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文档属性

名称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06-29 14:0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五章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什么是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场所
条件
产物
原料
人们得出这一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科学家们用了200多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对光合作用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现在我们就沿着科学家们探寻的足迹,去体验他们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科学探索的乐趣。
观点:植物体由“土壤汁”构成,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完全来自土壤。
问题: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来自何处?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五年后
一、1627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
开始时
柳树的质量 2. 27kg
干土的质量 90kg
+74.43kg
-0.1kg
结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来自水,而不是土壤。
76.7kg
89.9kg
5a后
实验前后的差值
(1)你认为他的结论正确吗?
(2)你认为海尔蒙特的实验设计存在什么问题?
结论:
植物可以更新污浊的空气。
二、1771年英国的科学家普利斯特利


普利斯特利(J.Pristly)通过植物和动物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实验,第一次成功地应用化学方法研究植物的生长。
三、1779年荷兰的科学家英格豪斯
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又有何新发现?
植物体只有在光下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为什么学者们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呢?
(2)你认为普利斯特利在实验中忽视了哪种条件?
普利斯特利的的实验有时成功,有时失败,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在无光的条件下做的实验,因
为无光时,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
进行细胞呼吸,所以没有释放氧气,
而是释放二氧化碳,所以实验失败!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了
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结
果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
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
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785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了空
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
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在这一过程中,光能哪里去了呢?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
转化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
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
学能储存起来。
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于什么物
质中呢?也就是植物在吸收水分和
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中,还
产生了什么物质呢?
实验不足和解决途经:
科学家在做实验的实验没有设置对照。对照原则是我们做很多试验的基础,因为它可以有力的论证一个生物定理的正确。在这个实验中,其实应该再做一组实验,就是在钟罩内不放入植物或者放入死植物,再次重复上述的试验过程,这时候可以观察到什么?如果观察到蜡烛能继续燃烧,那么说明蜡烛的燃烧其实和绿色植物没有关系,而是一些别的因素引起的,也就不能说明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如果蜡烛不久熄灭了,或者小老鼠一会就死亡了,就可以说明植物确实可以维持蜡烛的燃烧和小老鼠的呼吸,那么绿色植物确实可以更新空气。显然,试验的结论一定是后者。那么这样就可以使实验变得更严谨
三、经典实验分析(半叶试验)
1、请根据萨克斯的实验写出实验设计方案
提出问题:
除O2外,绿叶在光下会产生什么物质?
作出假设:
除O2外,绿叶在光下会产生淀粉。
实验步骤:
①把绿色植物放置在暗处几小时
②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半夹住遮光,另一半曝光,把植物置于光下照射
③一段时间后取下黑纸片,用碘蒸气处理这片叶,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现象:
曝光的一半呈深蓝色,遮光的一半没有颜色变化。
实验结论:
光合作用的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2、分析实验设计
①此实验是否设置了对照?
②对照组是?
对照组:一般来说,是指保持原有状态(未做处理)或已知影响因素所造成结果的一组实验。
实验组:人为改变条件(人为特别处理)或未知实验结果的一组实验。
参考问题:
①为什么要把绿叶在暗处放置一昼夜?
②叶片部分遮光,部分曝光,目的是什么?
③这个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植物在光下产生了淀粉
四、1864年德国的植物学家萨克斯采用碘液检测淀粉的方法进行实验
萨克斯,J.von Sachs (1832~1897)
暗处理
叶部分遮光
光照
滴加碘液
1、该实验中若曝光时间过长,遮光处经碘液处理后也呈现蓝色,其原因是
有机物在植物体内能够转移,若实验中曝光时间过长,曝光处的淀粉可运输到遮光处。可见,实验时间的长短将影响实验结果。若实验中观察到遮光处也呈蓝色,原因可能是叶片在暗处放置时间过短(有机物未耗尽)或曝光时间过长(有机物发生了转移)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
光合作用的场所究
竟在什么地方呢?
早在100多年前美国科学家恩格尔
曼就以水绵和好氧细菌为实验材
料,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水绵是常见的淡水藻类
每条水绵由许多个结构相同的长筒状细胞连接而成。
水绵很明显的特点是:叶绿体呈带状,螺旋排列在细胞里。
极 细 光 束
黑暗中
光照下
恩格尔曼实验示意图
结论: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思考:
1.为什么选用水绵做为实验材料?
2.为什么选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
3.为什么先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而后又让水绵完全曝露在 光下?
因为水绵不仅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螺旋分布于细胞中,便于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
为了排除实验前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先选极细光束,用好氧细菌检测,能准确判断水绵细胞中释放氧的部位;而后用完全曝光的水绵与之做对照,从而证明了实验结果完全是光照引起的,并且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恩格尔曼的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实验是在黑暗和没有空气的环境中进行的,没有空气那么就缺少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就不能进行,那怎么会有氧气产生呢?
"没有空气那么就缺少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就不能进行"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希尔现象:叶绿体在离体无CO2条件下给予光照,有氧气的释放 只能说没有二氧化碳,光合作用不能连续进行
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水和二氧化碳,
那么,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到底
是来自二氧化碳还是来自水呢?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了放射性
同位素,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做示踪原
子,为解决氧气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
碳提供了技术手段。1939年,美国的
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
用18O做示踪原子,对光合作用的产物
氧气中氧的来源进行了探究。
CO2
H218O

C18O2
H2O

预测1:第一组为O2,第二组为18O2,来自H2O;
预测2:第一组为18O2 ,第二组为O2 ,来自CO2;
预测3:两组既有18O2、也有O2,来自两者。
第一组
第二组
预测1:第一组为O2,第二组为18O2,来自H2O;
CO2
H218O
18O2
C18O2
H2O
O2
结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第一组
第二组
返回
1939年鲁宾和卡门的实验
实验分析:鲁宾-卡门实验中是否利用了对照实验方法?若是,则自变量是什么?若不是,那为什么?
是,自变量是CO2和H2O中的O是否为18O。
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
物又是怎样合成的呢?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
学家卡尔文利用放射性
同位素14C标记的14CO2做
实验研究这一问题。最
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
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
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
称为卡尔文循环。
1961年诺贝
尔化学奖得主
人们认为水分是植物建造自身的原料
普利斯特利证实植物可更新污浊的空气
英格豪斯证明光与绿叶是上述实验的条件
化学成分明确放出的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梅耶指出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物有淀粉
恩格尔曼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鲁宾、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卡尔文探明CO2中的碳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场所 光 ①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
条件 叶绿体 ②英格豪斯的实验
能量转化 CO2和H2O ③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
守恒定律指出
原料 有机物和O2 ④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产物 光能→化学能 ⑤萨克斯的实验
练习:请把光合作用概念的要点内容与相应的实验连线,并将各实验按时间先后排序。
各实验按时间先后排序:
④②③⑤①
课后拓展提升:
请应用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装置和萨克斯的实验处理方法验证CO2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提示:
①自变量是?如何设置?
②如何设计实验装置?
③如何检测实验结果?
分析:
结论:
A 装置内存在CO2
B 装置中不存在CO2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探究光合作用需要CO2实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