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册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章末跟踪训练
一、填空题
1.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出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他们都做__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的速度;经过8s,甲、乙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m。
2.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______.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的物理量是______(选填“速度”、“路程”、“时间”)
3.某同学郊游时,用0.5h走完1.4km的路程,休息0.5h后,再用0.5h走完1.3km的路程,那么,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km/h,即_____m/s.
4.如图所示,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由图可知甲车的速度为______m/s,10s时甲、乙两车相距______m;若乙和丙运动路程之比为2:3,则乙和两所用的时间之比为______.
5.望安高速于2015年底建成通车,在安龙工作的王老师周末驾驶汽车回望谟,驶上望安高速后,王老师感到远处的小山离他更近了,小山离他更近了以________为参照物.他驾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30min,这段时间汽车行驶了________km.
6.甲、乙两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得甲车速度为72km/h,乙车速度为5m/s,则甲、乙两车运动相同的时间通过的路程之比______;甲、乙两车运动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满足题意)
7.甲、乙两人并排骑自行车前进,甲看到乙是静止的,甲选取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迎面驶来的另一辆车
C.甲
D.道路两旁的树木
8.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强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强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是以站台为参照物
B.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坐在旁边的小红为参照物
C.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旁边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
D.小强在游乐场坐过山车时,感觉“天旋地转”,那是因为选择的参照物是过山车
9.如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
A.
B.
C.
D.
10.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可知,(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随时间或路程而变化
D.速度决定于通过的路程
11.宣城距南宁220km,一轿车从宣城出发行驶2h后,进服务区休息30min继续出发,又过3h到达南宁,则轿车从宣城到南宁的平均速度是
A.110km/h
B.48.89km/h
C.40km/h
D.44km/h
12.小聪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记录了小车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
A.5~7s内,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B.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C.0~2s内,比5~7s运动的快
D.2~5s内,小车运动了2m
13.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表(指针所指数字为“80”),一辆小汽车以此速度从甲地驶向乙地,若两地之间的路程约为3.2×105m,则
A.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s
B.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km/h
C.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km/s
D.该汽车只要40小时就可到达乙地
14.汽车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前3min内,在第一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km,在第二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km,在第三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也是1km,那么汽车在这3min内的运动是(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5.图是甲、乙两辆玩具小车运动的
s-t
图象,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第
8s
时,乙车在甲车前面
0.8
米处
B.乙车速度是
10m/s
C.两车经过相等的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
D.甲车速度比乙车快
16.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全程48
m,前一半路程做匀速运动需6
s,后一半路程也做匀速运动需4
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4
m/s
B.4.8
m/s
C.5
m/s
D.6
m/s
17.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像(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C.若以乙为参照物,甲往东运动
D.经过4s,甲乙相距8m
18.汽车在长20
km的公路上行驶,前10
km的平均速度为40
km/h,后10
km的平均速度为50
km/h,汽车在全段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
)
A.45
km/h
B.40
km/h
C.44.44
km/h
D.50
km/h
三、多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有多个选项满足题意)
19.甲、乙两同学从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两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C.前20s内,乙同学的平均速度较大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20.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A.两同学在t=10
min时相遇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
C.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1.5倍
D.整个过程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2倍
21.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往往先确定一个时间间隔,再分别测量在每段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下图是探究天鸦飞行时的速度,由图可知有关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3~6s时,天鹅飞行75m
B.天鹅通过30m标杆处的速度一定为10m/s
C.0~9s的平均速度是15m/s
D.前6s天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22.如图是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的s-t图像,由图像可知
A.0~5s,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大
B.0~15s,甲、乙两车平均速度相等
C.0~15s,甲、乙两车路程相等
D.10~20s,乙车处于静止状态
四、综合计算题(要求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23.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7s,后50m用时6s,小明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4.甲、乙两地的距离是
450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
10:30
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
日
15:00
到达乙地.火车行驶途中以
144km/s
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
1500m
的桥梁,火车全部通过桥
梁的时间是
50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______.
(2)火车的长度_____.
25.小明骑车前往相距12km的外婆家,动身前他打电话告诉外婆他到达的时间,他先以15km/h的正常速度骑了12min,因在路边摊买书用了8min,为了不迟到,他随后以18km/h的速度骑行,最终按时到达外婆家,求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
26.微信朋友圈里“晒运动”已成为一种新潮流.爱运动的小明从A地出发到B地再原路返回到A地,小明通过计步软件把自己的步行数据和路径晒在朋友圈,如图所示.
(1)按正常人步幅约0.6m计算,小明全程大约走了多少步?
(2)小明步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1公里=1km)?
五、实验探究题
27.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秒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____(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________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28.重庆一中初二课外兴趣小组进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l)这个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___.
(2)为了计时更准确,应该调节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选填“大”“小”).
(3)图中AB段的路程SAB=___cm;若测得间tAB=3s,tAc=4.5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___m/s.
(4)某同学计算小车从A至C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方法1:vAC=sAC/tAC;方法2:vAC=(sAC/tAC+sBC/tBC)÷2.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___(选填“方法1”或“方法2”).则A至C的平均速度是vAC=___m/s.
(5)在测量小车运动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得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选填“大”“小”)
参考答案
1.匀速
大于
0.8
【解析】
[1]由图象知,甲乙的s-t图象都是一倾斜的直线,所以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2][3]8s内,甲通过的路程是1.6m,乙通过的是0.8m,即在相同的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远,所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向出发,所以这段时间,甲乙之间的距离是
s=1.6m-0.8m=0.8m
2.乙车
路程
【解析】
由第一个图象可知,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是一个定值,当甲运动的路程为20m时,运动的时间是5秒,运动的速度为:v甲==4m/s;由第二个图象可知,乙、丙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乙的速度v乙=6m/s,丙的速度v丙=4m/s;由分析可知:甲和丙的速度是相等的;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因为乙的速度是最大的,经过5s,乙运动的路程就是最长的,所以乙在最前面;据图可知,在速度时间图象中,阴影面积表示小车运动的路程
【点睛】
根据第一个图象,分析出甲车的运动情况,由速度公式可求得甲车的速度;根据第二个图象,分析出乙车和根据第二个图象,分析出乙和丙的运动速度;比较三者的大小关系,得出第一个空;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都运动5s,谁的速度大,谁运动的路程就长,谁就在最前面.
3.1.8
0.5
【分析】
先求出该同学通过的总路程和总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析】
该同学通过全程所用的时间:
;
在1.5h所通过的路程:
;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4.4
30
【解析】
[1]甲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则甲车的速度
;
[2]乙的图像也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则乙车的速度
;
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10s时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为
;
[3]丙的图像中,速度不随时间变,是一个定值,其速度大小;则乙、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
5.王老师自己
36
【解析】
驶上望安高速后,王老师感到远处的小山离他更近了,是小山距离他自己的位置变近了,故是以王老师自己为参照物;
他驾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30min,这段时间汽车行驶的距离为:
.
6.4:1
1:4
【解析】
[1]由题知,,则
;
当甲、乙两车运动相同的时间时,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
[2]当甲、乙两车运动相同的路程时,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
7.C
【解析】
A.乙骑自行车时,乙和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地面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
B.乙骑自行车时,迎面驶来的另一辆车,乙和迎面驶来的另一辆车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迎面驶来的车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
C.甲乙两人并排骑自行车前进,甲看到乙是静止的,乙和甲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符合题意;
D.乙骑自行车时,乙和道路两旁的树木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道路两旁的树木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
8.D
【分析】
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
【解析】
A、小强以对面列车为参照物,对面列车反方向运动时,小强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慢前进,故A错误;
B、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故B错误;
C、小强乘坐的列车相对于站台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他是以站台为参照物,如果以旁边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小强乘坐的列车是运动的,故C错误;
D、当过山车在轨道上高速行驶时,车上的人会感觉“天旋地转”,说明“天”和“地”是运动的,而它们只是相对于高速行驶的过山车发生了位置变化,故所选的参照物为过山车,故D正确.
9.B
【分析】
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1)估计被测物体的长度;
(2)根据估计结果选择恰当的刻度尺;
(3)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线是否磨损;
(4)放置刻度尺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
(5)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准确读出已知刻度后,在最小刻度后再加上一位估计值;
⑥记录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两部分组成。
【解析】
A.0刻度线没有对准被测物体一端,故A错误;
B.0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测量方法正确,故B正确;
C.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故C错误;
D.刻度尺放斜了,故D错误。
故选B。
10.C
【解析】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快慢程度一定,所以速度大小与路程和时间没有关系.故选C.
11.C
【解析】
轿车从宣城到南宁的总时间t=2h+0.5h+3h=5.5h,轿车从宣城到南宁的平均速度,v==40km/h.故选C.
【点睛】
根据公式v=来计算平均速度,但是要注意必须用从宣城到南宁总路程和这一段路程上的总时间.
12.B
【解析】
ACD.由图象知,小车在0~2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为2m,2~5s处于静止,5~7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
s=6m-2m=4m
那么0~2s内比5~7s运动得慢,故ACD不符合题意;
B.0~5s内,小车通过的路程为2m,则平均速度
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3.B
【解析】
由汽车的速度表可知车的行驶速度为v=80km/h,故A、C不正确,B正确.
已知从从甲地驶向乙地的路程,
所需时间:,故D错误,
故选B.
14.C
【解析】
解答:题中汽车在3min内,在第一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km,在第二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km,在第三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也是1km,根据公式可以求得每个1min内的平均速度v=s/t=60km/h,而在各个1min内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ABD都不正确.
故C
15.D
【解析】
A.由图象知,甲乙两辆小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运动,第8s时,甲通过的路程为1.6m,乙车通过的路程为0.8m,那么应是甲在乙前面0.8m处,故A错误;
B.乙车的速度
故B错误;
CD.由图象知,两车经过相同的时间,通过的路程甲的大于乙的,那么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6.B
【解析】
物体走全程的路程是:s=48m,物体走全程的时间:t=6s+4s=10s,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v=s/t=48m/10s=4.8m/s,故选B.
17.C
【解析】
A.由图象可知,甲和乙的图像都是正比例图线,它们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由v=可知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两车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所以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两车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
4s时间甲车路程为
s甲=4m
乙车路程为
s乙=12m
甲车在乙车的后方
s=s甲-s乙=12m-4m=8m
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C
【解析】
【解析】
汽车行驶前10km的时间
t1==0.25h,
汽车行驶后10km的时间
t2==0.2h,
在全段公路上的平均速度
v=≈44.44km/h。
19.BD
【解析】
A.由图象可知,甲同学的s-t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乙同学0~10s做匀速直线运动、10s~20s静止,20s后又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15s末相遇,且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即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故B符合题意;
C.前20s内,甲同学的速度
乙同学的速度
所以前20s内,甲同学的平均速度较大,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图象看出乙在0~10s内通过的路程为100m,所以
故D符合题意。
故选BD。
20.ABD
【解析】
A.由图象可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在10min时两同学相遇,故A正确;
B.由图象可知,甲同学10min经过的路程为3km,相遇前甲的速度是v甲===0.3km/min;
乙同学10min经过的路程为1km,相遇前乙的速度是v乙===0.1km/min,
v甲=3v乙,故B正确;
C.由图象可知,相遇后乙15min-10min=5min经过的路程为1km,速度
===0.2km/min,
=2v乙,故C错误;
D.由图象可知,整个过程,甲经过的总路程为4km,总时间为15min,甲的平均速度为v甲平=;
乙经过的总路程为2km,总时间为15min,乙的平均速度为v乙平=.v甲平=2v乙平,故D正确.
21.CD
【解析】
A.3-6s时,天鹅飞行的距离为75m-30m=45m.故A错误;
B.天鹅通过30m标杆处的平均速度v===10m/s,但在某一时刻的速度不一定是10m/s,故B错误;
C.0~9s的平均速度===15m/s.故C正确;
D.0~3s和3~6s内天鹅运动的时间相
同,路程不同,所以前6s天鹅一定做变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22.BCD
【分析】
(1)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如果s-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物体静止;
(2)由s-t图象可直接求出某段时间内物体的路程,横轴(时间轴)上某点所对应图象的纵坐标是物体的路程.
【解析】
A、根据图像可知0~7.5s内,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其中乙车的速度为:,甲车的速度为:,故0~5s,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小,故A错误;
BC、根据图象可知,在15s内甲车通过的路程为30m,乙车通过的路程也为30m,所以两车在15s内的平均速度相等,故BC正确;
D、由图象可知,10~20s内,乙车的s-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乙车处于静止状态,故D正确;
故选BCD.
【点睛】
本题考查了由s-t图象比较两物体路程即速度大小,由图象找出时间t所对应的路程s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与关键;物理学上常用图象反应物理量间的关系、反应物理规律,学生应加强读图、识图的能力
23.7.69m/s
【分析】
根据题意求出小明百米全程的时间,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析】
解:小明百米全程的时间:
,
小明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小明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7.69m/s。
24.100km
/
h
500m
【解析】
(1)火车从甲地早上10: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5:00到达乙地,则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t1=4h30分.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v==100km/h,(2)v′=144km/h=40m/s,由v=得:火车过桥通过的总距离:s′=v′t′=40m/s×50s=2000m,
∴火车的长度s火车=s′-s桥=2000m-1500m=500m.
【点睛】
(1)已知甲乙两地的距离和甲地开往乙地的时间,利用v=,即可求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2)已知速度和时间可求火车和桥梁的总长,总长减桥梁长就是火车的长度.
25.14.4km/h
【分析】
先计算出路边摊到外婆家的时间,以得到总时间,再根据求得全程平均速度。
【解析】
小明家到路边摊路程为:
则路边摊到外婆家距离为:
路边摊到外婆家用时:
从小明家到外婆家总用时:
则全程平均速度为:
答: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4.4km/h。
26.(1)7500步;(2)1.25m/s
【解析】
(1)由图可知,从A到B后又由B返回A,全程路程为
s=4.5km=4500m
则小明全程大约走的步数为
步=7500步
(2)由图可知全程所用时间,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
.
答:(1)
小明全程大约走了7500步;
(2)小明步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25m/s.
27.时间
大
大
0.25
7
【解析】
(1)[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时间造成的误差,斜面坡度应较小;
(2)[2][3]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
(3)[4]小车长15.00cm,所以两个车长的距离:
s=15.00cm×2=30.00cm=0.3m,
小车的平均速度:
;
(4)[5]已知木板长为120.0cm,小车长15.0cm,所以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小车数量是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28.秒表
小
40
0.27
方法1
0.18
大
【分析】
(1)该实验利用速度公式v=测量;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因此斜面的坡度要小些.
(3)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已知小车的路程及对应的运动时间,由速度公式可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4)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平均速度会偏大;
【解析】
(1)根据公式v=st可知,要想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距离、用刻度尺测量出距离,所以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需用的测量工具除刻度尺外,还需要秒表;
(2)为了计时更准确,应该调节斜面的坡度较“小”.
(3)小车运动的距离80.0cm,3s,,
小车运动的距离sBC
=40.0cm-0.0cm=40cm.4.5s1.5s.
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26.78cm/s,
(4)计算A至C的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需用A至C的路程除以A至C的时间来计算,而不是求速度的平均值,故方法1正确;A至C的平均速度vAC==17.78cm/s=0.18m/s;
(5)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故所计时间偏小,由v=可知,计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