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课件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件6 (鲁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地理课件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件6 (鲁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6-29 11:4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课前检测
1、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
A、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B、地壳和地幔
C、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 D、整个地壳
2、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 )
A、喜马拉雅山 B、黄土高原
C、大西洋 D、长江三角洲
3、下列岩石中有可能发现化石的是( )
A、花岗岩 B、石灰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4.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A
C
B
A
1、在图左图方框内填出岩浆和
三大类岩石的名称。
2、各个箭头表示的含义
A
B
C
D
3、岩石圈物质循环可概括为
从 到形成 ,
又到新的 形成。
岩浆
各类岩石
岩浆
冷凝作用(上升冷却凝固)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作用(高温重熔)
变质岩
岩浆
岩浆岩
D
A
D
C
D
B
C
B
沉积岩
岩浆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本题考查内容?
第2课时
1966年,我国珠穆朗玛峰综合考察
队在海拔4800米的地区,采到生活在一亿
六千万年前的巨大的鱼龙化石,证明了
这个地区在一亿六千万年前,曾是一个
一望无际的海洋。
2007年8月6日,在南京 “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上,专家们表示,化石数据证明,如果不是外力作用,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应该为2万多米,比现在高1.2万米。
喜马拉雅山仍处于隆升的过程之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肯定会越来越高。珠峰未来长高还是变矮,取决于两大力量的对比,即珠峰隆升的速度和风化的速度谁快谁慢……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2.1)第二课时
内、外力作用
与地表形态变化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的影响 相互关系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形成高山 或低地,使地表高低不平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同时进行,共同改变地表;
在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力起主导作用
◆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比较
比一比
①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受内外力共同作用的.
②地壳运动是受内外力共同作用的.
判断题:
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
安第斯山
思考:
这些高大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呢
知识窗
板块构造学说
①板块是指地球的 被划分而成
②六大板块是?
③板块轮廓与海陆轮廓完全一致吗?
④板块是在 之上运动的,板块的运动方式有哪两种?分别会形成什么样的边界类型?
⑤解释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⑥解释喜玛拉雅山(A)、阿尔卑斯山(B)、安第斯山(C)的形成原理。
A
B
C
阅读教材相关图文,分析回答:
知识窗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由六大板块组成
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
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裂谷、海洋
陆、陆板块相撞——褶皱山系
陆、洋板块相撞——海沟、岛弧链、
海岸山脉
张裂——
碰撞
挤压
板块的相对移动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内力作用的“足迹”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断层
褶皱
地质构造
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褶皱: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
形,形成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特定条件下: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思考:“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 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汾河谷地
山东泰山
江西庐山
陕西华山
图中水、油、气的分布特点?
分别位于哪种地质构造中?
背斜——储油构造
向斜——储水构造
1.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 为什么
2.断层面附近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吗
断层构造带:岩石破碎;
易发育成沟谷、河流
背斜
良好的储油构造——岩层封闭好:石油、天然气
埋藏区
隧道的良好选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积水
采石场选址——顶部地带;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断层
铁路、公路、桥、水库应避开——岩层不稳定,
易诱发地震;水库易漏水。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岩隙水易沿着
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
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向斜
储水构造——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外力作用
与地表形态变化
流水侵蚀
流水作用:
flash
流水堆积作用
风力堆积作用
风力侵蚀作用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侵蚀
沉积
侵蚀
沉积
外力作用
沟谷、瀑布、峡谷、石灰岩地貌、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山麓冲积扇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
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的表现
冰川侵蚀作用
海浪侵蚀作用
海蚀崖
海蚀平台
海蚀柱
内蒙古草原沙化
兴安岭森林退化
云南土地侵蚀
滑坡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人类活动
有利
不利
平整田地
修筑梯田
挖河修渠
修建水库
乱砍滥伐
毁林开荒
地表形态
合理改变地表形态
趋利避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
产生消极作用
地表形态的变化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流水作用
变质作用
风力作用
岩层变形
变位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向斜
断层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总结
人类活动的影响
1:关于营造地表形态力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
B 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
C 内力作用都进行的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觉察
D 地壳运动是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2:以下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有
A 侵蚀作用 B 风化作用
C 地壳运动 D 沉积作用
B
C
(2007广东卷)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花岗岩、砂岩和片麻岩分别属于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查转化的模式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