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联合检测
史
解析】据材料“周朝封建诸
奉正朔,大都采
国冢
建设自1953年国民经济恢复后开始
周历。然而,夏历、殷历、颛顼历等在当时仍有人使料提及社会救济的必要前提是经济的恢复和生产的发
多样性
国文化多元并存的特
项
材
年,结
知
料的局部内容,不能解释其他历法的存
项材料未
放进一步扩大
邓小平
视
及
关系;D项材料并
确表明文
方察,发
特
年中共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C【解析】材料“古先
央宣传部组织的
犹恐忠
是泽敷四海,庆
调精神文明建设评选活动
992年起每
明谏议制度的推
欧大陆桥”,是从中国的江
A【解析】据材料可知.明
南
年开始国际陆桥
选C项。学习雷锋
新引人的粮食与蔬果也先在华南区城发展,其后蔓
纪60年代的高频词汇;样板戏是20世纪70年代的
延全国,由此推
的分布与食物资源的分布有
计划生育、希望工程及时间就是金钱是
确。材料未提及新物种
代的高频
组织成
方
方的根源,
项;C项说法绝
除A、B
提及;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图中信息
人民共和国成
政府出版多语
组织编纂民族史
教育发
现实,提高民众素质符合社会发展
均有利于维护统
族国家,巩固统
需要,有利
进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故选D项
才料未提及清政府的民族
不符合史实
是适应经济建设需要
材料无关,排除
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人感受这种风潮,都是
D【解析】从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看
有宫殿
志士,有悲天悯人的心理,不忍国亡种灭,所
各大公共建筑
建筑密集
命
要在
来
知,近代国人学
持点是雅
政治在其城市建设中的
西方是为挽救民族危亡,故选
材料未提及革命
体现
项。从材料看,“卫城和广场是雅典的两
结果
趋势及欧美国家支持.故排除
”说明雅典是有城市规划的
确;从
典城市经济发
C【解析】根据材料
式设置考试
水平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尊重思想自
传统
考试院
务员制度的主要
者和监督
C项扌
者……使文官制度法律化”可知,这一时期是南京国民
闸明国王法庭
权时
并明确
C【解析】根据图例
冀鲁豫解放军进攻方向”并
权”,反映
法律继承了罗
的核
结合其在地图中的
知,该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
此反映出英国法律受罗马法影响,故选A项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有些狗是只会吠而不会咬
根据材料“新
当家作主
人的”,并结
政权。新政权将满
会成员社
利需求
社
它从本质上反
得出答案为C项
平作为教济工竹
标”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过材料可知,美苏争相对
济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维护社会公平的,这是将
援
的现代化模式,这种2022届山东省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
历
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朝封建诸侯,尊奉正朔,大都采用周历。然而,夏历、殷历、颛顼历等在当时仍有人使用。
这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推动上层文化同质化B.平民文化制约着中国文化的同质化
C.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多元并存的特征D.文化的地方性特色在社会下层凸显
2.《隋书》载:“古先哲王之驭天下也,明四目,达四聪,悬敢谏之鼓,立书谤之木,以开言者之路,
犹恐忠言之不至。由是泽敷四海,庆流子孙。”这说明谏议制度
A.是国家兴盛之本B.是促使君主圣明的关键
C.有利于维护统治D.是官吏效忠君主的途径
3.明朝中叶以后,南方数省人口占全国一半以上,北方诸省人口只有南方三分之一。而明朝新
引入的粮食与蔬果,都是先在华南发展,然后蔓延全国。材料意在强调
A.人口分布与食物资源的分布有相应的关系
B.新物种的引进是南方人口多于北方的根源
C.历代新物种的引进和推广都始于华南地区
D.明朝人口分布呈现出地域分布的严重失衡
4.清朝政府文件不但用满文、汉文,而且也常用卡尔梅克文(即西蒙古文,古称瓦刺语)、阿拉伯文、藏文等书写。官府还出版了一些多语词典,并继承了明初用四夷馆编纂《华夷译语》的传
统。上述举措
A.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B.放松了对文化的管制
C.普及了多民族的语言D.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5.孙中山指出:“革命的这种风潮,是欧美近来传进中国来的。中国人感受这种风潮,都是爱国
志士,有悲天悯人的心理,不忍国亡种灭,所以感受欧美的革命思想,要在中国来革命。”这说
明中国
A.革命风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B.学习西方是为挽救民族危亡
C革命思想传播呈现大众化趋势
D.革命运动得到欧美国家支持
6.“这一时期,一是正式设置考试院,作为政府的最高考试机关,将它列为中央政府的‘五院’之
一,考试院是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和监督者;二是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使文官制度法律
化。”“这一时期”是
A.南京临时政府时期B.北洋政府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D.新中国成立初期
7.图1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形势示意图。该图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
A.局部抗战转向全民族抗战
B.坚持人民游击战争,保存和发展自己
C.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8.《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济的理论与实践》中写道:新中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
新政权将满足社会成员社会福利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作为救济工作的目标,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社会救济的必备前提。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救济
A.服务于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的主流
B.有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
D.受国内国际形势影响不断完善政策
9.高频词汇能反映社会现象和时代特征。下列哪一组是集中体现1992年的高频词汇
A.下海
学习雷锋
各民族共同繁荣
现代化建设
B.民主选举
计划生育
样板戏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C.南方谈话
市场经济
五个一工程
新亚欧大陆桥
D.希望工程
时间就是金钱
世贸组织
股份制
10.图2、图3所反映的共同目的是
A.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掀起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D.促进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和提高民众素质
11.古代雅典城市形态的主要特征是城市形状不规则,没有宫殿,卫城和广场是雅典的两大中
心,各大公共建筑宏大、华美,依环境而建,私人建筑密集、简陋,贫富混住,无中轴线但有一
条主干道,道路狭窄,布局略显凌乱。这反映出雅典
A.缺乏城市发展的规划B.城市的经济水平较低
C.尊重思想自由的传统D.城邦民主政治的特点
12.格兰维尔于1176年至1179年间任王室巡回法官,1180年起任英国司法长官。他编著了
《论英格兰王国的法律和习惯》一书,在阐明国王法庭的管辖权时,将诉讼分为公诉与私诉
两种,并明确了各自的管辖权。这体现出英国法律
A.受到罗马法的影响B.是法官制定出来的
C.由国王来创立颁行D.缺少立法指导原则
13.图4为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漫画《希特勒、墨索里尼与狗》。它从本质上反映出
A.英美对德实施绥靖政策
B.德国模式受到西方国家青睐
C.英法对德实施绥靖政策
D.德国军事扩张具有一定风险
14.在两极格局下,美国通过各种援助法案,对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推行美国的
价值观念及现代化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苏联也开始这样做,并希望一些新独立的国家通过苏联的支持和采用苏联的现代化模式,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美苏的这种
做法
A.直接促成了世界新的国际格局形成
B.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影响了第三世界现代化模式的选择
D.缓和了冷战过程中的世界紧张局势
15.
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中期,在欧洲革命和改革的洪流中,浪漫主义文学出现高峰;在工
业革命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的过程中,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获得重大发展;
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与核战争的威胁,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成为欧
美主流。这表明文学风格
A.是欧美革命的产物
B.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C.不受主观意志影响
D.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
(12分)图5、图6分别为西汉、宋朝经济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材料,指出与西汉经济分布相比,宋朝经济分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解释。
(12分)
17.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闻”与“古事”
《点石斋画报》在《申报》上刊载的广告说道,“其事信而有征,其文浅而易晓,故士夫可读也,
下而贩夫牧竖,亦可助科头跳足之倾谈”。
“百工图”或《诗经》意境画,“时事”是主角,如今改出画册,“古衣冠”因而登堂入室,扮演主人的角色。此类故事日后不断重演,只是不见得如此戏剧性而已。至于古代中国的场景及人物,更多的是借助伦理、历史、掌故等栏目来实现。正是因为以新闻为主体的画报中不时涌现古
人、古事、古诗、古画,让古今之间充满了张力。在晚清画报中,“新闻”与“古事”互相渗透,相安无事。
——据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整理
提取材料信息,对晚清画报中“新闻”与“古事”的关联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13分)
18.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总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后面还加上反官僚资本主义。革命队伍从领导层到基础革命力量也经历了三个层次,有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会党和新军力量,再由国共合作特别是共产党人动员和组织的工农群众,最后由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为主体的和其他阶级阶层的全民力量。革命的领导力量一次比一次深入。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只有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这种经济基础的由来,以及革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找到答案。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作者关于中国革命的观点进行阐释。(13分)(要求:观点正
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19.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科技中心转移概况
第一次
1540-1620年间以意大利为中心的一些国家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其中有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天文学家布鲁诺等,他们都是近代科学的奠基人。意大利成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科技文化中心
第二次
从1660年至1750年,英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领先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这时英国拥有的杰出科学家人数占世界杰出科学家总数的36%以上,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占世界的40%以上
第三次
第三次世界科技中心的大转移发生在1760年至1840年之间。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科学家做出的重大科学发明占全世界发明总数的40%以上。这一切足以说明,法国已完全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第四次
第四次世界科技中心的大转移发生在1840-1910年之间。据统计,从1851年至1900年,美、法、
英、德四国所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数目分别是:美国33项、法国75项、英国106项、德国209项。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加速了德国产业革命的进程。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德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化强国。这些标志着德国在科学尖端领域已全面地超过了英法
第五次
第五次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发生在1910年之后。1945年美国试验成功第一颗原子弹,1946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8年美国人造卫星也上了天,使美国科学技术处于遥遥领先的水平
——摘编自张文彦等主编《自然科学大事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轨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原因及影响。(7分)
(3)围绕世界科技中心转移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