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课件3.1 地理环境差异性 课件2 (鲁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地理课件3.1 地理环境差异性 课件2 (鲁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6-29 11:3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专题复习
高频考点 考情扫描 学习目标
地域分异
规律
2011·江苏地理
T13
2011·重庆文综
T7、9 1.自然带的分布(大洲或典型区域)。
2.气候与自然带。
3.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影响因素)。
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2011 ·福建文综
T37(4)
1.整体性的主要表现。
2.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明确考点】
(2010天津文综)读图,回答第1题。
1.据各自然带在右图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课堂定时检测】
A.O→a距离海洋越来 越近
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
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D
热量
水分
世界气候类型与自然带
【迁移提升】
(2012临沂模拟) 右图为四个不同地点的气候资料。读图,回答1-2题。
1.②地的典型植被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2.以下能体现出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的是
A .从①地到③地
B .从④地到①地
C .从①地到②地
D . 从②地到④地
B
A
赤道到两极
(2011江苏地理)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第2题。
【课堂定时检测】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
温度高
C.坡度大,
纬度低
D.海拔高,
降水多
A
【绘图析图】假设我国南方地区有一东西走向山地,且山体达到一定高度,请从下面选择相应的字母以表示该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顺序和倾斜方向。
A 热带雨林带
B 热带草原带
C 常绿硬叶林带
D 常绿阔叶林带
E 落叶阔叶林带
F 针叶林带
G 高山草甸带
H 高寒荒漠带
确定基带
确定阴阳坡
确定顺序
【规律总结】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判断内容 判断方法
垂直自然带的分布 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相似于
基带或所处温度带 基带与 相同;
南北半球 南半球 为阳坡,北半球 为阳坡
自然带的数量 与山体 、 有关
阴坡、阳坡 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阳坡 阴坡。
所处纬度、 相对高度
高于
从赤道到两极
当地水平自然带
南坡
北坡
3.(2011·福建文综) 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课堂定时检测】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思路导引】
考什么… …
答什么… …
怎么答… …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 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貌
气候
水文
土壤
生物
自然资源、
自然灾害、
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等。

【答案】
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壤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归纳拓展】 整体性原理应用分析
表现
考查形式
方法指导
要素与整体协调一致
区域之间
相互联系
要素之间
相互制约
因果观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影响分析
要素观
全局观
【迁移提升】
(2012青岛模拟)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图1和图2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



灌木林 高草地 水浇地 平原旱地 农居地
土地类型面积变化幅度
图2
图1



据图概述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并指出该变化对Ⅱ、Ⅲ两地的环境影响。(8分)
变化:灌木林、高草地减少,干旱地增加。
环境影响:①天然植被退化,河流径流量减少,水资源短缺;
②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土地荒漠化加剧或气候变干(或绿洲萎缩);
分段
分点
【归纳拓展】 整体性原理应用分析
表现
考查形式
方法指导
要素与整体协调一致
要素观
因果观
区域之间
相互联系 全局观
影响分析
成因分析
措施分析
要素之间
相互制约
专题网络构建
整体性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基本规律,是对整个自然地理的总结,同时也是我们分析地理现象和研究地理问题的基本原则。高考对“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考查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所以只有将它内化为我们的地理思维方式,才能帮助我们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