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刷新题.夯基础
【经典例题1】
秦朝规定:皇帝自称朕、寡人等,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
A.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
B.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
C.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
D.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一系列规定,反映了秦朝在确立皇帝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一系列的名位配套制度,这些名位和称呼只能由皇族独享,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皇权的独尊地位,故选A项。B项曲解了题干主旨。C项不能全面体现出题干的主旨。D项表述只是现象的反映。
【知识链接】
皇帝名称的由来:“皇帝”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秦王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自己的专用称号。
皇帝制度有三个重要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牛刀小试】
一、单选题
3.(2021·辽宁高一学业考试)图示法可以直观呈现知识构架。下列两幅图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A.加强文化交流
B.促进经济发展
C.抵御少数民族进攻
D.巩固国家统一
【答案】D
【详解】
通过观察题目中展示的两幅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和货币体现了巩固国家统一这一主题,D项正确;加强文化交流与统一货币不符,A项错误;统一文字没有体现促进经济发展的主题,B项错误;两幅图均与抵御少数民族进攻无关,C项错误。
2.(2021·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高一开学考试)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职能细化,各负其责
【答案】A
【详解】
奉常、郎中令、少府和宗正等都是国家官员,但他们都负责皇室的日常家族管理,体现了国与家之间的密切联系,由此说明古代政治的本质是化国为家,君权至上,故选A;材料主要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BCD项都无法体现这一主旨,排除。
3.(2021·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高一开学考试)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D.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主要实行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贵族政治,至秦帝国时代实行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这是一种官僚的政治体系,“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符合“现代化”的内涵,故B项正确;A选项只涉及表象,不是内涵的体现,故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史实,且材料强调政治形态的“现代化”是指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故排除C项;秦帝国统治不是现代法治的体现,故排除D项。
4.(2020·山西省静乐县第一中学校高一月考)嬴政认为,给死去的王上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很不合适的事情。称帝时,他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并下令今后不再给死去的皇帝上“文、昭、武、惠、襄”之类的封号,“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一做法
A.正式终结了古代谥号制度
B.旨在确立皇帝的无上权威
C.是宗法制发展的必然趋势
D.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辖
【答案】B
【详解】
根据“子议父、臣议君,是很不合适的事情”“并下令今后不再给死去的皇帝上“文、昭、武、惠、襄”之类的封号”可以看出,其不允许臣子给皇帝定谥号,反映出皇帝的无上权威,B正确;古代谥号制度仍然存在,排除A;材料不能得出与宗法制有必然的联系,排除C;材料与地方无关,排除D。
5.(2021·四川成都市·高一期中)学者钱穆认为秦始皇做皇帝后,并不重农而轻工商,而是农工商并重,他不依照商鞅之政策,所行乃近乎东方诸国的经济思想。以下能佐证此观点的是
选项
出处
内容
A
琅邪刻石
“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B
石门刻石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
C
李斯焚书奏言
“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
D
史书记载
始皇“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
秦始皇主张“农工商并重”,C项“力农工”即言农工并重,故C项正确;A项重在教导百姓务农致富,不涉及对工商的态度,排除;B项反映重视农业,提倡男耕女织,不涉及对工商的态度,排除;D项反映了秦始皇大修离官别苑,生活骄奢,与题意无关,排除。
6.(2021·四川成都市·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秦简《封诊式》记载:“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材料可以说明秦代
A.许民间私自铸造货币
B.铸币已有法定的模式
C.私铸货币引发通货膨胀
D.私法审判已较为普遍
【答案】B
【详解】
根据“丙盗铸此钱,丁佐铸”可知秦代出现了盗铸铜钱的现象,说明秦代的铸币已经有了法定的模式,故选B;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秦代不允许民间私自铸造货币,排除AC;材料不能说明私法审判较为普遍,排除D。
7.(2020·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期中)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软侯利苍的家族墓地)陈列馆”里展出了一号墓(利苍妻子辛追的墓)出土的泥“半两”钱(见下图),这些钱币可以反映出汉初
A.利苍家族的衰落
B.沿用了秦朝币制
C.女性地位的低下
D.出现了货币贬值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汉初币制多样,半两钱也是其中之一,秦始皇统一币制使用半两钱,汉墓出土表明沿用秦的币制,五铢钱是汉武帝后才铸造的,故选B项;出土的泥“半两”钱不能断定利仓家族衰落,女性地位低下,货币贬值,其实是因为汉初经济凋敝,国家倡导薄葬,故排除A、C、D三项。
二、材料分析题
8.(2020·安徽省皖西中学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摘编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王朝统一全国后…在政治体制上,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体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在“帝国体制”的政治结构中,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所有一切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皇权是帝国政治的核心,官僚是皇权统治的工具。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摘編自《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三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城,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編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帝国体制”在政治上的主要构成和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的依据和方式上的差异。
【答案】(1)变化: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统治。
(2)构成: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特点: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官僚是维护皇权的工具(或为皇权服务)。
(3)依据:分封制——出身、血缘;郡县制——军功、选贤任能。方式:分封制——世袭;郡县制——君主任命。
【详解】
(1)变化:根据“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得出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根据“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得出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统治。
(2)根据“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所有一切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皇权是帝国政治的核心,官僚是皇权统治的工具”可知秦朝“帝国体制”在政治上的构成是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特点则是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官僚是维护皇权的工具。
(3)根据“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并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在依据上,分封制侧重出身、血缘;郡县制侧重军功、选贤任能。在方式上分封制注重世袭;郡县制则是君主任命。
刷新题.培素养
【经典例题2】
秦朝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 )
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
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
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
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
【答案】B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九卿的职责是“宗庙祭祀”“宫殿警卫”“皇室财政”等,这都是服务皇室,体现了君权至上,故选B项。
【知识链接】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权操于上,家国同治
【牛刀小试】
一、单选题
1.(2021·湖南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其他模拟)秦将岭南以南的桂阳县划归长沙郡,同时将岭南以北的镡城划归岭南的象郡。秦如此划分的目的是
A.加强对岭南地区的控制
B.推动岭南地区经济开发
C.便利地方政府施政管理
D.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答案】A
【详解】
材料反映了秦划界故意打破山川形便,目的是为了避免地方势力借岭南地理屏障割据叛乱,故A正确;材料与开发岭南地区的经济无关,B排除;材料中的措施不利于地方政府施政管理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CD排除。故选A。
2.(2021·浙江高三其他模拟)有学者指出,秦灭六国后,比较彻底地废除了西周创立的一些制度,汇总了战国时期各诸候国进步制度的萌芽,秦朝(上溯至秦国)创建了一套全新的国家制度。下列文献史料,能验证这一说法的是
①“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②“为法于秦,战斩首一者,赐爵一级”
③“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④“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详解】
史料①指的是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符合题意;史料②指的是秦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符合题意;史料③指的是秦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符合题意;史料④指的是汉实行的封国制,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C,排除ABD。
3.(2021·河北高二月考)根据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秦朝法律规定:官府收钱,无论钱好还是坏,都要收;百姓买卖用钱,好坏也要收,不许区别对待。这一规定
A.体现了地方财政受法律限制
B.有利于实现全国货币的统一
C.源于秦朝青铜冶炼技术落后
D.损害了国家法定货币的尊严
【答案】B
【详解】
秦统一后,为了解决货币换算困难和商品流通困难,下令统一全国货币,并用法律规定“官府收钱,无论钱好还是坏,都要收;百姓买卖用钱,好坏也要收,不许区别对待”,这有利于实现全国货币的统一,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地方财政受法律限制,排除A;秦朝的货币材质是黄金、铜钱,与青铜冶炼技术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在国家政权下的法律强制,货币的信用职能增强,在交易使用时不需要称量,按照其面文所写的名义价值使用,并没有损害国家法定货币的尊严,排除D。
4.(2021·河南高三二模)中国古代文官章服采用飞鸟图形,不仅象征其文采,且寓示文官集团实为天子羽翼;武官章服图形使用走兽,不仅象征其猛鸷,且寓示他们实为天子爪牙。中国古代章服的设计意在
A.深化君臣一体的政治意识
B.强调等级鲜明的身份制度
C.规范文武官员着装行为
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A
【详解】
结合材料“文官集团实为天子羽翼"“寓示他们实为天子爪牙”可知,古代皇帝通过官员服饰加强对官员的控制,旨在强化君臣一体的政治意识,A正确;B不是主要目的,排除;规范着装和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题干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D。
5.(2021·常熟市中学高三三模)下表是秦朝至唐太宗时期各阶段的地方行政区划数量表(单位:个),据此可知(
)
A.县制是封建国家地方治理的基础
B.政权更迭不利于有效的基层治理
C.魏晋南北朝的行政档案保存最好
D.隋唐的节度使制度危害中央集权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呈现了从秦到唐太宗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数量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地方行政区划调整中,县制是最为稳定的,所以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未涉及基层治理,所以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与行政档案保存无关,所以C错误;唐玄宗时期节度使权力膨胀,危害中央集权,这与材料不符,所以D错误。
6.(2021·河南许昌市·高二期末)秦朝的地方行政设置中,县、乡一级的正式官员是县令和乡啬夫。但《里耶秦简》中却记载秦统一后在东方六国的故地大量使用了守丞,乡守这种临时性的代理官员。这说明秦朝
A.地方官员权力被削弱
B.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C.尊重东方六国的传统
D.官僚制度尚不完善
【答案】D
【详解】
这种临时性的代理官员大量出现说明了秦朝的官僚制度尚不完善,故D选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地方官员的权力变化,故A选项错误;行政效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选项;题干中虽然提到了东方六国,但并无法体现使用临时官员是东方六国的传统,故排除C选项。
7.(2021·湖北武汉市·高三三模)秦朝大兴土木,人口流动频繁,“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这一现象反映了
A.统一王朝的建立
B.古代疆域基本奠定
C.行政区划的变革
D.政府治理能力提高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建大型工程的主要原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可以有效的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反映的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D正确;ABC不属于主要原因,根本上说还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排除。故选D。
二、材料分析题
8.(2020·渭南市尚德中学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的墓葬主人叫“喜”,是秦王朝一名与法律有关的低级官员。墓中的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经过分类整理,其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十种。
在《秦律十八种》中的“田律”主要涉及农田管理、农业耕种、粮食处理等方面的法规,内容非常简单。其中一条:“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隄水……”对这一条可简单释义为:春天二月以后,不可以砍伐山中的树木、木材,不可以在河流中筑坝阻挡河流。此外,睡虎地秦简中的一些法律形式影响着后世法律的制定。比如《法律答问》,这部分内容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法条,而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解决司法中的难题,有的直接给予司法处理的答案或结果。这样的问答有效地解释了法律、解释了罪名,有助于司法审判的精准。这种方式,到了后世经常使用。
——摘编自姚远《云梦秦简中的秦代法制》
材料二 两千年前的秦王朝,我们对他的了解只能凭借前人记述:那是一个短命的王朝,那个王朝暴戾无道……两千年前的秦汉法律,史料所见更是只言片语,语焉不详。是法制落后、人重法轻?还是历史长河漫漫,史料湮灭不全?两千年后的我们难以一窥真相。
——摘编自姚远《云梦秦简中的秦代法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对秦朝法律简要评价。
【答案】(1)涉及内容广泛、关注农业领域、内容简单便于操作、对后世影响较大评价。
(2)积极:秦法内容细密,成为秦维系统治的重要工具;消极:秦法严苛,轻罪重罚,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的灭亡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其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等十种”可知,涉及内容广泛;根据材料一“‘田律’主要涉及主要涉及农田管理,农业耕种,粮食处理等方面的法规”可知,关注农业领域;根据材料一“《秦律十八种》的‘田律’……其内容也非常简单……《封诊式》是关于查封与勘验程序式的一部书籍,书中大部分内容均以案例为主,有审讯犯人、抓捕、自首、惩办、勘验等方面内容”可知,内容简单便于操作;根据材料一“睡虎地秦简中的一些法律形式影响着后世法律的制定”可知,对后世影响较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积极:秦法内容细密,成为秦维系统治的重要工具;消极:秦法严苛,轻罪重罚,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的灭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