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2《红烛》(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2《红烛》(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2 21:2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红烛
第一课时
闻一多
部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
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在诵读诗歌时,能够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深入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目标
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作者简介
闻一多
(1899--1946)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当时诗人闻一多正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他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写作背景
《红烛》
写作背景
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代巨浪,把正在专心求学的闻一多推出了清华园。
腐朽反动的北洋军阀公然卖国,帝国列强肆无忌惮的掠夺祖国的土地和主权,所以诗人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了一起,为寻求光明和出路,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追求。
1923年
当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还曾陷人迷惘,但是诗人的真诚、耿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一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文学常识:新月派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色彩)、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闻一多主张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
新诗绘画美理论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
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新诗建筑美理论是先生根据汉语的特点提出来的:“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
文学常识:诗歌的“三美”
读文析情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体裁
整体感知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特点
简析“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
整体感知
红烛就是诗人的化身,凝结着诗人灼热而复杂的爱国精神,烛之红是诗人赤诚的象征。
红烛燃烧自己(自焚),象征诗人为祖国牺牲奉献的精神。
红烛流泪,代表着诗人内心为不能很好地报效祖国、打破黑暗的伤感,决心用自己的痛苦去创造祖国的光明。
诗歌以什么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整体感知
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三部分(5~8节):既感伤于烛泪,又希望为创造光明不停地流泪。
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第二部分(2~4节):先困惑于红烛之燃烧,再找到其燃烧的理由,
希望它尽情燃烧,赞美了红烛的牺牲精神。
第四部分(第9节):赞美红烛的精神。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诗人在问问答答中,情感经历哪些变化?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4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5、6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诗人通过问问答答,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赏析。
呼告 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反复
第二节说“一误再误”,第三节又说“不误,不误”“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
比喻
第二节运用了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
拟人
第五节运用了拟人,把“红烛”当作人来写,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引用 
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引领全篇。闻一多赋予了蜡烛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
诗人是怎样抒发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的?
(1)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
(2)直接告白。全诗共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诗人对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人的思想感情,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了,这样红烛的形象就成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3)抒情时层层推进。诗人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
诗歌主旨
《红烛》
诗歌主题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本诗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红烛以“烧蜡成灰”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来照亮险恶的前途,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体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怀和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