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跟踪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跟踪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9-13 13:4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跟踪训练
一、填空题
1.如图所示的“真空铃实验”中,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会发现听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选______(填“大”、“小”),由此推断可得出的结论______。实验釆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推理法”)。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以下小资料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________的影响。多数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中的________(选填“大”或“小”)。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
空气(0℃)
331
煤油
1324
空气(15℃)
340
水(15℃)
1500
空气(25℃)
346
大理石
3800
钢铁(常温)
5100
3.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___________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___的性能比____的性能好;
4.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______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___;)
5.课堂上,老师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传入学生耳中的。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________能够传声。
6.2018年5月21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的中继星﹣﹣“鹊桥号”、它将成为“嫦娥四号”与地球间的通信桥梁。“鹊桥号”在随火箭加速升空的过程中会发出巨大的声音,这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满足题意)
7.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A.敲击水瓶琴
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
D.吹着的哨子
8.下列选项中,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
A.空气
B.真空
C.大地
D.水
9.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一现象充分表明(  )
A.声音可以从空气中向水中传播
B.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C.声音在水中比空气中传播得快
D.声音在水面发生了反射
10.如图所示,此时能听到闹钟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
B.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C.本实验用到的是理想实验法
D.闹钟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11.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注满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当乙同学用力敲击一次水管的另一端时,甲同学会听到几次敲击声(  )
A.1次
B.2次
C.3次
D.以上都有可能
12.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分析表格的信息,下列判断中是正确的是(  )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空气(0℃)
331

3230
空气(15℃)
340
软橡胶(常温)
40至50
空气(25℃)
346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A.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计算出海水深度为3062m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在液体或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D.声速大小可能跟介质的温度、种类有关
13.成都市交管局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在机场路上(一段平直的)安装了固定测速仪,此路段限速为100km/h。如图所示,汽车正在向放置在机场路上的测速仪水平匀速驶离,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1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5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
A.超声波信号第一次被汽车反射时,距测速仪204m
B.汽车正在朝着测速仪的方向运动
C.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过程中,所用时间为1.7s
D.该汽车速度为163.2km/h,超速了
14.如图所示,将甲手机挂在玻璃罩内,用乙手机拨打甲手机,能听到甲手机响亮的振铃声,同时也能看见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如果用抽气机不断地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再用乙手机拨打甲手机,听到甲手机的振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振铃声,但仍能看见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这个实验说明(  )
A.声音和光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B.声音和光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光不能
D.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声音不能
15.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海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1531m/s,则此处海底深度为(  )
A.3000m
B.3062m
C.680m
D.340m
16.月球上的航天员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直接面对面交谈,而需要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其原因是月球上(  )
A.只能传递超声波
B.是真空环境,声音不能传播
C.声音传播速度快
D.航天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三、多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有多个选项满足题意)
17.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
C.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D.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18.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闹铃声
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
D.尽管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了,但是闹铃的振动并没有变剧烈
四、综合计算题(要求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19.一辆汽车以的速度正对山崖行驶,鸣笛后3s听到回声,问:
(1)鸣笛处距山崖多远?
(2)听到回声时,距山崖多远?
20.在一根长为1000米的铁管两端,有甲、乙两位同学,若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敲一下铁管,已知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为5100m/s,求甲同学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差。(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1.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如果海水中声音的平均传播速度为1500m/s,此处海水约有多深?
22.一辆汽车以15m/s的恒定速度正对山崖行驶,鸣笛后2s听到回声。(已知笛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笛声2s通过的路程;
(2)鸣笛处到山崖的距离;
(3)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
五、实验探究题
23.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
介质
v(m·s-1)
介质
v/(
m·s-1)
水(5℃)
1450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至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和依据。
①声速大小跟______有关,依据是: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_______;
②声速大小跟______有关,依据是:声音在5
℃、15
℃、20
℃的______中的速度不同。
(2)设海水温度为25
℃,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
s后收到回波,海水深度是多少?______。
24.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乒乓球在试验中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
(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___________实验乒乓球会弹起。
(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_______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转化
参考答案
1.小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推理法
【解析】
[1][2][3]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使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发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进一步推断,当罩内完全没有空气时,声音将完全消失,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该过程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推理法。
2.温度

【解析】
[1]由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温度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即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温度影响。
[2]由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大理石、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水、煤油中的传播速度,即说明多数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中的大。
3.骨
骨传导
空气传声
【解析】

4.反射
回声加强原声
【解析】

5.空气
液体
【解析】
[1]课堂上,学生听到老师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中的。
[2]游泳运动员潜在水中能听到音乐,说明水能传播声音,即液体能够传声。
6.振动
【解析】
任何声音的产生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火箭加速升空的过程中发出巨大的声音也不例外,故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7.C
【解析】
AD.敲击水瓶琴、吹着的哨子都因为物体的振动发出声音,故AD不符合题意;
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能产生声音,但不能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
C.立体声收音机关闭,振动停止,不能发声,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8.B
【解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9.B
【解析】
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充分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选B。
10.D
【解析】
AB.抽气时钟罩内空气减少,传声的介质变少,因此传出钟罩外的声音越来越小,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步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由大变小,由此我们可以推理得出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本实验用到了理想实验法,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D
【解析】
因为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所以,如果这根自来水管足够长时,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外一端能够听到三次声音:铁管传来的、水传来的、空气传来的。但是如果铁管不是足够长,接收到的两次声音之间间隔短,人耳是区分不开这两个声音的,听到的是一个声音。因为不知道铁管的长度,所以,可能听到1次、2次或者3次。故A、B、C错误,不符合题意;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2.D
【解析】
A.计算出海水深度为
故A错误;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变化的,温度不同,传播速度不同,故B错误;
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般大于在液体或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而不是一定,比如软木塞中,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小于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C错误;
D.温度不同的空气,声速不同,介质不同,声速不同,故声速大小可能跟介质的温度、种类有关,故D正确。
故选D。
13.C
【解析】
A.由v=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6s=102m
故A错误;
B.由题意:汽车正在向放置在机场路上的测速仪水平匀速驶离,故B错误;
C.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过程中,所用时间
t=t-t1+t2=1.5s-0.3s+0.5s=1.7s
故C正确;
D.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1s=170m
汽车在两次接收到信号时行驶的距离
s′=s2-s1=170m-102m=68m
行驶68m所用的时间
t′=t=1.7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v′===40m/s=40×3.6km/h=144km/h
144km/h大于100km/h,故超速,144km/h163.2km/h,故D错误。
故选C。
14.D
【解析】
当用抽气机不断地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时(空气越来越少,最后连空气也没有了,几乎就是真空了),甲手机的振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振铃声,这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我们仍能看见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属于光信号),这说明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5.B
【解析】
根据题意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是2s,故此处海底深度
s=vt=1531m/s×2s=3062m
故选B。
16.B
【解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环境,声音不能传播,所以月球上的航天员需要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来交流。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ABD
【解析】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铃声明显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符合题意;
B.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符合题意;
C.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说明正在发声的琴弦在振动,故C不符题意;
D.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说明水能够传播声音,故D符合题意。
故选ABD。
18.AD
【解析】
A.空气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所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故A正确;
B.只要闹铃振动,就会发出声音,但如果没有介质将声音传播出来,人耳将无法听到闹铃声,故B错误;
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稀疏,无法将声音传播出来,而不是闹铃不再振动,故C错误;
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了,是因为玻璃罩内空气变多,传声效果变好,但是闹铃的振动并没有变剧烈,故D正确。
故选AD。
19.(1)60m;(2)480m
【解析】
解:(1)一辆汽车以的速度正对山崖行驶,鸣笛后3s听到回声,汽车通过的路程
声音通过的路程
则鸣笛处距山崖
(2)听到回声时,距山崖
答:(1)鸣笛处距山崖为60m;
(2)听到回声时,距山崖480m。
20.2.7s
【解析】
甲同学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差
答:甲同学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差是2.7s。
21.3000m
【解析】
解: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t=2
s,该处海水的深度
s=vt=1500m/s×2
s=3000m
答:此处海水约3000m深。
22.(1)680m;(2)355m;(3)325m
【解析】
解:(1)笛声2s通过的路程
s声=v声t=340m/s×2s=680m
(2)汽车2s通过的路程
s车=v车t=15m/s×2s=30m
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则
2s=s声+s车

(3)司机听到回声车距山崖的距离
s2=s1-s车=355m-30m=325m
答:(1)笛声2s通过的路程是680m;
(2)鸣笛处到山崖的距离为355m;
(3)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是325m。
23.介质种类
传播速度不同
介质温度

1531m
【解析】
(1)①[1][2]观察表中数据,不难发现: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逐渐变大,说明声速大小和介质种类有关,依据是: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②[3][4]由表中数据知,声音在5℃、15℃、20℃的水中的速度分别为、、,说明声速大小和介质温度有关,依据是:声音在5
℃、15
℃、20
℃的水中的速度不同;
(2)[5]声音在温度为25℃的海水中的速度v=1531m/s,海水深度为
h==1531m/s×1s=1531m
2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将微小振动放大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
【解析】
(1)[1][2]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将微小振动放大的作用。
(2)[3]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4]月球上没有空气,处于真空状态,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甲实验乒乓球会被弹起,乙实验乒乓球不会被弹起。
(4)[5]通过水波来类比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被称为类比法,故选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