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单位
1教学目标评论
1.在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中,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常用的面积单位。感知它们的实际大小。
3.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获得成就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重点难点评论
教学重点: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对它们的大小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能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物体面积的大小。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感知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评论
1、师生用大小不同的格子纸测量数学书的面积。比一比,同样大小的数学书为什么测出的格子数不相同?从而提炼出:格子的大小不同,测量面积的结果也不同。
2、由测量结果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学生得出:格子的大小画相同)
3、小结:统一格子的大小就是统一测量的标准,也就是统一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活动2【活动】合作探究,在观察、动手操作中感知1cm2、1dm2、1m2的大小。评论
1、通过自学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了解课本中是怎样描述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的?
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主动获取知识,知道课本中是用正方形的面积来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进行描述的。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举例具体了解1cm2、1dm2、1m2有多大。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1cm2、1dm2、1m2有多大,我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在剪一剪,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中获取知识。
(1)、学生分组剪面积为1cm2和面积为1dm2的正方形(教师带面积为1m2的正方形),在动手操作和观察中具体感知它们的大小,
(2)、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找出生活中面积大约为1cm2、1dm2、1m2的物体,(面积接近于1cm2的物体,学生可能会找指甲盖,骰子等;面积接近于1dm2的物体,学生可能会找粉笔盒,手掌等;面积接近于1m2的物体,学生可能会说四个人手拉手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
(3)、学生对1cm2、1dm2、1m2的大小有了一定的印象后,教师乘胜追击:可用1cm2的正方形测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合适?可用1dm2的正方形测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合适?可用1m2的正方形测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合适?充分感知这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物体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4)、学生从课本中获取“一张1平方米大的纸上大约能站12名同学”,老师可以提出质疑,13名正确吗?14名呢?让学生具体站在1平方米的地面上试一试。从而总结学习方法:学会质疑,学会在实验中验证。
活动3【练习】综合运用,在练习中内化知识,巩固所学。评论
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判断、思考、发现、修改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单位的认识,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学生回答问题时,不仅要说结果,还要说原因和想法,真正达到在练习中提高思维能力。)
活动4【活动】回顾全课,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评论
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提问式,让学生自己说收获,既对所学知识加以延伸,也对自己在课上的表现进行评价。这节课我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希望同学们今天能坐在咱们56平方米的教室中努力的学习,将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咱们960万平方千米的祖国大地上,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来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