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在我国西双版纳地区,人们模拟雨林结构,建立起多层次的人工经济林,以橡胶为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灌木植物,在灌木层之下再种植草果等地被植物,达到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经济效果。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从旅行中获得对地域差异现象的感性认识,从华南到北方,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到山顶,都可以观察到陆地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显著差异。
【学习目标】 1.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景观图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垂直自然带图”,归纳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掌握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
1.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自然带的形成:
(2)自然带的类型及分布(以亚欧大陆为例)
冰原带
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E: 带 F温带 草原带 I: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H: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热带荒漠带 热带季雨林带
B: 带
A:热带雨林带
苔原
温带落叶阔叶林
G:温带
荒漠带
热带草原
分异类型 成因 自然带分布规律 主要表现地区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变化 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_____差异 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
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纬度大陆
2.地理环境水平分异规律
热量
水分
中
成因 自然带分布规律 分布
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组合的垂直变化 随 更替 一定海拔的山地
3.垂直地域分异
海拔高度
影响因素 实例
海陆分布 南半球缺少 带和针叶林带
地形起伏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南段西侧为森林,东侧是
洋流 澳大利亚热带荒漠带直逼西海岸
4.非地带性现象
苔原
荒漠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完成下列要求。
(1)从图中看,从非洲中部向南北方向,自然带是怎么变化?
(2)非洲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怎样的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3)据图分析,自亚欧大陆东部的日本本州岛南部向亚欧大陆内部自然带是怎样变化的?
(4)亚欧大陆东部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5)为什么低高纬度地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显著?
要点(1)[读图说明]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要点(2)[读图分析]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要点(3)[读图说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要点(4)[读图分析]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要点(5)[读图总结]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为明显。这是因为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少,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的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则因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较多,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也很小。
读下图并结合我国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①~③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 。
(2)图中③~⑤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 。
(3)①与⑥纬度相似,距海洋远近相差不大,而陆地自然带差异很大,这体现了陆地环境的 分异规律。
(4)④处的天然植被是 ,⑤处的大型动物具有 特点,⑥处代表性动物有 ,①处的土壤特点是
【解析】 (1)①~③是从南到北的变化,热量减少。(2)③~⑤是我国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的变化。(3)由题中“纬度相似,距海洋远近相差不大”,排除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变化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再结合我国青藏高原可知是地形因素,所以为非地带性。(4)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联系初中知识完成此题。
【答案】 (1)纬度地带性
(2)经度地带性
(3)非地带性
(4)温带草原 耐干旱 善奔跑的野骆驼、牦牛、藏羚羊、西藏雪鸡等 呈酸性(红壤、砖红壤)
1.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 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 (A:①→②→③→④ 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 。
(4)把相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温带大陆性气候 松鼠 ⑥ 棕壤、褐土
温带季风气候 骆驼 ③ 荒漠土
【解析】 图中①→④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是地域分异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而形成的。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显著,地势高低不同是主要原因。图③→⑥的景观和自然带的差异,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主要是距海远近不同造成的。
【答案】 (1)热量 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
(2)A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水热状况变化大
(3)距海远近不同
(4)温带大陆性气候——骆驼——⑥——荒漠土;温带季风气候——松鼠——③——棕壤、褐土
垂直地带性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乞力马扎罗山从山麓到山顶有哪些自然带?
(2)非洲自然带从赤道向南北如何变化?
(3)结合图甲和图乙,可以看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完全相同吗?
(4)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数目和完整程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要点(1)[读图说明]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
要点(2)[读图说明]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荒漠、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要点(3)[读图分析]不完全相同,具有相似性。
要点(4)[归纳总结]纬度越低,山体相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
读阿尔卑斯山、天山、喜马拉雅山的垂直自然带图,回答下列问题。
(1)珠穆朗玛峰南坡比北坡雪线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尔卑斯山南坡比北坡雪线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天山A、B两坡坡向: 是南坡, 是北坡。
(4)三地自然带最简单的是 。造成三地自然带垂直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强。解答此题:一是读图提取有效信息,如山脉的位置,阳坡和阴坡,山麓、山顶的自然带等;二是明确雪线的高度与所处的迎风坡与背风坡、阳坡与阴坡及降水量的多少有关。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的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赤道附近的较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复杂与否的因素一是纬度,二是山体海拔高度。
【答案】 (1)低 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积雪多,雪线低 (2)高 南、北坡降水差异不大,南坡纬度低,向阳,温度高 (3)A B
(4)天山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导致自然景观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变化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1、2月份,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特大雨雪冰冻灾害,使湖南、贵州等19个省份受损森林面积达2.79亿亩,相当于全国森林面积的1/10。
材料二 中国林线高度等值线图(高山林线是山区景观类型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
(1)本次遭受雨雪冰冻灾害最严重的植被类型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2)请在下图中作出沿AB线的林线高度变化曲线图。
(3)描述图中3 800米等值线的走向特点,并说明原因。
(4)简述沿AB线和AC线林线分布高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
【解析】 本次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在中国南方,当地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2)题,本题考查作图技能,必须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坐标单位的选取,二是分析从A到B的变化规律,特别是3 800~4 200米之间;由于变化趋势不同,作出来不是直线,而是平滑的曲线。第(3)题,读图获取信息,3 800米等值线东段大致为南北向,西段为东西向,东段南北走向非常明显,从我国地理位置看,应该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西段的变化显示热量对自然带的影响。第(4)题,影响植被分布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气候,因此分析林线的高度差异主要是从气候差异来考虑。从沿海向内陆,由赤道到两极的气候差异分别是水分和热量。
【答案】 (1)B
(2)如图
(3)东半段大致南北走向,主要受横断山脉影响。西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影响。
(4)AB线: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陆)显著升高。原因:从东到西降水减少,地势升高。沿AC线:随纬度升高逐渐降低。原因:随纬度升高温度降低。
1.世界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及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植被,自然带的名称往往用植被分布类型的名称来命名。而影响植被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气候,因为气候影响着植被分布所需要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所以,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与自然带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针叶林、苔原、冰原
(2)在分析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沿海多少内陆
↓
降水量:沿海多少内陆
↓
植被:沿海森林、草原、荒漠内陆
↓
土壤:沿海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内陆
3.理解垂直分异规律的技巧
(1)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更替规律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如上图所示。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三: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一般说来,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山麓带就是当地的自然带;②山体海拔;海拔愈高愈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甚至无。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3)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海拔高度因素有二: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4)影响雪线的因素,从本质上讲是蒸发融化与降雪积雪的对比关系,具体因素有二;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②坡向: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雪线海拔高。
4.非地带性现象总结
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基础上,自然带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一些非地带性分布的现象,总结如下:
因
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主要是北冰洋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
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或直逼海岸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向北延伸广 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水灌溉
自然带即气候带、植被带、植被带即自然带
植物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自然带的名称多用植物名称命名,因而有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等等。热带雨林是指热带雨林带的典型植被,后边加一“带”字则代表自然带的名称,二者不可混淆,热带荒漠带的典型气候则为热带沙漠气候,如再沿用荒漠二字则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