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3 08:1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曾纪泽说:“办洋务的难处,在于外国人的不讲道理,中国人的不明时势,只有徐图自强,才能扭转形势。”洋务派“徐图自强”的最早措施是(  )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2.如果你是生活在19世纪60年代的一位北京青年,亲眼目睹国家遭到列强入侵,决定提高外语能力,以便为国尽一己之力,你最有可能进入下列什么地方(  )
A.时务学堂
B.京师同文馆
C.福州船政局
D.京师大学堂
3.某校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一组图片,适合作为这组图片标题的是(  )
图1 江南制造总局 图2 福州船政局 
图3 京师同文馆 
图4 汉阳铁厂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实业救国
D.“三民主义”
4.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奏:“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为应对“强敌”,李鸿章采取的策略是(  )
A.学习西方技术,以图自强
B.固守传统之道,以静制动
C.改革政治体制,确立民权
D.运筹外交谋略,以夷制夷
5.有人说,洋务运动“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只想新其貌,不想新其心”。其中“握旧物”和“新其心”中的“握”与“新”的对象分别指的是(  )
A.旧式武器和新式武器
B.旧式武器和新的制度
C.旧的制度和新式武器
D.旧的制度和新的制度
6.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以“感动”为标准评选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到2020年已经进行了13年。如果对历史人物进行评选,1894年感动中国人物最有资格当选的是(  )
A. 
B. 
C. 
D.
7.李文海教授主张把中国近代109年的历史分为“1840—1895”“1895—1919”“1919—1949”三个阶段。以下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1840—1895”这个阶段的有(  )
①虎门销烟
②鸦片战争
③甲午战争
④戊戌变法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8.右图是一幅漫画《中国蛋糕》,请问下列对这幅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甲午战后,清政府的战败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正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蛋糕
D.列强入侵中国
9.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抑或日本人想从战争中获得什么。他说:“难道日本人能侵占我们所有的省份吗?他们这样做苍天会答应吗?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清军的战斗力不强
B.日本军事力量非常强大
C.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D.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
10.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灾难史、屈辱史。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林则徐虎门销烟、陈化成吴淞牺牲、邓世昌黄海血战、姚子青率全营血战宝山等,都表现了(  )
A.清政府不堪一击,不败而败
B.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华民族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斗争精神
D.清政府无力对抗西方列强
11.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是(  )
A. 
B. 
C. 
D.
12.习近平陪同到访的奥巴马在中南海瀛台散步时说,光绪帝时,国家衰败了,他搞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关在这里。文中所指的“百日维新”(  )
A.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
B.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是一次社会主义革命
D.是一次农民阶级的救亡运动
13.作为末世(清朝末年)挣扎的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给中国带来了一缕荧光。这里的“荧光”可以理解为(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B.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C.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D.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14.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之所以如此悲愤伤感是因为(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戊戌变法失败使得维新派痛心疾首
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5.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变法(  )
A.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16.从《中国文物流失概况简图》可以看出近代我国文物流失海外的第二次高潮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文物流失概况简图
17.“(故宫)那些太和殿前永存的铜缸记录着中国人在20世纪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一缕缕刀痕割出千百万同胞的血泪,牢牢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复兴之路》这段解说词中的“国耻”指的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18.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9.经过李鸿章斡旋,清政府最终赔款降到4.5亿两,意思是中国“人均一两”,虽然是一个耻辱的数字,但比列强们开口要价少了很多。这一条约(  )
A.是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
B.在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
C.与组成联军侵华的八国签订
D.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0.《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这主要是指(  )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
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10分)追求国家的富强是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自主践行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技术强国】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1)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哪一派别的主张?说出一个该派别为“学习外国利器”而兴办的企业的名称。(2分)
(2)请对李鸿章所属派别的努力作简要评价。(3分)
【制度强国】
材料二:泰西(西方)近政论,皆有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分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3)材料二中康有为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与李鸿章有何异同?(2分)
(4)康有为的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请举一例予以说明。(3分)
22.(10分)为了了解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某校八年级(2)班同学开展了如下环节的探究,请你参加。
材料一:1911年,梁启超曾夜泊马关,在春帆楼感慨万千,遂写下“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的诗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十七年”前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伤心地”因何事而让梁启超伤心?(2分)
材料二: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做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丘逢甲,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这首诗是作者被迫离台时所作,表达了满腔的爱国热忱和对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愤慨。
(2)材料二中“宰相”所割之地有哪些?(2分)
(3)《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怎样的社会状况?你认为这一状况的出现与材料二中“割地”有没有关系?为什么?(4分)
(4)通过上述探究活动,你对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何认识?(2分)
2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马关条约》签订  
图2 公车上书
材料二:康有为求学之初,就特别留心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各种经世之学。他到过香港、上海,看见西洋人地方行政整齐,觉得这种行政必有文化和思想的背景和源泉。
材料三: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四: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直隶总督、两广总督等人则对变法置若罔闻,根本不予理睬。
材料五: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等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随之兴起的学会,为广开民智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几乎必然地会转化为政治力量;维新人士还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早了胡适20年,可以说,后来的许多进步主张,在戊戌维新的时候都已露出了端倪。
(1)材料一中图1、图2所示场景有何关系?图2事件揭开了哪一事件的历史序幕?(2分)
(2)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代表人物。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维新派的政治目标是什么?戊戌变法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4分)
(3)戊戌变法的推行为什么会导致材料四情况的出现?(2分)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如何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的“思想启蒙”作用。(4分)
24.(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邓世昌 
b.圆明园遗址 
c.江南制造总局制炮厂
材料二:
(1)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A),又是一部中华民族抗争史(B),还是一部中华民族探索史(C),这三条线索构成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一所提供的内容中,找出与上述三条主线一一对应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填字母)(3分)
线索A________  线索B________ 线索C________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第三个方框中的条约中,最能体现“完全沦为”的内容是什么。(1分)
(3)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表达的含义。(2分)
25.(12分)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深情阐述“中国梦”这个充满憧憬的词汇,激起了亿万中国人的共鸣,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这种梦想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成一线,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去探索那个时期的“中国梦”。
【一朝击碎天国梦】材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就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1840年广东海面的炮声,打碎了大清王朝的“天朝美梦”……——《复兴之路》
(1)材料一中打碎了大清王朝“天朝美梦”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3分)
【人民抗争救国梦】材料二:
图1  图2
(2)面对外敌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反抗。以上两幅图片分别和哪些事件有关?(2分)
【近代探索复兴梦】材料三:“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
(3)材料三为实现“大梦唤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最终失败对我们有何启示?(3分)
【主题总结】(4)在中国近代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探索中,既有我们学习的经验,也有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请你说说这对我们实现中国梦有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评估
一、选择题
1.D 2.B 3.A 4.A 5.C 6.A 7.B 8.A 9.D
10.C 11.A 12.A 13.B 14.B 15.A 16.C 17.D 18.D 19.B 20.C
二、非选择题
21.(1)洋务派。(1分) 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任举一例即可,1分)
(2)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民族自强作了努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任答三点即可)
(3)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异: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维新派主张除技术外,更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4)不能。(1分)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言之有理即可,2分)
22.(1)事件: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分) 事件:中日在此签订《马关条约》。(1分)。
(2)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3)社会状况: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2分) 有关系,正是由于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引发三国干涉还辽,使列强以此为契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2分)
(4)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在国际社会中任人宰割。
23.(1)《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1分) 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1分)
(2)建立君主立宪制。(2分)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2分)
(3)因为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和破坏。
(4)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任答两点即可)
24.(1)b a c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3)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5.(1)鸦片战争。(1分)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2)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
(3)维新变法运动。(1分)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2分)
(4)落后就要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政策或改革的实行要符合我国国情,实事求是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