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课件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件25 (鲁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地理课件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件25 (鲁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6-29 11:4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二节 陆地环境 的组成—地貌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1、地表形态的变化:表现和结果
2、地质作用
(1)概念
原 因
(2)分类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
作用
外力
作用
地球内部
的热能
太阳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等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等
使地表隆
起或拗陷,形成高山和盆地
削高填低,
使地表趋
于平坦
二、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
(1)水平
运动
:岩层弯曲隆起
褶皱山系
:岩层断裂张开
裂谷、海洋
(2) 垂 直
运动
:地壳抬升
:地壳下沉
①地表高低起伏
②海陆变迁
(3)水平运动 和垂 直运动的关系
2、地壳运动机制——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及其划分
①板块的概念
②六大板块的分布
(2)板块运动与地壳活动的关系
①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②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火
山、地震分布在此。
(2)板块移动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①板块张裂:
形成
裂谷
海洋
如:东非大裂谷
如:大西洋
②板块相撞挤压:
形成
山脉
A、大洋版块和大陆版块相撞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B、大陆版块和大陆版块相撞
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
形成
形成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概念
2、构造类型与地貌
(1)褶皱(背斜、向斜)与地貌
岩层形态(一般形态) 地貌
背斜
向斜
向上拱起
向下弯曲
山岭(新)
或谷地
谷地(新)
或山岭
(2)断层与地貌
①概念
②成因
③形成的地貌
断层形态 上升岩块 下降岩块 断裂带
构造
地貌


块状山地
或高地
庐山、
泰山
谷地
或低地
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
裂谷
或河流
东非大裂谷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对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有帮助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形成 原因 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使水平的岩层发生弯曲 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错开
基本形态 背斜 向斜
形成地貌 有时成山岭,但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有时成谷地
,但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受侵蚀反而成山岭 泰山、庐山、华山等 东非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实际用途 有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岩层上隆不易塌陷,不不易积水,易开凿隧道 向斜盆地中,易储藏地下水 断层线附近易形成泉;修建水库尽可能避开断层
四、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
其对地貌的影响
1、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关系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2、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
外力 地貌 流水 风力
侵蚀
地貌
沉积
地貌
崎岖地表
沟谷
峡谷
瀑布
冲积平原
三角洲
冲积扇
风蚀沟谷
风蚀洼地
戈壁
裸岩荒漠
沙丘
沙垄
黄土高原
3、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地质作用
项目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地球内部
的热能
太阳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等
使地表隆起或拗陷,形成高山和盆地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相互联系,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固结成岩
褶皱
地质构造
断层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背斜
向斜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地壳变化
作用因素 作用形式 对地貌影响
流水作用
侵蚀
沉积
风力作用 侵蚀
沉积
背斜穹隆结构的储油、储气图
向斜储水的自流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