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中物理 八年级 第3章 声的世界3.2 声音的特性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初中物理 八年级 第3章 声的世界3.2 声音的特性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9-13 09:1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第1课时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了解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音色决定声音的品质).
教学重点: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音色决定声音的品质).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日本广岛一家工厂研制出一种电动保险柜.保险柜的门扉上安有“电子耳”,能听声音,还能把这种声音送给电脑进行识别,保险柜的主人买下它以后,事先对着“电子耳”讲一句暗语,让电脑对主人的声音进行分析,存储到存储器里.比如,主人对它说:“芝麻,芝麻!开门!”电脑便记住了这个暗语,等主人再来时,只要对着电子耳重复这句话,保险柜便能自动打开了.有人担心,如果小偷知道了暗语怎么办?有趣的是,除了主人以外,谁对电子耳讲暗语,保险柜的大门都不会开.为什么保险柜听到主人的暗语能自动开门,而听到小偷同样的暗语不会开门?学习了本节知识,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一、响度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0、41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声音强弱的单位常用分贝(dB)表示.
2.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3.声音的响度还跟声音的传播距离和分散程度有关.
【小组讨论】
1.小组实验:在桌面上撒一些纸碎屑,用不同的力拍打桌面,观察桌面上纸屑振动的幅度和对比声音的大小.可以发现:纸屑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2.让你的同桌站在操场中央,大声地说话,你从距离他较远的地方向他走去,你可以发现听到的声音响度变大,这说明响度还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有时候为了远处的某个人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会把手做成喇叭状放在嘴边,这是通过减小声音的分散程度来增大声音的响度.
【教师点拨】
1.在响度的演示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观察纸屑的振动幅度来了解桌子的振幅).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发声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的响度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近,响度大;距离远,响度小.
4.声音的响度与声音的分散程度有关,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
【跟踪训练】
1.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C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2.雷雨季节,有些小孩害怕雷声,是因为雷声的
( B )
A.频率大
B.振幅大
C.音色难听
D.音调高
二、音调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1、42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理学中,物体振动的快慢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2.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高低,振动频率越高,声音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低,声音音调越低.
【小组讨论】
1.在水平桌面上放一铁制容器,不断往铁制容器中倒水,同时用同样的力敲击铁制容器发声,倾听声音的变化.可以发现:容器中水越多,水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
2.把一根塑料尺按在桌面上,露出桌面一定的距离,用力拨动塑料尺,观察塑料尺振动的快慢,听发出的声音;缩短塑料尺露出桌面的长度,再以大致相同的力拨动塑料尺,仔细观察塑料尺的振动快慢,听发出的声音.可以发现:塑料尺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
3.用尺子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刮梳子齿,刮得越快,可以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4.用多媒体播放牛的叫声和蚊子的声音,让学生交流不同点,感觉蚊子的音调高,牛的音调低.
【教师点拨】
1.在学习声音音调的时候,首先应通过一些事例来帮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即音调高低)的含义.如对蚊子的声音与牛的声音进行对比,蚊子声音要高些,但小些,牛的声音要低些,但大些.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大小”与生活中常讲声音的“高低、大小”是不同的.
2.在探究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音调高低问题的时候,应注意保持振动的幅度不变(即每一次用力大小不变),只改变振动的快慢,以避免声音响度不同对要探究的问题造成干扰.
【跟踪训练】
1.如图所示,小明用筷子的一端捆上棉花蘸水后充当活塞,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做成“哨子”.吹奏乐曲时,用嘴吹管的上端,同时上下推拉活塞.推拉活塞主要是为了改变乐音的
( A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速度
2.古筝是一种弦乐器,演奏者一只手不断地变换按弦的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弦发声时的
( D )
A.振幅
B.响度
C.音色
D.音调
3.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40次,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次,不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比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 A )
A.音调高
B.音调低
C.响度大
D.响度小
4.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式,把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这样做能够使声音
( A )
A.音调变高
B.响度变大
C.音色变好
D.传播的速度变大
三、音色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2、43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小组讨论】
1.让一个同学用手帕蒙住眼睛,找几个同学喊蒙住眼睛的同学的名字,让他“听音辨人”,每个同学蒙眼一次,看谁辨得又快又准.听音辨人依据的是不同的人音色不同,这是因为发声体不同.
2.拿一根筷子轻轻地敲击一个结构完整的瓷碗,仔细听听它发出的声音;再拿这根筷子轻轻地敲击同样的但已经破了的瓷碗,仔细听听它发出的声音,可以发现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3.播放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调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区分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不同的乐器呢?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教师点拨】
1.在音色这一块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明白:发声体不同,所产生的声音音调、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
2.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由自身因素(形状、材质)决定,还受温度和湿度影响.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在上海世博会某场馆里,演奏员正用乐器演奏乐曲.编钟发出的音乐声是由于编钟振动而产生的;听众能从同一乐曲中分辨出是二胡还是笛子演奏的,主要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第2课时 噪声的防治
教学目标:
1.知道噪声的定义和来源.
2.了解噪声的危害.
3.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难点:
知道噪声的定义和来源.
教学过程:
一、噪声的定义和来源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3、44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和休息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小组讨论】
1.观看飞机起飞、嘈杂的马路、一般车辆行驶、图书馆阅览室等视频影片,说说对不同声音强弱的感觉.
2.举一些生活中产生噪声的例子,分析噪声的来源.
【教师点拨】
在分析噪声的来源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将噪声的例子进行分类.
【跟踪训练】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噪声的是
( A )
A.音乐厅里演奏的《命运》交响曲
B.无论在什么环境下,用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命运》交响曲
C.在飞机场,正在降落的喷气式飞机发出的声音
D.用金属片刮锅底的烟尘发出的响声
二、噪声等级和危害
1.阅读教材44、45页及图3
-
20和3
-
21,了解人对不同强度的声音的感觉.
2.观看“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们相应的感觉”录像.
3.分组讨论“为什么非洲北部农村70岁老人的听力比美国20多岁的城市青年还好?”
归纳: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4.观看录像,了解噪声的危害表现:
(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三、噪声的防治
【自主预习】
阅读教材“控制噪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3)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4)课本图3
-
22和3
-
23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
【小组讨论】
1.阅读问题并展开激烈的讨论.
2.师生共同活动:
问题1: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
(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2)空气等介质的传播.
(3)鼓膜的振动.
问题2:
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它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它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
问题3: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实验可用闹钟做声源.
(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在发声处减弱噪声).
(2)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置于空纸盒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用棉花塞住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问题4:
摩托车的消声器采用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采用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教师点拨】
在分析各种减弱噪声做法的事例时,一定要抓住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减弱噪声,弄清“声源”“传播过程中”“人耳”这些关键词.这样才会分析好各种事例的本质.
【跟踪训练】
1.如图所示是某市城区到龙洞堡机场高速公路某路段两旁安装的隔音墙,其目的是减小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旁居民的危害.这种减小噪声危害的方法主要是在下列哪个途径中实现的
( B )
                  
A.噪声的产生
B.噪声的传播
C.噪声的接收
D.以上三种均是
2.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的两侧架设具有一定高度的屏障,这种有效、可行的防止噪声的措施属于
( B )
A.堵塞感受噪声的器官
B.阻隔噪声传播的途径
C.控制声源产生的噪声
D.防止噪声产生回声
3.“掩耳盗铃”是在人耳处减弱声音的,无声手枪的“无声”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4.深夜时,正在播放的电视机屏幕上会出现“夜深了,请你把音量关小”的字样,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这是从声源处减小噪声,从声音的特性的角度分析,这是减小声音的响度.
同课章节目录