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全一册《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跳绳》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全一册《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跳绳》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体育与健康
更新时间 2021-09-12 16:1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体育与健康课课时教学设计
班级:
人数:
授课教师:
课的内容:
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花样跳绳
课的任务:
1.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使学生基本掌握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2.通过花样跳绳练习,发展学生弹跳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勇敢的意志品质,
以及创新意识。
课的目标:
1.85%以上学生能掌握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传接球次数至30次以上。
2.90%以上学生能认真投入跳绳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发散思
维,自创动作。
3.学生要求活动的愿望能得到满足,学生愿意互相配合,协
同完成练习,体会锻炼的乐趣。
课的重点: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课的难点:传接球技术动作与步伐的协同配合,人球关系的处理。
课的
部分


教材内容
练习份量
组织教法
备注
时间
强度




10’
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次课内容。
4.检查服装,安排
见习生。
准备活动
1.队列队形练习
反口令:
立正←
稍息
向左转←向右转
向后转←原地不动
2.游戏“趣味接力”
方法:
将学生分成人数均等的五组,分站在两起跑线的两侧,当口令发出后,一侧的第一名同学立即跑出,至呼拉圈处拍三次球,至绳处,每绳跳三次,然后与另一侧的同学击掌后至另一侧同学队尾,与其击掌的同学跑出,依次循环,以先跑完的队为胜。
规则:
1.每球拍三次,球不允许出呼拉圈。
2.每绳跳三次。
1’
2’
7’


组织:
xxxxxxxxxx
xxxxxxxxxx
xxxxxxxxxx
oooooooooo
oooooooooo

教法:口令指挥
要求:
学生背风背阳背干扰处站立,集合快静齐。
组织:同上
教师:
1.教师讲解练习方法及
要求;
2.学生听口令练习。
要求:
做错的同学在队列之中喊“报告”。
组织:
xxxxx
xxxxx
xxxxx
xxxxx
xxxxx
xxxxx
ooooo
ooooo
ooooo
ooooo
教法:
1.教师讲解游戏方法规
则,启发学生思考规则“每绳跳三次,拍三次球”。
2.组内讨论如何能最快完成任务。
3.学生分组投入练习。
4.教师反复语言提示。
要求:
1.学生认真练习积极思考。
2.学生能通过老师的启发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X男
O女
△教师








30’
30’
一、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1.动作要领(口诀)
传球:
重心下降腹微收,两肘放松不外张,双手持球掌心空,两臂前伸速抖翻。
接球:
双手前伸迎来球,拇指相对成“八”字,手形如袋把球收,缓冲后引接稳球。
2.技术的关键环节
①手型正确,手腕对球
和发力大小。
②人球关系处理。
二、花样跳绳
基本模式:
1.“8”字跳长绳。
2.跳短绳。
3.大绳中跳小绳。
16’
14’



组织:
xxxxxxxxxx
xxxxxxxxxx
xxxxxxxxxx
oooooooooo
oooooooooo
(讲解示范队形)
xxxxx
xxxxx
xxxxx
xxxxx
xxxxx
xxxxx
ooooo
ooooo
ooooo
ooooo

(原地传接球练习)
(四角传球队形)
教法:
1.教师用口诀简述动作要领,并找骨干配合示范(2’)
2.学生分组投入练习
①原地胸前传接球(4’)
②行进间胸前传接球(出示黑板:四角传球路线)(8’-10’)
3.教师设置问题
原地与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有何不同,要求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发现。
4.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
学生边练习边发表议论,遇到做错的同学,体育骨干或其他同学应加以帮助,给予讲解和示范。
组织:
xxxxxx
xxxxxx
oooooo
oooooo

教法:
1.教师讲解跳绳的基本模式,并简单示范几种跳法。
2.鼓励学生分组投入练习。
①按教师指定模式练习。
②各组讨论之后,自由发挥练习。(贵在创新)
3.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到练习当中。
要求:
学生认真投入练习,积极思考,创造出更多更新的动作,不甘落后。




5’
1.集合
2.放松
①兔子舞
②轻音乐
3.讲评
4.宣布下次课内容
5.收器材,师生再见
20”
4’
40”



组织: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
oooooooo→
oooooooo→
教法:
教师口令指挥师生同练。
要求:
学生在轻松的音乐氛围中身心得到放松。
场地器材配备
篮球场2个;篮球5个;呼拉圈5个;长绳5条;短绳15条;录音机一台;黑板一块;标志物:12个。





线




170
150
70
5
20
35
45
t




1.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分析;
2.课堂气氛学生积极性分析;
3.运用教法手段分析;
4.学生学习能力、个性品质等得到发展分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