况,提出希望和要求。
二、师生问好!
三、宣布本课内容。
篮球:球性、运球
四、安排见习生,热身活动。
游戏
10’
一、体育委员检查人数,并向教师报告本班出勤情况。
二、师生问好!
三、列队听教师宣布本课内容。
××××××××
××××××××
××××××××
××××××××
“运球斗牛”“运球接力”
?
?
?
?
?
?
?基



?
?
?
?
?
?
?
?
?
?
?
?
?
教学
过程
?
?
?
?
?
?
?




?
?
?
?
?自主


?
?
?
?
?
教学
内容
自主练习
一、球性练习(球操)
?1、原地单手托转球
2、双手持球前后振
3、双手持球体侧屈
4、单手持球体侧伸展
5、单手持球扩胸
6、单手托球迅速下扣
7、单手持球侧绕环
8、行进间双手拨球
9、高抛接球
10、高抛360°转身接球
?
二、自主熟悉球性练习
组织: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每组指定一个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指挥学生练习。
要求:组长要想好练习方法,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法:巡回指导学生练习
?
三、运球练习
1、原地单手运球
2、原地双手体前交叉
运球
3、原地高运球
4、原地低运球
?
?
?
?
?
?
?
30’?
?
?
?
?
?
?
?
?
?
?
?
?
?
?
组织如图:
?
教师:1、教师完整讲解、示范
2、教师分解动作示范
3、提目标和要求
4、巡回纠错、指导
?学生:1、认真观看示范动作
2、按照要求积极练习
?
重点:熟悉篮球、逐渐掌握篮球的基本特征和球性
难点:动作的准确性、幅度、对球的把控力
?
?
?
二、自主熟悉球性练习
1、在组长安排下进行各种各样的练习
2、教师建议练习内容:
A原地运球练习
B运球、抢球、传球练习
C运球接力比赛
?
?
组织:四列体操横队
教师:1、讲解并示范完整动作和分解动作
2、指导练习、巡回纠错?
?
学?生?:1、认真观看教师示范
2、积极练习
?
?
?
?
?
5分钟1次
?
?
?
?
?
?
?
?
?
?
?
?
?
?
?
练习
次数




讲评
一、??集合队伍对本课练习进行讲评,同时提出课后的练习要求。
二、??师生再见
三、??指挥学生归还器材
5’
一、?集合队伍,整理放松
二、认真听老师对本课练习讲评,同时认真完成课后锻炼作业。
三、?师生再见
四、?归还器材
?
教学反思
?
?
?
?
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40%
平均心率110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