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0.1《劝学》(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0.1《劝学》(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2 21:2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长歌行(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金缕衣
【唐】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劝学
《荀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导勉励、鼓励】
【学习】
荀子
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认为人类天生有欲求,有欲求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事,因此他提出“性恶论”,强调发挥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为“今之人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认为人和物都可以改变,能改造好,能“知明而行无过”。
荀子
(约前313-前238)
读准字音
木直中


以为轮
其曲中

虽有
槁暴

明而行无过

而望


舟楫

非异







而舍之
金石可镂
二螯
蛇鳝
之穴
zhòng
zhòng
róu
yòu

zhì



xìng
kuǐ



qiè
lòu
áo
shàn
xué
第一段:
君子曰:学不可以
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

绳,

以为轮,



规。虽


暴,不复挺者,輮使

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
砺则利,君子博学


参省

己,则


而行无过矣。
【可以】
【停止】
【从】
【却】
【比】
【符合】
【墨绳】
【通“煣”】
【把……做成】
【通“又”】
【通“曝”,暴晒】
【……的原因】
【代词,它】
【经受】
【靠近】
【磨刀石】
【并且】
【名作状,每天】
【检查反省】
【于,对】
【“智”,理智】
【聪敏】
【并且】
【省略“之”】
学习的意义(五喻)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直木)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结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一段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
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马者,非利足也,

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表修饰】
【踮着脚尖】
【表修饰】
【表承接】
【表转折】
【表修饰】
【快】
【表转折】
【清楚】
【借助】
【车】
【表转折】
【名作动,游泳】
【表转折】
【横渡】
【通“性”,天资】
【一小会】
【更加】
学习的作用
(5喻)
弥补不足
跂而望
不如登高
结论:
善假于物
第二段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假舆马
假舟楫
见者远
闻者彰
致千里
绝江河
第三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
而舍
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一也。蟹六跪
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兼词,于之】
【表承接】
【语气词】
【半步】
【没有用来……的(方法)】
【名作动,走十步】
【雕刻】
【表假设,如果】
【雕刻】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名作状,向上/向下】
【表判断】
【腿】
【表并列】
【钳子】
【……者,……也:表判断】
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东汉】刘熙《释名》


【古】步,一前一后两个脚印,为一步。
判断正误:
古代称跨出半脚为“跬”,跨出一脚为“步”。荀子的《劝学》中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即为此意。
定语后置:
翻译: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放纵一叶小舟到要到的地方,凌驾在茫茫的万顷上。
【动词,到】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翻译: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3、客有吹洞箫者。
2:名词+之+定语+者
1:名词+之+定语。
3:名词+数词
4:名词+定语+者
尝试把以下现代汉语翻译为古文:
1、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他的君主担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2、巫婆看见漂亮的小户人家女子,便说这个女子应当给河神当媳妇,就立刻下聘礼迎娶。
巫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聘娶。
(《史记.西门豹治邺》
下列句式与其他不一致的是:
A、群臣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B、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为学》)
C、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史记.鸿门宴》)
D、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
E、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为学》)
齐读第三段,荀子认为学习需要哪些素质?试分层并用一个词语总结。
积累
坚持
专心
荀子雄辩:
比喻论证:
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
对比论证:
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他带领芝加哥公牛队获得六次NBA总冠军,带领美国队获得两次奥运会冠军,他自己则获得五次常规赛“最具价值球员”、六次总决赛“最具价值球员”称号。
我起码有9000次投球不中,我输过不下300场比赛,有26次人们期待我投入制胜一球而我却失误了。我的一生中失败一个接着一个,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够成功。我从未害怕过失败,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不能接受没有尝试。——迈克尔·乔丹
积累
坚持
专心
而: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一、
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二、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
连词,表并列、递进还是顺承?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顺承还是表修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而”字的易混用法:
1、并列

顺承
—递进
2、顺承

修饰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并列

承接
—递进
关系
前后两词关系
前后两词位置可否互换
例子
蟹六跪而二螯。
侣鱼虾而友糜鹿。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并列
顺承
递进



两者平等,
无轻重,无先后
两者有时间先后,可用“然后”“于是”连接
两者不一定有时间先后,但后者程度肯定比前者深,可用“而且”连接
A、古人之观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D、吾恐季孙之忧,
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堂上小练:写出以下“而”的用法
递进
顺承
顺承
并列
E、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转折
修饰

承接
吾尝终日而思矣。
泉涓涓而始流。
修饰
持刀而立
1、入室,见刀置案上,遂持刀而立
2、入室,见屠者持刀而立,欲杀猪
承接
水落而石出。
望而生畏。
关系
动作先后
可译为
承接
修饰
动作有先后
动作同时发生
“然后”“接着”“就”
“着”“地”
以下“而”字用法与其他项不一样的是
A、面山而居。
B、吾尝跂而望矣
C、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D
总结
【辨析方法】
1、看虚词前后词语的位置能否互换,
2、看前后词语意义是否有先后之分,
3、看前后动词的行为是否同时进行,
4、看后面词语的意义是否有所加深,
能则表并列
有则表承接
是则表修饰
有则表递进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疆土之新辟者,移民以居之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课前检测:
【……之……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之:取独
……者,……也:判断句】
【……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者:定语后置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