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纲要上册_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纲要上册_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2 16:1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民族,指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来通过研究人类进化史及种族所形成的概念。
民族融合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之间的共性逐渐增多,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迁移杂居互相通婚,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百度百科定义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五课
课标要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相关知识。
学习任务一:制作图谱,理清课文线索
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学习任务三:课堂练习,检测学习情况
学习任务四:课后阅读,扩展深度知识
学习任务一:制作图谱,理清课文线索
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固圈子——固圈之法
问题、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与中国降水分布图,思考农耕地区集中在哪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材料二所指的农牧分界线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从先秦到两汉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农耕文明圈?
中原农耕,北方游牧
军事防卫,长城阻拦
材料一:农耕民族指长城以内,以农耕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游牧民族指长城以外,以游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
——董耀会
《长城沿线的农耕与游牧》
材料二:在战国至西汉时期
,中国北部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之间从东北到西南划一条斜线
,就是农牧分界线。
——史念海《和河山集》
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二:破圈子——破圈之因
材料一:右图是参考杜佑《通典?食货》绘制的东汉西晋人口变化图
材料二: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荊蛮。
——东汉王粲《七哀詩》
材料三:曹操斩杀三郡(辽西、辽东、右北平)乌桓蹋顿单于,并把其部众万多落迁至关內,并编入军队
——陈寿《三国志》
问题1、自东汉末至西晋初年,中国户口有哪些变化?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说出材料二中的“中国”和“荆蛮”指的是哪里?分析人口锐减与迁移会在哪些方面影响曹魏政权及北方政局呢?
3、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这又导致了什么新问题的产生?
东汉动乱,人口锐减
中原空虚,北狄南迁
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材料:魏晋南北时朝的年均温比现代低
2℃

4℃。这次冷期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历
时最长的动乱岁月。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问题、结合材料,观察图片,你能找到什么规律,你认为气候的变迁会引发政局的动荡吗?如果会,请举列说明并分析原因
寒冷气候,北方游牧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探究主题二:破圈子——破圈之因
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问题、材料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简述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后,北方与南方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这一时期政治上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没有出现长久统一局面?
五胡乱华,农牧之圈破
政治分裂,政权更迭频
民族冲突,统一基础弱
探究主题二:破圈子——破圈之实
材料一: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晋书·刘元海载记》
材料二: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一个胡族乘时崛起,介入北方政治冲突,立国建号,一时貌似强大,经过后继民族几个浪潮的冲击,立刻趋于瓦解。再来一个胡族,过程大致如此。
——田余庆《拓跋史探》
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材料一:前燕创立者鲜卑慕容氏宜称先祖是“有熊氏之苗裔”,前秦创立者氐人苻氏宣称先祖为“有扈之苗裔”,后秦创立者姚氏宜称“其先有虞氏之苗裔”,大夏政权创立者赫连勃勃声称:“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
——据(唐)房玄龄等《晋书》
问题、结合材料与《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思考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名字有什么特点?他们自称华夏之后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什么样的心理?分析这种心理会推动什么局面的出现?
慕汉心理,推动民族融合
探究主题三:混圈子——混圈心理
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材料一:此间(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材料二:「元羽墓志」为孝文帝之弟羽的墓志铭。墓碑为:“侍中司徒公广陵王墓志铭……广陵王元羽河南人。
材料三: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问题、若你是孝文帝,你认为平城是否是理想的都城?孝文帝想把都城迁往何处呢?为什么?
结合书本知识,孝文帝的汉化措施还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措施对北魏及北方政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迁洛阳、用汉制、禁胡服、断胡语、改汉姓、与汉联姻
——推动北魏发展、民族融合
探究主题三:混圈子——北胡与汉人混圈
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宋书》
材料三: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五百四十万的六分之一。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问题、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反映南方经济哪些发展?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工具;南方安定,气候湿润
——江南得到开发
探究主题三:混圈子——北方汉人与南方少数民族混圈
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材料:晋室“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归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王导向司马睿(元帝)建议:“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望族),未若引之以结(团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元帝以顾荣为司马,贺循为参佐,“由是吴会风靡(争相归附),百姓归心焉。”
后北方局势愈来愈不稳定,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王导)劝帝(司马睿)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问题、根据材料分析东晋建立之初面对什么问题??东晋政权如何改变南方的世家大族的态度呢?对自北方移居至南方的大族,东晋政权又采取了何种政策?“王与马,共天下”说明东晋政治有何特征?
东晋偏安,门阀与皇权共治天下
北人南渡,侨民与土民缓慢融合
探究主题三:混圈子——北方汉人与南方少数民族混圈
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材料一: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北魏)南迁,革夷从夏(注:即孝文帝改革)。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
问题、史学家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自己的评价,你认同谁的观点,请举例论证
混乱的时代——政治分裂、百姓罹难
融合的时代——南北破圈、胡汉互化
混乱中孕育统一因素
探究主题四:融圈子
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综合本课所学,你认为推动魏晋时期民族融合的因素有哪些?民族融合使“华夏”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根本原因: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
具体原因: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统治者改革等
探究主题四:融圈子
商周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地理空间扩大
民族种群扩大
文化内涵扩大
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
B.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
C.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
D.社会生活的逼迫
2.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是(  )
A.拓跋宏
B.司马睿
C.司马昭
D.曹操
学习任务三:课堂练习,检测学习情况
B
A
侨州郡县
门阀士族
学习任务四:课后阅读,扩展深度知识
三国两晋南北朝
混乱的时代——政治分裂、百姓罹难
融合的时代——南北破圈、胡汉互化
混乱中孕育统一因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