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3 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
第三章 机械波
1.了解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理解波的衍射现象,知道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学习目标】
【内容索引】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随堂演练
逐点落实
课时
对点练
SHULIJIAOCAI
HANGSHIJICHU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1
一、波的反射
1.反射现象:波遇到介质界面(如水波遇到挡板)时会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的现象.
2.反射规律:反射线、法线与入射线在同一 内,反射线与入射线分居 两侧,反射角 入射角.
平面
法线
等于
二、波的折射
1.波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同样,其他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也发生 .
2.水波的折射:水波在 不同的水域传播时,在交界面处发生 .
折射
深度
折射
三、波的衍射
1.波的衍射:波绕过 继续传播的现象.
2.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
,或者比波长 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3.波的衍射的普遍性:一切波都能发生 , 是波特有的现象.
障碍物
相差不多
更小
衍射
衍射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一切波都能发生折射和衍射现象.( )
(2)水波的反射不遵从反射定律.( )
(3)只有当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差不多或比波长小时,才会发生衍射现象.
( )
(4)“闻其声不见其人”,是指声波的衍射现象.( )
(5)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波的频率发生变化.( )
即学即用
√
×
×
√
×
返回
TANJIUZHONGDIAN
TISHENGSUYANG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2
一、波的反射和折射
1.波的反射遵从反射定律,即入射线、反射线及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入射线、反射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波的频率是由振源决定的,介质中各个质点的振动都是受迫振动,因此不论是反射还是折射,波的频率是不改变的.
3.波速是由介质决定的,波反射时是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因此波速不变,波折射时是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因此波速改变.
4.波长是由频率和波速共同决定的,即在波的反射中,由于波的频率和波速均不变,根据公式λ=
可知波长不改变;在波的折射中,当进入新的介质中波速增大时,由λ=
可知波长变大,反之变小.
例1 图1中1、2、3分别代表入射波、反射波、折射波的波线,则
A.2与1的波长、频率相等,波速不等
B.2与1的波速、频率相等,波长不等
C.3与1的波速、频率、波长均相等
D.3与1的频率相等,波速、波长均不等
图1
√
解析 波线1、2都在介质a中传播,故1、2的频率、波速、波长均相等,故A、B错;
波线1、3是在两种不同介质中传播,波速不同,但波源没变,因而频率相等,由λ=
得波长不同,故C错,D对.
例2 某测量员利用回声测距,他站在两平行竖直墙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
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
s再次听到回声,已知声速为340
m/s,则两墙壁间的距离为多少?
答案 425
m
解析 设两墙壁间的距离为s,测量员离较近的墙壁的距离为x,则他离较远的墙壁的距离为s-x,
第一次听到回声时,2x=vt1
第二次听到回声时,2(s-x)=v(t1+Δt)
其中Δt=0.5
s,t1=1
s,代入数据解得:s=425
m.
回声测距的三种情况
1.当声源不动时,声波遇到了障碍物后会返回继续传播,反射波与入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因此,入射波和反射波在传播距离一样的情况下用的时间相等,设经时间t听到回声,则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为s=v声·
.
2.当声源以速度v向静止的障碍物运动或障碍物以速度v向静止的声源运动时,声源发声时障碍物到声源的距离为s=(v声+v)·
.
总结提升
3.当声源以速度v远离静止的障碍物或障碍物以速度v远离静止的声源时,声源发声时障碍物到声源的距离为s=(v声-v)·
.
二、波的衍射
如图2所示是一个可观察水波衍射的发波水槽,振源的频率是可以调节的,槽中放置两块可移动的挡板形成宽度可调节的小孔,观察水波的传播,也可以在水槽中放置宽度不同的挡板,观察水波的传播.思考下列问题:
导学探究
图2
(1)水波遇到小孔时,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依次减小小孔尺寸,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变化?
答案 水波遇到小孔时,水波能穿过小孔,并能到达挡板后面的“阴影区”,小孔的尺寸减小时,水波到达“阴影区”的现象更加明显
(2)当水波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当障碍物较小时,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答案 当水波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将会返回,当障碍物较小时,波能继续向前传播
1.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可以发生衍射.衍射只有“明显”与“不明显”之分,障碍物或小孔的尺寸跟波长差不多,或比波长小是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2.声波波长较长,一般在1.7
cm~17
m.
3.波的直线传播只是在衍射不明显时的近似情况.
知识深化
例3 如图3所示是观察水波衍射的实验装置.AC和BD是两块挡板,AB是一个孔,O是波源.图中已画出波源所在区域波的传播情况,每两条相邻波纹(图中曲线)之间的距离表示一个波长,则关于波经过孔之后的传播情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此时不能观察到波明显的衍射现象
B.挡板前后波纹间距离不相等
C.如果将孔AB扩大,有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D.如果孔的大小不变,使波源频率增大,能观察到更明显
的衍射现象
图3
√
解析 观察题图可知孔的尺寸与波长差不多,能观察到
波明显的衍射现象,故A错误;
因波的传播速度不变,频率不变,故波长不变,即挡板
前后波纹间距离应相等,故B错误;
若将孔AB扩大,且孔的尺寸远大于波长,则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故C正确;
若f
增大,由λ=
,知λ变小,衍射现象变得不明显了,故D错误.
针对训练 (2020·北京市东城区期末)如图4所示为观察水面波衍射的实验示意图,CA、BD是挡板,它们之间有一窄缝,A、B分别为窄缝边缘的两点.S点表示波源,相邻两波纹之间的距离表示一个波长,已知A、B间的距离与波长相差不多,则波穿过窄缝之后
A.波纹之间距离变大
B.波的振幅变大
C.波仅在SA与SB两直线之间的扇形区域内传播
D.波能传播到SA、SB两直线外侧的区域
图4
√
解析 穿过窄缝之后,波的频率不变,波速不变,所以波长不变,即波纹间距不变,振幅不变,故选项A、B错误;
波衍射后偏离直线传播路径,故C错误,D正确.
返回
SUITANGYANLIAN
ZHUDIANLUOSHI
随堂演练 逐点落实
3
1.(波的反射与折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波发生反射时,波的频率不变,波速变小,波长变短
B.波发生反射时,频率、波长、波速均发生变化
C.波发生折射时,波的频率不变,但波长、波速发生变化
D.波发生折射时,波的频率、波长、波速均发生变化
1
2
3
解析 波发生反射时,在同一种介质中运动,因此波长、波速和频率都不发生变化;波发生折射时,频率不变,波长和波速均发生变化,故C正确,A、B、D错误.
√
2.(波的衍射)某同学观察到波长相同的水波通过两个宽度不同的狭缝时的现象,如图5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2
3
A.水波通过狭缝后波长变短
B.这是水波的衍射现象,有些波不能发生衍
射现象
C.此现象可以说明,波长一定,缝越窄衍射
现象越明显
D.此现象可以说明,缝宽一定,波长越长衍射现象越明显
图5
√
解析 波衍射后不影响波的特性,即波长不变,A错误;
波的衍射是波特有的性质,所有波都会发生衍射现象,B错误;
由题图可知图甲衍射现象比较明显,所以波长一定,缝越窄衍射现象越明显,由于题中给出的是波长一定的情况,无法比较缝宽一定时不同波长的波的衍射情况,C正确,D错误.
1
2
3
3.(波的衍射)(2020·上海交大附中期中)如图6所示,图中S为水面上振动的波源,M、N是水面上的两块挡板,其中N板可以上下移动,两板中间有一狭缝,此时测得A处水面没有振动,为使A处水面也能发生振动,可采用的方法是
①使波源的频率增大
②使波源的频率减小
③移动N使狭缝的间距增大
④移动N使狭缝的间距减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2
3
图6
√
1
2
3
解析 要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狭缝的宽度要比波长小或与波长相差不多,要使狭缝满足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可移动N使狭缝间距变小,或将波源的波长变长,即使波源的频率减小,②④正确,故选D.
返回
KE
SHI
DUI
DIAN
LIAN
课时对点练
4
考点一 波的反射与折射
1.以下关于波的认识,错误的是
A.潜艇利用声呐探测周围物体的分布情况,用的是波的反射原理
B.隐形飞机怪异的外形及表面涂特殊隐形物质,是为了减少波的反射,
从而达到隐形的目的
C.超声波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波的折射
D.水波从深水区传到浅水区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是波的折射现象
基础对点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
2.关于波的反射与折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入射波的波长一定等于反射波的波长,其频率不变
B.入射波的波长一定小于反射波的波长,其频率不变
C.入射波的波长一定大于折射波的波长,其频率不变
D.入射波的波长一定小于折射波的波长,其频率不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入射波与反射波在同种介质中传播,波速相同,频率由波源决定,频率相同,由λ= 知波长相同,选项A正确,B错误;
因不知介质情况,入射波与折射波波长无法比较,选项C、D错误.
√
3.(2020·宜昌一中期中)当一个探险者进入一个山谷后,为了估测出山谷的宽度,他吼一声后,经过0.3
s听到右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又经过1.6
s后听到左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若声速为340
m/s,则这个山谷的宽度约为
A.221
m
B.442
m
C.374
m
D.646
m
1
2
3
4
5
6
7
8
9
10
√
解析 右边的声波从发出到反射回来所用时间为t1=0.3
s,左边的声波从发出到反射回来所用的时间为t2=1.9
s.
山谷的宽度s=
v(t1+t2)=
×340×2.2
m=374
m,故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考点二 波的衍射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波的衍射现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否则不可能发生衍射现象
B.要观察到水波明显的衍射现象,必须使狭缝的宽度远大于水波波长
C.波长越短的波,越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D.只有波才有衍射现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
解析 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即任何波都会发生衍射现象,只不过存在明显与不明显的差别而已,只有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跟波长差不多或者比波长小时,才会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选项D正确.
5.如图1所示,正中心O点是水面上一波源,实、虚线分别表示该时刻的波峰、波谷,A是挡板,B是小孔.不考虑波的反射因素,经过一段时间后,水面上的波形将分布于
A.整个区域
B.阴影Ⅰ以外的区域
C.阴影Ⅱ以外的区域
D.阴影Ⅰ和Ⅱ以外的区域
1
2
3
4
5
6
7
8
9
10
√
图1
解析 小孔的宽度与水面波波长差不多,而挡板的长度却比水面波波长大得多,故经过一段时间,区域Ⅱ会因为衍射而弥漫水面波,区域Ⅰ却不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故选B.
6.(2020·淮北一中期中)如图2所示是利用水波槽观察到的水波衍射图像,从图像可知
A.B侧水波是衍射波
B.A侧波速与B侧波速相等
C.减小挡板间距离,衍射波的波长将减小
D.增大挡板间距离,衍射现象更明显
1
2
3
4
5
6
7
8
9
10
图2
√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B侧水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带有窄缝的挡板后发生衍射,A侧水波是衍射波,选项A错误;
同种机械波在相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选项B正确;
减小挡板间距离,衍射现象会更明显,但是衍射波的波速不变,频率不变,故波长不变,选项C错误;
因为只有当挡板间距离跟波长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衍射现象才明显,所以当增大挡板间距离时,衍射现象不会更明显,选项D错误.
7.在山中伐木时发出的声音既含有频率较高的声波,也含有频率较低的声波,其中只有频率较低的“嘭”“嘭”声才能被远处的人听到,这是因为
A.频率较低的“嘭”“嘭”声能量大,能传到很远
B.频率较低的“嘭”“嘭”声速度快,最先到达
C.频率较低的“嘭”“嘭”声波长较长,容易产生衍射
D.以上说法均不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
解析 机械波的能量是由振幅决定的,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故选项A、B错误;
由v=λf知,v一定,f小,λ大,则频率低的声波波长较长,易发生衍射,能在较远处被人听到,故C正确,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8.在水波槽的衍射实验中,若打击水面的振子振动的频率是5
Hz,水波在水波槽中的传播速度是0.05
m/s,为观察到显著的衍射现象,小孔直径d应为
A.10
cm
B.5
m
C.d>1
cm
D.d≤1
cm
1
2
3
4
5
6
7
8
9
10
√
解析 设水波波长为λ,当d≤λ时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由题意知水波的波长λ=
m=0.01
m=1
cm,即孔直径d≤1
cm,故选D.
9.如图3所示,一小型渔港的防波堤两端MN相距约60
m,在防波堤后A、B两处有两个小船进港躲避风浪.某次海啸引起的波浪沿垂直于防波堤的方向向防波堤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能力提升练
A.假设波浪的波长约为70
m,则A、B两处小船基本上不
受波浪影响
B.假设波浪的波长约为10
m,则A、B两处小船明显受到
波浪影响
C.假设波浪的波长约为55
m,则A、B两处小船基本上不受波浪影响
D.假设波浪的波长约为55
m,则A、B两处小船明显受到波浪影响
图3
√
解析 A、B两处小船明显受到波浪影响是因为水波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波浪能传播到A、B处,当障碍物或缝隙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跟波长差不多的时候,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故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0.(2021·天津市静海一中高二月考)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现有几种声波:①周期为
s;②频率为104
Hz;③波长为10
m.它们传播时若遇到宽约为13
m的障碍物,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是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D.都可以
1
2
3
4
5
6
7
8
9
10
√
解析 由公式v= 得,周期为
s的声波的波长为λ1=vT=340×
m=17
m;由公式v=λf得频率为104
Hz的声波的波长为λ2=
=
m=0.034
m,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孔径、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或者与波长相差不大,故①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②不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波长为10
m的声波,障碍物宽度为13
m,与该声波波长相差不大,故③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因此,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是①和③,故C正确,A、B、D错误.
返回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